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客家土樓的和諧追求


2014世界和平大會,張佑周教授演講稿

張佑周演講題目:客家土樓的和諧追求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從土樓的選址、座向、造型、週邊環境的營造等方面探討;

二、人與社會的和諧

從土樓血緣家族聚居、客家傳統社會的管理模式、政府基層組織與客家家族的關係等方面探討;

三、人與人的和諧:

從土樓人家的血緣親情、土樓人家的生産生活方式、土樓人家的宗族祭祀活動、民俗活動組織等方面探討;

四、人與神的和諧:

從客家宗教信仰與民間信仰方面探討。

 

附二:張佑周簡曆

張佑周,男,福建龍岩學院教授的曾任福建龍岩師專中文系主任、龍岩學院中文系主任、龍岩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龍岩師專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

現任龍岩學院閩台客家研究院執行院長、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客家學研究中心主任、閩西客家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兼學術研究部主任、《客家縱橫》雜誌副主編。

 

弘扬客家文化为中华和平崛起积累正能量


弘扬客家文化为中华和平崛起积累正能量

 

吴汉光

 

      客家文化是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继承了中原文化的主体,又有自身的一些特色,这是与客家文化形成过程密切相关的。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民系。在唐宋时期,因中原战乱及灾荒等原因,有大批汉人南迁,其中有一部分进入了当时人烟十分稀少,尚属待开发的处女地的赣闽粤边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和少数民族融合共生。由于当地的土著和少数民族不仅人数很少,而且尚处在刀耕火种的发展阶段,南迁汉人无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具绝对优势,所以形成的民系属汉族,形成的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有南迁汉人因适应新环境,吸取了其他民系或民族对自身生存、发展有利的文化因素或自身的创新而形成的一些文化特点。在客家民系形成后,由于种种原因,客家人又播迁海内外,与不同民系、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混居,在新的条件下,既有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为生存奋斗的问题,又存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的问题,和平的社会环境是必须具备的。所以,从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来看,客家人珍惜、热爱和平,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点。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弘扬客家文化为中华和平崛起积累正能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此作一些评析,与同仁们讨论。

 

一、和平的环境是人民生存、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客家民系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和平的环境是人民生存、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频繁,社会不安定,人口减少,社会生产力受到较大的破坏,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又一次给中原人民带来灾难。由于社会动乱迫使中原大批汉人南迁,其中有一部分人进入在当时比较安定的赣闽粤边地区,经过较长一段时期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的融合,由于南迁汉人无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占绝对优势,所以形成了汉族客家民系。当客家先民进入赣闽粤边地区时,虽然当地尚处在待开发的历史阶段,但山清水秀、没有战乱、社会安定使他们能够在此立身、发展。因此,在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客家先民、客家人就珍惜、爱护和平环境。切身的体会使客家人认识到没有和平的环境,就没有生存、发展之地,所以客家人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客家人播迁海内外之后,在新的地方立足、发展也需要有和平的环境,所以,热爱、维护和平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特点。

 

二、热爱、维护和平要有精神和物质基础

       热爱和维护和平需要有精神和物质基础,这是在研究历史事件中可发现的基本事实。

   1)必须有足够的实力

         热爱和维护和平的群体在社会上必须有充足的实力,这也可从历史事实来观察。明、清以来的国史和客家史可完全支持这个观点。

         明朝建国初年,国力强大,郑和七下西洋,是前无古人的世界壮举,但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没有借国力强盛而强占他人的领土,虏掠他人的财产,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维护了和平环境,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但在明、清两朝当国力衰弱时就有内忧外患,有战乱,造成社会动荡。

         客家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也支持这个论断。客家民系在形成阶段,赣闽粤边地区人烟稀少,汀州成立时连同3000户“流民”合计,全州只有13千多人,显然,南迁汉人是占绝对多数的,他们需要安定,所以和平环境有保障。在广东西路“土客械斗”时期,当地的清政府疏于管治,和平环境就没有保障。

       热爱、维护和平的力量足够强大,能震慑动乱的制造者,使之不敢贸然激化矛盾、挑起战端,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效。

   2)兼容并蓄的意识和胸怀

         兼容并蓄的意识和胸怀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和平环境所必须的。通常,社会的冲突是因为利益或意识形态的矛盾激化所引起的。客家民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吸收与之接触的其他民系、民族的优点及对适应新环境的一切积极因素为己所用,所以养成了尊重别人、兼容并蓄的思想意识,能够和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和谐相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胸怀的贴切写照,有这种思想意识,较能实现和平共处。

