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世界客屬懇親會創辦人─黃石華

世界客屬懇親會創辦人─黃石華
江彥震
黃石華,1919216日生於廣東省龍川縣金魚鄉馬江村井頭,字行奮,筆名磊、茅舍。昌瑚公裔孫,粵名將黃文(字質彬)公之次子(長子木華),中國名教育家黃麟書之堂弟。母曾氏。九歲失怙、賴生母暨祖父母及後過繼叔父慶宗公,叔母鍾氏教養成人。
黃石華父親黃文氏,初與義兄周南煌參加清末之徵兵營,隸歸李濟琛部,任排長,民國前二年一月送入黃埔陸軍小學第五期受訓,與張發奎、余漢謀、薛岳、李漢魂、陳濟棠、徐景唐、李煦寰等為同期同學,畢業初分發瓊州任連附,後邑人張化如奉陳炯明命組織民軍武裝支隊,自任支隊司令,邀周南煌為副司令兼統領,黃文氏任統領。第一次北伐時黃文氏義兄弟在梅州市梅縣區熊略奉命成立步兵模範團自任團長,周南煌任營長,黃文氏任連長,隨軍北伐歸姚雨平軍長指揮,積功升少校營長後任粵軍獨立第六兵團中校團副(義兄周南煌任團長)。嗣參加護法援閩之役,編入丘耀西縱隊中將司令轄下,當時中華民國先總統蔣公介石任少將督戰官,周南煌任少將副司令,黃文氏任上校統領轄兩營。黃石華父親黃文氏生平慷慨好義,勇敢善戰,後病逝軍次,時黃石華年僅九歲。
黃石華幼年失怙家道中落,以投稿《中學生雜誌》、《東方雜誌》、《生活週刊》賣文完成中學學業。民二十六年參加廣東全省會考,在二十多萬人中名列第三名。時抗日聖戰爆發,十九歲追隨邑人張克明領導東江青年救亡運動,並與友人創辦《龍川日報》、《東江日報》,宣傳抗日救亡。
黃石華先後肄業中央軍醫學校,畢業龍川第一中學及中央政治大學,參加國民政府高等文官考試優等及格。二十四歲任中央部會科長,草擬中央扶植自耕農條例,指導四川北碚扶植自耕農實驗區。二十五歲任甘肅省地政局科長,主持完成甘肅湟惠渠扶植自耕農實驗區。以當時抗戰,全國地方政治均是向老百姓要兵要糧,獨甘肅湟惠渠實驗區是給老百姓。抗戰勝利,甘肅省政府主席正倫,原擬派黃石華為甘肅張液地政實驗縣縣長,奈先生急須回粵省親,未果接受。二十六歲在粵創辦申原棉織廠、民生職業學校、西華中學。二十九歲當選國民大會代表,黃石華前後連任國大代表近四十年,對國家貢獻良多。
黃石華在國內曾任國立西北農業技術專門學校,國立蘭州大學、廣州省立法商學院、廣州國民大學等院校講師、副教授、教授、及中央訓練團西北分團、廣州分團特約講師,著有《我國經濟建設利用外資與自力更生之途徑》、《計劃經濟與民生主義》、《土地政策》、《共產主義理論與批判》。
石華平日熱心社會公益。忠愛國家民族,在海外名重於時。在港曾擔任多個工商機構福利社團重要職位及名譽會長、會長等名義。先後曾任星島日報編輯、商業日報副總經理兼採訪主任,自由報督印人,安生堂藥廠暨置業公司主人,集成圖書公司董事執行經理,大華出版有限公司董事執行經理,華特出版香港公司總經理,華英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世華聯合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治強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保良局總理,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會董事兼宣傳部副部長、部長,香港製藥總商會監督,九龍總商會常務理事兼海外聯絡部主任,中國國術體育總會永遠會長,新興國術會會長,孫中山紀念會會長,中山醫院贊助人,香港華僑總會會長,香港社團首長合議總會會長,香港中區、李鄭屋村等三十五區街坊會會長,龍川同鄉會創辦人兼會長、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香港校友會創辦人、理事長、副會長。
崇正總會永遠會長兼理事長及崇正中小學校監督十餘年,任內完成崇正大廈及中小學建校工作。1971年,舉行崇正總會金禧慶典,召開全球首次客屬懇親代表大會,參加國家、地區達四十九個。 綜觀黃石華生平,致力於文化、教育、出版事業,自強不息,推廣道德倫理,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而服務社會,領導群倫,福國利民之工作,數十年如一日,尤其是擔任香港崇正總會理事長,先後二十餘年,出錢出力,諸多建樹。卻不幸於201625日病逝於香港,享年98歲。黃石華自少崢嶸,展其抱負,成為香港社會中堅,極負眾望之領袖人物,而其公而忘私精神,使人對他留下永恆的崇敬!
黃石華曾說:「國家統一是全球客家人的責任,忘記過去,將個人、黨派恩怨得失放在一邊。兩岸的統一,應該當作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如果稱兩岸不是一個中國,海外華人都會感到心涼。曾國藩、洪秀全、孫中山、毛澤東——客家人營建中國近代史。
  香港崇正總會理事長、全球客屬促進中國統一聯盟主任委員黃石華先生,長期出錢出力孜孜追求國家的統一,以八十多歲的高齡奔走於兩岸三地,受到廣泛的重視和尊重。之前,黃老到北京訪問,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的接見並進行了深入交談。此外,還與名重兩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會面,顯示大陸方面對黃石華先生致力於和平統一之努力的讚賞。
黃石華說,兩岸對「邦聯」、「聯邦」進行商談應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應該為民族的利益而忘記過去一致向前。他回憶說,當年在重慶的時候,以中國地大、人口眾多,就曾經發表不少文章表示中國應實行聯邦制,藉發展各地區區域經濟,藉經濟相互依存,促進國家統一。當時具有相當影響的《三民主義》月刊和孫科先生辦的《民主》半月刊、重慶大公報、時事新報,都在重要版位刊登了他的文章。他當時表達的意思是,中國地大,每一個地區可以根據本區域的經濟、文化、習俗的不同來相對獨立地發展,但是需要一個中央政府;同時在經濟方面以經濟相互依存來促進國家的統一,並最終實現大一統。
