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客家危機

客家危機 /
Ke jia wei ji


著者: 江彥震, 編著. 江彥震編著. 江彥震 ; Yanzhen Jiang
出版商: 世界客屬總會, Tai bei shi : Shi jie ke shu zong hui, 2003.
版本/格式:   打印图书 : 中文 : Chu ban
评估:
文档类型 图书
所有的著者/提供者: 江彥震, 編著. 江彥震編著. 江彥震 ; Yanzhen Jiang
OCLC号码: 815165875
注释: Ti ming qu zi feng mian.
描述: 87 mian ; 21 gong fen.
责任: jiang yan zhen bian zhu.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客家人在美國






客家人在美國
江彥震
美國是一個民族多元化的國家,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族裔。客家人口上億、遍布全球,俗話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儘管美國遠在太平洋彼岸,但客家人與它的關係仍然非常緊密,而且在當地的表現也十分活躍,受到兩國乃至世人的矚目。
中國與美洲的交往歷史悠久,但華人大量移居美國則始於美國建國之後的十九世紀中葉。綜合中美兩國有關華僑華人史資料及研究成果表明,客家遷徙美國與華人移居美國的情形基本相同,大致經歷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從1848年至1882年。當時美國加州發現金礦並興起淘金熱,極需人力開採,客家人最密集的華南地區,正面臨鴉片戰爭失敗後一連串的飢荒和西方列強的侵擾,以及太平天國運動所帶來的社會動盪。於是,大批貧民為了謀生而成為契約華工流入美國西部,特別是加州地區和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當時,加州發現大金礦的消息,沿著貿易航線,傳到了中國。廣東、福建地區的客家人、廣府人、福佬人,經廈門、香港、澳門、汕頭等港口,成批乘船橫渡大西洋,加入到這股淘金熱的浪潮中。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37萬華人青年,在此期間因淘金契約勞工或被賣豬仔等方式來到美國。
據史料記載,客家人最早到達的地方應該是夏威夷地區。這處孤懸於太平洋上的火山群島,因早期盛產檀香木,被華人稱為檀香山。夏威夷當地創辦的第一所華文學校,就是用客家話授課的。曾任檀香山商會會長、國安會館主席的鐘木賢先生,是祖籍五華的客家人,他曾積極支持孫中山到美宣揚革命思想。
祖籍梅縣的古今輝先生,青年時即往檀香山發展貿易,由於精通外語,善於交際,使商業發展迅速,不幾年便成為當地鉅富,其先後倡議設立了「中華會館」、「幼學正道會」、「保安局」、「華人義學」、「惠華醫院」等活動會所及慈善機構,備受當地華人及商賈的愛戴。還有祖籍中山的客家人何清和毛觀喜,聯合成立了夏威夷唯一一家華人銀行「共和銀行」,其董事長曾記福也是客家人。
這種現象直至1882年美國實施排華法案才走向式微。據美國移民局記載,近代華人移美雖早在1820年,但在1848年以前只有4,000餘人,而至1860年已有34,936人,1870年增至63,199人,1880年達到100,546人,1890年共有107,488人。 其中客家人數雖無統計,但從當時三藩市(舊金山)成立有六大中華會館—「岡州」、「寧陽」、「三邑」、「人和」、「陽和」、「合和」,並且人和會館僅為來自廣東梅縣、寶安、惠陽、赤溪四縣的客家人士組成來看,10餘萬中國移民中,客家人已有相當的比例。
第二次從二戰爆發後至20世紀七十年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正式加入二戰,排華政策有所鬆動,並於1943年撤消了《排華法案》。從此,包括客家人士的華人又開始接踵赴美。新中國成立後,美國雖然在很長一段時期以中國大陸為敵,但與台灣加強了關係,因而台灣有不少客家人流向美國。這從美國有不少由台灣客家人組成的社團,如「世界客屬總會美東分會」、「世界客屬總會美國路州分會」、「美東台灣客家聯誼會」、「全美台灣客家會」等。居住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地區的客家人發揚祖先興學育才的傳統,不少人將子女送往歐美留學、深造、創業,學成和立業後又把父母兄弟姐妹遷往美國等地。所以,這一時期移民美國的客家人也非常可觀,並且許多移居於美國東部的大紐約地區,從而使客家人在美國的分佈形成了東西並重的局面。
