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客家興學典範─明志書院

客家興學典範─明志書院
江彥震
明志書院是台灣北部第一所書院。書院是高等教育,相當於現今的大專院校。書院是民間教育體系之ㄧ,書院創建的方式有三種:一是官方設立;二是官民合辦;三是民間設立建造。它是一種公益事業團體,類似於今日的財團法人,須向政府註冊,受政府監督。各書院都設有「學田」,由地方捐助,以學田的收入來作為辦學的經費。而明志書院就是其中之一。
十八世紀初期,大陸福建、廣東兩省的漢人大量移入台北淡水流域開墾,隨著漢人社會的建立,把中國的文化與傳統也帶進本地。清乾隆年間新莊地區開發漸趨完成之時,有人開始注意到教育的重要性,當時因為大甲溪以北都沒學校,所以胡焯猷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起捐獻半生辛苦建立的產業經營成立書院,因泰山地勢較高且近溪澗淡水,是新莊地區最早開墾之處,就選在今台北縣泰山鄉明志路二段的位置設立明志書院,被稱為北台首學。
胡焯猷是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的貢生,約在康熙末年來到新莊平原拓墾,與林作哲、胡習隆三人合組「胡林隆」墾號,開墾的土地分佈在今迴龍、丹鳳,經過泰山、新莊,一直至五股。到了乾隆二十八年 (1763),他年過七十,便將其產業大部份捐獻設立「義學」(取名「明志」,取讀書人志在聖賢,為學先表「明」心「志」之意),校址就在淡水廳興直堡山腳(即今之泰山),成為台灣北部第一所最高學府。次年(乾隆二十九年),閩浙總督楊廷璋立碑記之(興直堡新建明志書院碑,現鑲於屋內之牆上),才改封為「書院」。
但當時的淡水廳衙門位於今之新竹市,因此在十八年後(乾隆四十六年,1781),淡水同知李俊民將其遷至淡水廳城內。後來,新竹明志書院則於日據時期市區改正開闢道路(今西大路)而拆毀。而泰山明志書院的舊址仍舊收有學生就讀。光緒二十一年,台北知府規定泰山的明志書院只能稱做「新莊山腳義塾」,由於這個義塾,泰山才有「義學」的地名。
泰山明志書院真正存在的時間應在乾隆二十九年立碑至乾隆四十六年新竹明志書院落成(1764~1781)之間的十八年,而後只是泰山地方的義塾。
日本人佔領台灣後,明志書院改為國語講習所,地方聞人蔡式穀、謝介石均結業於該所。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或攏絡台人,或推崇地方士紳,贈了「泰山學斗」匾額表彰鄭用鑑的學識,今仍懸於鄭氏家廟內,八十四年修護時,將原落款「華山」,改為「樺山」,並加冠了台灣總督之銜。
泰山的明志書院原有規模甚大,可容納百餘人住宿,惜因年久失修而於道光年間傾毀。日據時期大正十年(1921年,歲次辛酉),泰山士紳發起募捐重建,但限於經費只建一進三間來供奉朱子及胡焯猷。直至現在明志書院仍於每年陽曆九月二十八日祭祀兩位先賢。廳內供奉「紫陽朱夫子神位」及「貢生胡焯猷祿位」。
列為二級古蹟的明志書院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六月廿四日,因為經不起歲月的侵蝕,已腐朽不堪,加上連日大雨影響,書院樑柱承受不了磚瓦重量,突然一聲轟然巨響,整個書院,幾乎全部倒塌,坍塌的現場磚瓦散落一地,雕樑畫棟幾乎都已經遭到水浸而呈現了腐爛狀態。
胡焯猷興學的發源地明志書院歷經240年的歷史,卻在後代產權糾紛的影響下整修發包遲遲無法開工,最後終致倒塌,泰山鄉公所配合學者將展開拯救書院大行動。於次年十一月開始重修,歷經一年完工。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九月廿六日明志書院安座,九月廿八日啟用典禮,為北台灣教育留下珍貴的史蹟。
捐田產創辦「明志書院」的胡焯猷,大約在康熙末年來到新莊,所開墾之土地超過三百甲,佃農數在一百一十戶以上,位置大約散布在成子寮、淡水鎮水碓里、同榮等村,泰山鄉貴子坑、義學村、丹鳳里境內、營盤等地。他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獻地在觀音山建西雲寺,廿五年(1760年)捐獻水田八十甲及「瓦屋一進五間,旁有廂房十二間,前鑿池塘,上接山水,下落庄田」創建「明志書院」。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監生郭宗嘏捐給「明志書院」的田產面積比胡焯猷更大,包括長道坑、八里坌等莊,計田一百六十一甲六分,園二十九甲二分。
明志書院的門聯「明德惟馨景行壯志」「窮理致知反躬實踐傳聖道應尊朱夫子」「捨宅作祠捐資興學惠鄉里當效胡先生」,將朱夫子治學精神及胡焯猷造福鄉里的義舉,作明確、適切之褒揚。紫陽「朱夫子」:即宋代大儒朱熹,因他曾宦遊福建省漳州、泉州兩府,對此地遺愛甚深,所以閩南地區的學校多供奉朱熹,而非孔子。貢生「胡焯猷」:貢生、監,生均是指中央學校「國子監」的學生。其中貢生是指府、州、縣學之秀才表現優秀或有功勛者被選送至京城的中央學校「國子監」修習者。但亦可在監外肄業,甚至學籍在國子監而人留在家中自修。
由於「明志」名氣大,且意義深遠,所以有經營之神稱號的企業家王永慶先生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在泰山設立工業專科學校一所,仍以「明志」 為名!
明志書院在泰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源頭,假如沒有胡焯猷捐田產創辦「明志書院」和郭宗嘏捐田產給「明志書院」,書院是絕對不可能在泰山出現,而且泰山也絕不會有太好的教育,明志書院在泰山的確是意義非凡,對台灣教育的影響可以說既深且遠。堪稱客家先賢捐資興學的典範與標竿![960910]

