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臺灣義民信仰的形成與義民精神的展現

臺灣義民信仰的形成與義民精神的展現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家中心副執行長 江彥震
義民信仰的緣起
臺灣所謂義民,通常是指清朝乾隆年間,一批為除暴安良,保鄉自衛而犧牲生命的臺灣人,根據史書記載,林爽文反清作亂時,戰亂遍及全台,因其部下都是烏合之眾,所過之處燒殺擄掠以致民不聊生,客家人為了保家衛民,挺身而出,偕同閩南人及平埔原住民組成「義民軍」,協助朝廷弭平亂事,當時死傷二百餘人,後來同治年間,彰化戴潮春所領導的亂事再起,義民軍為免鄉土再遭蹂躪,銜命二次出征,又有百餘人犧牲,民眾為了紀念這些陣亡的義民,便建廟供後代祭拜。
義民受到朝廷敕封為「褒忠」、「忠勇之士」由各地方仕紳聯庄建廟奉祀,延續迄今,義民爺也成為臺灣客家人「南忠勇、北義民」獨特的信仰,是標準的臺灣地方神明。
目前臺灣有三十多座義民廟,其中規模最大的應屬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行祭典,都有豬公大賽,放水燈,嚐糖糜(甜稀飯)等活動。後來許多縣市政府順應民情,分別舉辦祭祀義民活動,並將農曆七月二十日定為義民節。
台北義民祭20周年
臺灣客家的義民信仰,起緣於一個偶發的歷史事件,也因為客家的民族性讓歷史事件有了這樣的演變。遠離中原原鄉的客家移民來到寶島臺灣墾荒拓土,落地生根;由於客家人具有傳統保鄉衛土熱愛鄉土的高尚情操,以及為國為民犧牲奮鬥的忠義精神,經由歷史事件的衍化成為義民信仰。因此,臺灣首善之區的台北義民祭或者應該說是義民軍的操兵演練雖然是臺灣客家人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民俗盛會,但從這樣的儀式活動中,可以一解客家鄉親對原鄉的思鄉情愁,更可藉此活動凝聚族群共識,在政客族群操弄的環境下,展現客家人團結的實力,並共同致力於傳承客家語言文化,讓客家族群的生命永續繁衍,直到永遠,永遠!
目前臺灣有關義民的廟宇、祀亭約有三十多個單位,近年來經有心人的串聯互動組成義民寺廟聯誼會,希望藉由彼此的聯誼活動建立集體形象,產生團結的力量。
早些年,客家人在台北市等都會地區一直是隱形的族群。民國77年(1988年),新竹縣新埔鎮枋寮建醮200年,台北都會區的客家人,組成台北市褒忠義民爺祭典委員會,在819迎枋寮義民爺北上,安座在現今大安森林公園,受旅北客家善男信女祭拜至今。民國84年(1995年)台北市政府加入祭祀的陣容,擴大了信仰的深度與廣度。
今年(2007)是台北義民祭20周,於八月廿五、廿六日在台北市府前廣場舉行;去年義民祭則是於八月五日、六日在台北小巨蛋舉行,就有來自全臺灣十八個地區的義民爺及忠勇公,除了新竹縣新埔枋寮義民廟本廟,還有新店義民廟、中和義民廟、桃園縣平鎮義民廟、新竹縣芎林義民廟、關西金錦山義民廟、竹東惠昌宮、芎林的廣福宮、苗栗縣苗栗義民廟、頭份義民廟、三灣五穀廟、三灣三元宮、南庄永昌宮、獅潭義民廟、大湖義民廟、南湖護安宮、台中縣東勢義民廟、南投縣國姓護國宮、屏東縣六堆忠義祠。今年係20周年,因此,又再增加兩座義民寺廟的義民爺,嘉義褒忠義民廟、鳳林壽天宮共二十座義民廟,齊聚台北市府前廣場,讓義民軍在弭平林爽文亂事的二百多年之後再度大會師。
在義民祭典活動中總是少不了的一項活動,就是挑擔奉飯。挑擔奉飯的起源,是當年義民軍出征,百姓簞食壺漿以迎送子弟,以今天的話說就是將勞軍活動變成一項民俗活動,這在當今的世界上是非常少見的現象,足以說明客家人自古以來即具有軍愛民,民敬軍愛國的思想與優良傳統,令人感到驕傲,更值得其他族群效法。
在義民祭典中,主祭之前有三獻吉禮的儀程,其目的是敬天祭祖,褒揚客家先民忠義精神,並凝聚客家宗族共同信仰與力量。三獻吉禮,一切依古禮進行,備豬、羊、鵝、魚等供品,主祭大典的五獻大禮是整個節目中最重要的節目。
每年義民祭典中都會舉辦神豬比賽,神豬的由來據說是六堆濫庄曾經遭到賊兵攻擊,突然來了一群野豬,用嘴、腳亂噴泥砂,灰塵漫天,賊兵只好撤退,事後鄉民認為是六堆濫庄伯公驅使神豬前來助陣,於是在義民祭典的這天都會安排盛大的神豬比賽。但是,基於人(豬)道、環保等的考量,現今倡導「創意神豬」酬神;今年為擴大參與及宣揚義民祭典活動,首度推出「彩繪神豬」著色比賽,獲得熱烈回響。
義民祭典中誦經法會藉諸得道高僧法師禮懺佛經,祭拜義民爺以外,因動亂死難的各方眾生,祈求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圓成善根。另外,酬神大戲必不可少,客家大戲中使用的北管八音,聲音高亢,引人入勝。戲劇的故事,不外忠孝節義。以八人扮演的扮八仙既酬神也娛人,更可寓教於樂。
林爽文事件與義民的興起
座落於新竹縣新埔鎮的褒忠義民廟是臺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也是客家忠義精神的保壘。故事起源於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底,林爽文在彰化大里村(今台中大里)起兵作亂,短短十天之間,戰火蔓延大墩(台中)、彰化、竹塹、淡水、鳳山等地,許多重要城市紛紛陷入林爽文及其同夥莊大田手中,各地居民死的死、逃的逃,由於林爽文的部隊缺乏軍紀,每攻下一個城市或村落,都會來一場燒殺劫掠,處處橫屍遍野。
十天後,林爽文登上天地會盟主寶座,號稱「順天」,然而守臺的清軍卻束手無策,「烽火遍地、生靈塗炭」即是當時的最佳寫照。當林爽文的部隊自新竹繼續北上時,新竹北方竹北六家的客家鄉親為免遭戰禍,便由六家首要的領導人林先坤先出面,召集附近的望族,諸如劉朝珍、陳資雲、王廷昌等自動籌組一支三千多人的「義民軍」,以手繫黑布圈為記,本著「捍衛鄉土義無反顧」的信念,義民軍轉戰各地,與林爽文部隊激戰數十次,犧牲非常慘烈!
乾隆五十二年,清廷派陜甘總督福康安率十萬大軍登陸鹿港,會合義民軍,全力圍剿林爽文,次年一月,林爽文終於被擒,二月,莊大田也被俘,戰事始告平息。
在為期一年多的剿亂中,陣亡的義民軍曝屍荒野林先坤和王廷昌等人,在回師之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拾繫有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餘具原擬歸葬大窩口(今湖口鄉),車過鳳山溪後,令人不解的是,載運忠骸的牛車行至現今新埔鎮下枋寮時,任憑驅策,硬是不肯向前行,經焚香禱告後跌筊取決,地方士紳頓悟可能是天意要將忠骸葬於該地,於是合塚葬於此枋寮「雄牛睏地穴」吉地。
義民平亂朝廷褒揚
乾隆五十三年,清高宗為獎勵義民軍協助平亂之功,特別頒了御筆的『褒忠』二字。聖旨傳到,林先坤和劉朝珍等人便倡議建廟,經多方捐輸之後,終於在乾隆五十五年完成了褒忠義民廟。清廷感念客家義軍保鄉衛國的高貴情操,先後頒賜「義勇」、「懷忠」、「褒忠」三塊匾額褒揚,因此義民廟又稱為「褒忠亭」。
由於義民廟的創建,竹北林先坤出力最多,所以當初乾隆御賜「褒忠」一幅,便收藏在他的後裔林保邦家中。林家在義民廟管理委員會保有當然委員一席。
戴潮春重燃戰火
咸豐十一年(1861 年)彰化籍的戴萬生(潮春)又重燃戰火,臺灣同胞再度陷入燒殺的恐懼當中,新埔地區客家鄉親又組織「義民軍」投入保衛鄉土的行列,這次犧牲的義軍人數也多達一百多人,新埔士紳陳資雲等復將忠骸收集建附塚於總塚之左,今天大家在義民廟後山可看到兩座墓塚的原因在此。
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在全省各地大肆拆除廟宇,新埔褒忠義民廟原也難保,但因客家人士一再陳詞並到東京請願,說明義民廟不是迷信,而是對祖先英烈事蹟的懷念與敬仰,方才倖免。尚且由當時的拓務大臣、臺灣總督等頒發獎牌褒揚。至今這兩塊匾仍懸掛在義民廟之中。
十五大庄輪祀涵括十九鄉鎮市
兩百多年來,褒忠義民廟的祭祀範圍不斷擴大,從道光年間的四大庄輪祭,而十二庄,而十四庄,直到今天的十五大庄,這十五大庄都是當年開發較早地區,分別是六家、下山、九芎林、大隘、枋寮、新埔、五分埔、石岡、關西、大茅埔、湖口、楊梅、新屋、觀音、溪南等,涵括整個新竹縣、市、桃園縣中壢市、觀音鄉、新屋鄉、楊梅鎮、龍潭鄉等十九個鄉鎮市,信徒多達十萬人之多。每次義民祭典,地方首長必定參加。在臺灣而言,這麼大規模的祭祀圈,堪稱獨一無二。以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七月二十日祭典當天為例,光是廟方用來煮糖粥的白米就有三萬多公斤,可見一斑。
近年來客家鄉親為了就業謀生移居台北地區者與日遽增,但在他們心中猶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義民爺」,台北市客家崇正會乃順應鄉親的需求,每年農曆七月中旬都先將義民爺的靈位恭請移駕台北,供大台北地區鄉親祭拜,藉以表達崇敬之情,而且祭典和民俗遊藝表演的規模逐年擴大,成為台北市客家節的主要活動。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成立之後,開始接辦「台北義民祭典」的任務。其他縣市政府也相繼舉辦「義民祭典」及「客家節」的活動。
而義民廟卻曾在光緒二十一年遭火災焚燒,光緒二十五年,張坤和等人召集祭典區十四大庄信徒,協議重建,至光緒三十一年竣工。民國五十二年又再度整修過一次。所以現在所看到的義民廟已經不是當年興建時的義民廟了。
義民為保鄉衛土而戰,非為清廷出征
義民爺的信仰,是起源於臺灣客家人為紀念捍衛鄉里而殉難的祖先,而非為清朝皇帝的『感召』而『出征』。其出發點不同,意義更不一樣。
義民爺確實曾受到清朝皇上的褒揚,義民爺也為清國皇帝所『賜』,但這是中國歷史上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政治手段。目的是便於統治,台灣內部還有漳泉之鬥、有閩客之鬥........,『反叛』的勢力很快就會自我抵消,當雙方打得差不多的時候,力量也消耗怠盡,代表統治者的官兵稍微出面一下,很快的就『太平』了,而地方上『正義』的一方,也已經元氣大傷了。至於清朝皇帝的『御賜』、『褒揚』....更是籠絡與分化手段的具體化。在有清一代,統治者就是利用這種手段來治理臺灣的。翻一下臺灣歷史,大變、小亂不斷,卻始終是在臺灣內部就已經自我制衡了。諸如:『彰化』(彰顯皇化)、『嘉義』(嘉其義行)的名字,也都是清國皇帝在朱一貴、林爽文事件之後所『賜』,既達到分化也達到籠絡的目的。日本統治臺灣的五十年,也曾經利用原住民來消滅臺灣的反抗勢力,施琅攻臺之後,也曾利用泉州人來抵消漳州人的勢力,
義民爺的信仰,是起於臺灣客家人敬仰保衛鄉里而殉難的祖先,而不是因為清國皇帝的『感召』而『出征』。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也因為是這樣,義民爺雖然是臺灣客家人的信仰,更是值得所有臺灣人尊敬的臺灣先民。如果義民爺是為了滿清帝國皇帝『出征』,那麼義民爺也就不值得尊敬了。
義民節的由來

