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詩界革命巨子─黃遵憲










 

詩界革命巨子─黃遵憲

江彥震

黃遵憲,道光二十八年(1848)427日生於廣東嘉應州(今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金山街道下市角)的客家人,四歲讀書,十歲學詩。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近代變法先驅、晚清詩界革命巨子、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1876年(光緒二年)參加順天考試,被錄取為第141名舉人,並以五品銜挑選知縣用。1877年,黃遵憲的同鄉、翰林院侍講何如璋,被任命為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後邀請他一起去日本。黃遵憲考取舉人後,家人都希望他再考進士,反對他去日本。他不顧家人和親友的反對,毅然拋棄科舉仕途,選擇了到海外從事外交工作的職業。經過何如璋的推薦,黃遵憲被任命為駐日參贊官,隨行出使日本。出使前夕,黃遵憲寫詞表達了他希望在對日外交工作中施展才能,實現抱負的心情。

18771126日傍晚,黃遵憲隨何如璋由上海乘輪船啟程,一行30餘人,最後在神戶登陸,開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動。黃遵憲在日本任職四年,漫遊各地,參加各種集會,結交各方面的人士,與許多日本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積極宣導中日睦鄰友好,曾被日本歷史學界稱為中國“最有風度、最有教養的外交家”。曾詩贈日本友人表達了希望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繁榮富強的願望。但對日本政府吞併琉球、侵略朝鮮的行徑,他則加以抵制,據理力爭。他的詩作在日本人士中廣受歡迎,日人贊他為“裁雲縫月之高手”。他又以日本歷史、政治、景物、風俗等為題材,作《日本雜事詩》200余首,開拓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新境界。

1879年(光緒五年),日本吞併琉球,駐日大臣何如璋給總理衙門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餘萬字,分析了日本國情,陳述了我國應採取的對策,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數年,閩海先受其禍。”這些預見都被後來的事實所證明。而這些檔絕大部分都是由黃遵憲草擬的。但清政府卻沒有採納黃遵憲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見,終使琉球成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犧牲品。黃遵憲只好把他滿腔悲憤寄託在他的詩篇《流求歌》裡。

1880年,日本友人源輝聲先生在徵得黃遵憲同意後,把《日本雜事詩》的部分原稿,埋藏在東京墨江畔的家裡,由黃遵憲題寫了“日本雜事詩最初稿塚”九個字,刻石豎碑,作為中日兩國人民永久友誼的象徵。在日本期間,黃遵憲開始接觸從西方傳播到日本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學說。當他讀了法國啟蒙運動先驅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後,“心志為之一變,以為太平世必在民主”,領悟到“所當師四夷”,“中國必變從西法”,思想有了明顯的轉變。並把此思想和想法對何如璋分享。正是這種思想的形成,使他後來成為我國維新變法運動的積極宣導者。在日本期間,黃遵憲清楚地看到,日益強盛起來的日本正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和朝鮮。

後又前往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任外交官。駐外期間,他留心觀察所在國的事物,認為中國要革新自強,必須傚法日本維新。撰寫《日本國志》,全書共四十卷,五十餘萬字,詳細論述日本變革的經過及其得失,藉以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光緒七年(1881年),黃遵憲的《朝鮮策略》提議李氏朝鮮與中國、日本、美國聯手對付帝俄,為朝鮮王妃閔茲暎集團所贊同,儒生們反對而掀起「辛巳斥邪」。雲峴君黨羽安驥泳等圖謀政變,擁立雲峴君庶長子李載先,後因人告密而失敗,安驥泳等人被凌遲,李載先被賜死。

光緒八年(1882年)春,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適逢美國議院制訂了《限制華工條例》15條,舊金山僑民深受其害,多名僑民被當地政府以「不衛生」為藉口而被捕入獄。此前,黃遵憲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對策,但未被採納。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職權範圍內,盡力保護中國僑民。他在視察舊金山華工聚住地之後,親自探望關押華工的美國監獄,並叫隨從丈量監牢面積,責問美國人:「這裡人多地窄、空氣污濁,難道監獄裡的衛生條件要比華僑的住處好嗎?」經過黃遵憲的努力,被拘捕的華僑被全部釋放。黃遵憲動用國際法,爭得了總領事給華工簽發執照的權利。從此,華工來往中美之間,有法可依。