客家精神,臺灣揮揚

客家精神,臺灣揮揚
─世界客屬第廿一屆懇親大會圓滿落幕
由「世界客屬總會」主辦的「世界客屬第廿一屆懇親大會」已於於十一月五日順利圓滿畫下句點。以「客屬世界,和平繁榮」為主題的這次懇親大會,有來自世界三十八個國家地區的客家鄉親一萬五千多人參與盛會,堪稱台灣史上最大的一次國際客家盛會。
值得各界重視的是,在政府即將開放大陸人士來台旅遊之際,這次來台參加懇親大會的大陸客家鄉親竟多達七百位,打破了有史以來單次入境人數最多的紀錄,遠遠超過前月大陸微軟公司員工來台的四百人。各省市報名參加懇親大會的大陸『客』,在懇親大會前夕,陸續抵達台北,大批海峽對岸的同胞,蜂擁入境的畫面,相當令人側目,成為各大媒體的新聞焦點。此次來台的大陸『客』,大多數都是第一次來台,而且具有官方身分,能夠獲准入台,似乎具有某種指標意義。
世界客屬第廿一屆懇親大會,第一天的主要活動為歡迎酒會主席團會議歡迎晚宴開幕典禮歡迎晚會。前三項活動的場地設在盛世王朝大飯店,後兩項活動則移師到台北小巨蛋舉行。散居全球各個角落的客屬鄉親一時之間歡聚一堂,使用平常在公共場合很少講的母語-『客語』開會、交談的場景,令許多人相當好奇,尤其引起關心客家人士研究的興趣。
馬市長下午五點先到盛世王朝飯店與主席團合影後,隨即轉往小巨蛋參加開幕典禮。開幕式可以說是這次大會的重頭戲,由世界客屬總會總會長吳伯雄、理事長劉盛良及輔導會召集人,立法院副院長鍾榮吉共同主持。首先,各地代表團的團長一一被邀請上台亮相,就貴賓席,接受大家的歡呼。
台北市長馬英九以主辦城市首長的身分在開幕典禮上,全程以客語向來自全球各地的客家鄉親致歡迎詞;已經通過行政院客委會客語初級檢定的馬市長,秀出勤練已久的客家話,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家鄉親,受到全場來賓熱烈歡呼,不斷的用熱情的掌聲給予肯定。
馬市長過去八年來,不但每週固定上課學客語,還親自參加客語檢定考試,可以說是全台灣最愛講客家話的地方首長。原本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的馬市長,八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苗栗發現與自己祖先同源的「扶風堂」,從此每年大年初二一定不辭辛勞遠赴苗栗縣通霄鎮馬家庄祭祖,而且年年都去,傳為地方美談。 行政院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張富美亦分別應邀致詞。榮譽主席曾憲梓特別指派他的公子即香港嘉應商業總會長曾智明先生代表前來致賀詞。大陸代表團則由閩西客聯會會長曾耀東代表致詞,曾會長雖已七十高齡,卻以一席鏗鏘有聲的講演贏得滿堂彩。享譽全球的毫芒書畫家詹秀蓉,專攻佛畫書法,她的作品早已是海內外各國人士爭相蒐求的對象,為了祝福這次大會圓滿成功,特地花一個月的時間在美國閉關,日以繼月的作畫,將心經、大悲咒、金剛經等上萬字的經文書寫大會主題「客屬世界‧和平繁榮」和懇親大會的圖案,親自上台捐贈給大會。
歡迎晚會是大家期待已久最精彩的高潮,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歌舞藝術,精瑞盡出;表演的節目有優人神鼓、化蛹舞團、臺灣客家山歌團、客家民俗舞蹈班、客家傳統三大調、苗栗與真善美民謠班大合唱。神鼓一敲,全場為之「客鼓民心」;化蛹舞團隨之演出「褒忠」;退隱多年的客家之寶,祖母級的老牌客家山歌歌后─賴碧霞,為慶祝懇親大會重出江湖,寶刀果然未老;高音歌后姜雲玉一曲梅州山歌瘋迷全場,使得大陸鄉親激動不已,眼角含淚;來自廣東的客家歌王藍瑞民教授,連唱兩首,「我是客家人」和「客家圍屋之歌」掀動了鄉親們強烈的客家意識;有最美麗的節目主持人之稱的山歌奇才-李秋霞,山歌既出,縈繞整個空間,讓大家蕩氣迴腸,渾然忘我。晚會上每一位表演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把客家最優美的特色呈現在全世界的客家鄉親面前,激起鄉親們心湖的陣陣漣漪,久久難以忘懷。
第二天的主要活動為,專題研討會近郊參訪文化饗宴。專題研討分為六個專題,一是「客家風情報告會」,由各地的鄉親報告當地的民情風俗,及客家人對當地的貢獻,這是最熱門的專題,參加的人數也最多,也是多數鄉親蓄勢待發期待已久的活動;二是「客家文化研討會」,這是屬於學術性專題,雖然比較艱澀,由於客家學如今已成為顯學,所以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三是「經濟合作發展研討會」,本專題由經濟部主導,希望能借重全球華僑之力,帶動國內的經濟發展,並指導台商如何根留台灣,開展大陸事業觸角,參加的人數也相當多;四是「農業科技發展研討會」,農業科技是台灣的強項,也是大陸同胞所最嚮往的專題,參加研討的人數亦不在少數,參與者都能滿載而歸;五是「觀光發展研討會」,發展觀光事業亦是當前政府重點施政之一,尤其,政府即將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的前夕,觀光局當然義不容辭全力輔導這項專題的研討,並大力協助懇親大會的接待工作,充分展現觀光局拓展客源的企圖心;六是「客家菁英論壇」,這項專題是此次大會的創舉,主旨在藉由各行各業有傑出成就的客籍人士,分享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專業心得,使得青年子弟有一個具體的學習典範,在邁向成功之路上有指標性的方向感,讓客家文化能夠世代傳承,直到永遠,永遠!在座的青年學子都欣慶不虛此行,對於未來前途的發展有所啟示。
近郊參訪的活動,主要是帶領鄉親參觀享譽全球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讓鄉親們近距離親眼目睹,中華文化的奇世珍寶、大家嚮往已久之台北的花園別墅─陽明山、科學博物館、世界第一高的101大樓、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等風景名勝。晚間的文化饗宴則是由行政院客委會所主辦的活動,除了客家美食,還有客家戲劇、歌唱及青少年學生的遊藝表演,應有盡有美不勝收。
第三天的主要活動為客家自然人文景觀的參訪、閉幕典禮以及惜別晚會。客家自然人文景觀的參訪分為兩條路線,一是前往新竹縣新埔鎮的台灣客家精神中心褒忠義民廟,瞻仰義民爺保鄉衛土的忠義精神和為國為民壯烈犧牲義民的浩然正氣;二是前往台灣北部客家文化的重鎮-苗栗縣,參訪西湖渡假村、三義木雕,品嚐道地的客家風味美食等。
晚間的閉幕典禮,首先由主辦單位要把會旗移交給下一屆的主辦單位陜西客聯會,由西安市長董軍代表接受,會場充滿著離情依依,珍重再見的氣氛。壓軸好戲的惜別晚會是全台灣各個客家鄉鎮舞技藝的競技場,能夠上場表演的都是經過千挑萬選,公認一時之選的最佳節目和演員,也是各鄉鎮的壓箱寶,平時非常不容易觀賞到的上乘表演,果然造成轟動,不但沒有人先行離開,還不得不臨時大量加桌。
第四天開始連續六天都是輕鬆的參觀訪問遊覽行程,來自世界各地的鄉親們,除了深入客家鄉鎮與當地的鄉親作近距離的交流互動,他們終於來到嚮往已久的日月潭,搭乘遊艇親身體驗夢幻湖境的感覺;還踏上登山小火車,觀賞阿里山鐵路以獨特的「之」字形路線崎嶇行進的特殊的人文景觀。在祝山觀看日出之後,順便前去探訪美如水的姑娘和壯如山的少年。再環島繞到花蓮,一睹太魯閣的天然壯麗奇景。最後,鄉親們帶著滿心的喜悅和對台灣美好記憶,輕快的踏上回程,希望有一天能再來台灣。
這次在台灣舉辦的世界客屬第廿一屆懇親大會的確有助於全體國人更進一步了解客家、欣賞客家之美;更積極拓展了國民外交,大大的提昇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對我國際地位的強固及兩岸關係的促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更期待,全球億萬客家心連五洲,永傳客家。(95111)