第三次從20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這一時期除了承接上一時期的餘緒外,主要還有幾個原因和趨勢。一是隨著1978年中美建交和中國大陸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一方面台灣一些人士感到居台不安而移居歐美日本,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國門大開,不少青年學子紛紛前往美國等地求學、深造並有的在當地謀職、定居;二是香港回歸前十年之間,先後有數十萬人移居美國、加拿大和澳洲。在這三類移民中,移居美國的客家人士不在少數。儘管這批新的客家移民在海外多不如老一輩客家人那麼重視結社聯誼,但這一時期在美國各地還是增加了不少客家社團,如「休士頓客家會」(1984)、「三藩市惠陽同鄉會」(1989)、「南加州梅縣同鄉會」(1989)、「加州台灣客家同鄉會」(1996)等。可見這一時期移居美國的客家人有相當的數量,並且分佈已不限於東西兩地而向其他地區拓展。
在拓寬事業版圖的過程中,銳意進取的客商掀起了不少商海浪花。在比較傳統的行業裡,客家人憑藉著吃苦耐勞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打拼出一番天地。祖籍廣西博白的劉功德家族,1980年來到美國,從打工開始,繼而開設小型中餐館和雜貨超級市場,逐漸積累資金,先後購買了數千畝土地,建立了北加州有名的劉氏養殖場。此外,劉功德還與人合作開設了美亞超級市場、劉氏投資有限公司等企業,總資產超過1億美元。現任舊金山惠陽同鄉會會長彭書城先生,出生於廣東龍川,1974年移居美國。經過多年的打拼,彭書城在美國購置了土地,經營著農場,開設了“山灣香菇廠”,產品暢銷當地。
除了這些傳統行業,在美國科教文藝界和政企界,客家人的身影也相當活躍。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硅谷創業之神陳五福、愛國愛鄉的醫學博士梁菊馨、著名僑領鍾僑徵等等,都是客家人。
《排華法案》的影響持續而又深遠,直到1965年新的《移民法案》出臺,才使得美國華人人數快速增長。改革開放後,不少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工程師和各類技術人員進入美國,為當地的華人社群帶來了新的活力。今天的華人遍佈美國各地,其平均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位居美國各族裔的前列。
華僑華人聯合會副主席吳灝先生。吳灝是改革開放後才來到美國的“新移民”,上世紀90年代,成績優異的他來到美國留學,畢業後留在芝加哥,打拼出了一番事業。和一些老一輩移民不同的是,他熟諳美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文化習俗,充分融入了當地的主流社會。據吳灝介紹,芝加哥是全美第三大華人聚居地,華人人口近20萬,目前建有唐人街兩處,其中有不少客家人。芝加哥地區的客家人,很多都是改革開放後才過來的“新移民”,他們有知識、有技術、有能力,所從事的行業廣泛,既有陳青博士、陳日東博士、林小明博士等科技專家,也有楊左、陳小玲等金融藝術客家界人士,還有麗仙妮國際專業美容集團總裁李民朝與黃丹婷夫婦、大家發超市老闆劉佑華先生、南北行中藥與鍼灸醫療中心的黃玉格先生等成功的商業人士。
祖籍大埔的黃玉格先生,曾在廣州開設連鎖涼茶店,2005年來到芝加哥華埠開設了南北行中藥與鍼灸醫療中心,專門從事中藥藥材銷售和鍼灸醫療服務,技術精湛,生意興隆。黃玉格自豪地表示:“這些年來,中醫藥療法在美國社會接受度越來越高。來我們店裡購買中藥和接受鍼灸治療的顧客,80%都不是華人。不少客家人都開設了中醫藥行,在謀生的同時傳承和發揚中醫文化。”
經過一個半多世紀的移居、交流及其發展,在美華人華僑現已超過100餘萬,佔了僑居美洲華人華僑總數的一半左右。據一些客家學研究成果及有關資料估計,客家人大約在30萬上下,位列中國之外居住客家人最多國家中的第五位,僅次於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他們在美國主要居住於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和三藩市、洛杉磯,東部的大紐約地區,以及太平洋島嶼檀香山(夏威夷)等地。 這種格局從以下美國客屬社團的分佈情況也能窺出一斑。
美國有許多客屬社團,這是因為客家人向來有守望相助和愛國愛鄉的傳統。 他們飄泊異鄉每到一地,都有組織社團以聯絡鄉誼和抵禦外侮的習慣,所以世界各地凡有客家人的地方,都有不少地緣、族緣、業緣和血緣等性質的客屬社團。 美國客家也不例外,據有關資料和研究成果顯示,美國客屬社團有如:
西部加州、洛杉磯、三藩市地區:全美客屬崇正會、旅美崇正會 、加州客家聯合會、加州大洛杉磯地區客家同鄉會、洛杉磯客屬會、大洛杉磯客家文化協會、洛杉磯客家基金會、三藩市人和總會館、三藩市崇正會、三藩市嘉應同鄉會 、三藩市惠陽同鄉會 、三藩市大鵬育英社、南加州旅美客屬會 、南加州梅州同鄉會 、北加州永靖同鄉會、北加州客家文化學會、全美台灣客家會、加州台灣客家同鄉會、加州客家長青會、美國客屬商會。
東部大紐約地區大紐約客家會: 紐約崇正會 、紐約中華會所、紐約惠州工商會、 世界客屬總會美東分會 、美東台灣客家聯誼會、紐約廣東同鄉聯合會 、紐約師公工商總會、美國布碌崙大陸工商總會、美國布碌崙九龍仁義堂。