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政府更公開肯定先民行為,特准公佈明定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日為義民節,它是客家人最重大活動,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動,而『褒忠』、『義民』、『忠義』則是客家人的精神傳承。
人口比例佔臺灣第二的客家族群,大部份集中在桃竹苗地區,及高雄美濃,屏東六堆、內埔、潮州等地。其它如台中東勢及花蓮部份地點,亦分佈少數客家人,至於都會區如台北市、高雄市大概都已是有客家血統,卻不會說客家話的隱性客家人了。
來到客家人的地區,到處聳立著褒忠亭、忠義亭及義民廟,這些寺廟正是保存客家傳承的象徵,也正是客家人的信仰中心之一,而其祖廟正是位於本縣新埔鎮枋寮(下寮里)的義民廟,而全省各縣市所見之忠義亭、褒忠亭、義民廟則是它的分廟。
義民廟已成臺灣客家信仰及精神中心
時至今日,新埔義民廟已成為臺灣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平時香火鼎盛,逢假日更是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膜拜、憑弔,或在廟側公園郊遊踏青,好不熱鬧,似乎也已成為一般民眾的休閒活動中心。
藉著豐富的廟產,義民廟也不斷的回饋社會,先是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中壢創設義民中學,曾是全省升學率最高、最著名的高中,四十三年遷校竹北,迄今畢業學子已有萬餘人之多。現在義民廟正在籌辦「義民大學」、和客家文化中心,希望培育更多專業的人才,為國家社會及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作出偉大的貢獻。
從整個義民廟的歷史和規模來看,可以發現義民崇拜絕不是虛幻的神話,而是根植在客家人對先民開拓臺灣的感念之心。義民廟也象徵著客家人「慎終追遠」的傳統,而且是崇尚熱愛鄉土保國衛民的「忠義精神」。義民廟的史實再一次證明,每當社會國家發生巨變,同胞有難的時候,總會有一批又一批的客家人物,勇敢的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穩住大局,安邦定國;也證實客家人無論遷徙到何處,都能充分展現出具有客家本色的「義民精神」。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
江彥震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故稱為「蕃薯市」,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而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早年漢人前來台北部墾植,乃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時日一久,為求心靈更安定,清乾隆三年(1738),三邑人士乃合資興建龍山寺,並恭請家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係,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莫不信服,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發生,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組織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敕賜「慈暉遠蔭」匾額乙面,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實已非僅止於宗教信上崇拜之意義耳。
艋舺龍山寺初建於清乾隆三年五月十八日,至五年二月八日落成。建寺的費用是由晉江、惠安與南安等所謂三邑人所捐獻。後又有泉郊武榮的貿易商人出資增建後殿,供奉天后、五文昌及關帝。乾隆時期龍山寺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與後殿的三殿式格局。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冠於全台,歷經嘉慶二十年(1815) 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1867) 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民國八年(1919) 棟樑遭白蟻嚴重侵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民國三十四年(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中殿遭炸全毀,惟觀世音菩薩仍端坐蓮台,寶相莊嚴,當時空襲,附近大多數居民均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因為他們相信在菩薩的庇護下絕對安全,果然這次中殿遭受嚴重之摧毀,當日竟無一居民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而倖免於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的庇護而奔相走告,亦讓信徒更加對觀世音菩薩之崇敬。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計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聽,屋頂採歇山單簷式,各自獨立,三川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為全台灣僅見,正面牆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美不勝收,龍虎廳各三開間,表現石雕彫琢各種藝術,舉凡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屋頂螺旋藻井全斗拱築構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龕雕工精細富麗堂皇,後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兩翼為硬山單簷,屋脊財子壽泥塑剪粘,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之處,左右護龍屋頂為硬山單簷,左配有鐘樓,右配有鼓樓,晨鐘暮鼓,鐘鼓樓屋頂採攢尖盔頂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獨特。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以今天的地理位置來說,艋舺龍山寺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與西園街交叉口,是萬華地區的信仰中心,被列為二級古蹟,亦是萬華夜市的核心地段,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萬華)』之說。清道光、咸豐年間,艋舺步入繁榮之境,堪稱全盛時期,水上商船來往,陸地人煙稠密,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府謂台南,鹿謂鹿港,當時艋舺民居舖戶四、五千戶,淡水廳所在竹塹(新竹)僅二千戶左右而已。這說明萬華地區往日的風華,盛極一時具有歷史上的意義,代表台灣當初開發期間艋舺與台南、鹿港並駕齊驅!也是台灣著名的古寺,更是名聞中外的旅遊景點。
艋舺龍山寺的建築為坐北朝南坐向,建築設計採三段式格局由上空烏瞰呈『回』字形,由前殿、後殿、東西護寶及中央的正殿所組成。布局方正肅穆;其門壁樑柱極盡精雕細琢之美。更是結合清代,日據與光復後綜合表現的寺廟藝術。外觀與清水祖師廟,淡水鄞山寺相似。更被公認為台灣最華麗的廟宇。
艋舺龍山寺正殿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十八羅漢等,後殿則祀奉媽祖、註生娘娘、文昌帝君、關公、水仙尊王、山神、福德正神、地藏王菩薩等典型神佛合一,當地居民則有此一說「艋舺龍山寺為眾神的集會所」表示供奉神佛很多。
每到民俗節慶都有盛大花燈、經常引來洶湧人潮,艋舺龍山寺儼然成為一座觀光廟宇。周邊的傳統風味市街,非常具有民俗氣息。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旅遊三大勝地,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為政府列管保護之國家古蹟,近年為服務廣大信眾及觀光客,除加強維護古蹟外,並增設圖書館、地下公廁、文物館、庭園瀑布景觀及夜間照明等設施,並辦理青少年獎助學金、成年禮、社教活動、急難救助、冬令救濟、醫學佛學講座、心理輔導等活動,用以宏揚佛學、普濟眾生、提倡社教、敦風易俗,使人民生活更安康樂利。[96.8.27]