客家歇後語

客家歇後語
江彥震
1.    大字矛橫:人事(字)。
2.    新鮮肉丸:正到(剁)。
3.    古井裡燒香:暗出煙。
4.    黃牛過河:各(角)顧各(角)。
5.    鈍刀破竹:想唔開。
6.    釘屐用鑽:雙料功夫。
7.    園背竹筍:外甥(生)。
8.    竹篙晒衫:就(袖)來。
9.    麥管吹簫:小氣。
10.閏五月:兩節。
11.苦瓜蟲:食內唔食外。
12.火專與瓦:共窯貨。
13.蚊家腳:冇比(臂)。
14.三個錢打鎖匙:冇講。
15.豆腐頭(渣)落水:滿身鬆。
16.半夜出世:害人(亥時人)。

客家華人廣佈 籌組泰北客屬會凝聚向心力

客家華人廣佈 籌組泰北客屬會凝聚向心力
《中央社》 (2007-11-04 11:38)
[世界客屬城市領袖會議看海外客家系列四](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四日電)

近代與台灣關係密切的泰北山區也有客家人的蹤影,從泰北返台參加世界客屬總會2007世界客屬城市領袖會議的泰北建華高中校長羅秋昭表示,泰北客家華人分佈很廣,很少聚在一起,她正在籌組泰北客屬分會,使凝聚全球客家人,傳揚客家精神的範圍能擴及泰北這個角落。
羅秋昭說,泰北是泰國最北邊清邁、清萊兩個府,歷經國共戰爭從雲南撤退的國軍與華人游擊部隊存留在緬北與泰北成了難民,用雙手開墾荒地,農閒教孩子讀書,因為有機會幫泰國平定泰共亂事,成為合法新移民,台灣作家柏楊「異域」一書最早揭開泰北神秘面紗。
台灣政府與民間幾十年來持續贊助泰北華人,如開路蓋屋、教種果樹茶葉、募款辦學、藝人寫歌義演,難民也漸從困苦進到小康,他們九成來自雲南,百分之五來自潮洲,其他是客家人,分佈很廣且很少聚會,但都保留客家精神即中華文化傳統美德,成為當地典範。例如,清萊美章縣一家印刷廠老闆是廣東興寧客家人曾朝美,八十三歲,小時跟父親逃難,輾轉到泰北,做過送報生、賣彩票、印刷廠小弟,五十歲時開手工印刷廠,到現在有十幾台機器,兒女有三人在台大學畢業後回泰工作、兩人在泰大學畢業,都有很好的成就。
羅秋昭說,曾朝美至今還常校對,稍見錯誤即可重印,還說文字有可穿入人腦影響思想行為的魔力,有時學校缺教材請他影印,他都應允且收費低,讓孩子有書可讀,印的課本除了沒彩色,都不輸原書,還說「我是客家人,最重視教育,我只是為教育盡些責任」,一絲不苟的敬業與熱心教育,使他贏得文化與教育界尊敬。羅秋昭並表示,清萊府美塞的廣東梅縣人塗剛,約七十歲,五十幾年前響應李彌將軍號召,從台灣請調緬甸猛撒,在反共大學當教官,曾任團長,國軍被迫撤回台灣時,選擇留在泰國,從事農耕重果樹和稻米,保留客家不怕吃苦的精神,安分認命,教育子女也照顧當時撤退的袍澤士兵,一起耕地種樹,平安平凡的過生活。
清萊市區一位豐順的客家企業家羅健華,從小失牯,秉持客家人骨氣,從市場小販做到幾家公司董事長,五十八歲時才進泰國學校,從小學讀起,去年獲得兩個學士學位,目前在研究所深造,六十幾歲的他告訴羅秋昭,有生之年要完成小時候想悠游在知識領域的夢想。
羅秋昭是1946年在廣東出生的客家人,一歲來台,師範畢業教書四十年,教到三十七年從大學退休到泰北教書,還引介許多退休教師擔任志工教師和台北教育大學學生前往實習教學,今年初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劉盛良到清萊發放救濟物資並希望成立世界客屬總會清萊分會,於是她聯絡前述三位企業家,希望借助他們的人望,在泰北成立分會,凝聚客家人力量,發揚客家精神。[961104]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客家第一次,世界都在看

