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台北市永定同乡会顺利完成理监事换届交接

台北市永定同乡会顺利完成理监事换届交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04 17:54:56  


台北市永定县同乡会第十四届与第十五届理监事交接典礼
台北市永定县同乡会第十四届与第十五届理监事交接典礼

  中评社台北5月4日电(作者 江彦震)台北市永定县同乡会第十四届与第十五届理监事交接典礼,于4月28日上午11时,在台北市爱国西路“永定县同乡会馆”隆重举行。原任理事长卢昌群将印信及会馆房屋权状、土地权状等移交,由新任理事长黄建兴接管。原任总干事阙启春将会务有关文件与各项经费收支报表等移交新任总干事江彦震接管,交接典礼由常务监事张建宏监交。全体会员多来观礼,程序简单隆重而热闹,交接典礼顺利完成之后并举行餐会。

  新任常务理事有卢衍祺、范京琳、陈良荣、廖丽芳;理事有赖曼糺、苏永丰、范京璜、黄建卓、苏良音、江宇强、苏辉斗、阙佑桦、李永书、卢月香;常务监事张建宏、监事有罗选贤、赖志强、范宜善、黄建富。

  新任理事长黄建兴特别敦聘台北市议员吴志刚担任本会荣誉理事长,前任理事长卢昌群、廖树桢、江秋榕为名誉理事长。并敦聘前总干事阙启春为首席顾问,魏炳煌、魏嘉祥、江清水、廖焕平、廖小铮、蓝秀珍为名誉理事。

  “永定同乡会”缘起于1950年前后,国民政府撤守台湾,永定乡人来台者众,刻苦奋斗,事业初创有成,时兴怀乡之念。初无乡会组织,深感乡情交谊无所,相聚困难,时至1970年始由故国大代表赖文清先生,发起创立“永定同乡会”,竭诚为全台同乡服务。然因初次参加人数不多,财务亦感困难,即在台北县永和市郊购屋一间,供作联系乡谊之所。因设备简陋,无法作尽善服务,对集会或接待来访乡亲均感不便。且年久修茸不易,为此经于1987年新春团拜,大会决议:以“售旧换新,迁馆回市”,以符会所应设立于管辖地区台北市之规定。

  随即发起筹募小组,发动劝募工作。历经乡亲连年认捐金额不足,延至2000年新春团拜,并改选理监事后,大会重议:“仍以迁馆回市,售旧换新”为诉求。本会深感“迁馆回市”,乃全体乡亲所重托。理事长卢昌群将军,及全体理监事,为不负乡亲多年的厚望,乃下决心,达到使命。常务监事阙启春尽心尽力,策划周详,在全台乡亲同心协力,竭诚捐献,全体理监事大力支持下,众志成城,终于在2002年7月16日旧馆完成出售,新馆亦于同年8月30日签约购置。乡亲们长达十五年的企盼,至此总算达成。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而倍感温馨,难能可贵。

  新馆位于台北市中正区爱国西路9号(奇美大厦)四楼之一,在小南门侧,周边环境优雅,交通方便,馆内设有接待室,文史资料陈列柜,各姓家谱陈列柜,会议厅,整个装潢尽善尽空间,足供乡亲们交谊聚会之用。

  本会筹购新馆尽心竭力之余,对年迈疾病乡亲之医疗照顾,也不遗余力。若有乡亲往生,不论远近,均奔程前往协助办理丧葬事宜。旅外乡亲来台观光,或寻访乡友都给予协助。海内外乡亲诸如闽西及永定乡亲,以农业考察组团来台访问、新加坡永定同乡组团来台访问等,本会均尽地主之谊,设宴款待,简报会况,彼此乡情交流,满怀欣欢,至为珍贵。期许本会在新任干部接事之后,仍将继续发挥联系团结乡亲及经济交流合作之功能。 

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综述

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综述

作者:未知 | 文章来源:立雪书院 | 阅读数:843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部门:院长室 | 发布时间:2010-10-03 00:00
 赞美:0  评分:  收藏此页

  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综述

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首届海峡并行论坛暨闽台族谱展,2007920日在福州举行。来自两岸和港澳及海外专家学者274人参加了论坛,其中台湾专家学者113名,参加开幕式的代表、来宾达二千余人,盛况空前。

