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劉盛良:人生路還很寬


吳:第一戰將 沒有拒絕權利


20180227 01:09 中國時報 盧金足/台中報導



展望年底縣市長選舉,國民黨能拿下幾席?國民黨主席吳敦義26日表示,距離選舉還很久,現在沒有那麼強的望遠鏡,但他強調,盧秀燕要打贏現任市長,要花很大心智與努力,贏得大台中市民高度肯定;至於桃園市長人選,雖然吳志揚無意參選,但包括吳志揚等4名政治組不分區立委,如經黨部考量,民調認定是第一戰將,就沒有拒絕黨的權利。



「國民黨要贏得2018年選舉,2020年重返執政!」吳敦義昨天到台中市出席由前立委劉盛良等前國策顧問成立的「第1213屆國策顧問聯誼會」新春團拜,會長劉盛良為立委江啟臣岳父,對女婿江啟臣無法代表藍營參選市長,他說,「沒關係,人生路還很寬,大家多栽培!」

另外,桃園市長人選是否難產?台南市長人選何時出爐?吳敦義表示,國民黨可能有2人要參選,另有1人是泛藍,可能會分兩階段,由國民黨兩人先辦全民調,勝選者與泛藍人選再辦民調,或是3人一起辦民調,雖然比較艱困,但目標是產生出色人選。

吳敦義表示,桃園市長人選較複雜,2年多前朱立倫擔任黨主席時,中常會曾通過4名「政治組的不分區立委」,當時約定原則是民調如選出「政治組不分區立委第1名的人選」,他沒有拒絕的權利,應順從黨的要求去參選,為國民黨打勝仗。

由於吳志揚對參選桃園市長沒意願,吳敦義說,當時是否有這樣的約定,現黨中央正在調閱當時中常會的決議,請曾永權把這些資料弄清楚,如確實有承諾,就得依照決議辦理。媒體追問,是否會以此徵召吳志揚?他表示,桃園市有3人登記,要如何產生黨部認可的第一戰將,還在考量。

是否不排除徵召?吳不做正面回應,僅表示市黨部要好好分析。

(中國時報)

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提議] 希望立法委員 立新聞及相關從業人員法

我的答案和在#14zi2rWq所說一樣,以下再貼一次。 我以前也在這裡問過這個問題。 板友們覺得,這恐怕免不了「國家限制新聞自由」的聯想, 而且大老闆們的態度也要考慮。 另一位板友也建議我去看文大新聞所江彥震的碩士學位論文 (民91,鄭貞銘教授指導)。 話說回來,假如我們的專業團體無法加以控制,就應由政府介入。 但如果涉及的是社會文化的問題,就需要我們大家的長期合作。 ※ 引述《daisukiii ()》之銘言: : 我朋友曾經被xx日報記者威脅 : 今天看到北成醫院事件 : 以及竟然出現社會新聞影影片模擬... : 讓我感到萬分感慨... : 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不專業而且粗俗的新聞 : 真讓我懷疑 某些x者根本是黑道轉行 : 我建議大家一起呼籲立法委員! : 立下記者或相關從業人員法案 : 如果要當記者或相關從業人員必須通過相當資格考試 : 並且是相關科系畢業或必須修滿專業學分 : 通過考試之後並接受一段專業訓練或講習 : 並且沒有不良前科[目前就連計程車司機、保全人員、警察都要考試和無不良前科] : 難道運將、保全、警察的影響力會低於 記者及相關從業人員? : 因記者及從業相關人員所作之報導及言論 : 影響極為深遠 : 況且就記者及相關從業人員立場來說 : 如果再有制度的流程下取得資格一定受到社會更加尊重 : 薪資及相關工作保障也會更好 : 這對記者及相關從業人員和社會都是一件福音 : 在此沉痛並期望大家不但要在此發表評論 : 更要施以行動力 : 別再讓這個社會上某個人 或某些團體受到傷害 : 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5.22.10
hengyen :以前演員歌星也要有『演員証』阿,想想老三台默契 12/10 08:51
wetteland :笑死人!若連這都要考照,哪個立委敢提案就死定了~~ 12/10 20:47
daisukiii :剛剛電視報導大陸新聞從業人員也要考證 12/10 21:18
daisukiii :個人認為這是增進"新聞自由"的尊嚴 12/10 21:22
KevinAction :那個是 中文能力檢定吧 (對岸初步規定 教師 記者 12/10 22:20
KevinAction :公務員 等身分 需通過考試 未來考慮擴大範圍) 12/10 22:20
daisukiii :沒錯 ! 樓上您沒詳說 我真還以為對岸要考照 12/11 02:29
daisukiii :立法絕對不是[國家限制新聞自由] 我也不希望讓這 12/11 02:52
daisukiii :種情況發生 但至少 新聞自由不能無限上綱 12/11 02:53
Lijphart :所以對岸的新聞記者還真有尊嚴...哈哈哈哈 12/11 18:45
推文自動更新已關閉