黃石華說,他多年前就組織各種團體,如成立「崇正之友會」、「香港創建學會」(其宗旨為研究如何創造真善美社會、建設幸福富強的國家,對兩岸建言獻策,促進大中國和平統一);成立「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團結良心學人、志士以及社會精英;前後舉行二、三十次國是座談,參與的專家學者前後達二、三千人次,最後由黃石華先生歸納出有關國家統一的「十點國是意見」,其中就包括了有關「邦聯制」、「聯邦制」的構想。其實,聯邦制也不一定就是美國式的或者前蘇聯式的,有的中央政府的權力大一些,有的則小一些。美國當年也是從邦聯走向聯邦的,因此兩岸對「邦聯」或者「聯邦」的問題應該加以探討,這是務實而合理的。因此,為了讓兩岸儘快改變僵持狀態,應該尋找突破口。
當然,黃石華也表示,兩岸商談「邦聯」或「聯邦」,「一個中國」的前提是必須有的,無論這個「中國」是概念上的還是虛化的。他在「十點國是意見」中就曾經提出「主權共有」、「治權共享」的概念,大陸和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在臺灣政經界具有影響力的孫運璿、王永慶都認為從「邦聯」走向「聯邦」是合理的選擇。他希望兩岸的領導人都對「邦聯」、「國協」、「聯邦」等問題加以深刻的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剛剛開始的時候,希望大家忘記過去,向前看,將個人、黨派的恩怨得失放在一邊,盡心追求中華民族的發展、繁榮與昌盛。
黃石華同時表示,他年來曾接觸到一些海外及美國的有關中美關係方面的智庫人士,他們也擔心兩岸開戰,這樣美國就很尷尬。那些智庫人物認為兩岸從「邦聯」走向「聯邦」,應該是一個可行的選擇。統一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組成部分。黃石華說,現代化是中國近代多少代人孜孜追求的目標,從清朝的曾國藩的富國強兵之計、康梁的維新運動、太平天國的洪秀全、辛亥革命的孫中山、人民革命的毛澤東和朱德、改革開放的鄧小平,他們都是為了中國的現代化而奮鬥;雖然他們的思想、信仰、途徑、辦法、手段各不相同,但是追求國家和民族現代化的目標是一致的。
他表示,祗有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才能維護民族的興盛和尊嚴。我們現在追求統一,並非僅僅是實現國土的統一,而是應該將重點放在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達致中華民族的振興,這才是所有中國人的宏願。而對於兩岸的統一,應該當作是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過程。黃石華表示,大陸二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得他對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更加有信心。因此更加希望兩岸領導人,在面對事關民族前途的重大問題上,一定要理性地思考和慎重地處理。
黃石華先生是由客家人組成的香港崇正總會的理事長,亦是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的執行長,多年來為加強全球客家人的團結和弘揚客家族群歷史文化、推動客家學的建立、倡導族群與華人經濟研究可謂不遺餘力;同時對兩岸關係研究、大中國和平統一,亦鍥而不捨地努力,因此黃石華先生在全球客家人之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香港嶺南大學為表彰他的貢獻,於2000117日頒授他榮譽法學博士學位;香港名學人曾特設宴祝賀,宴會上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後擔任校長)金耀基院士說,在政治上他最崇敬的是國父孫中山,在社會上客家人中他最敬佩的是黃石華先生。由此可知黃氏在社會上如何受人尊重了。
香港崇正總會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由賴際熙翰林、胡文虎先生和張發奎將軍等人在八十年前所創建,一直都致力於團結海內外客家族群,承繼和弘揚中華民族客家族群歷史文化。黃石華先生多年來也正是以光大客家歷史文化、加強客家族群的團結、提升客家族群的影響為己任。
作為客家族群之著名團體崇正總會的理事長,黃石華先生非常自豪地說,國民黨的元老葉楚傖曾經說過:中國近代史是客家人寫的歷史。因為從清朝追求富國強兵的中興之臣曾國藩、推動戊戌變法的康有為和梁啟超、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直到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中國五千年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和朱德,以及對近代國人思想影響頗大的陳寶箴和黃遵憲,等等,都是客家人。其中孫中山領導的十次革命起義,有六次是在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江西客家人聚居的興國縣當年總共約二十二、三萬人,報載有七萬人追隨朱德、毛澤東領導的紅軍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後來這個客家人聚居的縣成了著名的將軍縣,因為經過長征、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韓戰,有超過百位客家人成為解放軍的將軍。[20160216]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生吃美味又營養?專家絕不碰這6種食物!