客家第一次,世界都在看
江彥震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睽違七年之後再次重返台灣召開,來自世界三十八個國家地區的客家鄉親約一萬五千人參與大會,而且來台的大陸鄉親達七百位之多,打破歷史紀錄,盛況空前,可以說是「客家第一次,世界都在看」。不,其實應該說「台灣第一次,世界都在看」,因為在大陸舉辦動輒數萬人參加,特別是在鄭州那次,至少五萬人以上。這次懇親大會係第廿一屆,前三屆連續三年都在大陸舉辦,第十八屆於2003102628日在河南省鄭州;第十九屆於2004101820日在江西省贛州;第廿屆於2005101214日在四川省成都。每年舉辦一次讓鄉親們馬不停蹄,年年趕場,而且主辦單位一年的籌備時間顯然有所不足,因此主席團會議一致決議,從下一屆開始恢復為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傳統。
懇親大會在台灣舉行,這次是第六次,過去曾經在台灣舉辦過五次,即第二屆於民國六十二年(1973)105日至8日在台北;第三屆於民國六十五年(1976)107日至9日在台北;第七屆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107日至9日在台北;第十一屆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106日至8日在高雄;第十四屆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106日至8日在台北。
在此次大會前夕全球各地鄉親代表團陸續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其中來台人數最多的海外國家地區是模里西斯,有115人;而團員人數最多的一團也是模里西斯的福祿壽客家聯誼會團,團員共有70人,另一團則是由李麗華女士所帶領的模里西斯客屬會館團,也有45人。模里西斯鄉親為什麼那麼嚮往台灣?模里西斯究竟在那裡呢?令許多鄉親相當好奇。其實模里西斯是位在南非右側的一個小島,全國人口大約120萬,華人人口約有兩萬多人,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客家人。客家人對當地的獨立民主建國貢獻非常大,模國政府為感念客家鄉賢朱梅齡對模國無私的奉獻,乃將其照片印在鈔票上作為通行貨幣以示紀念,這是除了孫中山之外第二個客家人的圖像被印在鈔票上的傑出人士。模里西斯客家人的祖先在兩百多年前,由中國大陸及台灣移居異鄉,落地生根,把傳統的客家文化帶到遙遠的非洲,散播洒種,持續繁衍,逐漸開花結果。鄉親們雖然離開祖鄉日漸久遠,但鄉愁卻益見濃稠,因此,對於能夠回到台灣參加這次國際客家盛會,每個人心理也都充滿著無比的興奮與期待,團長黃導琪先生在幾個月前就開始積極籌劃並頻頻與世界客屬總會連繫洽詢,對於回台已作了充分的準備,希望能吃到想要吃的,看到想要看的,相信他們都應該有不虛此行之感。
加拿大溫哥華客屬崇正會會長張福運說,當地四十多萬華僑中,估計客家有五六萬人。他特別表示,像客屬懇親會這麼大規模的集會,看起來應該要花兩年的時間籌備,一年實在不夠。張福運會長也解釋,客家同鄉會經常稱為「崇正會」,是因為客家人崇尚正義的精神,「看到『崇正』,就知道是客家了」。
馬來西亞沙巴州斗湖客家公會會長林演業說,自己因為生意的關係經常到台灣,不過這次三十多位斗湖來的鄉親中,有些是第一次來台灣,特別想看看目前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林演業也表示,目前當地客家家庭下一代多半還能講客家話。
為了表示對來自全球各地鄉親的竭誠歡迎之意,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劉盛良在大會之前數日都親自前往桃園國際機場接機,風塵僕僕奔波於兩個航站之間,備嘗辛勞,卻讓來賓們一下飛機就看到主辦單位的負責人已經在機場恭候多時了,頓時有一股暖流湧上心頭,一路的疲憊霎時全消,從此對台灣留下美好的印象。
這次大會大陸鄉親來得相當多,是有史以來大陸人士申請來台單次獲准入境人數最多的一次。大陸鄉親能夠獲准來台的確相當不容易,為了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大夥不約而同的一走出機場就趕緊來個大合照,或在有特殊標誌的建築物前留下倩影,表示某某曾來此一遊,以紀念這歷史的一刻。
大陸鄉親大多數都是第一次來台,有些還具有官方身分,他們對於能夠獲准來台,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閩西客聯會會長同時也是大陸團的總團長曾耀東說,「閩西來了三十八位團員,大家都很激動,希望能多看看寶島台灣」。七十高齡的曾會長,是閩西客聯會創會長,曾經在龍岩成功舉辦過「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大會」,一炮打響龍岩的知名度,帶動閩西的起飛與發展,對客家祖地貢獻卓著。
值得一提的是,閩西代表團有一位特別的團員,好久不見的「宮雪花」也名列其中一起來台參與盛會,她表示能夠來到台灣參加客家鄉親的大拜拜,是難得的經驗。宮雪花本姓江,真名叫國鈺,祖籍福建永定,亦即土樓的女兒。宮雪花被譽為中國第一美婦,一出生就天生麗質,她參加過三次選美比賽,曾在法國巴黎、香港、美國拉斯維加斯的選美中勝出,獲得法國華裔小姐冠軍、亞洲小姐和世界太太最佳民族服裝獎。並在電視連續劇《大清特使》、《康熙王朝》中飾演過賽金花、大阿哥額娘慧妃的角色。雖然青春不再,但依然美豔動人、聰慧、高貴典雅,在燈光璀璨的舞台上永遠是眾人目光的焦點。
陜西客聯會有二十一位團員,由西安市長董軍親自領軍,是最具有旺盛企圖心的一團,為爭取西安的大會主辦權已奮戰多年,這次抱著志在必得的決心,早在幾個月前即由陜西省及西安市各界,發動強力攻勢,寄發西安市爭取主辦權的說帖,給各地客家社團領導人和具有影響力的人士,說明百年古都西安市的優越條件,和當地客家鄉親的殷殷期盼。在主席團會議中,雖然還有澳洲代表團爭取在默爾本舉辦,可惜澳大利亞代表團始終未能現身說服主席團,以致讓西安市終於得償多年宿願。在閉幕典禮上西安市長董軍歡喜的接下主辦會旗,不停的揮舞著,很興奮的吶喊,「2008年西安見!」
行政院客委會為配合在台北舉行的「世界客屬21屆懇親大會」及「2006A-ha客家藝術節」系列活動,特別邀請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應景的規劃了客家大戲「羅芳伯傳奇」,將清朝在婆羅洲開疆闢地的客家傳奇人物羅芳伯的奮鬥血淚搬上舞台,於27日及29日在木柵國光劇場演出。相信以鄭校長的功力其所編的劇情必定感人肺腑,賺人熱淚,很可惜演出時間正好與懇親大會近郊參訪的行程衝突,讓許多鄉親難以兼顧,無緣欣賞,枉費鄭校長等工作人員的一番苦心。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每兩年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召開,其宗旨在聯繫全球客家鄉親情誼,推動客家主體運動及恢復「客家本色」自信心與光榮感。各黨派應該擱置政治意識之爭,讓台灣在外交處境艱困之際,藉由這次盛會有效提升台灣的知名度和國際高度,促進國民外交和經貿交流。可是這次懇親大會期間行政院客委會正巧也在台北火車站推出「客家博覽會」活動,而且以雄厚的財力運用各種媒體強力廣告;相反的應為客家服務的客家電視對懇親大會卻輕描淡寫。1029日上午懇親大會規劃六個專題研討會,又很巧中央大學也同一時間在世貿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開會前夕還大量寄發邀請函給懇親大會的報名團體搶客人,造成海外鄉親極大的困擾,開幕式並請陳水扁總統到場致詞造勢,各大電子媒體大幅報導,報刊連篇累牘刊載研討會相關議題與內容,好不風光,硬是將懇親大會聲勢壓縮,讓已經是少數弱勢的台灣客家,自相抵制,微弱的客家力量因為藍綠而互相抵銷,真是「客家第一次,世界都在笑」。(95年11月7)

客家的遷徙與融合

客家的遷徙與融合
《愛客網》[2008.02.20]
江彥震 
從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語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與舊中原類似。
根據族譜和史冊,多數客家人係在宋靖康之變後遷居到南方的中原人,他們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子。這些中原男子與當地的越女通婚,後代繼承了父輩的姓氏和儒家文化,也繼承了百越的風俗,所以客家話具有宋代漢語及百越語的特點。
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研究,因北方的動亂不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移,客家人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可分五個時期:
第一次大遷徙:在西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胡騎縱橫,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先民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迫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宋朝王室,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及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會理。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以後,因受土客械鬥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台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的到海南島。
根據文獻記載,閩粵客向臺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明末清初,鄭成功在把荷蘭趕出臺灣之後,又把這裡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臺灣,而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隨之進入臺灣。不過,最早來臺的客家人,雖是跟隨鄭成功的部隊入臺,但人數並不多,明鄭覆亡後,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對臺灣的開拓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接著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臺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禁絕更嚴,因此客家人較大規模的移民,則是清康熙中葉以後的事了。
所以,客家人大批來臺,大約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軍平定臺灣以後,在此之前流寓臺灣而無妻室產業者,多被遣回原籍,加以清廷接受施琅的建議,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頒布渡臺禁令,嚴格限制潮州府、惠州府人渡臺。但客家人迫於生計,冒險從梅州、汀州、漳州而來者仍多,遍布臺灣各地,參與開發臺灣的行列。
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撤守台灣,又有上百萬來自其他各省的軍隊、公務員和平民百姓即所謂外省人,隨著國民政府渡海來台。其中亦有部份被稱為外省客家人來臺定居落戶。
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遷播的同時,又基於國內政治,經濟和家庭等原因,從南宋末年以來的七百餘年間,各地客家人先後分別由廈門、汕頭、廣州、海口、虎門、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家沖等港口乘船,冒險到達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北美洲。 現在客家後裔已遍及五大洲的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正所謂凡海水所到之處,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經過1600多年的發展,國內外客家人總數已達一億二千多萬︰分布在中國大陸17個省,180多個縣市,港澳台地區,散居在海外84個國家和地區。因此客家人被譽為日不落族

