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美食集錦
江彥震
客家傳統口味,各種菜有各種不同的做法,各種菜均具有其特殊口味,客家菜以“鹹、香、肥”為特色,是生活環境造成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固有的客家傳統是不分男女貧富均自小養成克勤克儉、不怕吃苦的精神,道地的客家菜可以使我們,不忘祖先遺風。客家人拓墾的地方多是貧瘠荒涼的地區,為了生存,只有克勤克儉,堅忍奮鬥。因為生活不容易,常常看不見油水,而體力勞動需要的熱量特別多,所以需要吃“肥”的東西。因為做辛苦的勞力工作,會流很多汗,需要大量鹽分補充,所以客家人特別需要“鹹”的食物。沒有吃過菜甫(鹹蘿蔔乾)、灰鴨春(鹹蛋)、鹹豆腐和豆豉的人,不會知道客家先民的辛苦生活。客家人喜歡吃“香”的東西,是因為香的東西耐飽。所以客家炒麵是真的乾炒,乾乾的,也香香的。客家人賣炸芋丸、炸魚丸、炸蘿蔔丸、炸菜丸的很多,這些東西又便宜,吃了又耐飽。客家菜多是硬料,故做的時候特別注重香。
客家菜的口味特色之一是鹹,做釀豆腐要訣裏面有一個就是鹹。客家菜裏面的鹽焗雞,更是把雞埋在鹽堆裏焗熟的。鹹菜更是沒有一個客家人沒有吃過的菜。客家菜還講究香、肥,像“梅菜肉”,是用半肥瘦的豬肉在幹鹹菜裏紅燒,味道就是鹹的、香的、肥的。“豬肉燜大蒜”,用半肥瘦的豬肉,切成磚頭塊,和大蒜、魷魚碎、醬油一塊燒,味道也是鹹的、香的、肥的。家常菜“燒豬蹄”,豬腳放在乾大蒜仁和醬油裏紅燒,也是一道“鹹、香、肥”的菜。
客家人的生活素守儉約,對於飲食,亦本著經濟實惠原則,不務虛名,不重外表豪華。然儉約之中製作得宜亦多可口。非必山珍海味始得列佳餚之林。下面略舉數種具有六堆口味的客家名菜、家常菜和點心供參考。
白切雞
客家菜譜中大宴小宴都少不了此一道。此一味菜可毋需任何佐料,毋需多種烹具,亦毋需複雜製作過程,始終有其卓然自立之佳美風味。白切雞之作法:選取肥嫩之雞,先將湯鍋入水置爐火上煮水令沸滾,一面將雞宰殺割好,洗淨,拭乾水份,投沸滾湯鍋內蓋緊,即將湯鍋離爐火,聽其自然冷卻,約四十分鐘,湯似存些溫暖,即可取出斬件上桌。此法能使雞體吸收之熱由外透裏,保存雞體內脂肪,即所以保存雞肉本身自然美味。
鹽焗雞
鹽焗雞為客家菜中的上乘菜。正宗鹽焗雞製法費時費事。下面介紹改良焗製法:先將宰好的雞用細鹽塗抹雞體內外,然後將雞用明火隔水蒸熟,再將雞斬件。另豬油或花生油、調味粉拌和原蒸雞的汁煮成稠汁,盛大碗內,將斬好雞塊逐件沾香料油汁,擺放盤內。
清蒸肉丸
豬腿肉半斤,先切片,再剁碎成糜,加適量水和佐料,和豆粉二兩,與肉糜反復拌勻,撚成丸,放入蒸熟,即用上湯大半碗,倒鍋內燒滾,將肉丸放入煮之,即可盛起進食。
鹹菜
冬季農閒,芥菜收成後曝曬,加鹽搓之成軟,裝入大瓦甕,密封貯藏,經年不壞;或曬成鹹菜乾,儲以待用。用之煲豬肉、豬肚,或以之炒肉片、炒豬肚、炒牛肉、炒雞雜等均甘美可口。鹹菜乾連同三層肉或五花肉放在一塊蒸或紅燒,為筵席不可少的一道菜:叫做“封肉”或梅菜肉。
釀豆腐
要具備豬肉、上貨鹹魚、香菜、辣椒醬、紅醬油、薯粉、細嫩豆腐,才能做出正宗的釀豆腐,吃起來才夠味。做法:將豬肉切成小塊,配以足夠調味的鹹魚,搗爛為肉餡。然後用筷子,把切成長方小塊的豆腐,從縱面中間截開小長孔,截開時以左手拇、食二指圈緊豆腐勿使散開,再夾餡肉擠入小長孔中,勿達飽和,再以拇、食兩指輕輕捏之使圓。然後一塊塊分排放入油鍋(油二三匙先燒熱)中略加鹽,用溫火煎成黃赤色(勿使焦黑),再下水少許,待沸度已熟,再下紅醬油拌粉(摻水少許),搖勻,加放油後起鍋。用生香菜,塗上少許辣醬,把豆腐包成圓形,作下酒的菜,所謂鹹、熟、肥、嫩、滑、香者,真別有一種風味。
豬膽肝
立秋後,選取未著水的新鮮豬肝(連膽),曬乾後,以炒過的鹽塗遍豬肝整體,血管也要塞入鹽巴,然後放入大瓦罐中,定時翻轉,讓其發酵,流出血水,至豬肝成阿婆面時,(通常需二~三日)取出晾乾(二~三日),再以滾筒(酒瓶可代用)壓扁造型,置陰乾處旬日,即可切片蒸食,佐以生蒜片,風味特別,佐餐下酒均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