本次论坛是由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省中华文化学院、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联合举办,福建省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些办。会前收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及热心人士报送的论文资料131篇,大会选用了54篇编入《首届海峡百姓论坛论文选编》提供大会研讨。论坛展出闽台地区明清以来的158个姓氏的1000多部族谱2000多册,唐宋以来的祠堂照片500多幅。展览涉及许多历史名人,如闽王王审知,开漳圣王陈元光,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历史名宦蔡襄,理学家游酢、朱熹、蔡元定、黄干,近代名人林森、林白水,以及现居台湾的政要和知名人士连战、萧万长、吴伯雄、林丰正、王金平、江丙坤、李登辉、吕秀莲等。展出的族谱大多明确记载了各姓宗族播迁的相关史迹。论坛当天还举行了闽台萧氏、吕氏、许氏等族谱对接仪式。族谱展的各个展柜和展墙前人头攒动,以姓氏为旗帜,各姓氏宗亲纷纷在各自的宣传招贴下集合,或合影留念;有的人拿相机、手机拍下资料,有的掏出纸笔来抄写,有的则围成一堆热烈交流……有位台胞热泪盈眶地说:“我若一生无所作为,愧对祖先!”他们认为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认同感,搭建寻根问祖的桥梁。“活动办得太好了,大有意义了,再忙我也要来。”

本次论坛的论文特点:

一、姓氏文化综合研究

主要有国内姓氏研究学者袁义达的《姓氏的科学与文化》、卢美松的《闽台姓氏源流与血缘认同》、黄英湖的《福建姓氏的特点及其成因》、叶仁朗的《台湾姓氏文化与大陆一脉相承》和台湾林瑶棋的《台湾宗族制度瓦解的危机》、许明镇的《台湾十大姓氏概观》、等十几篇。研究者分别就姓氏文化、两岸姓氏寻根、宗族制度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与启发意义。袁义达从中国姓氏群体的科学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姓氏文化的科学研究,是宣传爱国主义、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载体。林瑶棋则从台湾社会宗族制度面临瓦解的危机中,提出稳定父系社会的措施和见解。两岸学者从台湾姓氏文化与大陆一脉相承、闽台姓氏同根同源及其相互间的血缘认同等方面,论证海峡两岸共同的根脉造就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文化缔造共同的家园,因此 必须实现两岸文化认同与和平统一。

二、中华各姓氏源流研究

大多数文章研究闽台有关姓氏的渊源和发展情况,如彭嘉庆的《福建彭氏源流初探》、卢美松的《闽台卢氏源流初探》、游嘉瑞的《海峡两岸游氏渊源》、陈名实的《闽台陈姓渊源与台湾开发》、谢宗楷的《闽台谢氏情缘》、黄拨灼的《福建虎丘黄氏主源发展》、金松的《福州十邑金氏源流》、连钧文的《闽台连姓同源研究》、庄觉初的《闽台庄姓亲缘浅谈》、邱吉天的《丘(邱)氏入闽源流管见》、柯连平的《泉州南塘柯氏源流浅论》、台湾罗柏青的《台湾罗氏源流》、台湾许丕华的《高阳血胤 台湾扬芬》、台湾江彦震的《闽台江氏源流》、香港邱家儒的《宋末肇迁闽西丘八郎研究综述》和海峡两岸蔡汉业、蔡干豪等合作的《闽台蔡氏源流初探》等三十余篇。研究者对福建台湾的陈、林、黄、蔡、张、庄、游、柯、许、谢、彭、罗、卢、蒋、何、连、邱、金、吕等几十个姓氏的渊源、肇姓始祖、移民与发展历史进行了探讨。还结合各个姓氏文化的独特内涵,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寻根问祖活动的民族传承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些研究论文都能以史书、地方志和族谱记载的历史资料为依据,本着科学严谨的原则,实事求是研究问题,又面对现实,求同存异,择善而从,为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与文化认同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论据。

三、谱牒研究与寻根研究

主要有连心豪的《谱牒是研究移民社会的珍贵资料》、萨本珪的《从萨氏族谱看闽台亲缘》、刘湘如的《闽台亲缘谱牒考》、何云生的《用“谱牒”解题与存疑》、何仑德的《清源何氏族谱研究》、林祖韩的《林氏老谱纠谬》、张省民的《泉州张延鲁后一分衍海峡两岸纪略》等十多篇。许多专家学者对姓氏谱牒与谱牒文化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既有综合性的研究,也有单姓研究。厦门大学教授连心豪指出,谱牒表达了中国人的强烈而沉重的民族感情与祖根意识,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台湾学者林恩显根据族谱探讨了林氏族人移民台湾开发台湾与建设台湾的历程,研究了林氏家族在台湾迁徙、分布与传衍的情况,叙述林氏移民带往台湾的宗族文化在当地所产生的影响。有的研究者还对谱牒本身进行考据,对老族谱的谬误进行校正,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四、海峡两岸姓氏民风民俗民规研究

主要有汪毅夫的《分 析产与闽台民间习惯法》、陈及霖的《陈元光与台湾陈氏源流》、赖瀚钟的《情系两岸新天官》、许荷萍的《台湾徐氏与徐晦庄园血缘关系研究》、台湾耿惠玲的《祠祀与苗祭》、欧潭生的《祠堂文化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等十余篇。重点对姓氏民风民俗民规等相关文化进行研究。对我们深入了解姓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剖析传统社会生活、研究闽台文化渊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汪毅夫研究员通过对“张家文件”所反映的闽台民间习惯法的执行情况,深入研究闽台乡土社会“依法”实行管理的历史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台湾学者耿惠玲从台湾地区宗族祭祀与庙祭活动调研入手,深刻研究了中国传统的宗亲社会和原乡文化对台湾地区民俗民风的深刻影响,总结出宗情族情的民族凝聚力。