                                           

國家考試閩南語試題許多考生及民眾激憤陳情

國家考試閩南語試題許多考生及民眾激憤陳情
  劉盛良(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
據貴報載,有關國家考試閩南語試題,監委將約詢試委,將被約詢的試委林玉體強調,「兩院平等,職權獨立」的憲政精神,監委應加尊重。但依據憲法九十七條第二項,監察院對於中央及地方公務人員,認為有失職或違法情事,得提出糾舉案或彈劾案。第九十九條,監察院對於司法院或考試院人員失職或違法之彈劾,適用本憲法第九十五條、第九十七條及九十八條之規定。所以,監委約詢試委於法有據。
此外,林委員批評,在沒有考生主動以書面提出異議的情況下,為何監委獨挑此事進行調查,應先說明清楚是否有其他動機?本人特別在此說明,事件後,世界客屬總會即不斷接獲考生王志揚(參加九十二年度港務人員士級晉升佐級升資考試,以些微分數落榜)等多位考生書面及電話陳情,王生謂多次向考試院反映均未受理會,至今未予以補救,足見林委員所言不實,故意規避責任。
客家鄉親為此無不氣憤填膺,多次召開客家社團聯合會議表達抗議;海外僑界反應尤其激烈,強烈譴責大福佬沙文主義,紛紛函電交加,要求監察院主動調查,替弱勢族群主持正義,還給客籍考生一個公道。

國民黨立法委員劉盛良 內政委員會質詢稿

國民黨立法委員劉盛良 內政委員會質詢稿
一、 雖然客家事務本身是不分藍綠的,但本席要請教黃主委,以目前客委會所謂「藍頭綠身」的人事結構,對於推動馬總統的客家政策是否有所困擾,如果對您推動政務形成不順利的因素,您將如何解決?
二、 客家電視每年瓜分客委會三分之一的預算,但所製播的節目品質卻乏善可陳,收視率逐年往下探底,對推廣客家語言文化助益有限,違背了當初設立客家電視的旨意,請問您是否有解決良策?
三、 近年來,台灣掀起一股客家旋風,在此百年難得的機遇,本席建議客委會可順應這股客家熱,製作一部以兩岸三地客家為題材的電視劇,學習韓國運用電視劇的巨大影響力,大力宣揚客家優美的語言、優異的文化傳統以及保鄉衛土的忠義愛國精神,讓世人分享,還可以振興客家庄的文化產業,促進客家地區的經濟繁榮發展。
四、 本席建議客委會協調台鐵及高鐵在候車大廳和月台應依法提供客語播音服務客籍旅客。
1. 根據鄉親反映,目前台鐵車站只有樹林、台東新站候車大廳和月台,有利用電腦語音提供閩、客語播報服務;台北、板橋站則偶爾以人工提供此項服務,其餘台鐵、高鐵候車大廳和月台均未提供此項服務,對客籍旅客造成不便,明顯違背法令規定。
2. 依據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第六條規定:「大眾運輸工具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語播音。其他原住民語言之播音,由主管機關視當地原住民族族群背景及地方特性酌予增加。…」;第三條規定:「停泊大眾運輸工具之場站,乘客等候大眾運輸工具所在之場站,及其他功能上具有類似性之場所,準用本法有關大眾運輸工具之規定。」


一指萬能

立法委員劉盛良委員辦公室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1號青島13302
電話:(0223588241~4,傳真:(0223588245
新聞聯絡人:江彥震,E.Mailworldhakka@hotmail.com
      稿
你想知道“作畫不用筆,只要一隻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請你來看了就知道!
「得之於心,應之於手,拙中見巧,舊中見新」
號稱「一指萬能」的國際知名指畫家劉銘大師,將於107日至8日在立法院群賢樓101室,舉辦指畫藝術展示會,引起蒐藏界相當的關注,勢必成為轟動藝壇的年度大事。劉銘大師將在現場當眾示範「揮手」指畫的表演,歡迎有興趣者屆時到場觀賞評鑑。
中國指畫藝術唯一的傳人劉銘先生,又名人駿字洗凡,為山東安邱望族,幼承庭訓,悉心繪事,尤精指畫,六十餘年鍥而不捨,卓然有成,被譽為當代指畫巨擘,舉凡山水、人物、花鳥、草蟲,染指拂素,揮灑自如,默趣橫生,躍然紙上,風格清新,尤具慧心,見者無不嘆為觀止。藝壇大師郎靜山題贈「指揮皆藝術,萬象在手中」。
劉銘大師曾應日本富士山電視台、馬來西亞國家電視台、前越南國家電視台、香港無線電視台及東南亞各地區僑社邀請展示指畫,名揚海外。嗣後復應邀於美國華盛頓等七大都市展示,尤獲讚譽。民國77年,劉銘大師應北京藝術家畫廊邀請畫展,觀眾踴躍,佳評潮湧,中央電視台曾聯播劉銘指畫盛況。新華社亦有「令濟濟一堂的炎黃子孫耳目一新」的報導。劉銘大師曾先後參加全國美展、省展、地方美展、兩千人美展、海峽兩岸兩百名家書畫展、個展及海內外邀請展近百次。對復興中華文化,推行美術教育,貢獻殊多,曾獲中國文化大學頒贈藝文榮譽獎狀,並敦聘為中華學術院研士。