生吃美味又營養?專家絕不碰這6種食物!
美味的生蠔,吸引很多人嘗鮮。(美聯社)
美國律師馬勒(Bill Marler)承辦食物中毒訴訟長達20年,他也因大腸菌和諾羅病毒感染而與連鎖餐廳Chipotle正在打官司。馬勒日前在「食物中毒期刊」發表文章,以經驗談點明他「避之唯恐不及」的6種食物,據《世界日報》報導,馬勒說,以下這6種食物風險過高,不值得一嘗:

1.生蠔和其他生貝類:馬勒說,最近5年,與貝類有關的食物中毒案例,超過之前的20年。由於全球海水暖化,助長微生物滋生,而跑到生蠔裡。
2.先切好或洗好的蔬菜水果:馬勒表示不要碰切好或洗好的包裝蔬果,雖然方便,但因有較多人處理過,所以汙染機率也因此提高。
3.生芽菜:吃生芽菜感染細菌而病倒的事件意外普遍,過去20年就有超過30宗,主要是沙門氏菌和大腸菌。各種芽菜都會散播感染,因為種子遭細菌汙染。
4.半生不熟的肉:馬勒一定不會點比七分熟更生的牛排,漢堡一定要全熟。肉類需煮到華氏160度,才能殺死大腸菌或沙門氏菌。同時絞肉產品較易出問題,所以需煮得更熟,因為原本在肉表面的細菌,可能被絞進肉團裡。
5.生蛋:對19801990年代沙門氏菌大感染還記憶猶新的人而言,不吃生蛋理所當然。馬勒說,儘管現在吃生蛋而中毒的機率比20年前低得多,但他還是不會冒險吃。
6.未經高溫消毒的牛奶和果汁:一個方興未艾的運動鼓勵民眾喝「生」奶和果汁,聲稱高溫消毒剝奪營養。不過馬勒說,高溫消毒並不危險,「生」的飲料則很危險,因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汙染的風險都提高了。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漢字簡化