五、促进海峡两岸民间姓氏文化交流的调研与论述

主要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大良《关于海峡两岸姓氏寻根的若干思考》、福建省中华文化学院的《深化“五缘”文化研究促进海峡民间交流》、德化县对台办的《山水难间血缘亲》、施能忠的《两岸同根 共创民族前程》、刘观海的《闽台同胞同宗同文初探》、陈国俊的《中国心 故乡情》等十余篇。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来大陆寻根问祖的台湾姓氏已有100多个,涉及福建、广东、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20多个省份的数百个市县乡镇,几乎囊括了大陆所有大姓。王大良从台湾同胞回乡寻根活动的现象,分析其历史与社会原因,并指出姓氏寻根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理事长林培圣说,三四百年来,大量的闽粤唐山人东渡台湾,开拓台湾,更说明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今后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两岸同胞的血缘历史。

论坛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提出的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的重要举措,按照省委提出“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和“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以海西为平台,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促交流,对两岸中华姓氏文化研究成果的交流达成如下共识:

一、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传承,姓氏文化研究是一门科学。福建中华文化学院的研究认为姓氏文化产生于史前文化,又是前宗教信仰行为,是五缘文化的基础,将会长期存在,要把姓氏文化研究列入社会科学研究范畴。袁义达从中国姓氏群体的科学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姓氏文化的科学研究,是宣传爱国主义、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载体。谱牒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研究者们认为中国谱牒历史之悠久,数量之浩瀚,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举世无双。谱牒与正史、方志同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构成一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史册。族谱是综合性的历史文献,是姓氏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有丰富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是人们研究姓氏历史、地方民俗、人口变迁与人物事迹的珍贵材料。

二、              姓氏文化研究是科学,要实事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福建省政协王耀华副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说:中华一脉百姓同根,海峡两岸血脉相连。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它超越时空记载人们的血脉传承,它穿透历史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根本,百家姓氏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汇聚,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中华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悠久历史中,姓氏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它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海内外炎黄子孙紧紧地维系和连接起来,使之形成更加巩固的统一体。游嘉瑞会长在闭幕词中说出了研究者们的心声:建立和健全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体系是保证海峡两岸民族血脉稳健运行的重要条件,而一批高素质的专家学者、热心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人才又是发展中华姓氏文化研究所不可或缺的。

三、              海峡两岸本为一家,闽台姓氏一脉相承。福建省是中原姓氏播迁的重要驿站。闽台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充分论证闽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历史事实,有许多独到的见解。通过大家的交流可以进一步看出,海峡两岸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闽台姓氏究其渊源大多来自中原。自汉晋、唐宋以来中原姓氏不断播迁福建,福建成为中转站,播迁台湾及东南亚,繁衍生息,闽台一家亲。台湾同胞80%以上的祖籍地在福建,语言本已相通,血肉已融一体,都是龙的传人,同文又同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姓氏专家王大良说,中国人的姓氏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一向有“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之说。两岸本为一家,台湾的姓氏与大陆尤其是福建有广泛一致性,都流传着“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而且大多数家谱中都写着“先世居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原理事长林瑶棋说,台湾现有1900多个姓,其中前一百个姓的人口占台湾总人口的98.5%,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尤其是福建和广东。台湾学者、《台湾源流》主编许明镇说,台湾前十大姓,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姓的人口占全台湾总人口的52.63%,这些姓氏都来自大陆。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华侨研究所研究员黄英湖说。“台湾的姓氏是福建姓氏的延伸与发展,甚至可以说是福建姓氏的复制。”福建和台湾的十大姓中有9个是相同的,只有郑姓在台湾没有进入前十名之列,而是换成蔡姓。这种情况又对应了闽南地区的一句民谚:“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大部分台湾同胞是闽南移民的后裔,蔡姓从闽南到台湾后进入十大姓之列也就不足为奇。通过闽台移民历史的考察研究,阐明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一致性与认同性。大家希望通过构建和谐海峡,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宗亲组织交流为平台,促进两岸民间交往,团结海内外同胞,凝聚人心,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四、              姓氏文化研究和寻根谒祖将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两岸专家学者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联合发出《海峡百姓论坛倡议书》,。由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理事长林培圣在论坛上宣读《海峡百姓论坛倡议书》。希望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理事长林培圣在论坛上宣读《海峡百姓论坛倡议书》,希望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和台湾姓氏研究学会共同发起,组建海峡百姓论坛常设组织,负责组织海峡西岸及海外各方的姓氏文化学术交流研究、宗亲社团联谊活动,承担论坛会议的组织活动。台湾姓氏研究会理事长林培圣第一次来福建,专程参加首届海峡百姓论坛,他感到特别高兴。林培圣家在台中,其父林金山曾任“台湾省姓渊源研究会”干事长、理事长,经过长期积累,家里保存了上千本的族谱,各姓氏的人常常到他家里查看,他的家俨然成了族谱档案馆。他说,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已经成立了30年。研究会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族谱,将由于各种原因而断掉的姓氏根脉一一续起。这件工作颇为繁琐,因为过去台湾人大都聚族而居,位于同一区域,相对便于集中探访,收集资料;而随着时代发展,人口的迁移流动,要修族谱就要一一去搜寻。尽管工作量大,而且都是义务劳动,但姓氏研究学会的两三百名会员却乐此不疲,“我们认为,做这样的事,就是做功德。在台湾大家还是保留着认祖归宗好哦、寻根问源的传统习惯,人一旦上了年纪宗族观念就会加强。姓氏文化研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台湾姓氏研究学会创办的《台湾源流》刊物影响颇大,每期印发3500本,发往世界各地,其中有250本送往大陆,“这当中,福建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福建与台湾渊源关系最紧密。台湾有大约1900个姓氏,大部分都是从福建传过去的。”林培圣表示,举办这次论坛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以后将常来常往,加强交流与合作,借着论坛,两岸姓氏文化的源流打开了新的篇章。王大良说,近30年来,台湾同胞的返乡寻根活动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最初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后又逐渐深入到内地省份,进而带动全国各地的寻根热潮。”