模里西斯開國元勳─朱梅麟

模里西斯開國元勳朱梅麟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可見客家人的足跡早已遍佈全球各個角落。在遙遠的非洲東部島嶼國家模里西斯當然少不了客家人,甚至有客家先賢朱梅麟因功在模國,成為繼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後,第二個肖像被印在鈔票上的客家先賢。這次回國參加2007世界客屬城市領袖會議的模里西斯人侯雅玲說,朱梅麟是她的舅舅 (母親的哥哥),逝世已十六年了。她說,模里西斯遠在南印度洋,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氣候只分春、夏兩季,全年都有陽光,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讚為「天堂中的天堂」,面積則只有台灣的十八分之一,與台北縣差不多,人口一百三十多萬,印度人佔六成最多,還有巴基斯坦、英、法、華人及土著,華僑三萬餘人,其中客家人就佔八成約二萬五千多人。
朱梅麟是來自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在英國殖民時期,他參與參議會,積極建立民主機制,被英國接納,協助模國民主建國,終於在1968年獨立,又協助政府發展經濟,1991年去逝,享年八十二歲。模里西斯國人感念其生前對國家的卓著貢獻,特別將他的肖像印在鈔票上,於19981999年發行二十五盧比鈔票紀念,另外,還有一條街以朱梅麟的名字命名,堪稱「客家之光」與「華人之光」。
1654年有三位客家人來到模里西斯,三百五十幾年來,華裔已經傳到第九代,六十多歲的侯雅玲祖先從廣東移民到模里西斯謀生,母親在模里西斯出生,到她則是第三代,她嫁給台灣人楊家祥,近十年兩人常往返台灣,返台次數已經數不清,她的姪女鍾意珊是中東肚皮舞老師,也嫁給台灣人,她說,模里西斯的台灣客家人不多,最新數據也顯示當地台商大約五十戶。所有客家人在模里西斯發展都很好,例如去年底曾來台的朱梅麟兒子朱長淼,父親七十五年前開第一家雜貨店,後來生意愈做愈大,發展成模里西斯財富排名第二十的ABC集團,他接手後家族事業已包羅萬象,尤其汽車業無論賣車、租車或修車都是模里西斯第一。
還有,模里西斯最大紡織廠也是客家人胡水秀開的,二十年前從十萬美金創業,營收年年成長,現在資本額已達五億美金,每年出口五百萬件名牌服飾,主要外銷英國、法國和美國,是全模里西斯最賺錢的公司。另外,朱梅麟的女兒朱志筠也是個佼佼者,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僑選立法委員,嫁給上海籍的香港染料大王,後來是模里西斯派駐中國第一任大使,已經六十多歲的她目前長住中國。
目前模里西斯也面臨客家母語大量流失的嚴重問題,侯雅玲說,下一代已經沒有幾個人會講客家話了。模里西斯主要流通的語言為英語、法語、原住民非洲語,政府在學校開設第三選修語言,中文與印度文、德文、日文等並列,侯雅玲表示,選修中文有課本、有老師教,但是沒人教客語,只有家中有阿公阿婆在的客家家庭才會教,校內華人又少,孩子在外時間多,久而久之,就不太講客家話了,客家語言與客家文化在模里西斯也亟待有關方面挽救。[961106]

模里西斯開國功臣─朱梅麟

模里西斯開國功臣─朱梅麟
江彥震
模里西斯(MAURITIUS)位於非洲東部,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東部,赤道以南緯線二十度、屬印度洋島國,十六世紀初期為葡萄牙人發現但未開發。模里西斯的氣候只分春夏,全年都有陽光,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讚為「天堂中的天堂」。面積則僅台灣的十八分之一,與台北縣差不多,人口一百三十多萬,是多元民族國家,印度人六成為最多,還有巴基斯坦、英、法、華人及土著,其中客家人二萬五千多人,佔華僑三萬餘人的八成多。華人百分之廿為南海、順德、福建籍等。台商有50戶。客家族群中以廣東省梅縣為主,一部份為豐順縣人,分布於全國各市區、鄉鎮,大多數經營商業。華僑經商多集中在首都路易士港,市內各主要街道均可看到懸掛的華文商號招牌,故有華埠之稱,一般僑社活動及國家慶典皆在此地中山堂舉行。
有三位華人於16544月來到模里西斯,至今已有350年的歷史,目前華裔約傳到第九代,初期僑胞因語言不通的關係,大部份經營零售商,經前人披荊斬棘,克勤克儉奠下的基礎,造就了不少人才,今日模國華僑在社會上有了相當的地位,華僑青年聰穎的智慧和發奮向上的毅力,為外籍人士所讚揚。先賢朱梅麟爵士為第一位當選立法委員及獲任命為地方行政部長的客家人,模國政府為感念朱氏推動民主、發展經濟的貢獻,特於1998年發行朱氏遺像25盧比鈔票紀念,成為繼孫中山之後,第二個肖像被印在鈔票上的客家英雄,朱梅麟於1991年八十二歲去逝;另外,還有一條街以朱梅麟的名字命名,堪稱「客家之光」與「華人之光」。之後,客家人還有出任司法部長、旅遊部長、藝術文化部長、檢察總長及高級裁判官等職。
模裡西斯最大紡織廠也是客家人胡水秀開的,二十年前從十萬美金創業,營收年年成長,現在資本額已達五億美金,每年出口五百萬件名牌服飾,主要外銷英國、法國和美國,是全模裡西斯最賺錢的公司。朱梅麟的女兒朱志筠也是個傑出人物,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是台灣第一任僑選立法委員,嫁給上海籍的香港染料大王,後來是模里西斯派駐中國大陸第一任大使,已經六十多歲的她,目前在中國大陸居住。
1598年始有荷蘭人來模里西斯居留,荷蘭人最早登陸模里西斯東南方的濱海城市馬喜埔(Mahebourg),直至1710年放棄。1715年再經法國人來此開發種甘蔗、咖啡、紅茶等並開闢了首府路易士港1810年英、法兩國在模里西斯爆發戰爭,法國戰敗,割讓模里西斯予英國,唯一條件為保存法國文化,模島遂成為雙語系殖民地,經英國管轄157年後,島民倡議獨立。
1967年模里西斯當時的執政黨─工黨,要求獨立獲得英國政府批准,於1968312日宣布獨立成為模里西斯國,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員,並於1992年改為共和國。模國面積共2,040平方公里,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尤其藍天白雲底下的白沙灘更是世界馳名,觀光事業非常發達,所有飯店都集中在椰林搖曳美不勝收的海岸線上,不但緊鄰著潔白的海灘,還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和設施,像浮潛、深潛、風浪板、獨木舟、釣魚、划水、香蕉船等等水上活動,以及陸上的沙灘排球、網球、高爾夫球、騎馬等等。18洞的標準球場或9洞的迷你球場,更是每家旅館必備的設施。
模國經法、英兩國統治達二百五十多年之久,為一法治的民主國家,人民享有言論結社的自由,各民族文化及宗教均同受尊重,模國是非洲區客家人最多、也是最重視及保留中華文化傳統習俗的地方,並很幸運的獲得當地政府協助推廣中華文化,教育部在公立中、小學(較多華人學生就讀的學校)每天以國語教授一個小時的中文課程。國家廣播電台每天下午分別以客、粵語播放華語節目。每週三晚間播映華語電視影片。模國有三家華文報刊,有鏡報(週刊)與華僑時報、中華日報負責模國與鄰島留尼旺的新聞工作。
1941年,客家人在首都路易士港開設一所中華中學暨附小,各山區亦開設華文小學,每天上課六時,以客家話授課,因此在華僑社會中多以客家話溝通,遺憾的是,由於時空環境的轉變,年青一代漸漸改讀西方的學校,致使華文學校相繼關閉。中華中學校友會(簡稱中中校友會)為承先啟後,於1989年成立附屬青年會,自聘教師在中山堂開設中文班,每週一、三、六上課,採用電視及面授教學,教材由僑務委員會供應,部分教材自行編印。
僑胞們也成立了包括宗教、文化、宗親等組織,亦有客屬會館,著重慈善福利工作,並在新年期間舉辦發紅包予老弱長者及歡宴等活動。華僑除每年舉辦慶祝父、母親節、端午節、海華體育季、中秋節、國慶及孫中山誕辰紀念等活動外,並與藝術文化部聯合舉辦春節祭祖大典暨團拜、元宵文藝晚會等活動。模國中西媒體及電視廣播電台均熱烈報導,除了達成傳揚中華文化的目的外也藉此與模國政府、各民族及僑胞加強溝通與聯繫。