夏威夷(檀香山)及其他地區:夏威夷客屬會、檀香山崇正會 、費城崇正會 、休士頓客家會 、世界客屬總會美國路州客屬分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在德州)
以上這些社團,成立較早的有三藩市人和總會館(1852)、三藩市嘉應同鄉會(前身為成立於1869年的“應福堂”,1973年改為現名)、紐約崇正會(前身為成立於1918年的“人和房”,1924年改為現名)、三藩市崇正會(1928)和檀香山崇正會(1935)等,其餘多為20世紀下半葉成立。 在此需特別說明的是,美國客屬社團之所有不少冠名“崇正會”和“世界客屬分會”的原因,前者是因為受成立於1921年並在全球影響最大的客屬社團—「香港崇正總會」的影響而表明宗旨相同;後者則是台灣因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中國大陸而感到與美國的官方關係將結束,因而於1974年成立了整合台灣本省和外省客家社團的「世界客屬總會」,並在美國紛紛組織分會,以求拓展民間外交所致。 當然,由於在美的“世界客屬分會”都是中國國民黨支持成立的,在兩岸關係上多堅持一個中國,所以,隨著中國大陸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提升和台灣民進黨上台後走“台獨”道路越來越遠,這些組織及其成員不僅多支持台灣“泛藍”陣營,而且與大陸的接觸、交流和感情也越來越緊密。
移居美國的客家人,因其遷徙的時代、原因和身分不同,在美國所從事的職業也就有很大的差別。早期移居美國的客家人士,因多是為了生存而作為契約華工的貧民,所以最初多是在美國西部從事開採礦石、修築鐵路、建築房屋、種蔗製糖、作田務農等繁重的體力勞動。契約期滿後,不少人開始經營餐館、洗衣、理髮、照相和開設雜貨、藥舖等行業,有的還成為華僑資產階級和自由職業者。 如孫中山的長兄孫眉就是年輕時應募去檀香山當華工,後來成為當地的農場主。 他們到了第二、三代以後,就有更多人進入了商業、金融、科技、文化、教育等更高—層的行業。
20世紀以來,移居美國的客家人士,因多是尋求發展,並且其身分多是有文化甚至受過高等教育或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士,所以在美國經過幾年的努力,許多都進入白領階層和中產階級,甚至不少還成為科技、教育、文化和經濟建設領域的傑出人才,如中國科學院於1980年聘請的首批海外華人及大陸各學科頂級科學家10人為名譽教授中,就至少有2位祖籍為廣東梅縣的美籍科學家。他們是波士頓學院化學系終身教授、全美華人協會總會前主席潘毓剛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學教授、國際數學領域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
作為華僑華人的一支重要力量,移居美國的客家人士不僅對居住國的社會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也為祖籍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對居住國(美國)的貢獻
(1)美國西部的拓荒與開發:美國於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加速開發西部時,加州等地地廣人稀,十分荒涼,急需人力支援,因而向世界各地大量招募勞工。10萬華人的先後遷入,使當時加州總人口中華人竟佔了十分之一,三藩市則佔總人數的第3位,而檀香山2萬餘華人中,客家人就有數千。這些包括相當比例客家人士的華工,備受美國人敵視、欺凌、壓榨,甚至經歷了慘無人道的虐待、排斥,從事著礦山開採、越州鐵路建築、糧食種植和供給等各種繁重的體力勞動。
所以,儘管美國政府於1882年開始實施排華法案,但這些華工對美國西部開發含辛茹苦的巨大貢獻,連不少正直的美國人都給予充分肯定。如美國史學家萊特即認為“加州由於有了中國人的協助,才得以繁榮。”美國參議院的檔案報告稱:“1860年以後,美國的加州小麥產量為當時美國的首位,成為小麥輸出州。沒有華工,就沒有美國的西部墾殖。華工給白人帶來了牛奶和麵包。
(2)積極參與美國現代化建設: 二戰以後,美國加速了現代化的進程,隨著《排華法案》的取消,早期移居美國的華人也已傳至第三、四代,逐漸融入了美國社會而服務於各個行業。特別是隨著新一代華人為留學、深造和創業而大量移居美國,使得這時在美國的華僑華人對美國社會的貢獻,已非早期華工可同日而語。他們大多給美國帶去了青春、智力甚至財富和開拓進取精神,因而很快就能被各行各業接納,發揮自己所長,不少人成為專家、學者和社會名人。