    论坛休会后,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分别在福建的宗亲安排下到各自的祖籍地谒祖,如王氏到闽王王审知墓、陈氏到开漳圣王陈元光纪念祠、蔡氏到宋代名臣蔡 祠、郑氏到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祠、林氏到民族英雄林则徐纪念祠、叶氏到平和祭祖,黄氏、郑氏到河南祭祖……

    本届论坛主题鲜明,亮点突出,彰显了海峡西岸的血脉亲情,推进了两岸的寻根谒祖活动。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江彦震著.


Ping shui xiang feng jin shi ta xiang zhi ke /  Jiang Yanzhen zhu.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江彦震著.
Creator:Jiang, Yanzhen.
江彦震
Publisher:Taibei :  Shi jie ke shu zong hui,  2006.
台北 :  世界客属总会,  2006.
Format:Books
Physical Description:170 p. :col. ill. ;30 cm.
170页 :彩色插图 ;30公分.
Notes:繁体字本.
Identifier:(ISBN)9868278708
(ISBN)9789868278707
(OCoLC)184968703
Language:Chinese
Subjects:Hakka (Chinese people)

海外「客家精神王國」首都─沙巴










海外「客家精神王國」首都─沙巴

江彥震

馬來西亞華人(或馬來西亞華裔、大馬華人)是指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西亞的移民後代。馬來西亞華人是該國第二大民族,包含閩南語系近300萬(其中200萬是福建人)、廣東人100萬、客家人150萬等,總人口約有741萬人(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主要分布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怡保(霹靂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此外,華人也是吉隆坡的第二大民族,佔該直轄區總人口的43.2%(馬來人佔44.2%)(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唐、宋時中國和馬來群島已有頻密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中國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蹟。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
此時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滿清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閩南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種華人的風俗儀式。
華人大量移民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二戰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抵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根據馬來西亞政府的數據顯示,在1957年,華人人口比例約為全國總人口的40%之多(不包括馬來西亞成立後才加入的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人口),而到了2010年則下降至24.6%,預測到2020年將降至20.7%;加上其他穆斯林種族多生多養的文化,如果生育數不見起色,華人的資源未來會逐步被侵蝕。人口比例下滑的原因之一是華人是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與教育,以應對未來挑戰,而不願因「多生粗養」來承受過多經濟的壓力。因此,相對富裕的階層或知識水平較高者都不願多生孩子。在鄉村地區,由於生活水平和教育水準不高,一般孩子較多。