客家始祖之一江氏源流


客家始祖之一–江氏源流

     江彥震

江姓( 國語音Jiang,客語音 Kong)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根據姓氏統計,江姓在大陸是第七十九大姓,在台灣,江姓則是第二十五大姓。江姓是由古老的贏姓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了。江姓的起源可以從3000多年前周朝時代的「江國」,一直上溯到舜帝時的伯益,甚至更早的顓頊帝。據《通志氏族略》和《姓譜》記載,「江姓的始祖是顓頊帝的玄孫“伯益”之後,子孫以國為氏」。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他本是顓頊帝的後代,而顓頊帝則是被稱為人文始祖的黃帝軒轅氏的孫子,由此看來,江姓的始祖伯益,本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

據史書記載4672年前,黃帝軒轅氏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後,再傳而由他的子孫高陽氏於公元前2514年繼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顓頊帝。顓頊帝在位七十多年,傳了許多的子孫,其中,有一位他的玄孫伯益,於虞舜時以能夠調馴鳥獸而出人頭地,並被賜姓為赢。後來,夏禹曾有意把天下禪讓給他,他卻跑到箕山之陽躲開了,伯益其人的賢德,由此可知。

伯益當年的隱遁之地箕山,又名崿嶺,也在現在的河南省境內,位於登封縣的東南。在河南地區,伯益因舜時封賜費地,故號大費,或曰費侯。益子三人,其一曰大廉,為實鳥俗氏,是秦趙先祖。二子曰若木,為實費氏,係傳費徐。三幼子曰恩成,字元仲,侍夏帝啟為大理 (主掌刑名之官) ,其後第三十一世子孫贏濟,由於相佐周武王有功,就正式被封於河南,國號為江。當時的江國,是在今河南省正陽縣的西南。

顓頊帝的這一支子孫於3000多年前受封於江國,開始與「江」字結緣的嬴濟,他的子孫又在河南地區蕃衍了兩、三百年的時間,一直到周惠王的時候,公元前623年,正好傳到嬴濟的第十六世孫江貞當國,這個小國才被強大的楚國所滅。國亡之後,江國的氏族後裔一方面依照當時的習俗,紛紛「以國為氏」而姓了江,另一方面,江貞又率領了大夥族人,遠離河南的傷心之地,來到山東地區濟水流域,另立基業。濟陽,顧名思義,就是現在山東省的濟水之南,這個地區,擁有令荷澤、定陶、濮城、武、曹、鉅野諸縣之地,晉朝時曾在此地設置濟陽郡。他們的歷代子孫在山東都有出類拔萃的表現,長時期享有盛名,於是,江姓的 [ 濟陽 ] 郡望,就這樣很自然地產生了。

另一方面,在老家河南淮陽,也有很多江國後裔在繼續繁衍。淮陽,則是指河南的淮水之南,也就是現在淮陽縣一帶地區。這個地名,來頭更大,據說上古的伏義氏就曾立都於此,後來,周朝時是屬於陳國所有,戰國時的楚國頃襄王,又曾徙都於此,在我國歷史上真是大名鼎鼎。這就是江姓「淮陽郡」的由來。由此可見,江姓家族的郡望固然有「濟陽」與「淮陽」之別,而實際上,在血緣方面根本就沒有二致。「濟陽」與「淮陽」,都是江姓家族的郡望,字面上雖有不同,實際的內涵卻完全沒有什麼兩樣,不管是屬於「濟陽郡」或「准陽郡」,天下的江姓中國人,全都是上古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也就是具有最光榮血統的黃帝子孫。

江姓起源於河南正陽,而早期的江氏族人大部分也是在河南的淮陽、杞縣,蘭考一帶繁衍發展,並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大戶。經由歷史的發展與變遷,江氏族人逐漸向山東、江西、浙江及閩粵等沿海一帶發展繁衍。據考證,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的第八年,從中原徵兵50萬人到福建,這50萬人平定了叛亂之後,留在那裡修水利,其中就有江姓的殘餘軍屬,即留在福建安家落戶了。

江姓的另起源,江族之始實姬姓,乃周昭王庶子夫人觀白虹而有孕,生子兩手握拳不開,昭王噀之即開,左手有紋曰公,右手有紋曰羽,加公於羽為翁,遂賜姓為翁,名曰溢,實采翁山,其地屬清州山東鹽官郡,卒諡端明王,傳二十四世,彌倫公時,赧王政衰,諸侯互相侵奪,公恥之,不忘厥祖,因指其地為姓曰翁。又歷九世,宏公避新室之亂,隱居南陽,與鄧羽為鄰,不復出仕,及至十一世名軒公者,唐賜甲官福建,為閩州刺史,樂山水之勝,遂居閩之莆田竹嘯莊,為入閩之始祖。

及至十一世茂禧公仕泉州,及地而居焉,厥孫維庠,維序,不忘祖訓,皆登仕籍,迨至十四世有諱何公者,生子乾度,官至郎中,娶夫人生六子,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建隆元年進士,特綬承議郎尚書禮部員外郎,兼殿中承上柱國賜緋魚袋,分姓洪,號敦煌,居朱子坊;次子處恭字伯虔,宋雍熙二年梁灝榜進士,官泉州法曹,妣林氏,分姓江,號濟陽,居淮陽;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建隆元年與長兄同登進士,官劍南少尉,本姓翁,號鹽官,居竹嘯莊;四子處朴字伯惇,宋開寶六年進士,官泉州法曹,妣陳氏,分姓方,號河南,居竹嘯莊;五子處廉字伯約,宋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大理司有直監察御史,妣陳氏分姓龔,號武陵,居馬欄;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次兄同榜進士,官朝散郎韶州通判,妣陳氏,分姓汪,號平陽,居東林。當時六子其榮,人稱之曰「六桂

聯芳」建坊於莆,其後振振繩繩,各傳其傳,親其所親,賀弔間隔,婚喪不問,

親親之誼,等於陌路。蘇東坡曾言曰:吾與相親如路人者,其初兄弟也,其初兄

弟者,一人之身也,即此而推可想概已也!

因此,「洪、江、翁、方、龔、汪」六桂本一家。由於這個典故發生在福建,這個六姓聯宗的關係,只在南方各地才有。而海外各地的「六桂」聯宗組織處處可見,也是由於他們的祖籍,大多在閩粵兩地的緣故。

不過要在整個江氏家族中,分辨出「濟陽」、「淮陽」或是「六桂」並不容易,因為當時翁乾度的次子改姓為江之後,沿用了屬於江姓的郡望「濟陽」,時至今日,只要是江姓人家,祖傳的標誌、堂號都一樣。所以台灣的江姓,也是由這兩支主要的人馬組成,一支是以「濟陽」或「淮陽」為表記的江氏,一支則屬於「六桂堂」。換句話說,「濟陽」與「淮陽」之江,是江氏家族的本支,「六桂」之江,則是後來才加入這個姓氏的,兩者之間,姓氏屬同,血緣卻各異。