漢字簡化

來台灣交換學生的大陸青年,回大陸後寫下這一段話:
中華文化悠遠5000年,保存最完整的不是在大陸,而是在台灣,
很多文化的斷層在文字簡化上卻有具體的表徵:
漢字簡化後,
 親卻不見,
 愛而無心,
 產卻不生,
 厰內空空,
 麵內無麥,
 運卻無車,
 導而無道,
 兒卻無首,
 飛卻單翼,
 有雲無雨,
 開関無門,
 鄉裡無郎。
可巧而又巧的是:
魔仍是魔,
鬼還是鬼,
偷還是偷,
騙還是騙,
貪還是貪,
毒還是毒,
黑還是黑,
賭還是賭,
賊仍是賊!

唐詩是如何流傳下來

當你知道唐詩是如何流傳下來的,才明白能讀到唐詩是萬幸!
> 一、
> 400年前,大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公公正在亂搞的時候。有一位老人,默默脫下了官袍,整齊疊好。這是綉著精緻白鷳鳥的青袍,代表著他是五品官員。
>
> 外面有人喊:胡老,你怎麼還不出來?我們等著接你去德州上任呢。
> 〝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語:再見了,官場!對於你,我早已厭倦。我要回到家鄉,用剩餘的歲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編一部最全的唐詩,不要再有遺漏,不要再有散佚,讓後世子孫都能讀到它!〞
>
> 讓我們記住這個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
> 現在人可能很難理解,不就是編本唐詩麼,很難嗎?
> 事實是,在那個年代,真的好難。那時可沒有這麼多出版社、印刷廠、圖書館,沒有穀歌百度京東亞馬遜。你要找一首詩,說不定就要跋涉千山萬水去抄,還不一定能抄到。
> 如果當初這位胡大人偷懶,不編這本唐詩,會怎麼樣?
> 答案是:後果很嚴重。
>
> 二、
> 那時候,唐詩正在以今天物種滅絕般的速度在失傳。據胡震亨估算,到他所處的年代,唐詩已經至少失傳了一半。
>
> 你也許以為:詩怎麼會失傳呢?只要詩人夠棒,寫得夠好,不就會口口相傳留下來嘛。
> 呵呵,你以為是你們家菜譜呢?
> 先問一個好像不太科學的問題:在所有唐詩裡,最猛的是哪一首?
> 可能有不少人會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謂〝孤篇壓全唐〞嘛;那麼作者是誰?不少讀者也能答上:張若虛。
> 這位元張先生寫出了這麼猛的作品,一定是個大名人了?沒錯,他當時就被人尊稱為〝吳中四士〞,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四大護教法王,也差不多夠〝五散人〞了。
>
> 然而,這麼猛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來了多少詩呢?一百首?八十首?答案很令人震驚——只有兩首。
> 此外,唐代的五言絕句裡哪一首最猛?有很多人會脫口而出:《登鸛雀樓》,就是每個人小時候都背過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它的作者,一般認為是王之渙。
> 這個王猛人有多少詩留了下來?答案觸目驚心—只有六首。
> 一千多年裡,也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盡〞、〝海上明月共潮生〞被淹滅失傳?
>
> 三、
> 王之渙、張若虛先生的遭遇,不是偶然的。
>
> 李白有多少詩留下了下來?最慘的說法是:大概十分之一。這個偉大的天才寫了一輩子詩,估計有五千到一萬首,十之八九我們永遠見不到了。
>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畢生稿件,鄭重託付給了族叔李陽冰,請他為自己編集子,以便流傳後世。李陽冰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後……失傳了。
> 那些湮滅掉的詩文,都是因為水準爛嗎?不是的。比如唐人記載說,李白的《大鵬賦》和《鴻猷文》特別偉大,讓上一代辭賦霸主司馬相如和揚雄都汗顏。
> 今天,《大鵬賦》幸運地流傳了下來,但《鴻猷文》呢?對不起,沒有了,永遠淹沒在了歷史中。
>
> 再說杜甫。這個同樣偉大的詩人,四十歲之前的詩幾乎全部失傳,而他活了多少歲呢?只有58歲。