不過,馬來西亞華裔人口不是「絕對」減少,而是「相對」下降。據當地媒體報導,從1961年至2000年的近40年裡,馬來西亞華人人口從300萬增加至560萬,增長比例是87%。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主任文平強表示,華人人口其實是在增加,但是速度很慢,比例下降也是對比其他族群的增長率來說的。如在出生率方面,1957年,印度族人為7.9%,華人是7.3%,馬來人是6.0%;到了1995年,華人的出生率開始大幅下滑,比例跌至2.5%
馬來西亞流行的順口溜:「客家人開埠、廣府人旺埠、福建人占埠」形象化的說明了礦區開拓的特點。客家人為馬來西亞華人第三大社群,共計約150萬人。早期移民至馬來西亞的客家人主要為礦工,他們的後代大多住在雪蘭莪和霹靂(主要是太平和怡保),在砂拉越、沙巴和森美蘭形成了大型的客家人社區。由於20世紀黃金和錫礦業的經濟重要性下降,許多人轉向橡膠工業。西馬的檳城、馬六甲、彭亨、吉打、柔佛(主要在古來,在新山和居鑾也有分布)有大量客家人聚居。在1990年代統計沙巴的華人有57%是客家後裔,大都從事農業工作。霹靂近打縣的客家人主要來自廣東梅州梅縣,而吉隆坡的客家人主要來自廣東惠州。沙巴客家人主要來自廣東寶安縣。
18世紀末至19世紀,大批客家人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馬來西亞便是其中一個目的地。據瞭解,客家人到馬來西亞最早是在檳城,馬來西亞最早的華人會館即為1801年成立的「檳城嘉應會館」。馬來西亞許多主要城鎮如吉隆玻、怡保、芙蓉等是由客家人開闢的。馬來西亞早期(19世紀末)經濟支柱為錫礦業、橡膠業,當時的華僑特別是客家人對此貢獻尤巨。此外,早期客家人主要從事典當業、藥材業、裁縫業、眼鏡業、制鞋業、白鐵業、布疋洋服業等。其中,梅縣淞口人古石泉1796年在檳城創建的【仁愛堂】至今不倒,是東南亞最悠久的中藥店。
客家人早期在當地政治地位中頗具影響力。早期擔任重要官職如清廷駐檳榔嶼領事和甲必丹(當局選定的管理華人社會事務的領袖)的華僑,以客家yalpic.jpg人為主,如張煜南、梁碧如、葉亞來等。“崇文重教”的客家人在大馬華文教育上的貢獻具領導性作用。全馬第一間私塾學堂—“五福書院”為客家人在檳城於1819年創辦,而第一所現代式學校是客家先賢張弼士於1904年所設的“中華學校”。今之著名學府,如首府吉隆坡的「循人中學」、怡保的「深齋中學」,亦是客屬會館所創。鄭景貴、張弼士、戴欣然、胡子春等都是推動馬來亞華教之先驅。曾任馬國華校董事會聯合會總會主席的客籍人士就有陳濟謀、林晃昇和胡萬鐸3人。馬來西亞第一所華人社會的民辦高等學府「南方學院」的獻地人蕭畹香,則是大埔客家人。“報業大王”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定)在一生中創辦了包括著名的《星洲日報》在內的十餘家大小報刊;現存報刊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孫中山所設《光華日報》。歷史上,客家人歷經遷徙漂泊,在各種動盪困苦的境遇中,在各個封閉偏遠的窮壤上,不能靜下心來好好求知讀書,一直是心中的痛。所以,當客家人有學習的機會時,都會十分珍惜。
目前,馬來西亞有2,500萬人,其中華人約占1/4,客家人約150萬,分散在全馬各地(其中怡保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城市),湧現出不少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客家人在馬來西亞,依舊是口操客語,維持鮮明的客家習俗生活與文化淵源。像在沙巴首府亞庇市最大的傳統市場內,到處都可以聽到客家話。馬來西亞目前仍使用客家話的地方有中馬、南馬、砂拉越與沙巴。北至近打谷,南至森美蘭的中馬,華人的方言以廣東話(粵語)為主。而南馬則視地區而定,目前年輕一代因為受到新加坡傳媒的影響,說著一口純淨的華語,但能掌握方言的越來越少。柔佛南部仍有客家話社群,其中最著名就是古來 (Kulai)
砂拉越的南砂和北砂都有說客家話(以河婆客為主),中砂(詩巫為主)以福州話為首,首府古晉是客家話和福州話為主。目前砂拉越的華裔人口中 ,以福州人(近18 萬)為主,客家人(16 萬)第二。可以肯定的是,客家話今日也不是以上地區的主要方言,除了沙巴州。客家人是沙巴華人最大的籍貫,有人說佔了華裔人口的七成,有人說稍微過半數。這些計算方法難以界定,因為沙巴客家人和其他籍貫或是種族通婚的比例很高。而“沙巴這個政治體系以客家人作為華人主流的現象,在全球是罕見的”。