當年江貞率眾人避居山東濟南,傳百四世至江塙,於宋朝末葉因為避兵亂,遷移到江西南康府都昌縣,生子濤(一說漙),濤生玲,玲生英,英因曾孫萬里而受贈太師惠國公。萬里(江貞之第一百一十世孫)是宋朝南渡後寶慶間的左丞相,以峭直為太師賈似道所惡,辭官歸里,元兵攻陷饒州時(襄陽之亂)說:「大勢不可為,吾當與國同存亡。」於宋恭帝德祐元年率長子鎬等家人百餘投水盡節,詔贈太師益國公,諡文忠(1203 ~1275年)。其父曄受贈太師周國公,尊立為入閩始祖。其實曄生三子,除長子萬里之外,次子萬載亦為錦衣衛指揮使,同萬里三子鑄為義勇將軍,攝行中軍事,扶持帝昺逃入閩地,隱於同安縣湯扳里。三子萬頃為元興參議,也死於襄陽之亂。所生四子分散在永定務義鄉、大埔縣黨坪及江西各地,此後兩方少有往來。由此推知,漳泉的江氏族人多為萬里、萬載二公子孫,閩西及粵東的江氏宗親則為萬頃公之裔。

江氏族人已遍佈全國各地及海內外。據說江萬里在元兵攻陷饒州時盡忠死節,他的弟姪和後裔便從江西到福建避難。台灣的江姓便是從福建遷徙過來的。據記載,台灣的江氏族人是明清之際從大陸遷到台灣開基立業的。台灣的江姓,大多是宋末大忠臣江萬里家族的後代。我們從「江氏大祖譜」及種德堂、詒謀堂的祖譜中發現,種德堂為萬頃公後代,而詒謀堂為萬里公後代。仔細算算,七百多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

入閩始祖曄公傳了三、四世後,子孫或因避宋末時亂,或因繁衍數眾而遷徙,於是各自產生不同始祖。平和派江千五公支派始祖為肇元公,生子敦敏(號萬三)及洪啟(號萬四)。萬三公後再傳到第十六世,即南東里江厝“種德堂”開台祖江純直公(江潛),當時一起渡台的弟弟江純朴公(江雄)的部分後裔,今日也分布在鎮興里一帶,而俗稱薑母山江的鎮興里江厝“長庚堂”的江東興公,也屬平和派,為萬四公後代第十三世。至於“詒謀堂”,根據詒謀堂祖譜和江氏大族譜一書記載,屬於高頭基祖的北山房祖,傳至二十三世江利賓公(江曾廣)時,在道光六年才來台以教書為業。

江氏的種德堂、詒謀堂和長庚堂有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

一、好大的排場:江純直公後代種德堂的子孫有六大房,每到年節祭祖時,六房子孫不論多遠都會回祖厝祭祖。到了中元節祭拜「好兄弟」時,一大群人聚集在埕前,六房子孫一字排開,熱鬧非凡。但由於人數實在太多了,祠堂前只能容納二、四、六房的子孫,其餘子孫的供桌,還得擺到東山國小校門對面的馬路上呢!可惜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三、多戶人家同一門牌:以前的門牌號碼是編在祠堂上的,即使院落變得再大,裡面的人家再多,整個院落還是共有一個門牌號碼。郵差每次送信,都只是把信件送到祠堂裡,其他就靠裡面的人負責分信。還好院落裡人人彼此都認識。這樣的情況一直到十幾年前門牌重整後才改善。以今日種德堂為例,門牌重整後,仍有近百戶人家共用四十多個門牌呢!

四、公媽不要隨便分出去:祠堂裡祭拜著那麼多代的祖先,祖先牌位越來越多,有些離鄉背井、到外地去發展的後代子孫,就把公媽分出去。可是不久之後,又把公媽請回來。在種德堂裡,據說是因為把公媽分出去後的子孫,並沒有獲得更好的保祐,所以還是返鄉祭祖好。

五、清明節排隊領私房錢:過年領紅包最開心,可是詒謀堂子孫,在清明祭祖時也能分到私房錢喔!只要子孫回來,管理委員會就會拿出基金,按年齡發錢,年紀越大,就越大包,真是「活得愈久,領得越多」啊!

六、祠堂總在神明廳前:有人說是因為神明在後方看,可以庇祐一家族。另一種說法,說是因為人將死時,要抬進祠堂,所以祠堂要在前面。傳說曾有一位將死的老人家,放進祠堂後又活過來,還活了十幾年呢!

其實,南方江姓的新血輪,還不是僅僅只有「六桂」的一支,截至目前所知,至少還有明載於下列文獻的兩支:「台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今居台北市內湖區石潭里灣子永定江氏相傳:其祖由中原南遷,橫渡長江,風浪大作,乃向天祈禱,如得安渡,即改姓江氏,果風息得渡。

而「江九合么陽祭祀公業建定起源」──「本公業之起源,乃系十三世祖江包公,昔日由福建渡海來台謀生,定居嘉義竹仔腳厝,惟不幸在短暫數拾日間即登仙別世,與其同伴來台者二人,乃為之料喪建墓。旋該同伴二人再渡海返福建無奈在海途中,突然風浪大作,於是其同伴者之一,向天許願如安全返抵福建,將來必送一子為江包公續嗣,幸得風平帆順,經過數年后,該許願者將一子弟即江鈕公,帶往嘉義竹仔腳厝認墓為父,作為江包公之后嗣。做工渡日,嗣略有積蓄,惟年已五十尚未成家,適有福建龍溪人鄭葛不幸逝世,其妻陳勤善經媒與江鈕公結為夫妻,而陳勤善之晚子鄭耀云,亦隨母嫁來為江鈕公之養子,冠姓為江鄭。」

在中國歷史上,江氏名人輩出:諸如江淹、江革、江公、江翁、江總、梅妃、江萬里、江國輝、江澤民、江丙坤等等。

 

江淹,南朝時濟陽人,以文章見稱于世,世人稱江郎,晚年讀文無佳句,遂有“江郎才盡”之典故。

 

江革,東漢人臨淄人(今屬山東),因事母至孝而聞名,被鄉里稱為“江臣孝”,事蹟被錄入二十四孝圖。

 

江公,漢代以傳授《詩經》而聞名的江公。

 

江翁,被譽為「魯詩」之宗的大學者。

 

江總,字總持(519594),南北朝考城人。工文辭,長於艷詩。初仕南朝梁,後入南朝陳為僕射尚書令,故世稱為江令。後為陳後主寵愛,君臣日夜遊宴,不理政務,以至於國家滅亡。後入隋,拜上開府。卒於江都。

 

梅妃,江氏,唐玄宗李隆基妃,酷愛梅花,號梅妃。失寵後,玄宗贈一斛明珠,江氏拒而不納,還詩一首,其中有「何必明珠慰寂寥」之句。

 

江萬里,江西省都昌縣石中嶺畔江村人。字子遠,號古心,諡號文忠公。生於1198年,卒子1275年,享年77歲。江萬里在南宋理宗和度宗二朝,先後任過吉州、隆興知府,駕禦郎官,監察禦史,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官至左丞相兼樞密院使。時元兵已大舉南侵,江萬里力主抗元,堅守饒州。由於奸相賈似道昏庸禍國,後援不繼。元軍長驅直入,江萬里不顧年邁體弱,親上城樓指揮,帶領全城軍民,拼死抵抗。堅守數月,終於寡不敵眾,饒州城被元軍攻陷。江萬里決心以身殉國,在城破之日,他攜長子江鎬及家人投水自盡,以77歲的高齡,履行了他作為一位愛國者的誓言。江萬里二弟江萬頃也遭元軍肢解,不屈而死,堪稱一門忠烈。