海峡两岸永定江氏族谱对接

海峡两岸永定江氏族谱对接

2017-04-20 10:32:41 来源:中华江氏网 浏览:76
海峡两岸永定江氏族谱对接 
| 2011-6-20 | 阅读: 
--------------------------------------------------------------------------------
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的习俗与传统,无论多远的迁徙,多长的距离,都无法阻断中国人对于“根”的眷恋。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6月13日上午,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在泉州市闽台缘博物馆隆重开幕。开幕式上,闽台两地11个姓氏的宗亲现场对接族谱,特别是来自台湾的江彦震先生和来自永定的江源生先生,分别手捧台湾鉴周公房的《江氏族谱》和新增订的《永定江氏宗谱》互赠交换,实现了海峡两岸江氏族谱的无缝对接。 
  据《永定江氏宗谱》(增订版)记载,江鉴周属高头北山支脉,系高头开基祖百八郎公16世裔孙,江百八郎于元朝年间从上杭三坪到高头开垦,传5代至成海公生五子:长子添沮、二子添济分别外迁海澄石斧岗头、平和葛布;留在村里的三个儿子分居三山:三子添澄居村东,地名称东山;四子添洧居村北,地名称北山;五子添满居水南,地名称南山。鉴周公为添洧公玄孙鲤公房,鲤公生有其、有贯、有质、有贵、有共。有其(号石潭)三子伯泉之孙映明生奇澜、瑞澜、浪澜、友澜、湘澜、艮澜、巽澜七子。奇澜所生四子为:鉴芳、鉴谵、鉴周、鉴辉,在清康熙年间,皆往台湾垦殖。 
  而据对接上的台湾《江氏族谱》(鉴周公房)记载,台湾桃源县新屋乡的江氏祖先江鉴周在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渡台拓垦桃源南崁(今新屋),鉴周公生有五子,为玉字辈,长开玉、次德玉、三龙玉、四景玉、幼凤玉,现鉴周公所传裔孙已有12代,人口近四千人,在新屋乡建有济阳祖塔。 
  2002年秋,桃源县新屋乡江福荣宗亲率团十余人回永定高头北山石圳下祖德楼谒祖。 
  在这次参加活动的厦门市图书馆原副馆长江林宣研究馆员系北山房25代,而台湾中华两岸文化经济协会秘书长江彦震也是北山房,为27代;来自永定老家的江源生先生则是东山房26代。由此可见其血缘关系如此密切,体现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渊源。

