廣西賀州客家圍屋
廣西賀州客家圍屋奇異而神秘的建築,純樸而好客的客家人,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與福建客家土樓各據一方,日月爭輝,成為當今中國大陸最夯的旅遊勝地之一。
賀州於2002年七月設市,位於廣西東北部,地處湖南、廣東、廣西三省交會地帶,全市土地面積一萬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三分之一,人口210多萬。賀州市是一座美麗的新興城市,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素有「三省通衢」之稱。也成為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
賀州市居民有80多萬客家人,約占全市總人口40%,是廣西省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人來此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而大部份是明末清初開始從廣東、江西、福建客家地區陸續遷入,並在賀州落戶生根。數百年來,客家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建立美好新家園,也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
「江氏祖屋」位於賀州市八步區蓮塘鎮仁沖村,建於清乾隆末年間,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客家古建築之一,它也是廣西客家民居圍屋的典型代表,與福建的客家土樓並駕齊驅,馳名中外,並稱為中國客家民居的傳統建築。
圍屋占地面積三十多畝,分南、北兩座,相距三百公尺,呈崎角之勢。南座三橫六縱,有廳堂八個,天井十八處,廂房九十四間;北座四橫六縱,有廳堂九個,天井十八處,廂房一百三十二間。整座圍屋建築為方形對稱結構,四周有三公尺高牆與外界相隔,屋宇、廳堂、房井佈局合理,形成一體,廳與廊通,廊與房接,迂回折轉,錯落有致,上下相通,屋簷、回廊、屏風、梁、柱雕龍畫鳳,富麗堂皇,是典型的客家建築文化藝術結晶,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稱。至今還住著三十多戶人家共200多人。
圍屋是建造在一片湖洋塘中的宏大建築物,據考究,其基底下未用一磚一石,全部都是用千年不朽的松木縱橫堆疊,然後用沙石,黃泥土,石灰混合土夯實作為基腳的,地面齊人高的牆體也是用這種三合土夯築而成,形成了一個相連的牆體,其中上部為普通泥磚,牆頂和屋簷才用青磚進行密實鑲邊。兩百多年來,這些牆體未見下沉,也很少出現裂紋現象。
圍屋的設計佈局以正堂縱軸為基點,成軸對稱,正屋是四進式四大棟,地勢為後棟略高於前棟,寓意為“步步高升”。四大棟主屋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用九個大廳和十八個天井進行通風和採光。整座房屋廳、廊、房聯成一體,廳與廊相連,廊與房相通,迂回曲折,透光性好。屋中的門樓、屋簷、屏風、神龕、家具更是精工雕刻而成,十二生肖、麒麟、鹿、鶴、龍、鳳等圖案惟妙惟肖,盡顯藝術風采。
圍屋在防禦方面也有獨到之處,除了走廊轉彎處設有72只槍眼外,有一種讓竊賊進得來出不去的特製門閂,其內部構造至今無人破解。全屋樓上樓下可以相互連通,又可以相互關閉,生人進來如入迷宮,沒有人指點,別想走出這座大屋。
除了占地面積大,房間多,設計巧妙之外,此屋還有很多奇特的現象令人費解。一是正屋的大門不正向,而是偏左斜向。二是正廳大門的內側鋪有七塊石板,寓意為何尚不得而知。用腳抖之發出鼓聲,這也是一個迷。三是貫通正常的地板上隆起一道孤拱,撐裂了地上的石板和牆壁,卻絲毫不危及房屋安全。四是屋後有一古井,從來沒乾涸過,井水久置不變味。飲這井水的人很少患惡性疾病,七八十歲高齡的大有人在,最長壽者103歲。五是屋中的十八個天井歷時百多年排汙沖積,下水道卻未曾翻修過,一直排水良好。
客家圍屋不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衛、防風抗震、冬暖夏涼的功能,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古老獨特的客家建築、精雕細刻的百獸圖案、古樸典雅的明清家具、歷經百年滄桑的農家作坊、熱情奔放的客家歌舞、獨具特色的客家飲食、感人的客家歷史傳奇,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是客家文化的象徵,它全面地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歷史。
圍屋更可以說是賀州客家民居的一座歷史博物館,多少年來都是同族人住在一起,明清時期遺留的文物眾多,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學子,這些富貴人家遺留下來的每一件珍品而今都成了珍貴文物。
根據江氏族譜記載,江姓人最早從廣東五華縣遷徙到賀州,靠著聰明和勤勞,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按照安全防盜的要求,大興土木,房屋越建越大。過去江姓人已在仁沖村和白花村建有七座相類似的圍屋,但規模稍小,有住戶20多戶,常住一百多人。據云光緒十一年,先祖江海清在鎮南關大捷中因戰功顯赫,被晉升為三品朝官,出任雲南省鹽檢道台,受賞白銀一百萬兩和“萬寶來朝”牌匾一塊,江氏將白銀帶回廣西賀州蓮塘,歷時八年完成了這座宏大的客家圍屋。
面對這一幅幅神奇而古樸的畫卷,賀州客家圍屋總是帶給遊客無限的遐思與夢境般的奇妙感動。[291007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