江萬里不單是一位愛國者,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曾先後創辦了著名的白鷺洲書院、道源書院和宗濂精舍三所書院。民族英雄文天祥和愛國詞人劉辰翁等均出自他門下。他親自講學,在他的影響和培養下,江西廬陵一帶湧現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學風澤及後代。故後人對他評價很高,稱他是“一代名相”:“前有範文正,後有司馬公。”“江公之名,與水同清。江公之節,與水同潔。水則清清,人則英英;千古此人,千古此銘。”

 

江國輝,話說,世居於福建漳州平和縣新安里的江千五派下,傳至江樹之子,第十四世士印、士香、世根三兄弟時,其於清朝乾隆五十五年 ( 1740 ) 三兄弟渡海來台,定居於埔頂仁和宮廟前,(桃園縣大溪鎮仁愛禮仁和國中前,目前留有一棵大樟樹附近 )他們來台時只有扁擔兩支、麻繩兩條、鋤頭、柴刀,斧頭、四季之種子與長褲兩條。白天兄弟倆人出門工作,一人在家留守整理家園,隔日輪流穿著衣服工作,兄弟合力墾荒,克勤克儉建立宅所,墾殖規模日漸有成,之後士印因思鄉心切,告別兩位弟弟返鄉。世香未娶妻,由世根三子承立入嗣,並選詩為子孫輩排序:承世排次序,宗支衍慶長,耀閭稱帝德,祖恩萬載揚。從十五世到三十四世,共二十字,二十世代,其後接續複輪,讓後世子孫知道宗族衍源及輩分序列。

1895年,甲午敗戰後,依照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派兵接管台灣,台人即掀起悲壯的拒日保台運動,各地游擊武力蜂起,日軍登陸後,其間準備經由大溪到龍潭的左側隊日軍,係由第三大隊長坊城後章率領四個中隊,循大嵙崁溪右岸前進,並指派其第六中隊第一小隊勁卒三十五名,由步兵特務曹長櫻井茂夫率領,編為運糧船隊,押護強征來的十八艘紅船,載運三百五十包白米和三十桶梅乾,溯大嵙崁溪而上,水陸並進於七月十一日薄暮抵三角湧街 (今之三峽鎮) 宿營。這時三角湧義軍統領蘇力,急同副統領蘇俊、幫統陳友善、分統陳小埤、黃敬源,文案鄭金榜等聚商禦敵策略;決定由陳小埤率領所部社伏隆恩河南岸,桃仔腳 (樹林) 林文遠率所部二百五十人,埋伏在河北岸,截擊日軍糧船;蘇根銓 (蘇力子) 率部推進三角湧街南方沿土地公坑的狹谷山區,準備誘使日軍進入峽谷加以聚殲;另以黃鏡源由烏塗窟在谷底堵截,並飛請大嵙崁街義軍統領江國輝派軍協力堵擊,以防日軍逃竄。在大嵙崁街 (今之大溪鎮) 的義軍統領江國輝,也在福仁宮召集黃連取、黃尖頭、邱南、鄭西風、吳連智、劉大用、簡老明等商議,決定自分水崙協同三角湧異軍圍擊來犯之敵,當將佈署如下:

一、三角湧方面:蘇力偕率四千五百人在分水崙下游峽谷兩側埋伏。二、黃鏡元方面:率千人在烏塗窟,內福德一帶,相機支援。三、大嵙崁方面:江國輝率領約二千五百人,分聚分水崙上游之橫岡、烏塗窟一帶山區堵截敵人逃竄。

七月十二日,日軍坊成大隊,由三角湧街出發南進,因山路狹窄,乃以一路縱隊沿土地公溪左岸行進,上午通過土地公坑頭站,鍵入溪谷中,此處懸堐峭壁,

視界不廣,形式至為險惡,埋伏在橫溪的蘇詣、蘇慶、林成祖諸營數百人齊出,

堵住谷口,各陸義軍也齊出圍攻,日軍四竄無路,義軍以土銃、刀茅、土石,對

付西式槍砲,英勇殲敵,斬獲極多。

日軍在危急中,乃向白匏湖猛攻,與防守該地的蘇根銓、陳友善,鑒戰到傍晚六時,日軍趁暮色昏茫,沿橫岡山腹西北逃往娘子坑,又被大嵙崁義軍江國輝率部截堵,為求突圍,集中迫炮開路,屢撲屢挫,入夜大雨滂沱,戰鬥乃歸於沉寂。七月十四日,雙方互有勝負,義軍嚴陣以待,日軍則作困獸鬥,戰況慘烈。 七月十五日夜,日軍以至彈盡援絕之時,居民羅金來,卻引導四名日軍化為乞丐,喬裝逸出重圍,向龍潭山根支隊求救;七月十六日,山根信成傾全力馳援,以砲兵掩護步兵,向大嵙崁街猛轟,原受困的坊成支隊,趁隙衝出尾寮,與山根支隊會合,以致義軍圍殲日軍計劃功敗垂成,雙方各死傷兩百多人,江國輝被俘,解往台北途中被日兵刺死,享年五十二;之後,台灣各地的抗日行動也陸續被彌平。

 

江澤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中國共產黨總書記,1926年出生在揚州,祖籍是從徽州婺源遷往揚州,因為婺源原屬安徽,後來劃入江西。江澤民說:不論江蘇、江西和安徽也好,歸根到底,我是一個中國人。 2001521日,江澤民曾親自到安徽旌德縣江村,在江村,他興致勃勃地說,江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後又在江村題字。530日,江澤民又來到江西婺源縣的江灣村,也同樣為“江灣”題了字。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吳官正擔任江西省委書記時,江澤民還曾和吳官正開玩笑地說,“你是我的父母官” ,我的老家就在江西婺源縣。

 

江丙坤,中國國民黨副主席。20055月江丙坤回漳州謁祖,漳州的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沸騰起來。江氏宗親江坤長稱,由於大宗祖祠正在重建未完工,江丙坤回鄉的祭祖宗祠選定在“濟陽堂”。大溪江氏宗親共有七千多人,主要分佈在江寨、赤坑和溪口三個村,其中江寨村就有五千人,都屬客家人。江氏宗親說他們決定用客家人的最高禮儀迎接江丙坤,他到來那天,宗親們殺豬殺雞做米果接待他。詔安霞葛宗親江木拱說:江丙坤先生對族譜的重視,對祖籍地的重視,代表了許多臺灣親人的心願,這堅定了我們做好兩岸詔安霞葛江氏族譜的決心!

[20070703]


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致詞稿

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致詞稿
尊敬的張(銘清)副會長、饒(穎奇)副院長、林(仁芳)主席、各位領導、各位鄉親 大家好!