印尼客家對當地繁榮貢獻卓著

印尼客家對當地繁榮貢獻卓著

江彥震

印尼素有“千島之國”的美譽,人口有2億多人,其中華人約1,700多萬人,客家人約占一半。印尼的客家人分佈地區很廣,其主要居住地為爪哇的雅加達、三寶瓏、泗水、萬隆;蘇門答臘的占碑、巴領旁、棉蘭;婆羅洲的坤甸、山口洋;蘇拉威西的孟加錫;摩鹿加群島的安汶、邦加;勿裡洞以及帝汶島東部。他們在印尼城鎮普遍以經商為主,其中以雜貨、煙酒、皮鞋、首飾、縫衣、藥材等業為最多;此外在鄉村及種植場裡則以種植樹膠、椰子、煙草為多;而勿裡洞及邦加的客家人則多以開採錫礦為主。
印尼華僑、華人對當地產生深遠影響,而且在全世界引人矚目,被稱為華僑在海外一大創舉的,是梅州籍客家人羅芳伯在加里曼丹於18世紀中葉創建的“蘭芳公司”(蘭芳共和國),是規模最大、管理最嚴、時間最長的從事採礦業等方面的組織管理機構。客家人的社團也很多,大的有吳能彬領導的客家總公會,黃德新領導的印尼梅州會館,黃傑靈領導的客屬聯誼會。印尼華人的歷史大概有千年以上。印尼的繁榮是和華僑華人的努力及血汗分不開的。
印尼是東南亞華人最多的地區,有人煙的地方,就有華人,其中就有不少客家人,其分佈的地區很廣。客家人為繁榮城鄉之間的經濟交流起了積極性的作用。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是東南亞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人口有兩億多,由兩百多個族群所組成,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其中華族就擁有一千多萬人,是印尼第三大族群,僅次於爪哇族和巽達族,而客家人大概擁有七八百萬人(未有正式官方統計數字),這些客家人分佈的地區很廣,有人形容:有人煙的地區、就有客家人。以下就幾個有代表性的客家人生活的地區,分述如下:
「西加里曼丹島」(舊稱西婆羅洲),其海岸線長達三四百公里,經過幾十個大小城市,其中一叫“百富院”的小鎮上,有一座橋是兩種客家話的分水嶺,橋向坤甸市的一邊是講坤甸式的梅縣等地區的客家話,橋向山口洋市的另一邊開始直至三發縣等都講陸豐人的客家話。坤甸市是西加島的首府,卡江以東是老埠頭,卡江以西是新埠頭,分為兩個地區,而老埠頭幾乎全講潮洲話,就連客家人也不例外,相反的在新埠所聽到的都是坤甸式的客家話。
離開坤甸,沿卡江流域上行,幾百公里長的兩岸有大小十幾個城市,居住在這一帶的華人,大概90%是客家人,都講坤甸式的客家話。這些客家人,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土生土長,但還能一直保留著自己祖籍的母親話,真是難能可貴。住在城市裏的客家人都從商做生意,經營土產出口,開雜貨店、金鋪、鞋業、小五金兼建築原料等,而住在鄉下的客家人都以務農、割橡膠、管理椰園等為主,對西加的椰幹,橡膠、木材等出口作出了不小的貢獻,為印尼增加了不少的外匯收入。1778年,羅芳伯鄉賢被封為西婆洲王,自稱為“大唐客長”,他是梅縣人,為客家人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光輝的歷史一頁。
「邦加」、「勿裡洞島」也是客家人密集的地區,邦加的客家人講的是陸豐客家話,和山口洋市的陸豐客家話完全相同,雖然其中因地區不同有極小部分的差異,而勿裡洞的客家話也與坤甸的客家話相似。在「蘇門達臘島」的棉蘭市,也有不少的客家人,可是卻聽不到客家話,原來客家人都跟著福建人講閩南話。這和臺灣的客家人也講閩南話非常相似。而在蘇北的亞齊地區卻又不同了,這裏的客家人居多,福建人也跟著講客家話。
「爪哇島」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這裏也有不少的客家人,祖籍都是來自梅縣、大埔、蕉嶺、永定、平遠、淞口、惠陽和上杭等,從“唐山”來的客家人,至今還能講一回流利的家鄉話,可是,兩代或三代以上土生土長的客家後代,大多數都講當地的“本地話”,如東爪哇和中爪哇地區,他們在家裏或社交時都講爪哇話,而西爪哇講的巽達話。在雅加達是講柏大維話。1966年到2000年的三十多年裡,印尼政府關閉了所有的華文學校,還明文規定所有華文書刊都不准進口,甚至還把華文當毒品一樣看待,所以現在三四十歲的華人都不懂中文,五六十歲的中老年華人大多數還受過華文教育,還能看、能講華語,他們都非常擔憂,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在印尼將面臨失傳,又如何去繼承客家精神和弘揚客家文化?
「邦加島」有30%-50%的人口都是客家人,他們的島上主要產錫礦,所以當年去到那邊的華人,幾乎全部都是挖礦的工人。早期客家人到印尼不算移民,而是「移工」。他們離開中國主要是到東南亞找工作、討生活,很多人來到邦加島,都是幫荷蘭人挖礦。這中間還有個角色是仲介,所以他們其實每個月的薪水,都要被仲介抽成。很多人可能非常辛苦地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最後卻只買得起回家的船票,買不起的人就只能繼續工作,因此時間越拉越長,最後才在當地落戶,開始做一些買賣。
印尼客屬總公會主席吳能彬說,中華會館這種制度,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遵從孫文的三民主義,在印尼各地的據點都非常重要,所以會館的地位不只是個學校,還是革命重要的支柱,這些海外的僑民是革命的財源。
他們雖然會教導大家受教育,但其實還傾向於教導「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所以當時這些僑民的父執輩會有很強的意念,就是要「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不過後來國共內戰,在中國分裂之後,所有的中華會館也分成兩派勢力,有一部分的人支持毛澤東,另外一部份的人則是選擇追隨蔣介石。
印尼是美麗的島國,也是炎黃子孫最早來開發的地區之一。據史料記載,西元九世紀時就有華人在蘇門答臘定居,印尼的華人和客家人,現在與印尼民族已經融為一體,他們團結奮鬥,共同為印尼的繁榮進步,為發展中印友好關係作出重要的貢獻。
2000年初,印尼通過總統第6號決定書,撤銷了對印尼華人的宗教、信仰、風俗及習慣的禁令,從那以後,印尼的中華文化正在逐步復蘇。在印尼的客屬社團紛紛恢復活動,並且新成立了「雅加達客屬公會」、「客屬聯誼總會」等眾多客屬社團,還多次邀請龍岩、梅州等地的山歌劇團、漢劇團等文化團體前往演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七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就選擇在印尼舉行。時任印尼副總統的哈茲在會上致辭說:「據我瞭解,印尼的客家人占了華人的一半,我更願意稱印尼的華族為印尼民族。印尼獨立以來,華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在經濟、教育還是在文化等方面。」
華裔印度尼西亞人(印尼語:Tionghoa-Indonesia)是指居住於或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華人,源自於過去數百年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華裔印尼人擁有不同的祖籍地、移民時間,分布於印尼不同的地區。根據研究,華裔印尼人大多來自於中國的南方省份,如福建、海南、廣東。
總的來說,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三次向東南亞的移民潮。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5世紀,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第二次是鴉片戰爭前後,第三次是二十世紀前半葉。前兩次進入印度尼西亞的移民通過聯姻或逐漸被同化後變成了creolisedhuan-na(番仔),被稱作峇峇娘惹。而最後一次的移民因為還保留着中華文化,被稱作新客(Cina Totok)。
大多數的移民是勞工或從事貿易的商人。在荷蘭的殖民政策下這些中國移民很難獲得土地,加里曼丹(舊為婆羅洲)西部是唯一一個有相對大量中國農民的地區。華裔印尼人大多分布於城市如雅加達、泗水、棉蘭、北乾巴魯、三寶瓏、坤甸(龐提納克)、錫江(馬卡薩)、巨港、萬隆及邦加檳港等。
印尼語稱中國為TiongkokTionghoa,即源自閩南語「中國」、「中華」發音。
20世紀下半葉,印度尼西亞華人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開始移民到較工業化的西方國家。雖然這些移居國外的華人在擁有祖先留的資產,但他們往往沒繼承;這一趨勢一直延續至今。
澳大利亞的政治家James Jupp AM於澳大利亞人口百科全書估計,1990年代後期生活在澳大利亞的30,000多名印度尼西亞移民中有一半是印度尼西亞華人,且已經融入其他華人社群。在紐西蘭,許多印度尼西亞華人移民居住在奧克蘭郊區,有些為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後來此尋求庇護,其中三分之二有居留權。澳大利亞學者Charles Coppel相信印度尼西亞華人為構成居住在香港的海外歸僑的一大群體。2000年生活在美國的57,000名印度尼西亞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估計為印度尼西亞華人。在南加州,居住在該地區的印度尼西亞裔美國人中有60%有華人血統。移民美國的印度尼西亞華人通常在印尼生活了幾代,並與印尼當地民族(pribumi)通婚。在加拿大,只有少數印度尼西亞華人移民說閩南話、客家話、潮州話等。雖然有華人家庭恢復傳統文化,但華人移民在加拿大出生的後代往往不願意學習印尼語或漢語。










