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弘扬客家文化为中华和平崛起积累正能量


弘扬客家文化为中华和平崛起积累正能量

 

吴汉光

 

      客家文化是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继承了中原文化的主体,又有自身的一些特色,这是与客家文化形成过程密切相关的。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民系。在唐宋时期,因中原战乱及灾荒等原因,有大批汉人南迁,其中有一部分进入了当时人烟十分稀少,尚属待开发的处女地的赣闽粤边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和少数民族融合共生。由于当地的土著和少数民族不仅人数很少,而且尚处在刀耕火种的发展阶段,南迁汉人无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具绝对优势,所以形成的民系属汉族,形成的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有南迁汉人因适应新环境,吸取了其他民系或民族对自身生存、发展有利的文化因素或自身的创新而形成的一些文化特点。在客家民系形成后,由于种种原因,客家人又播迁海内外,与不同民系、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混居,在新的条件下,既有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为生存奋斗的问题,又存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的问题,和平的社会环境是必须具备的。所以,从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来看,客家人珍惜、热爱和平,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点。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弘扬客家文化为中华和平崛起积累正能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此作一些评析,与同仁们讨论。

 

一、和平的环境是人民生存、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客家民系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和平的环境是人民生存、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频繁,社会不安定,人口减少,社会生产力受到较大的破坏,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又一次给中原人民带来灾难。由于社会动乱迫使中原大批汉人南迁,其中有一部分人进入在当时比较安定的赣闽粤边地区,经过较长一段时期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的融合,由于南迁汉人无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占绝对优势,所以形成了汉族客家民系。当客家先民进入赣闽粤边地区时,虽然当地尚处在待开发的历史阶段,但山清水秀、没有战乱、社会安定使他们能够在此立身、发展。因此,在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客家先民、客家人就珍惜、爱护和平环境。切身的体会使客家人认识到没有和平的环境,就没有生存、发展之地,所以客家人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客家人播迁海内外之后,在新的地方立足、发展也需要有和平的环境,所以,热爱、维护和平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特点。

 

二、热爱、维护和平要有精神和物质基础

       热爱和维护和平需要有精神和物质基础,这是在研究历史事件中可发现的基本事实。

   1)必须有足够的实力

         热爱和维护和平的群体在社会上必须有充足的实力,这也可从历史事实来观察。明、清以来的国史和客家史可完全支持这个观点。

         明朝建国初年,国力强大,郑和七下西洋,是前无古人的世界壮举,但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没有借国力强盛而强占他人的领土,虏掠他人的财产,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维护了和平环境,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但在明、清两朝当国力衰弱时就有内忧外患,有战乱,造成社会动荡。

         客家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也支持这个论断。客家民系在形成阶段,赣闽粤边地区人烟稀少,汀州成立时连同3000户“流民”合计,全州只有13千多人,显然,南迁汉人是占绝对多数的,他们需要安定,所以和平环境有保障。在广东西路“土客械斗”时期,当地的清政府疏于管治,和平环境就没有保障。

       热爱、维护和平的力量足够强大,能震慑动乱的制造者,使之不敢贸然激化矛盾、挑起战端,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效。

   2)兼容并蓄的意识和胸怀

         兼容并蓄的意识和胸怀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和平环境所必须的。通常,社会的冲突是因为利益或意识形态的矛盾激化所引起的。客家民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吸收与之接触的其他民系、民族的优点及对适应新环境的一切积极因素为己所用,所以养成了尊重别人、兼容并蓄的思想意识,能够和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和谐相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胸怀的贴切写照,有这种思想意识,较能实现和平共处。

    3)自力更生、合作共赢、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

       有自力更生思想意识的人对待事物首先考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完成,一般不考虑占别人的便宜;有合作共赢思想的人重视合作而且要互利,也不考虑占别人的便宜;思想与时俱进的人,一般朝前看,有较远大的理想,较多从长远利益出发,比较珍惜和平环境。所以这些都是对维护和平环境有利的思想意识。

三、弘扬客家文化对维护和平实现中华和平崛起的积极意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深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华儿女为摆脱被压迫、被欺负、丧权辱国的境况,前赴后继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现在已到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伟大复兴是我们民族百余年来的梦想,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民族凝聚力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弘扬客家文化,对此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客家人有根在中原的牢固思想意识

     客家民系在赣闽粤边形成后,几经播迁,如今已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谚语说:“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虽然客家人分居在世界各地,但根在中原的思想意识非常牢固。所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祖宗言不单纯是客家话,更重要的是指祖宗的教诲,中国的传统文化。客家人有根在中原的强烈意识,这既是客家人忠于民族、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客家人热爱和平、努力维护和平的思想基础。形成这种思想意识与客家人的不断迁徙及所经历的种种事件有关。比如,在清代,已经成为南洋华人首富的张弼士,买不到德国人办的轮船公司的一等舱船票,而他聘请的德籍私人医生却可买到。现实教育了客家人,要和平必须有实力,要不被人欺负,要能以平等地位和外人相处,过和平的日子,祖国必须就像唐帝国那样强大。所以,在海外的客家人自称是唐人,根在中原的意识深植于游子心中。而这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实现民族大团结是有积极意义的。

   2)客家文化有强烈的爱国、爱乡表现

      故乡在人们的意识中通常是指他的诞生地或祖籍地,但这个诞生地或祖籍地的概念可大可小,小的故乡可指一个自然村,大者可以是一个县或一个省,如果身居国外则整个中国都是潜意识中的故乡。客家人因经历多次迁徙,而且有根在中原的牢固思想意识,所以故乡的概念一般都是取较大的一种,在国外的客家人视全中国为故乡是普遍的。客家人有爱国、爱乡的强烈感情。

     爱国保台英雄丘逢甲出生在台湾,台湾是他的故乡是毫无疑义的。甲午战争保台失败后他回到迁台的祖籍地广东蕉岭,蕉岭是他的故乡也是情理中的事。当他得知其在蕉岭的先祖是从福建上杭迁出的,立即前往上杭寻根谒祖,并在上杭兴建学校使族人及乡人能受教育,这样上杭也被他视为故乡,并有报答乡亲之举。

     大埔人张弼士、永定人胡文虎及当代梅州人曾宪梓,当他们经商有成后对故乡的捐献都是面向全国的。

所以弘扬客家文化的强烈爱国、爱乡精神,在整合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方面有积极意义。

3)客家人有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客家民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种种磨难,经历了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艰难,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是会被淘汰的,而能坚持下来的就是战胜了各种磨难的强者,这种精神也就在客家人中世代传下去了。这种精神不仅是维护和平所需,更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所需。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我们有幸能为此出力,是生当其时。我们希望中华民族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团结,集聚正能量。弘扬客家文化能为此做出积极贡献。两岸目前的分治是上个世纪40年代内战所造成的,在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页。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让我们为国家的统一、兴旺、人民的幸福安康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 吴汉光,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执行会长,福州大学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