沙巴各城市的華人以客家話為主;除了第二大城山打根的華人,雖以廣東話為主,但是都會說客家話。80年代之後出生的沙巴年輕華人,才會以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但是在父母輩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會聽之餘,說得只是沒有那麼流利而已。
『沙巴—海外客家精神王國』。作為強勢方言,沙巴其他籍貫的華人會說客家話,甚至會覺得說客家話比起本身的籍貫語言更有熟悉感與家鄉感。事實上,不少沙巴原住民,尤其是華嘉族(Sino-Kadazan)都會說客家話,部分還把客家話當成了自己的母語。2009 8 月,全球客家,崇正會聯會總執行長黃石華博士認為,沙巴已經成為「海外客家精神王國」的首都,而於2008年建竣的「沙巴客家大廈」正是理想總部。沙巴首席部長拿督斯里慕沙阿曼在主持開幕典禮時表示肯定,他相信,「沙巴客家大廈和毗鄰的沙巴客家禮堂落成,不但引起本地客家群體的注目,也引起全國甚至全球客家人的矚目,可進一步打響沙巴的名號,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者進資本州。」此地由州政府於 1996 年批准,歷經十九年才完成這項建設,為沙巴暨「納閩客家公會聯合會」的總部。
在這以穆斯林為多數的國度裡,如此撥地給華裔從事文化活動的舉動是罕見的。不僅如此,在沙巴東海岸的城市拿篤(Lahad Datu),華人屬於少數,然而縣議會在去年也批准了全馬第一條「客家街」。這條客家街位於「拿篤客家公會」會所前,由當地州議員主持命名儀式。雖然命名為客家街,但是用途多元。若拿篤各族有節日慶祝活動,縣議會可以關閉該街,讓公衆進行慶祝活動,而客家公會 將負責環境裝潢,及善後工作,該會亦可爲街道展開美化工作。
比較了眾多政治體系,沙巴是全球少數,甚至可以說是唯一以客家話為強勢方言的地區。這裡的政治體系指的是,作為國家或以下的第二級行政單位。沙巴目前可以算是大馬的「州屬」,擁有州憲法,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屬第二級行政單位。
沙巴進步黨在華人的政治宣傳中幾乎以客家話為主。重要的是,其支持者製作的《沙巴葉問》或《沙巴命運之戰》的微電影中,以沙巴客家話配音,加上有趣的時事諷刺,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引起不少迴響。另外,沙巴客家歌手余畑龍、Synergy Dance Studio 等的改編或流行樂,通過網絡也引起本地原住民和沙巴以外華人的共鳴。
余畑龍的《I LOVE SINO KADAZAN》更是其中的經典,用客家話對華嘉女生表達愛意的歌詞,是具有極度本土主義的。華嘉族這個在沙巴州憲法定義下才存在的族群,是華裔和沙巴最大的原住民卡達山族的後裔,是證明沙巴族群融合的結晶。沙巴漢以此為傲,對應馬來半島仍存在的族群疏離。華嘉族正如歌詞所說,「絕對是 local product」。況且不論 MV 搭配的以神山為主的美麗景色,歌詞和編曲更是融入了卡達山人語和其傳統敲擊樂。用沙巴客家話,歌頌跨文化的愛情,獲得網民的認同。歌曲推出後不久,首席部長慕沙甚至因此接見余畑龍。由此可見,客家話已經成為沙巴華人的身分認同了。
森美蘭州位於首都吉隆坡南邊,大約1小時的車程,人口1百多萬,其中馬來人占55%,華人23%、印度人15%,首府是芙蓉,芙蓉40萬人口中,至少就有10萬人是客家人,是華人當中最大的族群,大部分都是礦工移民的後裔。芙蓉市文史工作者 陳嵩傑:「以前這裡發現很多錫礦,因為有採礦的活動,很多客家人的先民,那時主要是惠州客、梅江客,前前後後來到這裡發展。」早年為了照顧同鄉,當地士紳也成立了各式各樣的會館,其中「梅江五屬會館」,至今已經有190年歷史,不但凝聚了梅縣客家移民的向心力,也是客家人最早到此開墾的見證。
陳嵩傑:「很多的證據,雖然不是很全面,但都證明客家人,是森美蘭開荒先驅,開荒先鋒,可以這麼說,當然我們也不否定,各種籍貫的人,各有各的貢獻。」儘管在芙蓉,客家人是華人當中多數族群,但這裡最常聽到的,其實不是客家話,反而是華語和廣東話。或許是因為馬來西亞族群多元的因素,客家話在芙蓉地區,成了家裡面才講的語言,連帶著文化也逐漸流失,也成了當地客家人最憂心的事情。[20180216]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陳水扁負隅頑抗到底