絕大多數的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母語都不是漢語普通話(mandarin),因為他們的祖先都是中國南方漢人,而他們主要使用的是這四種漢語:泉漳閩南語(福建話)、客家話、粵語和潮州話,除此之外潮州籍華人的潮汕話與泉漳閩南話能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在1982年時,針對2百萬個印度尼西亞華人的語言的使用調查:1,100,000人使用閩南語系方言(泉漳閩南話和潮州話);640,000人使用客家話;18萬人使用粵語;使用閩東話(包含福州話)有20,000人。此外,有估計有20,000華人使用印尼語的不同方言。由於新指令禁止印度尼西亞華人使用漢語(泉漳話、客家話、潮州話等),許多居住在首都雅加達和爪哇島其他省分的華人漢語能力普遍不佳,但居住在非爪哇島城市的華人,特別是在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的華人,可以流利的使用漢語(泉漳話、客家話、潮州話等)。[20180203]

雲南客家與各少數民族和諧共處











雲南客家與各少數民族和諧共處

江彥震

客家人引以自豪的一句名言,“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因此,雲南當然也有客家人,據初步統計,雲南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約三萬餘人,定居在全雲南省各地,以昆明居多。雲南的客家人沒有集中居住區,屬零散分佈。
根據史書記載,客家人遷入雲南始於元朝,此後,歷代都有客家人由於不同原因來到雲南。早期來雲南的客家人中,有一部分為赴任官員,如清代文化名人宋湘是廣東梅縣人,他于清朝嘉慶十九年被派至雲南做官,曾任曲靖、廣南等縣知府。還有廣東平遠縣淩氏五位成員(淩上贏、淩鳳誥、淩沉然、淩先、淩鴻)也在清嘉慶年間來雲南任官。
也有一部分客家人為避戰亂和尋求發展不遠千里來到雲南,如毛澤東的遠祖毛太華於元朝末年來到雲南瀾滄衛(今永勝地區),應招從軍,開始屯戍生涯。因勸頭人歸順朝庭有功,升為百戶長,其駐地被命名為毛家灣。太華公娶當地彝女王氏為妻,紮根雲南(據新編的韶山《毛氏族譜毛太華後裔毛澤東為毛氏第二十代傳人》)。
據韶山《毛氏族譜》(乾隆二年修) :始祖太華,元至正年間(1347-1368)避亂由江西吉州龍城(今江西吉水縣)遷雲南之瀾滄衛(今雲南省瀾滄拉枯族自治縣)。娶王氏生八子。明洪武十三年(1380 )庚申,以軍功撥入楚省。唯長子清一、四子清四與之偕行......。通常客家人避亂遠遷都是成批結隊而行的,可以認為當時不是毛太華一人來雲南,而是一批客家人來雲南。毛太華有8子,其中只有清一、清四遷至湖南湘潭韶山,還有6子留在雲南生根開花結果了,這些客家後裔今何在呢?據簡良開的報導:"雲南瀾滄衛不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而在今永勝縣,是因永勝境內瀾滄山而得名。留下來的六個兒子清二、清三、清五、清六、清七、清八在瀾滄衛繼承軍戶,延綿嗣續,繁衍生息。光陰荏苒、星移斗轉,六個世紀過去了。現今永勝毛氏家族已繁衍至3,000餘人,約占全縣漢族人口的1.25%。相對集中居住並以毛氏命名的程海鄉河口毛家村110戶近600人,是毛氏家族的發祥地,毛氏的始祖,先民就在那裡屯墾,各地的毛氏家族都是從河口毛家村遷出的"
元朝以後來雲南的客家人,有據可查者,1、據《淩氏族譜》記載,在清代有5位淩氏成員在雲南的楚雄、曲靖、 建水、普洱等地做官(由淩氏第110世孫、平遠縣人淩遠來提供) ,但是在雲南留下的後裔情況如何尚不清楚;2、江童茂(16351700),廣東五華縣人。1667年,奉命征剿吳三桂叛亂,在廣西、雲南轉戰多年。1698年任雲南提督;3、歷史文化名人宋湘,廣東梅縣人,清嘉慶四年中進士,十九年(1814)被派來雲南為官,先後任曲靖、廣南、永昌知府,在雲南13年。
早期遷移到雲南的客家人,除了逃避戰亂和逃荒外,還有一種因由,就是充軍,雲南原為其他民族居住區,自戰國以來的歷朝代都有開拓雲南的記錄,不斷向雲南移民。移民的方式一是朝廷獎掖,一是充軍形式強迫移民。但在雲南目前未證實有成片的客家方言的居民,這可能是當時來雲南的客家人在數量上尚屬較少,且較分散,融入了當地當時的社會中,未能保持客家方言。
在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時期,不少客家人來到雲南,參加反對清朝帝制的革命。如郭典三、黃嵩南(廣東梅縣人)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雲南河口之役”,廖道傅、鐘動、古直(廣東梅縣人)協助雲南唐繼堯等策劃護國起義和北伐大事。
葉劍英1917年從南洋來到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學習,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抗日戰爭時期,大批客家人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如從教授到將軍的丘易色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是西南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後從軍任杜聿明部運輸少將處長;羅卓英(廣東大埔人)是赴緬抗日作戰的副總司令,為抗戰勝利立下功勳,名垂青史。