這次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在龍岩舉行,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劉盛良非常重視,因為龍岩是總會長,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故鄉、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的原鄉,也是我的故鄉,所以特別指派我代表參加,我與有榮焉。

研討會籌備的時間很短,能夠號召200多位學者專家參與,匯集近百篇論文,每一篇都是見解精闢,擲地有聲的佳作。三天來按表操課,次序井然,讓我們看到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吃到最道地的客家菜。主辦單位的用心與效率令人敬佩。果然客家地區人才濟濟,名不虛傳。

自從第十六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龍岩舉辦之後,給龍岩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這次是第四次回到龍岩,每一次都看到巨大的進步。我們都知道亞洲有四小龍,而小小的龍岩竟然擁有三條龍:龍淨、龍馬、龍工,帶動龍岩快速發展。一路上我們看到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穿過無數的山洞,道路筆直平整,龍岩似乎已經被建設成為理想的客家家園,成為全世界客家人嚮往的地方。

台灣的客家人在每一次選舉都扮演關鍵的角色,我們相信未來在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上,必將發揮關鍵的力量。

謝謝大家!

客家之淵源及未來的展望

客家之淵源及未來的展望
─傳播文化,世界和平,兩岸和平互助合作創造未來美好願景(泰國客家總會80周年慶  劉盛良理事長 講稿)

今天在這裡慶祝泰國客家總會80周年慶,其實據我所知泰國客家總會已經成立一百多年了,當年的創會先賢丘細見、黃清林、周俊發、丘平遠及伍佐南等客家菁英都曾經親身參與或協助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對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偉大的貢獻,這是世界上客家人的驕傲。
一千多年來客家人從中原向南遷徙,奔向世界,散居全球各個角落落地生根,始終秉持著崇正尚義,為天下先,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如張九齡、文天祥、袁崇煥、孫中山、改革開放的鄧小平、新加坡的李光耀等等不勝枚舉。
世界客屬第九屆懇親大會之後,由徐丹華擔任會長(梅州書記),黃華華副書記的梅州客聯會加入,並爭取到第十二屆懇親大會在梅州舉行。從此帶動兩岸日益密切互動與交流。
華文是中華民族的文明象徵,世界三大文明鼎足而立的中華文化之載體;而世界語文大系中,華語文是世界人口使用最多者,聯合國規定五種語文之一。華文的傳承客家人責無旁貸。
我們應督促並協助各機關團體成立客語輔導機構,延續母語,要從家庭做起,尤其要積極建構客語使用與流通環境。
客家人可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定期輪流世界各地舉行,以及客家洲際活動,開展文化、經貿、觀光及各項交流活動,促進團結。「世界客屬總會」是全世界客家人所共同擁有的,是全世界客家人的交流平台,隨時可為全球客家人服務。
全球客家人應樹立客家「質樸、堅實」形象,重商譽與誠信。並彼此共同珍惜可貴的客家情緣,促進經濟合作。
客家人應本著落地生根的心胸,尊重當地政府法令,與其他族群共存共榮,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客家人更要團結起來發揮影響力,促進當地政府與祖國經貿與文化交流活動。
客家領袖應多多鼓勵青少年參加活動,發掘人才,磨頂放踵,培養其學業、事業發展。當權者隨時自我警惕,拋棄事必躬親及非我不可的心態,適當的謙讓和授權,讓後進有歷練的機會,逐漸培養實力、聲望和自信,新生代接班人自然而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泰國客家總會設有學校,包括大學、中學、小學等完整的教育課程;醫院、寺廟、義山等,可以說從人一出生到往生的生老病死過程,都給予照顧得無微不至,是客家人受到最妥善照顧的地區。泰國客家總會的先賢們,三十多年前曾經熱情的參與籌組「世界客屬總會」,許多大老也都是世界客屬總會的發起人和籌備委員,因此,泰國客家總會和世界客屬總會的關係至為密切,今後更應該攜手並進,共同為客家未來光明的前景奮鬥打拚。
我們客家先賢孫中山先生是一代偉人,民族的救星,他推翻了三千多年的帝制,推翻了腐敗的滿清政府,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迄今有九十五年的歷史。毛澤東主席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迄今也有五十七年之久,兩岸雖然分治,但我們都是中華民族,流著炎黃子孫血液的同胞,任何的力量都無法將我們永久分離!
尤其近二十年來,大陸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台灣蔣經國的開放大陸探親,開啟了兩岸人民熱烈的交往,從文化、教育、經貿、人民往來通婚。目前台商在大陸常住人口已超過150萬人以上,流動往來人口亦超過150萬,為什麼?因為都是炎黃子孫‧因為都是同文同種,語言、生活習慣都相同,誰有能力將它切割,所以我們都是一家人。特別我們客家人忠義愛國,堅毅不拔的精神,在二十一世紀對世界和平,對兩岸和平發展,互助合作,創造兩岸人民未來幸福的願景,做出最大的貢獻好不好?好不好?前人種樹萬條根,世界客家一條心,是不是呀?是不是呀?多謝多謝,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客家之光─詹秀蓉

客家之光─詹秀蓉
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立法委員  劉盛良
國際知名書法家─詹秀蓉女士,是出生在新竹縣關西鎮的客家人,非常虔誠的信奉佛祖,日夜勤念經文,書寫佛經,每日勤寫十幾個小時,有時每個字寫幾十遍,直到滿意為止。她以超人的毅力突破傳統,獨創書法三絕:一絕是材料採用多元化如雞蛋、貝殼、陶瓷、竹片、牙籤、米粒及純金等。二絕是精算鏤空書寫各種作品及細字書寫佛像景物等書法藝術化。三絕則是以毛筆在一粒米上書寫二十餘字超細字書法,令人嘆為觀止。
詹秀蓉在一粒米上以法撰細膩程度令人嘖嘖稱奇;詹秀容更藉由佛經創案,將書法佛法化,例如以撰108遍、共2萬多字,刻劃出的音像,或是以金剛經書畫出臺規藝術代表布袋人物。最近又完成一件新的作品,件作品是一把金扇,她以大悲咒415字書寫大悲咒千手千眼,這是一件非常高難度的作品。
不少人看到詹秀蓉的作品,以為她先用電腦算過,才會讓細字呈現出這麼完美的圖像效果,詹秀蓉說,她所有的作品「都是自己先想、先設計,打草稿後才開始動筆」。
詹秀蓉在撰寫小字經文時,可以不用放大鏡。詹秀蓉說,抄經對許多人而言是一種修練,但對她來說「是愛不釋手的一件事」。如今,雖然在書法藝術上有獨特的成就,詹秀蓉覺得這些都是「大家給予我的成就,所以一定要回饋社會」。詹秀蓉說:「人生無常,應把握當下,值得做的就該去做,在身體健康的時候要努力不懈。」她也鼓勵大家以抄經作為沉潛靜心的方式之一。
詹秀蓉平時熱心公益,常常參與公益志工行列,對於社會團體只要是公益性質的,她都會奉獻不遺餘力,藉此來推動淨化人心的工作,結合不同的領域人士,默默的行善,對社會注入一股清流。
2006年,世界客屬第廿一屆懇親大會在台北舉行,為祝福大會圓滿成功,詹秀蓉特別在美國閉關日以繼夜作畫,將心經大悲咒金剛經等上萬字經文書寫大會主題「客屬世界‧和平繁榮」及懇親大會圖案,在大會開幕典禮,親自上台捐贈大會,使大會倍增光彩,此種為大會及客屬世界奉獻之精神令人感佩。並以此序嘉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