    3)自力更生、合作共赢、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

       有自力更生思想意识的人对待事物首先考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完成,一般不考虑占别人的便宜;有合作共赢思想的人重视合作而且要互利,也不考虑占别人的便宜;思想与时俱进的人,一般朝前看,有较远大的理想,较多从长远利益出发,比较珍惜和平环境。所以这些都是对维护和平环境有利的思想意识。

三、弘扬客家文化对维护和平实现中华和平崛起的积极意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深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华儿女为摆脱被压迫、被欺负、丧权辱国的境况,前赴后继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现在已到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伟大复兴是我们民族百余年来的梦想,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民族凝聚力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弘扬客家文化,对此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客家人有根在中原的牢固思想意识

     客家民系在赣闽粤边形成后,几经播迁,如今已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谚语说:“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虽然客家人分居在世界各地,但根在中原的思想意识非常牢固。所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祖宗言不单纯是客家话,更重要的是指祖宗的教诲,中国的传统文化。客家人有根在中原的强烈意识,这既是客家人忠于民族、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客家人热爱和平、努力维护和平的思想基础。形成这种思想意识与客家人的不断迁徙及所经历的种种事件有关。比如,在清代,已经成为南洋华人首富的张弼士,买不到德国人办的轮船公司的一等舱船票,而他聘请的德籍私人医生却可买到。现实教育了客家人,要和平必须有实力,要不被人欺负,要能以平等地位和外人相处,过和平的日子,祖国必须就像唐帝国那样强大。所以,在海外的客家人自称是唐人,根在中原的意识深植于游子心中。而这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实现民族大团结是有积极意义的。

   2)客家文化有强烈的爱国、爱乡表现

      故乡在人们的意识中通常是指他的诞生地或祖籍地,但这个诞生地或祖籍地的概念可大可小,小的故乡可指一个自然村,大者可以是一个县或一个省,如果身居国外则整个中国都是潜意识中的故乡。客家人因经历多次迁徙,而且有根在中原的牢固思想意识,所以故乡的概念一般都是取较大的一种,在国外的客家人视全中国为故乡是普遍的。客家人有爱国、爱乡的强烈感情。

     爱国保台英雄丘逢甲出生在台湾,台湾是他的故乡是毫无疑义的。甲午战争保台失败后他回到迁台的祖籍地广东蕉岭,蕉岭是他的故乡也是情理中的事。当他得知其在蕉岭的先祖是从福建上杭迁出的,立即前往上杭寻根谒祖,并在上杭兴建学校使族人及乡人能受教育,这样上杭也被他视为故乡,并有报答乡亲之举。

     大埔人张弼士、永定人胡文虎及当代梅州人曾宪梓,当他们经商有成后对故乡的捐献都是面向全国的。

所以弘扬客家文化的强烈爱国、爱乡精神,在整合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方面有积极意义。

3)客家人有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客家民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种种磨难,经历了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艰难,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是会被淘汰的,而能坚持下来的就是战胜了各种磨难的强者,这种精神也就在客家人中世代传下去了。这种精神不仅是维护和平所需,更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所需。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我们有幸能为此出力,是生当其时。我们希望中华民族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团结,集聚正能量。弘扬客家文化能为此做出积极贡献。两岸目前的分治是上个世纪40年代内战所造成的,在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页。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让我们为国家的统一、兴旺、人民的幸福安康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 吴汉光,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执行会长,福州大学教授)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國民黨在「九合一」慘敗之後將何去何從?