民國時期來雲南的客家人,這一時期尤其是抗日戰爭期間,來雲南的客家人多起來了。1、來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的客家學員。雲南陸軍講武堂為國家培育出一批客家名將,如朱德、葉劍英、張百川、廖鳴歐、趙一肩、黃濤、練惕生、張杜鵑等。他們後來大都成了北伐骨幹、知名將領,有的還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2、抗戰人員及其家屬。在抗日戰爭期間,重慶是國民政府戰時首都,昆明是重要後方基地之一。當時有些客家人在國軍中服役,有些則在工程技術部門任職。這些人由於戰時需要被調來雲南或從軍。例如,羅卓英將軍,廣東大埔人。任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宮,率第一路軍進入緬甸,在仁安羌大戰中,救出了英軍7,000餘官兵。
此外,抗戰期間一批又一批“義工”從南洋來到昆明,參加運送抗戰物資的工作。又范中平(廣東梅縣人)曾在中共雲南省委領導人朱家壁領導的滇縱部隊中浴血奮戰,為解放雲南的龍陵、騰沖立下戰功。解放戰爭時期,也有不少客家人,因各種原因來到雲南,其中一部分受黨的派遣來雲南開展地下鬥爭。如盧華澤(廣東興寧人),在昆明組織學生運動為迎接雲南的解放作準備。也有部分客家籍的解放軍官兵,在解放雲南後落戶雲南。如原雲南省省長劉明輝(老紅軍、江西客家人),原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范金標(江西客家人),以及陳家震、廖浩民、羅新、羅英等(廣東梅縣地區人)。
新中國成立後,遷入雲南的客家人更多,他們中大多數為原籍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海南、重慶等省、市自治區及海外歸僑中的客家人及其後裔。1956年─1959年連續四年,昆明市多所大中專院校,到廣東客屬地區招生。僅1957年一年,在廣東客家地區就招收中專生3,000餘人,他們畢業後大部分留在雲南工作。此外,有一部分客家人,從客家地區參軍來到雲南復員轉業後紮根雲南。也有一部分客家人因三線建設、“支邊”及工作調動等原因在雲南安家。他們在七彩雲南這片紅土地上,吃苦耐勞,團結拼搏,艱苦創業,湧現出一批出色的黨政領導幹部和事業有成的科技工作者。如原雲南省衛生廳廳長楊慈生(廣東揭西人),原雲南省郵電管理局局長劉美香(廣東興甯人)、原昆明醫學院院長梁立權教授(廣東梅縣人)、原省煙草總公司副總經理、為煙草事業作出貢獻的農藝師詹金華(廣東大埔人)、原雲南省建築設計院總工程師、為雲南的建築事業創造輝煌的設計大師饒維純(廣東興寧人),以及原雲南省共青團省委書記羅國權博士,昆明市電視臺台長羅英華等人。
雲南客家文化研究會是在雲南廣東省梅縣聯誼會、雲南廣東省興寧縣客家聯誼會以及雲南廣東省大埔聯誼會的基礎上,於19947月經雲南省民政廳批准在昆明成立。系全省性的社會學術聯誼團體,為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會員單位。現有會員近千人,從事工農商學和黨政軍、科技文教衛生等工作。會員有三多,即離退休幹部多,中高級知識知識份子多,僑屬僑眷多。
雲南客家文化研究會以通過對客家歷史文化的研究和聯誼工作,團結全體會員及省內外客家鄉親,弘揚客家人愛國愛鄉,開拓進取的優良傳統,加強與海內外客屬社團和客屬同胞的聯絡交往,為促進雲南的經濟社會發展,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服務為宗旨。
雲南客家文化研究會十分重視“客家學”學術研究工作。200510月由陳道泉會長帶隊,組成6人考察組到永勝縣考察調研客家人遷入雲南及毛澤東祖先毛太華公及其後裔在永勝縣的情況。同時積極組織廣大會員撰寫有關“客家學”學術論文。每年出版二期《會訊》,內容涉及學術論文,客家人物及風俗,客家歌謠、客家簡訊、保健知識等內容,深愛廣大會員喜愛。
雲南客家文化研究會自成立以來,十分重視與海內外客屬社團的聯繫,通過各種管道開展與他們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加全球性的客屬組織舉辦的各種活動。我會選聘海外客家名人熊德龍先生為名義顧問,先後組團參加了自1994年在廣東梅州市舉辦的第12屆及其後的多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還參加了亞細安(東盟)在深圳、賀州及在柬埔寨金邊等地召開的東盟客屬懇親大會。同時,還先後接待了近百個海內外客屬社團的來訪,特別的是泰國客屬總會和馬來西亞客屬公會,為資助在滇客家子女求學深造,提供了獎學金和助學金。從1995年起,先後三次有41人次獲得資助。
七彩雲南是投資沃土,是海內外客屬企業家投資創業的天堂。改革開放後,大批海內外客家企業家湧入雲南,投資開工廠創建實業,取得卓有成交的可喜成績。據雲南廣東商會介紹,目前在雲南投資開工廠開展颯活動的廣東企業界人士約有60餘萬人,其中客家人約占十分之一。在滇的客家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奮力拼搏、艱苦創業,憑藉客家人不怕吃苦和精明能幹的本領,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七彩雲南作為創業的沃土,轄區內豐富的生物和礦物資源國內少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奇特的人文景觀更是迷人,與泰、緬、老接壤的地理位置,瀾滄江湄公河的積極開發和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使雲南成為發展冶金、製造機械、藥物製品、旅遊開發等產業的黃金寶地。雲南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招商引資發展雲南經濟的工作,進一步提高以對外開放水準。制訂和推出一系列投資優惠政策,創建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放寬了投資領域,不斷完善投資硬、軟體設施,認真做好各方面的服務工作。雲南人們熱誠歡迎海內外客屬企業家來滇投資興辦實業,為邊疆的繁榮、為祖國的昌盛作出貢獻![20180115]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花蓮震災 劉盛良個人捐70萬元