這些人中客家人士不在少數。以知名人士為例,除前所述的潘毓剛、丘成桐外,還有著名社會活動家陳香梅,歌倫比亞特區大學教授、著名華人學者沈已堯,美國國家資訊科教委員、共和黨中央委員黎耀華,美國太空院士、工程師劉迪華,美國核子學會會員、高能物理專家羅竹年,波音飛機製造公司總工程師張汝靖,南康濕狄州立大學終身教授兼經濟系主任徐育珠,休斯頓聯合大學生物系主任徐日中等等。其中潘毓剛的三個兄弟潘毓良、潘毓彥、潘毓緒就分別為華盛頓天主教大學、耶魯大學和佛羅里達大學的教授。他們都為美國現代化建設,特別是教育、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3)移植中華文明以豐富美國文化:美國是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各民族的文明竟相並存,從而使其文化呈現出千姿百態。客家族群秉承中原文化敬宗睦族、愛國思鄉及“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等優良傳統,無論飄泊何方,都難捨棄祖先傳習的語言、風俗及其客家文化。移居美國的客家人士也不例外。他們中許多人每年要過中國傳統節日,平時在家講客家話,參與社團活動唱客家山歌,與海內外鄉親交往按客家禮俗,甚至有的社團還編印客家話和山歌的讀物並辦晚校派員教授。
二、對祖籍國的貢獻
(1)支持革命抗日救國:早期移居美國的華人,在美國剛立穩腳根,就有不少投身或支持了推翻滿清帝制的革命。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的旨在推翻滿清王朝、建立合眾政府的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就是在他作為華工而後成為小農場主的長兄孫眉幫助下,獲得當地一些華工出身的華僑資產階級的響應和支持而成立的;在檀香山建立的興中會分會是孫眉為主席,有名籍可稽的129名會員中,全是廣東籍人士。其中孫中山家鄉香山縣籍人就佔了56.3%。他們不僅一直在經費上資助革命,還曾組織兵操隊聘請一名丹麥人為教官進行軍事訓練,準備回國進行的反清武裝起義,給孫中山為首的革命予以極大的支持。
在革命救國方面,旅美客家人士也卓有貢獻,尤其在中國抗日救亡運動中表現極為感人。如“九·一八”事件後,旅居紐約的客家人士在世界經濟不景中仍然踴躍捐款支持抗日,他們中有不少人直接向中國政府和軍隊捐款捐物,還組織“人和會館籌募軍需委員會”舉行大規模募捐,兩期共向中國政府財政部電匯大洋11,415元、美金2,000餘元。 蘆溝橋戰事爆發後,紐約崇正會即刻成立了“紐約崇正會抗日救國委員會”,很快籌到美金8,000餘元,然後又通過演劇和遊行籌得美金23,600餘元,全部寄給中國政府。此後直至抗戰結束,旅美客家對中國抗日救亡的支持一直都未停止。
(2)促進中國統一中美交流:中華民族的子孫都希望中國統一和繁榮富強,並為之以各種方式而積極努力。旅居美國的客家人對中國統一大業極為關心和支持。 如著名社會活動家陳香梅女士自八十年代起,為中國的統一大業常往來於兩岸高層溝通信息和建言獻策;2004年初,香港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發起《全球客家促進中國統一大聯盟》倡議和在世界各地舉行“反台獨、促統一”百萬人簽名活動時,美國客家社團積極響應,其中加州客聯會會長邱啟宜先生在致函中說:“謀求兩岸同胞福祉,維護世界和平,更是全球客家人的新時代、新使命。我美國加州客家聯合會暨各社團,矢志開創海內外客家一家親,全球人類和諧、繁榮的新世紀願景。”在促進中美兩國交流方面,旅美客家人同樣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尤值一提的是,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第八屆以前從未有中國大陸客屬參加,只是到了第九屆(1988)由三藩市五大客屬社團主辦時,才開始邀請中國社團出席,從此,中國大陸客屬才正式介入此國際盛會,並先後在大陸各地主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3)投資發展經濟與傳授科學技術: 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僅需要引進大量的外資,也極大地吸引了國外企業前來投資。旅美客家人士本著對祖籍國及故土的深厚感情,積極支持並投資於中國地區的經濟建設。如旅美著名客家人士熊德龍自20世紀八十年以來,不僅在他家鄉廣東梅縣創辦企業和修建學校、建築道橋等公益事業,還為雲南、貴州、吉林等省發展煙草工業而先後從國外引進10幾套先進設備,使企業的效益提高了上百倍,同時他還擔任了8個省的人民政府顧問,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搭橋牽線,出謀獻策。
在傳授先進科學技術方面,旅美客家人士更是發揮其所長和有利條件而不遺餘力,特別是那些在國際科技界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經常回祖籍國講學、授課。如藩毓剛不僅擔任了中國大陸30餘所大學和院所的名譽教授,而且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先後20餘次回祖籍國義務講學,每次回來都要到幾所甚至10餘所高校講課和進行學術交流,有效地開拓了有關科研人員的視野和促進了相關科學技術的進步。[20180409]