課徵奢侈稅勢必使經濟景氣更惡化

課徵奢侈稅勢必使經濟景氣更惡化
江彥震 台灣時事評論員
財政部研擬課徵奢侈稅,讓有能力買高價奢侈品的人多繳一點稅。準備對高價消費品,像是高價手表、汽車等課奢侈稅。這項措施主要是為履行當初賦改會通過遺產及贈與稅降稅案時,學者提出應該課奢侈稅的配套。目前很多國家課徵奢侈稅,除了美國、加拿大,鄰近的中國大陸、日本、韓國都有,課稅項目最普遍的是珠寶、船舶、飛機、名表、高價汽車等,稅率從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卅三不等。
目前不管是有錢人或窮人,購物時全按百分之五繳營業稅,負擔一樣,並未根據消費力差異而有不同考量,為了矯正這樣的不公平,加上社會M型化問題嚴重,也希望藉由奢侈稅解決部分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稅收並非開徵奢侈稅的目的,因為根據財政部賦稅署試算,如果對十萬元以上的手表、珠寶課奢侈稅,以百分之廿稅率計算,一年稅收約頂多增加廿七億元。
現行最低稅負制,納稅人除一般的綜所稅,如果再加上特定保險給付、未上市上櫃股票所得等收入,只要超過六百萬元,就要繳百分之廿的最低稅負。而奢侈稅則是在原本已經有的貨物稅、營業稅等稅目之外,再附加奢侈稅。
而買高價品係富人的消費行為,但也是消費行為的一種,它的刺激消費功能,一人大過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的消費功能,鼓勵富人買高價品的消費比政府發放消費券的效果更顯著。富人賺的錢也是辛苦賺來的,對於他們的消費不宜有仇視的心態。如果被課奢侈稅,他只好到國外沒有課奢侈稅的地區消費,再不然就在海外置產。這樣不但徵不到他的稅,反而替其他國家刺激消費活絡景氣;以前珠寶店、名表行、汽車商從富人賺的錢可以養好幾位員工,富人吃肉,窮人還有湯可喝,現在連湯都沒有了。倒不如,修法抵(減)稅案,鼓勵富人捐獻公益,補助學校文教,貼補政府健保費,協助地方建設等,其效果更佳。
奢侈的定義不易,且無明確標準。社會上對奢侈性的消費雖然有模糊的概念,但實務上卻不能以此作為課稅的依據與標準。一般而言,或以產品的價格高低為取捨,或以產品的類別為區分。產品的價位越高,或產品類別被歸屬於高所得者所偏好者,便越可能被列為奢侈稅課稅的對象。諸如高價汽車、別墅與高爾夫球證等產品,即為奢侈稅課徵的對象。
而且課稅技術也是不容易克服的難題;首先就是要找出課稅的理由,因為消費行為具有高度自主性,買高價名牌貨的消費大眾,只要經濟能力許可,選購奢侈品是彰顯社會地位的方式之一,沒有對與錯。其次,現行消費稅種類已不少,「奢侈稅」明顯再加重對特定消費行為或商品課稅,造成重複課稅的現象。因此,要選擇對哪些奢侈品課稅,又不會演變成稅負過重的現象,並非易事。
再者,奢侈往往不是來自商品本身,而是價格,部分被認定是奢侈品的貨物,譬如鑽石、手表、珠寶等,多有體積小、價位高的特點。重稅可以凸顯課稅公平,但也將因稅重促使交易轉入黑市或海外,嚴格考驗政府查緝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課稅時機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值此全球經濟不景氣,人人財富縮水,政府要對高價奢侈品加課奢侈稅,必將使得消費行為受某種程度的抑制,導致部份產業業績下滑、減薪、甚至裁員,造成失業率升高,擴大了經濟蕭條效應。因此,此時此際實不宜課徵奓稅。[2009.2.27]

談「硬頸精神」

談「硬頸精神」
劉盛良
一般人一提到「客家人」,就說客家人具有「硬頸精神」,顯示「硬頸精神」普遍成為各族群對客家人,以及客家人對自我的概念認知。不過有人認為「硬頸精神」不妥,因為客家人罵人「硬頸」或「硬殼」是指一個人脖子很硬,固執而且堅持己見,聽不下別人的建言與指導,直挺挺的硬衝,不知變通,不但難以成事,甚至壞事。
其實「硬頸精神」可以說是「擇善固執」的精神,也是「客家精神」的核心價值。只要認為是對的事情,就要堅持下去,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非達目的決不終止,永不放棄,不成功便成仁。就像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了救國救民,矢志推翻專制腐敗的滿清政府,雖然歷經九次失敗,不但沒有灰心喪志,反而越挫越勇,第十次終於成功了。這就是硬頸精神。
「客家人」,千百年來不斷的自中原地區向南遷徙墾拓,挑戰惡劣的大自然環境尋求生活環境的改善與安定,長期下來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才能繼續生存繁衍。漂泊的生活也促使了客家人團結自保,性格傾向於內聚、保守、封閉,一直到今天仍然保存著自己的傳統精神、文化禮俗和語言,十分的節儉和固執。艱困的生活使得客家人養成了所謂的「硬頸精神」,換句話說,就是刻苦耐勞、勤奮、努力、獨立奮鬥、不屈不撓等精神特質。
為了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客家人充分展現了具有族群特色的「硬頸精神」,留下許許多多英勇、壯烈、可歌可泣、有血有淚、可圈可點的輝煌事蹟,讓我們後代子孫以身為客家人為榮、為傲。這些史蹟斑斑可考,僅列舉數例藉以說明「硬頸精神」的可貴。宋朝末年輔佐宋帝抗元,堅拒投降的文天祥,在獄中寫下永垂千古的「正氣歌」,成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義典範。
臺灣抗日烈士羅福星被捕後雖遭嚴刑逼供,但大義凜然,寧死不屈。他在獄中慷慨陳詞:「為憂國憂民,斃而埋屍臺灣,永為臺民紀念虎死留皮,人死留名,古今英雄同此志氣」,並從容賦詩:「殺頭宛如風吹帽,敢在世上逞英雄」,顯示出視死如歸的英雄本色。次年三月三日,羅福星被處死,在絞刑台上從容就義,當時年僅二十九歲。不但臺北忠烈祠樹立了羅福星烈士牌位和銅像;在苗栗大湖,當地民眾籌資興建昭忠祠、塔,藉以追思憑吊先烈。1986年,在羅福星百歲誕辰紀念日前夕,政府特別發行紀念郵票,以緬懷這位為臺灣人民英勇獻身的英雄。
中國大陸鄧小平在第三次復出時,已經七十五歲了,年逾古稀。他仍不改他那十年一慣的頑強作風,不改他那大膽創新的思想方式,不改他那堅定不移的信念。他的信念,就是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集中古今中外一切所長,闖出一條中國式的發展道路。要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要讓中國強盛起來。在「文化大革命」的一片廢墟之上,帶領中國開始走向改革開放的光明大道,開始一次新的革命,開始了一個新的紀元。
鄧小平像一個工程設計師,為中國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發展藍圖,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一步一步的摸索,一步一步向前走。世人評論,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鄧小平之功不可沒。他的自請退休,更讓中國廢除封建的終身制,讓年輕人來接班換代。果然今日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大國崛起傲視群倫。
以客家人自居的馬英九總統在臺灣遭遇50年來最大的「八八水災」侵襲後,始終堅持對總統權力的自我節制,拒絕發布緊急命令,依法執救災賑災,雖然受到各界強烈批判,絲毫不改初衷。這應屬客家人「硬頸精神」的充分表現。
他在台北市長任內因特別費遭到起訴,於二審宣判無罪時說,他一生清廉自持,竟被檢察官以涉嫌「貪污」起訴,至今仍深感不平。而最不能接受的是,檢察官在偵查中竟扭曲多位證人的供述,製作不實的偵訊筆錄並據以起訴他;同時,對同性質的案件,又採取寬嚴不一的認定標準,顯然有虧職守;而檢察系統又遲遲不統一各地檢署的不同見解,放任司法與社會資源虛耗,同樣未盡本分。
即便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他仍保持對自己清白的信心以及對法院公正的期待,每一次都平靜、坦然地出庭應訊。客家諺語說:「山高難遮日」,比喻真相總會大白。現在,台北地方法院及臺灣高等法院前後六位承審法官一致確認他的清白,充分顯示檢察官的不當起訴,及無理由的上訴。為了臺灣的未來,我們要更沈著冷靜地面對將來更多嚴酷的挑戰。讓我們一起努力,建立一個真正公平正義、清廉乾淨的法治國家。
馬總統過去在法務部長任內,有一次遇到警察大學的一位馬教授,談起他家祖先的牌位上堂號是「扶風堂」,巧的是馬英九家裡的祖先牌位上的堂號正好也是「扶風堂」,所以,引起馬部長很大的好奇心,乃於十幾年前親自隨馬教授前往位於苗栗縣通霄鎮的馬家庄祭祖,當他親眼目睹祖宗牌上堂號為「陜西扶風堂」時,不由被震住了,真是既驚又喜,內心澎湃不已,原來他們是同一個祖先。
從此馬主席就自己定下了每年大年初二返回馬家庄祭祖的規矩,至今未曾改變。從馬總統的堅持充分展現客家人的「硬頸精神」,其「慎終追遠」的祭祖行為,更彰顯中華固有文化的傳統美德。
2007年初,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陷入市長特別費風波,為表明清白立即辭去黨主席之職,客家大老即世界客屬總會總會長吳伯雄,臨危受命,為免黨難,義無反顧,宣佈參選黨主席。由於伯公德高望重加上堅定的毅力,以及各界的支持,獲得八成以上的高票當選黨主席,成為國父創立中國國民黨一百年後,又一位客家人擔任國民黨主席,傳為歷史佳話。國民黨在吳伯雄主席卓越的領導下每戰皆捷,2008112日,立法委員選舉獲得大勝,取得到超過三分之二席次;2008322日總統大選又大獲全勝,吳主席運籌帷幄,驍勇善戰,戰果輝煌。及時挽救“中華民國”於危急存亡之秋,力阻台灣繼續沉淪墜落,伯公的「硬頸精神」功不可沒。
總而言之,艱困的生活使得客家人養成了所謂的「硬頸精神」,換句話說,就是刻苦耐勞、勤奮、努力、獨立拚鬥,為國家為民族犧牲奉獻在所不辭的不屈不撓等精神特質。這也是中華文化的特色與精華所在。