花蓮震災 劉盛良個人捐70萬元



              20180210 21:45 中時 林偉信

花蓮發生震災,致15死、2失聯、285人傷重,全民同伸援手,搶救生命,社會各界捐款、捐衣,獻食物,充分展現手足情深感情,全民動員,令人感動。



「全國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新任劉盛良總會長,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情懷,站出來呼籲:我軍公教先進夥伴,應秉持同胞愛,踴躍捐輸,獲得全體理監事熱烈響應,常務理事各捐助1萬元、理監事各捐助5000元,共計募得30萬元,另劉盛良總會長個人捐出70萬元,總共計捐款新臺幣壹百萬元。



10日在劉盛良總會長帶領下,由林水吉副總會長、陳合良副總會長及張世賢副總会長及「警雁關懷協會」林祥明執行長等陪同,前往花蓮災區慰問災民,並慰問搶救人員的辛勞

(中時)



      花蓮震災 全國公教軍警消捐100萬元

              中時電子報  2018/02/10 21:45

花蓮發生震災,致15死、2失聯、285人傷重,全民同伸援手,搶救生命,社會各界捐款、捐衣,獻食物,充分展現手足情深感情,全民動員,令人感動。



「全國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新任劉盛良總會長,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情懷,站出來呼籲:我軍公教先進夥伴,應秉持同胞愛,踴躍捐輸,獲得全體理監事熱烈響應,常務理事各捐助1萬元、理監事各捐助5000元,共計募得30萬元,另劉盛良總會長個人捐出70萬元,總共計捐款新臺幣壹百萬元。