國民黨在「九合一」慘敗之後將何去何從?
江彥震
2014年台灣「九合一」選舉,1129日晚結果揭曉後,國民黨以在22個縣市長選舉中,從原來的15席銳減至6席,宣告失敗。在本次選舉中,國民黨努力爭取的台北市長席位,由前副總統、前主席連戰的兒子連勝文出戰,但敗給無黨籍的候選人柯文哲。國民黨慘敗,馬英九在122日下午宣佈要在周三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
事實上,國民黨並沒有黨主席辭職為敗選負責的傳統。1997年,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中大敗,時任黨主席李登輝並沒有辭職;2004年,國民黨在總統選舉中失敗,時任黨主席也沒有辭職。在國民黨的傳統中,國民黨秘書長為敗選辭職是比較常見的。這次曾永權辭去國民黨秘書長一職,就是這種傳統的延續。
民進黨,則向來有黨主席為選舉失敗負責的傳統。2004年底,立委選舉,由於未能實現「泛綠」過半的目標,民進黨主席遊錫堃辭職以示負責;20081月立委選舉,民進黨大敗,只獲得27席立委,當時的黨主席陳水扁只得辭職負責。
不過,國民黨也並非沒有例外。2000年總統大選,藍營的兩位候選人連戰、宋楚瑜全都落敗,陳水扁獲勝。憤怒的泛藍群眾前去包圍李登輝,最終迫使李登輝辭去了國民黨主席職務。這場「逼宮」案例是否會成為國民黨敗選後的新傳統,形成對後來的國民黨主席的壓力,則是不確定的。馬英九當年曾為此擔心,而今他的這一擔心終於變成了現實。
現在的國民黨上下,主要是在為「九合一」慘敗悲傷,在為國民黨的敗選進行廣泛的檢討,在為國民黨下一步的出路憂心忡忡。馬英九此番辭職動作,其實是在黨內要求檢討的聲浪和馬內心的自責聯合作用下促成的,和真正的「逼宮」還是有所不同。
馬英九辭去國民黨主席,也意味著國民黨未來的接班人競爭或將提前。因為和即將在2015年上半年進行的國民黨2016參選人黨內初選攪合在一起,接下來的國民黨主席一職變得更為重要和敏感。未來改選產生的國民黨主席是更像2007年到2009年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那樣「只輔選不參選」,還是像馬英九當年接任黨主席那樣既負責黨務又成為總統候選人?這些都是較難應對的問題。
依據國民黨黨章,國民黨主席改選工作也將最遲在明年1月完成。屆時在國民黨主席改選中,誰出來競逐黨主席,意義就大不相同,從中也可看出國民黨上下對國民黨主席一職的具體定位。若國民黨中生代接班人選中的某些人士出來競選黨主席,則屆時的國民黨主席改選就成了提前上演的2016接班人之爭;若國民黨中生代接班人選中無人出來競選黨主席,則屆時產生的國民黨主席將扮演當年吳伯雄所扮演的「輔選而不參選」的過渡角色。
對國民黨來說,「九合一」選舉慘敗之後還有比敗選更大的壓力需要面對。如何處理好馬英九辭職之後的黨主席改選工作,如何進行反省和改革,如何維護總統選舉黨內初選競爭者之間的團結,如何重振旗鼓防止國民黨在2016總統選舉中提前出局,對國民黨來說都是重大考驗。
再造的國民黨貴不在多,但必須精。孫中山以「四大寇」締造中華民國。今天的國民黨雖再次挫敗,但在台灣仍擁有一半選票,以這樣的基礎若能建立國家認同論述,去挑戰四年後仍此路不通的台獨,又何困難之有。黨跟民意脫節得太嚴重,在學運之後完全沒用心去思考問題出在哪。這可能是一次關鍵性選舉,左右未來二十甚至三十年一個世代選民的政治偏好。
125日上午國民黨在立法院召開選後首次黨團大會,檢討「九合一」選舉失敗原因,有立委提到選前票投候選人,等於票投馬英九口號發酵,也有立委提到馬王政爭是主因,矛頭指向馬英九。另外當局政策不討喜也是主因,未來黨團決定重大法案必須經過黨團支持議案為原則。
選舉兵敗如山倒,江宜樺率先下台負責,但是新上任的行政院長毛治國遭批換湯不換藥。有立委屬意央行總裁彭淮南擔任此職,但有人認為,馬英九根本在心裏已內定毛治國,而對彭淮南只是形式詢問。立委李慶華表示,這次國民黨的失敗,因素有幾個,其中一個就是,「馬王」之間的訴訟問題。連任失利的台北市議員楊實秋,就說這次選舉大敗,跟1948年底,國民黨輸掉關鍵性的淮海戰役,原因幾乎一模一樣,就是主帥只用自己人,卻不派出最好的將領去打仗,淮海戰役失敗,國民黨最後輸掉大陸,這次選舉慘敗,國民黨可能也會輸
 圖為馬英九總統辭去國民黨黨主席職務,並鞠躬致歉。(陳振堂攝)2016的政權。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國民黨在此次選舉中的慘敗呢?
一、缺乏整體佈局,黨內互鬥。此次選舉前,國民黨中有實力的政治人物各自盤算自己的選票,無人給選舉以助力。提名很複雜、競選更困難,個別縣市還出現自己人與自己人競爭的黨內互鬥。臨近選舉,雖為形勢和黨規所迫,各位大老和實力派不得不出來助選,但許多是出工不出力,絲毫沒有激情,沒有盡到為候選人拉抬選情的實際作用,讓選民感覺到的只有表面上熱熱鬧鬧,而沒有具體確實解決問題的內容。看起來是形式上都走到了,但多是虛晃一招。