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雲南客家與各少數民族和諧共處


雲南客家與各少數民族和諧共處
江彥震
客家人引以自豪的一句名言,“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因此,雲南當然也有客家人,據初步統計,雲南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約三萬餘人,定居在全雲南省各地,以昆明居多。雲南的客家人沒有集中居住區,屬零散分佈。
根據史書記載,客家人遷入雲南始於元朝,此後,歷代都有客家人由於不同原因來到雲南。早期來雲南的客家人中,有一部分為赴任官員,如清代文化名人宋湘是廣東梅縣人,他于清朝嘉慶十九年被派至雲南做官,曾任曲靖、廣南等縣知府。還有廣東平遠縣淩氏五位成員(淩上贏、淩鳳誥、淩沉然、淩先、淩鴻)也在清嘉慶年間來雲南任官。
也有一部分客家人為避戰亂和尋求發展不遠千里來到雲南,如毛澤東的遠祖毛太華於元朝末年來到雲南瀾滄衛(今永勝地區),應招從軍,開始屯戍生涯。因勸頭人歸順朝庭有功,升為百戶長,其駐地被命名為毛家灣。太華公娶當地彝女王氏為妻,紮根雲南(據新編的韶山《毛氏族譜毛太華後裔毛澤東為毛氏第二十代傳人》)。
據韶山《毛氏族譜》(乾隆二年修) :始祖太華,元至正年間(1347-1368)避亂由江西吉州龍城(今江西吉水縣)遷雲南之瀾滄衛(今雲南省瀾滄拉枯族自治縣)。娶王氏生八子。明洪武十三年(1380 )庚申,以軍功撥入楚省。唯長子清一、四子清四與之偕行......。通常客家人避亂遠遷都是成批結隊而行的,可以認為當時不是毛太華一人來雲南,而是一批客家人來雲南。毛太華有8子,其中只有清一、清四遷至湖南湘潭韶山,還有6子留在雲南生根開花結果了,這些客家後裔今何在呢?據簡良開的報導:"雲南瀾滄衛不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而在今永勝縣,是因永勝境內瀾滄山而得名。留下來的六個兒子清二、清三、清五、清六、清七、清八在瀾滄衛繼承軍戶,延綿嗣續,繁衍生息。光陰荏苒、星移斗轉,六個世紀過去了。現今永勝毛氏家族已繁衍至3,000餘人,約占全縣漢族人口的1.25%。相對集中居住並以毛氏命名的程海鄉河口毛家村110戶近600人,是毛氏家族的發祥地,毛氏的始祖,先民就在那裡屯墾,各地的毛氏家族都是從河口毛家村遷出的"
元朝以後來雲南的客家人,有據可查者,1、據《淩氏族譜》記載,在清代有5位淩氏成員在雲南的楚雄、曲靖、 建水、普洱等地做官(由淩氏第110世孫、平遠縣人淩遠來提供) ,但是在雲南留下的後裔情況如何尚不清楚;2、江童茂(16351700),廣東五華縣人。1667年,奉命征剿吳三桂叛亂,在廣西、雲南轉戰多年。1698年任雲南提督;3、歷史文化名人宋湘,廣東梅縣人,清嘉慶四年中進士,十九年(1814)被派來雲南為官,先後任曲靖、廣南、永昌知府,在雲南13年。
早期遷移到雲南的客家人,除了逃避戰亂和逃荒外,還有一種因由,就是充軍,雲南原為其他民族居住區,自戰國以來的歷朝代都有開拓雲南的記錄,不斷向雲南移民。移民的方式一是朝廷獎掖,一是充軍形式強迫移民。但在雲南目前未證實有成片的客家方言的居民,這可能是當時來雲南的客家人在數量上尚屬較少,且較分散,融入了當地當時的社會中,未能保持客家方言。
在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時期,不少客家人來到雲南,參加反對清朝帝制的革命。如郭典三、黃嵩南(廣東梅縣人)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雲南河口之役”,廖道傅、鐘動、古直(廣東梅縣人)協助雲南唐繼堯等策劃護國起義和北伐大事。
葉劍英1917年從南洋來到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學習,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抗日戰爭時期,大批客家人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如從教授到將軍的丘易色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是西南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後從軍任杜聿明部運輸少將處長;羅卓英(廣東大埔人)是赴緬抗日作戰的副總司令,為抗戰勝利立下功勳,名垂青史。
民國時期來雲南的客家人,這一時期尤其是抗日戰爭期間,來雲南的客家人多起來了。1、來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的客家學員。雲南陸軍講武堂為國家培育出一批客家名將,如朱德、葉劍英、張百川、廖鳴歐、趙一肩、黃濤、練惕生、張杜鵑等。他們後來大都成了北伐骨幹、知名將領,有的還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2、抗戰人員及其家屬。在抗日戰爭期間,重慶是國民政府戰時首都,昆明是重要後方基地之一。當時有些客家人在國軍中服役,有些則在工程技術部門任職。這些人由於戰時需要被調來雲南或從軍。例如,羅卓英將軍,廣東大埔人。任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宮,率第一路軍進入緬甸,在仁安羌大戰中,救出了英軍7,000餘官兵。