10日在劉盛良總會長帶領下,由林水吉副總會長、陳合良副總會長及張世賢副總会長及「警雁關懷協會」林祥明執行長等陪同,前往花蓮災區慰問災民,並慰問搶救人員的辛勞

全國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 新任劉盛良總會長 基於 人飢己飢 人溺己溺 情懷 站出來呼籲 我軍公教先進夥伴 應秉持同胞愛 踴躍捐輸

民眾網 2018/02/10 21:39(3天前)



【記者方笙楠臺北報導】中華民國公教軍警消暨退休人員聯合總會、總會長劉盛良偕同副總會長林水吉、張世賢、陳合良及台灣警雁關懷協會秘書長林祥明等、於本日中午抵花蓮市統帥飯店現場、在不影響救援、救災單位弟兄情况下、先後慰問軍方花東指揮部弟兄、花蓮縣消防局長林文瑞抽隙接見、另花蓮縣警察局長李西河在縣府開會、特指示在現場救災林副分局長代表接受慰勞、另國民黨黃復興黨部張主委將軍亦率同陳執行長五人慰問軍警消人員辛勞、近1140分搜救人員尋獲一名罹難者大體、全場人員均肅穆難過並有慈濟功德會數十名志工助念默哀、表達最深摯哀悼及往生者一路好走、劉總會長盛良為表達對救援、救災單位辛勞及打氣加油、致贈每單位20萬至10萬元不等慰勞加菜金、以示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關懷之意!



另下午特指派副總會長陳合良、會同前消防署長陳弘毅、副總會長唐雲明、秘書長許永發趕赴台大醫院慰問昨天在臺北市重慶南路三段救災消防英雄、不慎從電梯四樓墜落受重傷、三名各致贈壹萬元慰問金、並祝!早日康復!



全國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 新任劉盛良總會長 踴躍捐輸







全國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 新任劉盛良總會長 基於 人飢己飢 人溺己溺 情懷 站出來呼籲 我軍公教先進夥伴 應秉持同胞愛 踴躍捐輸
  • 分享
【記者方笙楠臺北報導】中華民國公教軍警消暨退休人員聯合總會、總會長劉盛良偕同副總會長林水吉、張世賢、陳合良及台灣警雁關懷協會秘書長林祥明等、於本日中午抵花蓮市統帥飯店現場、在不影響救援、救災單位弟兄情况下、先後慰問軍方花東指揮部弟兄、花蓮縣消防局長林文瑞抽隙接見、另花蓮縣警察局長李西河在縣府開會、特指示在現場救災林副分局長代表接受慰勞、另國民黨黃復興黨部張主委將軍亦率同陳執行長五人慰問軍警消人員辛勞、近11時40分搜救人員尋獲一名罹難者大體、全場人員均肅穆難過並有慈濟功德會數十名志工助念默哀、表達最深摯哀悼及往生者一路好走、劉總會長盛良為表達對救援、救災單位辛勞及打氣加油、致贈每單位20萬至10萬元不等慰勞加菜金、以示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關懷之意!

另下午特指派副總會長陳合良、會同前消防署長陳弘毅、副總會長唐雲明、秘書長許永發趕赴台大醫院慰問昨天在臺北市重慶南路三段救災消防英雄、不慎從電梯四樓墜落受重傷、三名各致贈壹萬元慰問金、並祝!早日康復!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世界客家第一大縣─博白