> 還有〝初唐四傑〞裡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沒錯就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那個,他的集子艱難地流傳了幾百年,終於在明代徹底湮滅。
> 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們才從別的圖書裡找出一些王勃的詩文,讓我們感受他的風采—就好比《金庸全集》全部失傳了,你只能跑到六神磊磊的專欄裡去找幾段金庸原文來過癮,想想都要哭。
>
> 偉大的孟浩然算是幸運的,死了沒幾年,就有人給他編詩集,但許多詩當時就已經散佚;還有偉大的李商隱,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那位大牛人,親自編了四十卷詩文集,可惜全部失傳,沒一卷留下來。他的詩是多年之後人們陸續一點點搜求到的。
> 不光是詩歌在消失,前人編的各種詩集、詩選也在消失。何況,過去編詩集的路子往往不對,有的拚命選盛唐詩,中唐、晚唐選得很少;有的只選些清湯掛麵的詩,粗豪一點的一首都不選。
>
> 在當時,號稱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詩,叫做《唐詩記》。胡震亨找到這套書,只翻開第一卷就怒了:〝開篇就把人家唐高祖李淵爺爺的一首詩給記漏了,這也號稱是最全的唐詩嗎?〞
> 他下定決心:我距離唐朝已經700年了,再不編一本完整的唐詩出來,我們怎麼對得住那些偉大的前輩詩人?
>
> 四、
> 有人不解:老胡,這麼難的事情,你一個人幹,憑什麼能幹成?
> 老胡充滿信心:就憑我家的萬卷藏書!
> 所謂〝萬卷藏書〞,一點也沒有吹牛皮。他家有一個巨大的藏書樓,叫做〝好古樓〞,其江湖地位大概接近于少林寺的藏經閣,包羅萬象,〝收藏圖書萬餘卷〞,什麼冷門都有。
>
> 老胡本人的學問也很淵博,十八歲中秀才,二十九歲中舉人,這都不說了,而且涉獵廣泛,連兵書都啃,當時的抗金名將〝劉大刀〞劉鋌都和他做朋友。
> 1625年,老胡挽起袖子,幹了起來。
> 〝我不但要收錄最全的盛唐詩,也要收錄最全的中唐詩、晚唐詩、五代詩!〞
> 〝我不但要收錄詩歌,還要整理出每一個詩人的小傳、評語,讓他們名垂後世。〞
> 〝我不但要收錄些完整的詩,還要收入斷篇零句,甚至詞曲、歌謠、諺語、酒令,什麼都不遺漏。〞
>
> 我讀《射雕英雄傳》時,每當讀到大高手黃裳寫《九陰真經》這一段,就想起胡震亨老先生編全唐詩的故事來。
> 無數個晝夜過去了,終於有一日,胡震亨放下筆,完成了著作。時間已經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這部巨著,被取名為《唐音統簽》。
> 這部超級大書有一千零三十三卷,按天干之數分為十簽,不但有當時最完整的唐詩,還有極其珍貴的文學評論、傳記史料,堪稱中國古代私人編書的超級王中王。
> 更誇張的是,老胡還又用了七年時間,吭哧吭哧寫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詩通》《杜詩通》兩部大書。
>
> 這時,已經七十四歲的老人才露出微笑:我終於完成了一生的夢想。這才叫不辜負我的時代。
> 這樣一個人,《明史》竟沒有他的傳,也沒有一篇生平事蹟傳世。但那又怎麼樣呢?歷史無視他,卻不敢無視他的巨著,《明史藝文志》裡收了好多他的書。
>
> 五、
> 至此,全唐詩的編篡偉業算是完成了?還沒呢。
> 第二位猛人登場了,他的名字叫做錢謙益。
> 一聽到這個名字,估計立刻有人開罵:呸!大漢奸!千刀萬剮他!
> 沒錯,你可以叫他大漢奸。他是東林黨的領袖、明朝的禮部尚書,卻帶著老婆投降了清朝,照樣做大官。不過,〝大漢奸〞就一定做大壞事嗎?歷史要真這麼簡單就好了。
>
> 錢謙益是研究唐詩的大咖。如果當時成立一個唐詩學院,他老人家鐵定要當院長、副院長。直到今天,你要是想研究杜甫,都沒法不讀他的注。
> 老錢下決心要編一本全唐詩,轟轟烈烈地搞了很多年,估計已編到了數百卷的規模,卻天不假年,掛了,沒能完成。
> 他的遺稿遭際很慘。要知道,當時是什麼年代?那可是金庸《碧血劍》故事發生的年代,戰火紛飛,生靈塗炭,他的書稿也七零八落,今天丟一卷,明天丟一卷,逐漸亡佚過半,眼看就要丟光了。
>
> 幸虧另一個猛人出現了,他的名字叫季振宜—我寫專欄從不隨便提生僻的名字,一旦出現人名,就說明他確實很重要。