論客家精神

論客家精神
江彥震 
目錄
論文摘要………………………………………………..2
壹、緒論………………………………………………..2
貳、文獻探討………………………………………….3
參、客家精神的展現………………………………….5
肆、客家生活的實踐………………………………….6
一、客家語言……………..…………………6
二、客家婦女……………………………………………………6
三、客家經濟…………………………………………………..6
四、客家宗教…………………………………………………..7
五、客家藝文…………………………………………………..7
六、客家教育…………………………………………………..7
七、客家民居…………………………………………………..7
八、客家飲食…………………………………………………..8
伍、結論…………………………………………..……8
陸、參考文獻…………………………………………..9



論客家精神
江彥震 
論文摘要

「客家人」,千百年來不斷的遷徙墾拓,自然而然形成處處為客處處是家的族群,無論所遷移的環境如何險惡,始終堅持要把祖先的語言和文化傳承下去。客家先民為尋求生活環境的改善與安定,不斷的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向南遷徙,長期下來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才能挑戰惡劣之大自然環境繼續生存繁衍,乃至如今枝繁葉茂遍布海內外。
這群由黃河文化孕育出來的漢人,飲過黃河水的民族,他們的血液裡有著堅毅深沉、無畏無懼和刻苦耐勞的優良品性。漂泊的生活也促使了客家人團結自保,性格傾向於內聚、保守、封閉,一直到今天仍然保存著自己的傳統精神、文化禮俗和語言,十分的節儉和固執。艱困的生活使得客家人養成了所謂的「硬頸精神」,換句話說,就是刻苦耐勞、勤奮、努力、獨立拚鬥、不屈不撓等精神特質。有人說,客家人比其他族群的人更具有中國人的特色。美國學者韓廷敦教授( Ells Worth Huntingtion )說:「客家人是中華民族的精華」(1);英國傳教士艮貝爾( Geonge Canpeel )說:「客家確是中華民族裏最顯著,最堅強有力的一派」。(2
客家人自中原南遷,遠離原鄉在人生地不熟的他鄉落地生根,艱辛創業事跡,是華人在異地謀生的經典寫照。客家人勇於開拓及克服逆境苦難的精神,在世界各地逐漸累積了豐富的成果,成為當地創業成功的典範。歷史上客家人,在各個領域為人類作出了良多的重大貢獻,充分顯現出刻苦耐勞、奮勇進取的精神。我們緬懷先賢之餘,除了引以為榮之外,須繼續傳承傳統奮鬥的客家精神及優良的美德,還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脈動,以寬闊的胸襟看待各種事物的演變,務求開拓視野求取更大的創新與進步。也應該接續作出本身的貢獻,以便讓下一代也能分享這一代的成果並付予使命,讓客家的血脈生生不息的流傳下去。
壹、       緒論
所謂「客家精神」,有學者認為不夠具體,而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風、特性、風尚、品德、品質,氣質等比較具象詞彙的見解。但客家精神是經由歷史嚴酷的淬礪,鍛鍊所打造出來的。客家歷史即是客家先民的流浪史、奮鬥史、拚搏史、創業史。為了生存、發展,長期的遷徙、流浪,顛沛流離,逐步地擺脫了中原「安土重遷」和「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保守觀念的束縛,樹立起「四海為家」「處處是家」的新思想。今天的客家人是經由長期的顛沛流離,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而必須奮力與自然和社會抗爭,努力打拚的倖存者,就是這些敢於拚搏、敢於冒險進取的強者,他們終於到了彼岸,獲得新生和發展。在台灣由於特殊的歷史演變的背景與環境的因素,客家精神亦可被稱為“義民精神”。
孫中山推翻滿清所領導的十次革命,乃至最為慘烈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多為客家子弟。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說:「中央蘇區(贛南、閩西)是全國蘇維埃的大本營。」而贛南、閩西正是客家的大本營。紅色根據地界幾乎是與客家區域重合,從當時的紅四軍(朱毛紅軍)的隊伍組成人員來看,其重要領導人和紅軍戰士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客家兒女善於戰鬥、敢於戰鬥,堅苦卓絕、百折不撓、不怕犧牲,敢於獻身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錚錚鐵骨,正是客家精神一脈相承,在中國革命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充實昇華的結果。
貳、       文獻探討
近百年來,有關“客家精神”或“弘揚客家精神”的口號在客家界被喊得震天價響,似乎“客家精神”的概念與意識已獲得客家族群及其他族群普遍的肯定。至於“客家精神”這個名詞是什麼人在何時首先提出,文獻上並沒相關的記載。
所謂“客家精神”的內涵究竟何所指?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的「客家人」,是勤勞節儉,刻苦耐勞,並具有擇善固執,堅忍不拔的「硬頸精神」。但是在外國人眼中的「客家人」又是如何?日本過去一直蓄意併吞中國,所以對中國有最深入的研究。日本人山口縣造寫了一本書叫作《客家與中國革命》,其中有一段對客家的評語是這樣寫的:「客家是中國最優秀的民族,他們原有一種自信與自傲之氣質,使其能自北方胡騎之下,遷到南方,因此,他們的愛國心,比任何一族為強,是永遠不會被征服的。其後又受到海洋交通環境之影響,養成一種島國人民之熱血與精神翻開數百年之中國歷史,沒有一次政治變動,是與客家人無關的。其中最顯著的例子,當推洪秀全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幾乎全部參加革命的將領,都是客家人。其次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除了其本人乃客家的後裔以外,其他主要助手,亦有許多是客家人。可以說,沒有客家,便沒有中國革命,換言之,客家的精神,是中國的革命精神」(3
英國傳教士堅根倍爾,在中國傳教數十年,曾獲「中國通」之譽。他在汕頭英國人召集之宗教會議中,有如下一段之演講詞:「客家人比城裏人勇敢,富有獨立力行的氣慨,渴愛自由。滿州人入主中國,客家人降服最遲,其後且曾屢次起兵反抗,第一次乃距今稍久之太平天國革命,第二次是這世紀中新近的事,即辛亥革命是也。」
英國人巴素博士,為研究南洋漢族淵源掌故之權威學者,著有《馬來亞華僑史》。該書第五章「馬來各邦華僑」中,亦有數段關於客家開闢各礦之記載,其評語云:「客家僑民,素來被認為是具有急進與獨立見解的聲譽的民族。」
美國人韓廷敦,是現代人文地理學權威教授,歷年主持《美國地理學會雜誌》刊物,並曾特約客家問題專家羅香林教授撰寫客家文章多篇,著有《自然淘汰與中華民族性》一書,其中有一段評語為:「有數約百萬以上的客家人,因從事貿易而居留於南洋群島及歐美各國,客家的名稱,英文是『 HAKKA 』,在人類學上已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客家人的重要特性,就是能夠刻苦耐勞和團結,惟其如此,故在工作上常佔優勢。因為他們能團結,故能以少數外地人的身分,在當地生存和繁衍。客家人很注重武技,每一個市鎮都有練武習藝的團體。他們所以要注重武藝,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自衛,因為客家轉徙萬里,沿途難免受到搶奪。」