陳水扁負隅頑抗到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6-24]
■江彥震 台灣時事評論員
 陳水扁涉及多起弊案遭「立法院」提案罷免,應於六月二十日前向「立法院」答辯,但陳水扁卻選擇在「總統府」以電視轉播的方式「向人民報告」,並全程百分之八十使用閩南語,他只跟聽得懂閩南語的人報告,明擺著是要操弄族群的伎倆與泛綠博感情,其實這就是民進黨一貫運用的悲情訴求與福佬沙文主義的意識形態操控,如此不尊重使用其他語言的人,如何還能擔任全民「總統」?
為己脫困毫無雍容大度
 而報告會上又禁止發問,既然阿扁問心無愧,為何怕人問?全篇報告大家只看到扁大律師,滔滔雄辯,以十大戰術求生,為自己脫困,唯一的主軸就是:「不是我、我沒有、他更糟」稀釋自己親信的弊案,喚起支持者對國民黨的舊恨。完全看不到雍容大度的「總統」。
甘當縮頭烏龜 不敢接受公評
 民主政治中罷免權本來就是選罷法所定人民的基本權,而且阿扁口口聲聲說,他適不適任「總統」要交給2300萬全體台灣人民來決定,何不就讓「立法院」順利通過罷免案,交由全民來公投。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就是,民眾選出來的「總統」做不好,就應該由民眾來決定要不要請你下台。不應該躲在「立法院」三分二的制度保護傘下當縮頭烏龜。泛綠民眾也應該好好思考,陳水扁過去一再強調說要深化民主,阻擋罷免案的通過是不是反而開民主倒車,我們不要再讓政治人物牽著鼻子走,更不要被政客綁架,邱吉爾不是說,對於國家領導者的無情,才是偉大人民的表現。陳「總統」請勇敢接受人民的公評,如果被罷免就是做得不好,人民不希望你繼續執政;如果大多數人民希望讓「總統」做完任期,那就更需要好好地去做好最後兩年任期。
 馬英九表示,現在是陳「總統」應該認真考慮告別政壇的時候,陳「總統」如果現在走,還可以贏得一絲同情心和尊敬,如果再不走,民眾的同情心與尊敬就會消失。從當前陳水扁的處境來講,其下台決非簡單地下台,因為陳水扁這六年中「罄竹難書」的醜事太多,比如最為臭名昭彰的「槍擊案」和「貪腐案」,只有他仍在台上才能免於面臨牢獄之災,說不定還能絕處逢生。因此,以阿扁一貫作風必將負隅頑抗到底。
必將出盡手段負隅頑抗
 當然阿扁之所以有恃無恐,自有其求生伎倆,他一向善於運用「悲情牌」,如說老婆吳淑珍過去的政治車禍,現在身體不行隨時都有危險,女兒陳幸妤快要臨盆了,金孫小安安電腦壞了要找爸爸修電腦等;「族群牌」,如刻意以閩南語向人民報告,以博族群情感;「被迫害牌」,如外省人欺負本省人等;「政爭牌」,把罷免案說成國親為了奪權,不擇手段,甚至指泛藍陣營六年來完全無法接受『大選』失敗的事實,只因為個人選舉的恩怨與政黨的競爭,讓台灣社會飽受動蕩;「統獨牌」,如反共保台對抗聯共賣台,外來政權要推翻本土政權等;「撇清牌」,如我已經問過太太,她說沒有就是沒有;「自己都對牌」,如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在野黨扯後腿,都是別人不配合等;「民粹牌」,阿扁即靠民粹起家,最善長此道。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權力資源牌」。一是透過行政權力干擾司法弊案的偵辦,設置「防火牆」,使得弊案辦不上來,檢調人員辦不下去,以阻斷繼續向上延燒火勢;二是通過權力斡旋,利益交換,人事的「喬」移,尤其是對所謂「四大天王」的誘惑,讓民進黨成為納垢養奸的「保皇黨」。當前之「四大天王」各懷鬼胎互不服氣,但仍有求於陳水扁,對陳水扁真是「愛恨交加」,敢怒而不敢言。
「知所進退」免誤黨誤民
 另外,「罷免案」的「門檻」極高成功不易,而「倒閣案」又無法重創陳水扁。阿扁自是鬥志昂揚,不惜採取「斷尾求生」策略,困獸猶鬥。當民眾聽過阿扁「向人民報告」之後,竟然還有六成的人民不相信陳「總統」的說詞,並有四成七的民眾贊成罷免陳「總統」,希望阿扁以美國總統尼克松自行宣佈下台的前車之鑒,「知所進退」以免誤黨誤民。(文匯論壇)