此外,抗戰期間一批又一批“義工”從南洋來到昆明,參加運送抗戰物資的工作。又范中平(廣東梅縣人)曾在中共雲南省委領導人朱家壁領導的滇縱部隊中浴血奮戰,為解放雲南的龍陵、騰沖立下戰功。解放戰爭時期,也有不少客家人,因各種原因來到雲南,其中一部分受黨的派遣來雲南開展地下鬥爭。如盧華澤(廣東興寧人),在昆明組織學生運動為迎接雲南的解放作準備。也有部分客家籍的解放軍官兵,在解放雲南後落戶雲南。如原雲南省省長劉明輝(老紅軍、江西客家人),原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范金標(江西客家人),以及陳家震、廖浩民、羅新、羅英等(廣東梅縣地區人)。
新中國成立後,遷入雲南的客家人更多,他們中大多數為原籍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海南、重慶等省、市自治區及海外歸僑中的客家人及其後裔。1956年─1959年連續四年,昆明市多所大中專院校,到廣東客屬地區招生。僅1957年一年,在廣東客家地區就招收中專生3,000餘人,他們畢業後大部分留在雲南工作。此外,有一部分客家人,從客家地區參軍來到雲南復員轉業後紮根雲南。也有一部分客家人因三線建設、“支邊”及工作調動等原因在雲南安家。他們在七彩雲南這片紅土地上,吃苦耐勞,團結拼搏,艱苦創業,湧現出一批出色的黨政領導幹部和事業有成的科技工作者。如原雲南省衛生廳廳長楊慈生(廣東揭西人),原雲南省郵電管理局局長劉美香(廣東興甯人)、原昆明醫學院院長梁立權教授(廣東梅縣人)、原省煙草總公司副總經理、為煙草事業作出貢獻的農藝師詹金華(廣東大埔人)、原雲南省建築設計院總工程師、為雲南的建築事業創造輝煌的設計大師饒維純(廣東興寧人),以及原雲南省共青團省委書記羅國權博士,昆明市電視臺台長羅英華等人。
雲南客家文化研究會是在雲南廣東省梅縣聯誼會、雲南廣東省興寧縣客家聯誼會以及雲南廣東省大埔聯誼會的基礎上,於19947月經雲南省民政廳批准在昆明成立。系全省性的社會學術聯誼團體,為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會員單位。現有會員近千人,從事工農商學和黨政軍、科技文教衛生等工作。會員有三多,即離退休幹部多,中高級知識知識份子多,僑屬僑眷多。
雲南客家文化研究會以通過對客家歷史文化的研究和聯誼工作,團結全體會員及省內外客家鄉親,弘揚客家人愛國愛鄉,開拓進取的優良傳統,加強與海內外客屬社團和客屬同胞的聯絡交往,為促進雲南的經濟社會發展,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服務為宗旨。
雲南客家文化研究會十分重視“客家學”學術研究工作。200510月由陳道泉會長帶隊,組成6人考察組到永勝縣考察調研客家人遷入雲南及毛澤東祖先毛太華公及其後裔在永勝縣的情況。同時積極組織廣大會員撰寫有關“客家學”學術論文。每年出版二期《會訊》,內容涉及學術論文,客家人物及風俗,客家歌謠、客家簡訊、保健知識等內容,深愛廣大會員喜愛。
雲南客家文化研究會自成立以來,十分重視與海內外客屬社團的聯繫,通過各種管道開展與他們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加全球性的客屬組織舉辦的各種活動。我會選聘海外客家名人熊德龍先生為名義顧問,先後組團參加了自1994年在廣東梅州市舉辦的第12屆及其後的多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還參加了亞細安(東盟)在深圳、賀州及在柬埔寨金邊等地召開的東盟客屬懇親大會。同時,還先後接待了近百個海內外客屬社團的來訪,特別的是泰國客屬總會和馬來西亞客屬公會,為資助在滇客家子女求學深造,提供了獎學金和助學金。從1995年起,先後三次有41人次獲得資助。
七彩雲南是投資沃土,是海內外客屬企業家投資創業的天堂。改革開放後,大批海內外客家企業家湧入雲南,投資開工廠創建實業,取得卓有成交的可喜成績。據雲南廣東商會介紹,目前在雲南投資開工廠開展颯活動的廣東企業界人士約有60餘萬人,其中客家人約占十分之一。在滇的客家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奮力拼搏、艱苦創業,憑藉客家人不怕吃苦和精明能幹的本領,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七彩雲南作為創業的沃土,轄區內豐富的生物和礦物資源國內少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奇特的人文景觀更是迷人,與泰、緬、老接壤的地理位置,瀾滄江湄公河的積極開發和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使雲南成為發展冶金、製造機械、藥物製品、旅遊開發等產業的黃金寶地。雲南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招商引資發展雲南經濟的工作,進一步提高以對外開放水準。制訂和推出一系列投資優惠政策,創建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放寬了投資領域,不斷完善投資硬、軟體設施,認真做好各方面的服務工作。雲南人們熱誠歡迎海內外客屬企業家來滇投資興辦實業,為邊疆的繁榮、為祖國的昌盛作出貢獻![20180115]