二、是執政乏力,政策不彰。執政幾年來,國民黨在政策層面讓民眾感覺不到經濟社會的發展,各類關係到民生的政策讓民眾普遍無感,特別是軍公教人員,在年金、退休金及年終慰問金的改革觸怒了軍公教人員。故民眾對政府存有很大怨氣,加之國民黨各個執政地方首長,也均拿不出能夠讓選民義無反顧地投出一票的耀眼的政績。藍營投票率不高,但基本盤還在,關鍵是未能提出一個團結基本盤、感動中間選民的政策。反而促使民眾要以選票來教訓國民黨。
三、兩岸「經濟紅利」無法讓全民共享,返鄉台商「鮭魚變沙魚」,引起民眾對兩岸政策的不滿。有關兩岸政策法案,又出不了立法院,部分政策甚至在行政院內部都無法達成一致。馬政府在民生方面讓民眾感覺到的只是物價上漲,青年失業、勞工薪資倒退及食安問題均未能有效解決。而經濟發展成果卻沒有讓民眾享受到紅利。
四、網路新世代、宣傳了無新意。在地方選舉中,國民黨多用一些常規的選戰手段,表面上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實際效果卻沒有多少,在輿論引導方面,更是讓民進黨牽著鼻子走,對自己多年來的執政亮點宣傳不出來,反而是各種失誤被人打得遍體鳞傷,不懂得利用網路新媒體進行正面的引導,反倒是被綠營媒體追著打,天天都在忙著解釋自己的不是,沒有能力從民眾的感覺方面來宣傳自己的理念。
五、2008年,馬英九以總統、立法院雙勝的結果擔任總統,曾經誓言改革國民黨,又於2012年再給他機會後,他領導的國民黨的改革沒能取信於選民。現在,馬英九辭黨主席的直接結果,是他一直努力促成的馬習會,似乎不再可能實現。馬英九之所以一直努力促成馬習會是希望能在總統任內尋求自己的歷史定位。為實現這一目標,馬英九在去年推動修改黨章時,成功得到了「總統兼任黨主席」條款。但這一訴求普遍認為偏離了民意,因為民間正因房價、物價、食品安全、薪資倒退等問題而怨氣大漲。
六、許多候選人自身的形像,和綠營相比處於下風,很難獲得多數選民的心。連勝文沒有剝離「權貴」的標籤,於是失去了年輕選民的信任。胡志強雖然政績不錯,但任期太久,選民期待改變。民進黨結合「反服貿勢力」,激化了反馬、反商、反中的氣氛,進而把台灣所有的問題,比如南北失衡、貧富不均、世代失衡,都歸結於馬英九當局。
七、民進黨勝選最主要的原因是執政黨多乏善可陳,人民已無法忍受,且今年的學運喚醒很多年輕人「參政」意識。眾多年輕人返鄉投票,無論多麼艱難他們都要回去投票,使過去不愛投票、人數高達6502040歲的年輕一代,在這種風潮意識下踴躍投票 。
儘管一些媒體以“雪崩式潰敗”來形容此次國民選戰失敗的結果,甚至說這是該黨從大陸潰退臺灣之後的第二次大潰敗,其黨內還有人斷言選戰失敗就是宣判馬英九的政治死刑等等。但國民黨並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為台灣未來局勢還需要國民黨:
一、「兩黨輪值的態勢仍然存在」。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但國民黨並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藍營的基本盤還在。雖然臺灣政黨多如牛毛,真正能夠與民進黨抗衡的只有國民黨,但臺灣需要的是一個「脫胎換骨」的新國民黨。一個百多年的政黨要發展下去就必須與時俱進,徹底拋棄家族政治、地方派系、僵硬體制的束縛,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九合一選舉不應成為國民黨的終點,而應成為國民黨徹底反省、走向新生的一個歷史起點。現在距離“2016大選”還有兩年的時間,國民黨如果能夠真正「脫胎換骨」,仍然有獲勝的機會。今後應有計畫性的培養人才,長期深耕,等待最佳時機;不應急就章,臨時推人上陣,既無規畫脈絡,又無後續深耕安排,當然會一敗塗地。
二、「民生問題仍是執政者最大的考驗」2008年民進黨大選失利固然有領導人貪腐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在改善民眾生計的施政方面獲得成效。今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可以歸納的原因很多,民生問題最突出。馬英九2008年最初開出的“六三三”(經濟成長率6%、人均GDP3萬美元、失業率低於3%)跳票,2012年連任後其財經政策不得人心——“油電雙漲”得罪了窮人,“證所稅”得罪了富人,調高“健保”費率得罪了所有人。臺灣失業率居高不下,勞工薪資收入不增反降,高房價,黑心油事件等等。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違,同樣適用於任何一個政黨的執政考驗。

三、「兩岸未來發展的走向」。九合一選舉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兩岸發展的歷史進程。只要大陸的中國夢獲得有效的實現,臺灣政壇無論發生多大的變化都不會改變這個大趨勢。“2016大選”國民黨如果再敗,由主張台獨的綠營主導臺灣政局,反而可能會促發加速兩岸統一的契機,亦未可知。[20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