> 這個人,十七歲中舉人,十八歲中進士,不要問我為什麼,神的世界我也不懂。季振宜發現了老錢的殘稿,重新開始全唐詩的編輯工作。
> 這位季先生和前面的胡震亨、錢謙益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家裡的書多。多到什麼程度呢?反正當時江南幾個最大的藏書樓,包括毛述的〝汲古閣〞、錢謙益的〝絳雲樓〞、錢曾的〝述古堂〞等都歸他繼承了,江湖人送外號〝藏書天下第一〞〝善本目錄之王〞。
> 他的藏品又牛到什麼程度呢?別的不細說,僅舉兩件他老爹的藏品,你隨便感受下:
>
> 一件叫做《神龍蘭亭序》,是王羲之先生的《蘭亭序》傳世最精美的摹本,沒有之一。眾所周知,《蘭亭序》的原件沒有了,神龍蘭亭本就是最牛的。
> 另一件叫做《富春山居圖》,沒錯,就是現在大陸收了一半、臺灣收了另一半、林志玲女士玩命搶的那個絕世大寶貝。
>
> 為了編好全唐詩,季振宜挑燈夜戰,努力工作。又十年過去了(這些猛人寫書,動不動就是以十年計算的),他終於又編出了一部宏偉的唐詩集,共七百十七卷,每年僅詩人的小傳就要寫兩百篇。
> 彷佛上天的安排般,在書稿編成的第二年,季振宜就病倒了,很快撒手人寰。
> 現在,胡震亨、錢謙益、季振宜,三位猛人已經給我們留下了兩部龐大的書稿,只差最後一項工作—把它們合併起來,修補完善,成為理想中的《全唐詩》。
>
> 六、
> 第四個猛人於是出場了。
> 他是大家的老熟人,《鹿鼎記》的主角之一—小玄子,又稱康熙皇帝。他酷愛唐詩,對過去那些不稱意的唐詩集,他表示受夠了:
> 〝唐人搞的唐詩集子,不夠好,too simple。〞
> 〝宋人搞的唐詩集子,錯漏很多,naive。〞
> 發完牢騷,他開始撂出狠話:〝朕,愛新覺羅.玄燁,要把我家裡所有的全唐詩拿出來,加上胡震亨的《唐音統簽》,搞出一本《全唐詩》,讓子孫萬世都可以讀到!〞這本書,一定要牛,要猛,要全!
>
> 究竟選誰去修書印書呢?康熙皇帝選定了一個人—江甯織造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爺爺。
> 康熙拍拍曹寅的肩膀,無比鄭重地給了他兩部書稿:
> 〝兄弟,這是季振宜的《唐詩》,這是胡震亨的《唐音統簽》,朕都已經集齊了。你拿著它們,去召喚神龍吧!〞
>
> 西元1705年,在胡震亨編全唐詩整整80年後,曹寅督率十位翰林官,在揚州開局修書,編纂《全唐詩》。
> 這是集全功於一役的最後一戰,可謂勢如破竹、水到渠成。僅僅一年後,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工作,把《全唐詩》放在康熙皇帝的面前。
>
> 面對這部中國所有大一統王朝中唯一的斷代詩歌總集,康熙很激動,很興奮。他潤筆磨墨,親自給這部書寫下了驕傲的序言:
> 〝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厘為九百卷。〞
> 〝唐三百年詩人之菁華,咸采薈萃於一編之內,亦可雲大備矣!〞
> 他可能想起了李白的話:〝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現在,朕可以輝映千春了。
>
> 七、
> 今天,每讀到一首唐詩,我都覺得很慶倖。
> 對比一下那些同樣偉大的武功秘笈吧,從淩波微步到六脈神劍,從九陰真經到北冥神功,都無一例外湮滅了。降龍十八掌到元末就只剩十五掌,最後統統失傳。
> 它們的擁有者都是強橫的武士,卻沒能保住這些經典。
>
> 相比之下,守護著我們的唐詩的,是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柔弱書生。他們呵護著脆弱的紙張和卷冊,他們的藏書樓建了燒、燒了建,編的書印了毀、毀了印,仍然讓四萬多首唐詩穿越兵火燹災,渡過重重浩劫,一直傳到了今天。
>
> 因為他們,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唐朝的偉大詩人們朝辭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曉汲清湘;看詩人們記錄下千里鶯啼、萬里雲羅、百尺危樓、一春夢雨;看他們漫捲詩書、永憶江湖、哭呼昭王、笑問客來。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運。
> (原作者名字不詳)