英國學者愛德爾說:「客家民族是牛乳中的乳酪。客家人剛柔相濟,有一種不侮弱小,不畏強暴的特性」;日本竹越三郎說:「台灣客家人最為開化,最頑強,最富民族意識,是不易統治的民族,他們的團結力尤為驚人」。
英國侵略中國的時間最久,對中國研究的時間也最長最深入,對中國的瞭解當然也最深刻。英國人愛德爾著《客家人種誌略》、《客家歷史綱要》兩書綜合評語云:「客家人是剛柔相濟,既剛毅又仁愛的民族,而客家婦女,更是中國最優秀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這光輝,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應該屬於客家婦女的。」
英國人史錄國,為世界著名人種學家,著有《中國東部和廣東的人種》,其書中之評語:「客家地區教育最為發達,客人有刻苦勤勞種種優點。」,「中國最衛生、勤勞和進化的民族,就是客家人。」
《客家風情》雜誌曾指“客家精神”即勇於開拓、艱苦創業、勤儉質樸、革命進取、愛國愛鄉、誠摯團結、敬祖睦宗等優秀品格。(4) 廖楚強在其著作《客家民系的形成與客家精神的發展》一書中說:客家精神的支柱─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在愛國主義的精神支柱底下,整個客家精神又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內涵就是創業奮進、剛毅勤勞的精神傳統。從山歌中反映的客家精神…開朗解脫的性格和愛情自主的天性。…強烈的反封建,反禮教,追求愛情的自主,生活的自由與天然的美德。(5
郭壽華引自《客家文化研究》第一集的說法:客家人具有機警、活潑、勇敢、刻苦、勤勞、負責、團結、堅忍、尚武各品格;無論男女老幼、心理、精神、體力,均具有堅忍不拔、耐饑、耐勞、耐苦、耐煩、正直、誠摯、整潔的民族性和獨立鬥爭的精神甚強。(6
白眉與鄧華東在《五華鄉情錄》一書中指出:客家獨特的民系,鑄就了獨特的品格風骨和客家精神,被世界所公認:一、刻苦耐勞,勤奮創業。二、團結奮鬥,不畏強暴。三、崇文尚武,衛國保家。四、解放婦女,渴望自由。五、自立自強,質樸守信。六、崇宗孝祖,溯源尋根。(7
吳慶豪在《世界客屬人物大全‧引言》中說:客家的精神:一、為刻苦耐勞的精神。二、為剛強弘毅之精神。三、為劬勤創業之精神。四、為團結奮鬥之精神。(8
黃馬金在其刊載《汀州客家研究》第一輯〈弘揚客家精神,加速長汀建設步伐〉文中說:聞名於世的“客家精神”,即勇於開拓、艱苦創業、勤儉質樸、革命進取、愛國愛鄉、誠摯團結、敬祖睦宗、繼往開來等優秀品質。又有一種不亢不卑的平等待人的傳統精神。具有雍容華貴的氣質。(9
參、       客家精神的展現
“客家精神”係客家先民經過數千年來,為追求生存與發展所遺留刻劃的事蹟和行為的表現,與其他族群明顯的不同,這種特殊的行為差異,無以名之,前賢乃以“客家精神”涵蓋。以下謹舉史書上有所記載,許許多多客家菁英為了人類及社會、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所表現出來的英勇、壯烈、可歌可泣、有血有淚、可圈可點輝煌史冊的事蹟,見證了客家人如何淋漓盡致的展現出“客家精神”的偉大與貢獻。10
客家先民之先民暫且不論,就從唐朝說起,僅僅列舉歷史上較具知名度的代表性人物,諸如:“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號稱「千秋金鑑錄」的著名宰相張九齡、「出將入相」典型代表人物郭子儀,宋朝格物致知的朱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明朝琉球王韓元勳、天工開物的宋應星、民族英雄袁崇煥,清朝農民革命的洪秀全、中興名臣曾國藩、常勝軍黑旗軍領袖劉永福、我手寫吾口的外交家黃遵憲、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愛國詩人丘逢甲、在南洋創立蘭芳共和國的羅芳伯,現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抗日烈士羅福星、八百壯士謝團長、中國總設計師鄧小平、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顧全大局的葉劍英、台灣歌謠先驅鄧雨賢、模里西斯建國功臣朱梅麟、客家學鼻祖羅香林、愛國大慈善家胡文虎、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企業家田家炳、明德親民福鄉邦的劉南琴、領導菲律賓人民力量的柯拉蓉艾奎諾Aquino,Corazon Maria,還有生活在我們周遭鄰居的鄉親,諸如世界最佳女指揮家鄭小瑛、泰國總理邱達新(Thaksin Shinawatra塔信) 、大導演楊德昌、世界鎢鋼大王廖萬隆、書法三絕詹秀蓉等等不勝枚舉。
其中特別最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為理學宗師朱熹,古今共仰。四書疏註,為學者所必讀。淳祐年間從祀孔廟。清朝康熙年間被提升為十哲的第二位。世稱朱子,又稱朱文公。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獄中還留下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正氣歌』,這就是“客家精神”的充分展現。
明朝末年的民族英雄傑出統帥袁崇煥,寧錦大捷擊退後金,遭明思宗冤殺,明思宗錯殺了袁崇煥,最後自己也落得吊死在北京煤山的悲劇。袁崇煥的冤案,直到幾十年後清朝編寫明史時,才從《清太宗實錄》中發現,袁崇煥是被清太宗使用離間計和借刀殺人之計殺害,不禁令人掩卷長嘆!
漢族為反抗異族統治所發動農民革命之民族英雄洪秀全,讓世人開始注意到客家人的存在,客家人從此抬頭挺胸昂首闊步以身為客家人為榮,終至引起另一位客家人孫中山先生的效法,號召國民革命推翻滿清,改變了中國幾千來專制政體的歷史。但是洪秀全帶領的一群客家人在團結奮鬥稍有一點成就之後,內部即開始爭權奪利,自相殘殺,不久即遭到失敗的命運,令人扼腕痛惜和警惕,今天的客家人自當引以為鑑。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臨終時猶頻頻呼喚全體國人「和平、奮鬥、救中國」。先生一生對國家民族的偉大貢獻,被尊稱為國父,客家人當然引以為自豪,並以其為客家人的典範與象徵。
中國總工程設計師鄧小平,帶領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光明大道,開始一次新的革命,開始一個新的紀元,中國從此和平崛起,功同日月。
另外,在台灣從義民信仰的歷史和規模來看,可以發現義民崇拜絕不是虛幻的神話,而是根植在客家人對先民開拓台灣的感念之心。義民廟也象徵著客家人「慎終追遠」的傳統,而且是崇尚熱愛鄉土、保國衛民的「忠義精神」。義民廟的史實證明,每當社會、國家發生巨變,同胞有難的時候,總會有一批又一批的客家人物,勇敢的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穩住大局,安邦定國;也證實客家人無論遷徙到何處,都能充分展現出具有客家本色的「義民精神」,見證了傳統的「客家精神」。
馬關條約之後, 乙未戰爭是台灣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侵略的戰爭,同時也是台灣史上最大一次戰爭,客家義軍成為台灣抗日主力。以胡嘉猷、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為首的客家義民軍在此戰役中,為台灣這塊土地壯烈犧牲,成為可歌可泣的英雄,更堪稱當今政治人物愛台灣的典範。
因此,從台灣客家先民的開拓發展史來看,“客家精神”也可以稱為“義民精神”也就是“保鄉衛土和愛國護民的精神”。
肆、       客家生活的實踐
從客家人日常生活中,亦可發現處處展現客家精神,諸如語言、經濟、宗教、藝文以及婦女主持家務,承擔家計的居家生活等。