感謝讀者來信鼓勵

侯先生您好,讓您久候回信了,甚感歉意!
關於雲南客家與各族群多元融合一篇文章,十分符合敝刊創辦宗旨,即客家在遷徙過程中的生存與生活之間的人文特質,動態與靜態中呈現出的文化內涵,開創時代的正向力量。
作者江彥震的文稿,在歷史與地理的縱深強度上的考據,以及現況的描述,都十分用心,故特登此文,與大眾讀者分享!
感謝您的來信鼓勵!

並祝  文安

世界客家雜誌  社長  黃義敬上


---------- 轉寄的郵件 ----------
寄件者: kwai fong hau <hau_1212@yahoo.com.hk>
日期: 2018年5月12日 上午10:48
主旨: 傳信
收件者: Hakkas Tv <hakkastv@gmail.com>




黃義社長  加君總編二位好﹗
     第009期《世界客家》收到,非常高興,特別是雲南客家文化一文,閱後甚感親切。雲南客家人的歷史早有所聞,其中嘉應州鄉賢宋湘的故事,在雲南長久流傳。過去因各種原因,在雲南生活的客家人并無組織和聯系,只是少數人有來往。如盧華澤、梁立權等人,我在昆明工作時,曾有聚會。標題用“多元文化融合”,可以說準確地反映出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的包容和融合精神。遠的不說,解放後到雲南求學、工作的客家人,大部分都在雲南落地生根,六零年回國安置在雲南的歸僑,有不少和本地人結緍,現在將家屬帶到香港的也有幾十家。敝姓侯家在雲南各地都有。兩張照片,一張是我和盧華澤等人,中間穿天藍色西裝的是他,左邊穿夾克衫的是在下。另一張說來好笑,是我兩個傣族學生的兒子的結緍照。女的叫侯俊芳,據說從四川遷來雲南的,江西侯氏家族有些祖先先遷到湖南,張獻忠屠四川以後,湖廣填四川時又有人遷四川。如果真是這樣,那我這個老師成了學生兒子的舅子了呢。他們在今年初生了個兒子,便又是客家人和雲南傣族的混血種。
      恭祝
編安﹗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文匯報:台灣的“入聯公投”可以休矣