1890年,黃遵憲以分省補用道任駐英國二等參贊,1891年任駐新加坡總領事,從事改善僑胞待遇、保護僑胞財產的工作,發展華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黃遵憲被召回國,任江寧洋務局總辦。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出任湖南按察使,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宣傳維新變法。同年參與上海強學會、與梁啓超、譚嗣同等人創辦《時務報》,任湖南長寶鹽法道,後署理湖南按察使。戊戌變法期間輔佐湖南巡撫陳寶箴大力推行變革,倡立的湖南保衛局,將近代警政引入中國。18988月,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的維新亂黨,由於外國駐華公使等干預,清政府允許黃遵憲辭職還鄉。

黃遵憲回鄉後仍熱心推進立憲、革命等工作,並潛心新體詩創作,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同時,他熱心家鄉教育事業,創立嘉應興學會議所,自任會長,積極興辦新學堂。晚年黃遵憲在牆上懸掛興中會會員謝纘泰畫的《時局全圖》。

1904年冬,即黃逝世前一年,他在《人境廬詩草》最後一首詩《病中紀夢述寄梁任父》中寫道:「……君頭倚我壁,滿壁紅模糊。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圖……。」光緒三十一年(1905)328日,黃遵憲病逝於家鄉梅州,終年五十八歲。4 年後他的遺體移葬於嘉應州梅南黃居坪。6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封建制度在中國終結。

梁啓超寫的墓志銘中,對黃遵憲以及他的詩作了這樣的評價:其人 「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 「其為詩,則精思渺慮盤礴而莫測其際」、「陽開陰闔,千變萬化,不可端倪,於古詩人中獨具境界」。黃遵憲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黃遵憲的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是「詩界革命」的主將,是嘉應州的一代詩宗。他曾輯錄了客家民歌9首,收入《人境廬詩草》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客家歌謠的社會地位。梁啟超說:「近世詩人,能鎔鑄新思想入舊風格者,當推黃公度」;「公度之詩,獨闢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他在《人境廬詩草》中描述客家山歌:「瑤峒月夜,男女隔嶺唱和,興往情來,餘音裊娜,猶存歌仙之遺風,一字千迴百折,哀厲而長,稱山歌。」

黃遵憲曾於1882年(光緒八年)至1885年出任清政府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他親眼目睹了1884年美國總統選舉,但是這並沒有啟迪他思想革新,反而使他愈加保守。黃遵憲作詩《紀事》,記載了美國總統大選的情況和感觸,得出了「共和政體萬不能施行於今日之吾國」的結論。

著作有《日本雜事詩》二卷。1898年,《日本國志》四十卷,1887年成書,光緒二十四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出版、浙江書局重刊。1911年,《人境廬詩草》十一卷(1902年定稿),1911年刊印於日本。吳振清等編:《黃遵憲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雜感五首之一》;「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贈梁任父母同年》

。「一輪紅日當空高,千家白旗隨風飄。搢紳耆老相招邀,夾跪路旁俯折腰。紅纓竹冠盤錦絛,青絲辮髮垂雲髾。跪捧銀盤茶與糕,綠沉之瓜紫蒲桃。將軍遠來無乃勞,降民敬為將軍導。將軍曰來呼汝曹,汝我黃種原同胞。」—《臺灣行》

「噫、吁,悲乎哉,汝全臺,昨何忠勇今何怯,萬事反覆隨轉睫。平時戰守無豫備,曰忠曰義何所恃?」—《臺灣行》。

人境廬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東山小溪唇,建於1884年春,是一座磚木結構園林式的書齋建築,占地面積五百平方米,主要由廳堂、七字廊、五步樓、無壁牆、十步閣、臥虹榭、息亭、魚池、假山、花圃等組成。結構精巧,布局得宜,曲徑回擋,花木掩映,景致幽雅。

廬之名,取義東晉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詩句。門匾是由日本友人,著名漢學家和書法家大域成瀨溫先生題贈。門楣上的「人境廬」三個字,為日本書法家大域成瀨溫所書。黃遵憲晚年蟄居人境廬,創作大量詩歌,並自選和編訂了《人境廬詩草》。

人境廬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藏書閣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廬中保留著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如會客廳對聯:「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另有一聯:「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境。

人境廬於19823月修復竣工並下式對外開放,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評定為全國近現代優秀建築物,1994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廬文物管理所」進行專門保護管理,19953月列為梅州市第一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3月,黃遵憲書齋人境廬及其住所榮祿第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遵憲一生大部分時間活動於政治舞台,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動家和一位推動變法維新的幹將,然而黃遵憲一生最大的成就,則在於他的詩歌在我國近代詩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黃遵憲為我國近代詩歌史上的「詩界革命」開闢了道路。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黃遵憲詩歌的風格和特點。