香港《文汇报》:陈水扁清廉?相信的人很少

香港《文汇报》:陈水扁清廉?相信的人很少


时间:2006-04-27 14:38   来源: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登台湾时事评论员江彦震的文章说,对于连日来“第一家庭”被指收受SOGO礼券一事,陈水扁13日强调,如果有收李恒隆、章明强、徐旭东或陈哲男等人的SOGO礼券,他愿意辞职下台以示负责。至于其夫人吴淑珍在03年到SOGO消费廿四万元的说法,“总统府”也受吴淑珍委托澄清,吴淑珍是三次各花一万余元,并非廿四万元;而礼券是跟友人共同购买的,绝无外界影射收受礼券情事。

  文章指出,尽管如此,根据调查仍然有高达五成的受访者认为“总统府”不清廉,高层政商勾结的情况严重,只有一成七的人相信“府”内没有弊端,各种指控都是外界抹黑中伤。虽然泛蓝和中间立场的民众,多数认为“扁府”不清廉。令人讶异的是,就连深绿的民进党死忠支持者,也只有四成一认为“扁府”操守不容置疑,二成四则坦承,对“府”内清廉度有信心危机。 

  台湾“总统府”秘书长陈唐山说:“吴淑珍没有SOGO礼券,哪里会有编号?”如今陈唐山又如何自圆其说?扁家庭的操守也愈来愈经不起考验,陈幸妤和赵建铭的种种特权待遇;陈志中当兵时就能开二百万元进口名车;侍卫可以当私人司机、浇花、送货;前后任“副秘书长”陈哲男、马永成涉内线炒股,赤裸裸地见证了权力使人腐化的至理名言。 

  文章表示,从SOGO礼券案,让我们发觉该管事的政府主管机关没管,而不该管的“府”中“宫”中的人却插手管事;企业老板有困难不找主管机关或民意代表处理,却要直接找陈水扁夫人,行政及商场伦理因而遭到破坏殆尽。我们认为,“第一家庭”当然可以用礼券买东西,重点是这些礼券从哪来的,而且经由此案的揭发,更透露出“总统府”插手运作高捷、高铁、ETC等弊案,图利黑金财团的幢幢身影。 

  文章讲,由于“深喉咙”对陈水扁家庭的不断爆料,让陈水扁穷于应付,在盛怒之下声明说,今后只要谁爆料就告谁。当然提告是“总统”的权利,但我们希望陈水扁要以当年自己担任“立法委员”的时候,对政府官员的道德标准自我要求。当初“陈委员”也是不断爆料,才成为所谓“第一名立委”、“媒体宠儿”。也因为当年的“陈委员”的认真问政,高标准的要求,且经每日一爆,抢夺了大多数媒体的版面,急遽营造日后竞选“总统”的声望。如今,已贵为台湾“总统”,尤应体察平民百姓对执政当局清廉自持的殷殷期待

關於轉型正義的幾點思考 --- 江彥震

關於轉型正義的幾點思考 --- 江彥震
共 1 篇留言,1 位留言者
Polly
06/8/23
文匯首頁  評論 
[2006-08-23] 關於轉型正義的幾點思考
■江彥震 台灣時事評論員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新興民主地區對過去政府錯誤暴行和不正義行為的彌補,通常具有司法

、歷史、行政、憲法、補償等面向。簡言之,即對過去的迫害者追究其罪 行,對過去取得不當的利益予
以追討。但還要探討「集體不正義」的狀況與避免「選擇性的審判」。轉型正義是遲來的正義,也有可能
反信賴保護原則與法治國原 則中的正當程序原則。
一般而言,學界對於轉型正義的認知,簡單的說就是一個政權轉 型後,對舊政權時期使用公權力做出迫害
人權的罪刑進行真相的調查,並且對在舊政權時期的受害者給予補償、而對施暴者給予懲罰的作為。通常
這樣的轉型正義在 經驗上是發生在非民主轉型到民主之後的重要工作。轉型正義之所以被重視,是因為一
個新興的民主政權,需要一個健全而且有互信基礎的社會,而轉型正義就是重 新建立一個互信基礎的重要
開始。惟有過去一切不公義的真相被真實的揭露出來,受害者獲得適當的補償,而加害者有了應該獲得的
懲罰,社會的互信基礎才能重新 被建立起來,而一個利於民主健康發展的市民社會,也才能獲得一個良好
再出發的起點。
轉型正義的發動,「挖掘真相」是第一步。惟有真實地把過去發 生的不人道與不公義揭露出來,我們才知
道該對誰懲罰、為何懲罰,以及該對誰補償,如何補償。因此,許多地區都在轉型後成立所謂的真相調查
委員會,希望能在 轉型正義的處理上順利展開第一步。至於真相出來以後,該用何種懲罰,是肅清、是
和解、是遺忘,那則是第二個階段要處理的問題。台灣社會,在民主化後仍然缺 乏互信基礎,轉型正義
未能成功的處理,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未來,這個議題仍舊會是困擾台灣民主健全發展的重要變數
之一。
轉型正義的處理方式:一、清算:如韓國新的總統清算前任總 統,猶太人清算納粹,但在台灣總是被當作
選舉的工具在炒作;二、和解:如南非種族和解,這是施明德最讚賞的方式,在和平的基礎下,揭露真相
,伸張正義,妥 善處置過去,然而在台灣卻是永無休止的藍綠對抗;三、融合:如東西德統一,前共黨
轉型執政。民進黨做為「第一個本土政權」,針對過去的威權統治和黑金政 權,原應查明調查過去統治者
所犯的罪行,以作為導正及和解,但其執政後仍持續創造新的罪行,失去追尋轉型正義之資格。
扁政府的貪腐和轉型正義所強調的正義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而 且貪腐的罪惡卻使得轉型正義失去推動的
正當性與顯著的目標,倫理道德破毀的危機,更使得「正義」的訴求完全無法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民進黨
不僅無法追求轉 型正義,更失去了本土精神。轉型正義原本是政治學上的一種學說及概念,也就是說本來
應該法律解決的,因現實上的困難,而參雜政治解決。但其前提是,後者要 比前者高明、文明,以及更有
利於人民。(文匯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