文匯報:台灣的“入聯公投”可以休矣

2007年09月04日11:13  來源:人民網-海峽兩岸頻道
 【字號   打印留言論壇網摘手機點評糾錯E-mail推薦:  

  人民網9月4日電 香港《文匯報》今天刊登台灣時事評論員江彥震的評論文章指出,隨著下一屆“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日期的逐漸逼近,台灣當局推動“入聯公投”的動作也越來越大,台當局機關辦公大樓到處張貼看板、貼紙﹔公務車輛懸挂“入聯”旗幟﹔公文函件、水電費單據充斥著各式各樣“入聯”文宣,硬是把“入聯公投”打成這次選舉最重要的議題,連在野黨都得拿香跟著拜,也搞個所謂“返聯公投”,希望在選舉投票時能不失分。  

  “入聯公投”刺激美國對台灣當局的態度  

  陳水扁的如意算盤是,如果陳水扁向美國保証“公投”通過,台灣不會進一步宣布“獨立”,美國終會取消反對。陳水扁最近就常說不會宣布“獨立”,前幾天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訪問時就重申他不會宣布“獨立”。因為陳水扁認為舉辦“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一事,即使通過,也不會改變台灣的現狀,美國本來無須反對,只是美國擔心“公投”通過,台灣進一步宣布“獨立”,故暫時持反對態度。然而,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部門資深主任韋德寧8月30日表示,加入聯合國必須具備國家資格,在這一點上,台灣或者“中華民國”不是國際社會的國家。美國政府的立場是:“‘中華民國’是一尚未定案的議題,且很多,很多年來都未定案。”等於給台灣當局一個當頭棒喝。  

  過去,美國對“台獨”的立場,一直以來都採取“不支持”的態度。但日前美國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明確警告陳水扁的“入聯公投”是“台獨”的一步,華府最新一期“尼爾森報道”指出,台灣若堅持要完成“入聯”議題,並推動聯合國大會投票,將迫使美方改變對台現狀的保護政策,使美國政府公開“反對台獨”。華府認為陳水扁的“公投”沒有實質意義,既使通過也無法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台灣名義“入聯公投”無疑將挑舋大陸方面,以及刺激布什政府對台灣當局的態度。  

  同時華府多位觀察家亦已警告,如讓台灣名義“入聯”議題在聯合國大會中進入投票階段,可能促使大陸方面有理由向美國要求結束多年來美國對台的模糊保護政策,而民進黨如持續與美國相對抗,最終將讓美方直接公開反對“台獨”。  

  民進黨又在耍騙選票的選舉伎倆  

  少數“獨”派人士,幻想“入聯公投”通過之后可以朝向宣布“獨立”跨步邁進,因而跟在民進黨及其政客后面,搖旗吶喊,推動“入聯公投”。其實,民進黨政客隻想贏得選舉,根本不在乎沒有什麼意義的“入聯公投”有沒有通過。這種再三保証“公投”通過也不會宣布“獨立”的“入聯公投”,既不能“入聯”,又無法“建國”,故只是一種利用民眾的渴望,誤導民眾的熱情,以騙選票的選舉造勢伎倆而已。唯一的效果是:“公投”通過,又不宣布“獨立”,“入聯”仍然不過的時候,民眾就會覺醒又被民進黨耍一道。  

  陳水扁的“公投”議題已經傷害到民進黨的2008參選人,當謝長廷在日前訪問華府時,美方無論是白宮還是國務院對“公投”的議題都是態度強硬且不領情。另一方面,陳水扁如持續推動“公投”議題,有可能讓中國大陸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對台灣採取非和平的手段。  

  美國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日前批評台灣“入聯公投”是項“錯誤”。“台灣駐美副代表”黃偉峰8月29日表示,美台對“入聯公投”的認知確有歧異,會加強溝通,但目前無法預測“美國的動作是否就此停住”。但黃偉峰也坦承,“無法預知”美國是否會接受台灣的說明。他強調,美國認為“公投”會引起台海緊張,但台灣並不認為如此。美國反對台灣舉行“入聯公投”的態度很一致,也隨著不同的時間,升高層級發表談話。如今竟然遭到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主任韋德寧公開否定“國家”資格,真是始料未及,台灣的國際地位勢必受到重擊,國際空間也將大為緊縮,“入聯公投”可以休矣。 



(責編:鄧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