世界客家第一大縣─博白

江彥震

201641日起,博白至南寧的旅客列車正式開通營運。世界客家第一大縣—博白縣,結束了沒有旅客列車的歷史。從此以後,客家人民就可以在自家門口坐火車直達貴港、南寧等高鐵火車站,繼而實現無縫連結南廣、雲桂、湘桂等高鐵線路。世界上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廣西博白,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廣西博白都是值得報導的客家縣。
廣西博白縣位於廣西最南端,博白也是廣東連廣西的前沿,人傑地靈,出現無數精英,在南寧眾所周知,可愛的可怕的是博白人,創碼頭的英雄叫博白人,創世界的藥材佬也叫博白人,在廣西談博白人,令人佩服佩。博白縣總面積3,835平方公里,全縣人口近200萬人,其中130萬為客家人,是廣西第一人口大縣,也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口縣。2015年以前,廣西博白縣對外鐵路交通條件落後,全縣僅有黎湛鐵路文地站一座客運火車站,距離縣城主城區較遠,且車次較少、方向單一。
博白縣,玉林市下轄縣,古稱白州,別名白州、南州、順州;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東接廣東省湛江市,南依北海市,西鄰欽州市,北靠玉林市。她因離廣東最前沿,生機勃發,人丁興旺,外出務實發財的人口也創下全國第一,是教育大縣,產桂圓肉乾大縣,產生豬大縣,南流江水山美水美,這裡人講『厓話』,男人講“調鴨咪”,女人是持家好手,客家人耕讀詩書,敬祖流芳是傳統。
博白盛產蕹菜,說蕹菜北方人不一定明白,蕹菜還有一個全國通用的名字,叫「空心菜」或「通心菜」。空心菜這種菜,倒是處處能種,也不知道博白人用的什麼辦法,種出來的空心菜菜莖長而菜葉疏,菜莖雖長卻不老,入口脆嫩鮮甜,還有股淡淡的香味,博白人種出來的空心菜享譽全國。
博白只是廣西73個縣裡面其中一個縣而已,在人口上面卻是全國近三千個縣裡面排名前十的,2014年末的戶籍人口是182萬多。博白的縣域面積與廣西西部最普通的縣的面積也差不了多少,但博白的人口卻是一個普通西部縣人口的五倍到七倍。這足以說明博白人在生養小孩方面的觀念與全國多數地方是不一樣的。博白人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每個家庭,不管生多少個小孩,生不出男孩決不罷休,而且光光生一個男孩很多家庭還嫌不夠,「多子多福」在博白人的意識裡面已經根深蒂固。
這可能與博白人多數為客家人有關,所謂「客家人」,就是從別的地方來的人。「客歸故里尤是客,家居四海斯為家」,客家人總體來說也是四海為家的。博白縣是廣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也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作為「外面」來的人,不多生點孩子(特別是男孩子),恐怕永遠都要被原住本地人看扁,而博白客家人顯然是從多生孩子特別是多生男孩當中看到了某種優勢,客觀上,博白客家人的多生孩子也使得客家人在當地成功逆襲----反客為主----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了。
博白縣境內主要講兩種語言:一種是『地佬話』,也就是博白本地古老的方言,實際上就是粵語或廣東話;另一種是『新民話』,也叫『厓話』。說來也怪,說「厓話」的人和南寧說「平話」的人似乎是天生的剋星,整天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在網上打嘴仗的就多了,在時空論壇上,時常可以看到博白網民和南寧網民對罵。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是偶有摩擦甚至是打架。
博白人團結,真正打起架來也拚命,這似乎是博白人的「品牌」了。一個博白人可以引來一大幫同鄉來幫忙,這可能跟客家人歷來善於群居和互助有關。博白人一般平均一對夫婦生育五個孩子,生下那麼多孩子不難,問題是教育能不能跟得上,如果教育好了,那父母倒是安心;如果光顧生存,顧不上教育孩子,那麼總難免有些讀書少的,一碰到一丁點小事,就脾氣暴躁、大發雷霆,就很容易引發打架的事情,更何況來南寧發展的博白人很多(有的說已經不止二十萬人了),無形中博白人也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據說,南寧的KTV、汽車電單車保管、豬肉、水產品、熟食、汽車補胎、乾貨等行業,幾乎都給博白人壟斷了,甚至據說整個某個蔬菜批發市場都幾乎成了博白人的了。
在美麗的博白縣,有客家古建築,風俗人物,最感人是教育,是客家人的勤勞,是他們的奉獻精神。博白高中,王力中學,這裡可能擁有全國縣城在讀學生第一,全縣有八萬之眾教師隊伍,多麼可觀,在縣城大馬路上,車水馬龍,十分擁擠,在熱鬧的謀生隊伍背後,有一群不起眼的女同胞姐妹,她們叫三碼車佬。這個隊伍有三碼車隊伍三千八百台,謀生司機9o%是中年婦女,她們是養家餬口的小學生初中生的母親,一群最可敬的姐妹,她們叫客家亞娘,白天她們因為需要接送自己的讀書孩子,而流盡汗水,晚上陪讀,做飯,洗衣,專業為孩子讀書的母親,一個母親帶三個以上孩子,多麼可敬的博白母親姐妹,她們為子女讀書在縣城租房,幹日工,烈日下開三碼車,為子女讀書,孩子日後有成就,可以出人頭地,流盡最後一滴汗,偉大的客家女人,我們可謂作客家人母愛如天大。
201556日,玉林至鐵山港鐵路的開通運營,為博白縣主城區開行旅客列車提供了必要基礎條件。玉鐵鐵路是一條客貨共線、以貨為主的國家一級電氣化鐵路,設計時速160公里/小時,可具備旅客列車開行要求。南寧鐵路局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己任,於2015年下半年著手對玉鐵線進行客運列車開行評估和調試,努力為博白開行旅客列車創造條件。2016326日,玉鐵線進入客運列車試運營階段,41日正式開行旅客列車。

博白火車站開通客運列車後,當地群眾從縣城即可坐火車直達貴港、南寧等高鐵火車站,繼而與南廣高鐵、雲桂高鐵及湘桂鐵路實現無縫銜接,通過火車轉乘高鐵通達全國,這對於博白縣拉近與國內各地城市的時空距離、提升縣域經濟發展驅動力、打造客家文化名縣都具有積極的重要作用。[2017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