一、客家語言
客家話又稱為客家方言,係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客家人的特徵之一,就是講客家話。各地客家人所講的客家話雖有差異,其基本特徵卻是大體相同的。客家人所強調並堅持的傳統即是“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所謂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

二、客家婦女
客家人的家庭都以婦女為重心,從田頭地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家頭窖尾均由婦女一手打理。客家婦女是女中豪傑,其優良品質和出色表現,世人齊口稱道。客家婦女恪守成規忍辱負重,含辛茹苦。“客家婦女,真是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的婦女之中最值得贊嘆的了。(11)“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這光輝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應該屬於客家婦女的”。“客家是許多民族中最進步的民族,又客家婦女更是中國最優美的婦女典型。”(12)

三、客家經濟
客家民系的大本營的閩、粵、贛邊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這樣的自然環境給客家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如何生存發展成為客家人最大的考驗。幸好他們帶來了中原的農耕技術,同時吸取當地土著民族的耕山經驗,能夠因地制宜,在發展糧食種植的同時,善用廣大山區之利,發展經濟作物,在明末清初展現出山區經濟的特色。(13)

四、客家宗教
客家民間信仰是多元化的,融合了南方土著的信仰和中原漢族的信仰,以及周邊各民系的信仰,交匯而成整個客家的民間信仰。客家信仰包含有天地崇拜,諸如天公、玉皇大帝、土地伯公、三山國王;動物的崇拜,諸如蛇、龍、犬、牛等的崇拜;祖先崇拜諸如宗祠、堂號,尤其是台灣義民爺的信仰等;還有佛教(定光古佛)、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等形成多神的信仰系統。

五、客家藝文
閩粵贛客家地區文化彙粹,藝文發達,號稱文化之鄉,尤其梅州被稱為“人文秀區”、“文物由來第一流”。客家藝文涵蓋文學、詩歌、小說、散文、歌謠、諺語、地方戲劇、提線木偶戲、山歌劇、採茶戲、花朝戲、舞蹈、曲藝、美術、工藝、客家山歌及其他民間藝術。

六、客家教育
客家人係來自華夏文明昌盛的中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遷徙南方之後,他們既開荒拓墾,又傳承了中原的人文精神。在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度之下,由於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的地理環境,使讀書求學成為客家人的最好出路,於是乎把耕讀傳家奉為圭臬。客家諺語︰山瘠栽松柏,家貧好讀書,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客家人注重教育的情形。
客家人舉辦族學,培養了不少人才。清朝末年,廢科舉,辦新學之風剛興,嘉應州便起而應之。黃遵憲、溫仲和等鄉賢,於1903年組織興學會議所,積極籌建師範學校,組織嘉應教育會,以推動各地原有的書院、社學、義學改設小學、中學。一時間,中、小學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至本世紀20年代初,梅縣城鄉有中學30多間,小學600餘間,教育事業之發達,為當時全國之冠。

七、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不但是客家人防風避雨的棲身之所,還具有對暴力和野獸的防禦功能;同時表現了中國傳統的禮制和等級觀念,以及強烈的風水意識;而且更形象的反映了客家社會發展過程。客家民居包括堂屋、圍龍屋、圓樓(土樓)、方樓。土樓不但是客家瑰寶,也是建築史上的奇蹟,更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八、客家飲食
客家口味偏向“濃重”,鹹、香、肥是客家菜的特色,其烹飪技藝與習慣可以鹹、燒、肥、香、熟、陳六個字概括。這些特色與客家人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的關係。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這便形成燒、香、熱的特點。出門即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份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這便形成鹹、肥的特點。長期遷徙流離,艱苦度日,就地取材,野菜山產充饑,這便形成鹹、熟、陳的特點。足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並創造了具有特色的客家飲食文化。
伍、  結論
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學的傳統教育,宗族家族觀念根深蒂固。遠離中原故土背井離鄉,長期的流浪生活,更體會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鞏固和加強了宗族家族觀念,於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觀念顯得十分突出,背負先人遺骸,落地生根之後,覓地厚葬先人,始終秉持慎終追遠的傳統;聚族而後,修族譜,修宗祠的風氣特別突出。
客家先民在長期飽嘗遷徙之苦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恩」,「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於是更為眷戀家鄉,並深深體會到家、鄉、國命運一體,榮辱與共的關係,使愛國愛鄉的思想強烈地表現在各個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簡,有長有短,可以涵蓋意識和行為的各個方面,但最為突出,最為本質的可以歸納為「四海為家,冒險進取,敬祖睦宗,愛國愛鄉」十六個字。
另外,遷徙的生活型態,使得客家族群團結一致,建立起強而有力的集體住宅,通常同一姓氏的宗親聚居一起,有自己的祠堂,這種客家組織,對內謀求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對外共同抵禦外敵,客家人同舟共濟,休戚與共,具有鮮明的族群認同,因此,客家人向心力特別強。
客家人又能經由族群內部自發的通過懇親會形式,定期聚集一堂,像一家人一樣,敘親情、談鄉誼、建立共識,謀求共同的發展。這種團結與凝聚力是其他族群中少見的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就是卓越的人文精神,也就是刻苦耐勞、堅韌剛強、開拓創業、團結奮進的精神。正是客家民系千百年來遷徙發展並保持強大凝聚力、創造力的根本所在。
懇親大會定期而持續的召開,既加強了華僑及華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更溝通了海內外客家人之間的聯繫,以親情和客家文化為橋樑,構築了國內海外客家民系大通道,藉由客家文化圈、經濟圈的促進,更有效的強化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客家文化的獨特之處,在於存留著豐富的中原古風。雖然由中原遷至南方山區乃至東南亞、南北美乃至世界各地,仍能在語言、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方面保持中原古風。既承襲遠古遺風,又肇源於新環境的守禮重義、好學問、講倫理的風氣,充分表現出了客家族群的氣質。
總結上述,普遍來說客家人被公認的具有下面幾個精神特點: 1 刻苦耐勞、剛強弘毅 2 勤勉創業、負責 3 團結奮鬥、熱情好客 4 重視教育 5 女性具備勤儉美德。而「硬頸精神」也就是擇善固執的精神,可以說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點,也可以說是客家精神的核心。其所涵蓋的愛國愛民反壓迫反侵略;勤勞刻苦,努力開拓;勇敢無畏,富革命精神;摯誠團結,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品性特質,正是中華民族"中華精神"之所在。
陸、  參考文獻
(1)  美國天主教神父拜爾德耳著《客語易通》、《客語淺說》序文。
(2)  英國傳教士肯貝爾1912年在某次宗教會議上作報告所言,後來印成《客家源流與遷徙》。
(3)  日本人山口縣造著《客家與中國革命》。
(4)  黃順興等主編《客家風情》前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6月版,第2頁。
(5)  廖楚強:《客家民系的形成與客家精神的發展》,《寧化客家研究(2)》,19925月版,第39404243頁。
(6)  郭壽華:《客族源流新志‧序》轉引自《客家文化研究》地1集,第95頁。
(7)  白眉、鄧華東:《五華鄉情錄》,彩虹出版社19929月版,第1214頁。
(8)  吳慶豪:《世界客屬人物大全‧引言》,新加坡崇文出版社。
(9)  黃馬金:《弘揚客家精神,加速長汀建設步伐》,《汀州客家研究》第1輯,19937月版,第193頁。
(10)    江彥震:《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世界客屬總會200610月版,第58112頁。
(11)    ﹝美國﹞史密斯:〈中國的客家〉,載1905年《美國人雜誌》。
(12)    ﹝英國﹞愛德爾:〈中國訪問紀錄〉(1890)《客家人種志略》。
(13)    胡希張、莫日芬、董勵、張維耿:《客家風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