黃遵憲從小就有較為清醒的頭腦,踏實而不浮華,性格開朗,平易可親,熱愛生活,熱愛家園,熱愛祖國,能清醒地面對現實,這是他後來形成現實主義的詩風的基礎。同時,由於他幼年時期受到的是相當完備的情感、智慧、品德及美的教育。在那個風雲變換的大時代發生的種種重大問題開始促使他去更深刻地思考。四處遊歷和長期的外交活動,使他的思想和創作都有了深刻的變化。

他早在 21 歲所作的《雜感》詩中,就寫下了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之語。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黃遵憲認為自開天闢地以來,人類文明就在不斷地發展、前進著,文學作品也要不斷創新,不應該一味地遵古、擬古,陳陳相因,拾人糟粕。「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斕斑。」這就是 21 歲的黃遵憲提出的 「別創詩界」的現實主義觀點,也是後來 「詩界革命」的綱領。

黃遵憲的詩歌主張與他政治上的維新改革觀點一致。他思想一開始就代表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要打開一條出路,為新事物的發展鳴鑼開道,表現新思想、新內容,就要改革舊形式。所以,作為政治改良運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詩歌改良運動,其倡導者雖為梁啓超、夏曾佑、譚嗣同等人,但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 「詩界革命」開闢道路的是黃遵憲。 「詩界革命」的發生,是改良運動的需要 ,也是近代進步詩歌潮流進一步的發展,反映了人們對新思想、新文化的要求,並試圖解決詩歌如何為改良運動服務的問題。他是梁啓超極力讚揚的 「詩界革命」 的一面旗幟,也是龔自珍以後最傑出的一位詩人。黃遵憲詩最突出的價值在於它能反映出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他的詩堪稱 「詩史」,體現了時代精神。他的詩反映了新世界的奇異風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開闢了中國詩歌史上從未有過的廣闊領域。

一方面他向先進國家尋求真理,探索方向;另一方面,他知己知彼,看清了先進國家的先進之處,也看清了它們富於侵略的本質特點。從而使他愈加明了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弊端,要求改革救亡圖存的愛國心也愈熾熱。他中年以後又親身經歷了戊戌前後一系列的政治風浪,這在他心中掀起了軒然巨波。所有這些,為他提供了創作新意境、新風格、表現新事物的 「新派詩」 的很好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感情基礎。

他忠實地表現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愛國熱忱、痛苦矛盾、理想追求,忠實記錄了中國在那個歷史新階段的許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構成他的詩作的新內容的兩個重要因素是題材新穎、主題新穎。且黃遵憲的詩歌題材豐富,其中反帝衛國、變法圖強是兩大重要主題。黃遵憲的 「新派詩」並非只是用了一些 「新名詞」而已,而是確實開闢了一片詩歌描寫的新領域,表現了新時代的生活,新時代的要求,新時代的文化風貌、政治風雲,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滲透著現實主義精神,貫穿著反帝愛國圖新的精神。

黃遵憲的詩歌基於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同時也帶有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他努力要使我國古典詩歌的舊傳統、舊風格與新時代、新內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風格能夠和諧地統一起來。他的創作基本上實踐了他的理論並取得了成功,給詩壇開拓了從未有過的廣闊領域,以其富有獨創性的藝術在近代詩壇大放異彩。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是一塊標誌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最後階段轉向革新時期的里程碑。

孫中山先生對他的評價是:“黃遵憲是做大事,不是做大官的學者”。毛澤東先生則把黃遵憲歸為近代中國革命先行者的行列。美洲僑領司徒美堂:“黃遵憲是中國歷來駐美外交官中唯一能做保護華僑工作之人”。香港“黃學”專家怡然先生說:“縱觀中國近代歷史,就開放意識而言,如果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話,那麼黃遵憲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了!廣東省社科聯李鴻生指出,黃遵憲既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又是一位外交家。長期駐外生涯使其對外國有較深刻的瞭解,從而順應了近代學習西方的進步思潮,形成了開放進取的思想。其具體主張有四:一是“打開門戶,容納西學”;二是辦新學以造就變法人才;三是以發展經濟為根本國策,促使技術進步;四是“奉主權以開民智,分官權以保民生”。2003629日,溫家寶總理在香港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引用了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的第四首詩:“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勉勵香港同胞“以杜鵑啼血之情去熱愛祖國,熱愛香港;以精衛填海之心去建設香港,建設祖國”,充分體現和說明了黃遵憲詩的現實意義和時代精神。2003913日,溫家寶在訪問墨西哥會見華人代表時,又引用梁啟超《嘉應黃先生墓誌銘》中“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之句,表明自己“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忠於祖國”的觀念來自黃遵憲。[202008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