真正的考場其實從來就不在學校。

以下兩份名單中,你分別認識多少人?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巖、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曉:

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
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

人生無限!謹以此文獻給所有的考生以及他們的父母。真正的考場其實從來就不在學校。

【什麼叫圈子?】

【什麼叫圈子?】
   林則徐有個女婿叫左宗棠,他有個連襟曾國藩,曾國藩有個兒子叫曾紀鴻,他的女婿叫梁啟超。
   梁啟超生了個兒子叫梁思成,梁思成娶了個老婆叫林徽因,有個單戀林徽因的人叫徐志摩。
   曾國藩女兒嫁給了宰相陳寶箴,抱了個孫子叫陳寅恪。陳寅恪的兒子過繼給了曾國藩的曾孫女,生了個娃叫葉劍英。
   葉劍英的舅舅認了個演員乾女兒叫藍平,藍平先找了個男人叫黃敬,又改了個名字叫江青,找了個真命天子叫毛澤東。
   毛澤東有個前妻叫賀子珍,她侄子叫賀國強。黃敬和梁啟超的孫女結婚生了個娃叫俞正聲,黃敬有個外甥叫姚依林,姚依林的女婿叫王岐山,還有個女婿叫孟學農。
   黃敬擔任一機部長時,有兩個下屬,叫江澤民、李瑞環。俞正聲關係最好的同學的爸爸叫鄧小平,他的曾祖父叫俞明震,娶了曾紀澤的女兒,是魯迅的老師。
   葉劍英的老婆是曾憲植,曾國藩的曾孫女,曾憲植的表兄的女兒的兒子叫蔣經國,他爸叫蔣中正。
   俞正聲的二舅舅叫範文瀾,範文瀾的兩學生,一個叫郭沫若,還有一個叫汪兆銘,
汪兆銘的老婆是陳璧君,陳寅恪的外甥女,
這個兆銘兄腦子和別人不一樣,總想填海,後改名為汪精衛。
   這就叫圈子!簡直就是一部近現代中國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