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嶺南第一才子─宋湘


嶺南第一才子─宋湘

江彥震

宋湘,係客家俊才名耀四方,字煥襄,號芷灣,清朝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傑出的詩人和書法家,亦是一位廉潔愛民的清官,被嘉慶皇帝授封為「嶺南第一才子」,名列「梅州八賢」之一。宋湘生平著述甚豐,詩作尤為出類拔萃,是清代中葉嶺南三大詩家之一。宋湘的詩作共有1000多首。
1756年出生於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白渡鎮象湖村的宋湘,家境貧寒,勤奮讀書,其父為私塾教師。他7歲入蒙館就讀,聰敏過人,九歲能文,出口成章。乾隆三十三年(1768),應嘉應州童子試,名列榜首。次年應童子科試,又居第一。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三年(17701778),宋湘在家一邊讀書一邊務農。
乾隆四十三年(1778) 十七歲時,進嘉應州學宮就讀。同年應府官及學政小考,中秀才。後在廣州粵秀書院就讀,學習勤奮,成績優異,因家貧,往往賣文自給。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宋湘卅七歲參加鄉試,才壓群芳,榮登榜首,成為解元。後在京曾在鑲黃旗覺羅官學校任教習,他第一本詩集《不易居齋集》創作於此時。
嘉慶四年(1799),參加會試,旋應殿試,中二甲進士,授翰林院庶起士,時年44歲。同年10月,因父在家病逝,返回故里。嘉慶五年(1800)還鄉,主講惠州豐湖書院,嘉慶六年(1801),宋湘應惠州知府伊秉綬邀請,任教惠州豐湖書院,在此他寫下不少詩篇,編入《豐湖漫草》和《豐湖續草》,並留下不少墨蹟。嘉慶七年,宋湘因避當地戰亂,離惠州轉居羊城,出任廣州“粵秀書院”院長,梅州從學者眾。
嘉慶十年(1805)冬,重赴北京,被授為翰林院編修,歷任文淵閣校理、咸安宮總裁,國史館總纂主編儒林、文苑兩傳、教習庶起士等職。嘉慶十二年(1807)欽點丁卯科四川鄉試正考官;嘉慶十三年(1808)任戊辰貴州鄉試正考官;後到嘉慶十八年這段時間,歷任文淵閣校理、咸安宮總裁、國史館總篡、文穎館總篡、教習庶起士等職。
嘉慶十八年(1813年)五十八歲起,以翰林院編修的身分出任雲南曲靖知府。到任時,正遇秋澇洪災。他立即組織救災搶險,並很快制服了水患。水患平息後,又發展當地經濟,開展紡織業,被譽為「賢吏」。後又被調往廣南甫、永昌府、大理府、莫南府領迤西、迤南篆事,以及代理滇西道員等。在吏治方面取得卓越成就,這是宋湘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清史列傳》、《廣東通志》、《嘉應州志》均有記載。他把薪俸大部用於振興地方公益事業上,受到廣泛的讚揚。他在歷任各項官職生涯途中每每觸景生情,寫下了不少同情人民疾苦的詩篇,編入《南行草》。
清道光五年(1825)七十歲,遷升湖北督糧道。道光六年(1826)七十一歲卒於武漢湖北觀察署任上。家徒四壁,存銀無幾,惟詩文墨寶頗豐,為封建官僚中所鮮見。
宋湘年輕時便在詩及楹聯創作中展露頭角,被稱為「嶺南第一才子」。《清史稿·列傳》中稱「粵詩惟湘為巨」。宋湘是還善書法,曾書刻「豐湖書院」巨匾。他為書院書撰的楹聯「人文古鄒魯 山水小蓬瀛」被收進《中國名匾》一書。今武漢古琴台猶有宋湘的束竹葉蘸墨書寫《琴台題壁詩》,其詞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著有《紅杏山房集》、《不易齋集》、《燕台清蹄集》、《豐湖漫集》等詩文集。
據梅州市文物鑑賞收藏協會會長羅雄介紹,《清史稿》中有「嶺南之詩,為宋湘巨」之說,清《國史》曾評出清代的120名書畫家,宋湘亦身居其一。黃偉經主編的《客家名人錄》和《詩人微略》、《清朝書畫家筆錄》對其書法都有記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大教授陳永正,在其編著的《嶺南書法史》中,推崇宋湘為嶺南清中葉四大書家之一。
宋湘他是最具嶺南氣質的詩人之一。詩句信手拈來,磊磊落落,卻天生具有大開大合的豪放氣派,讀來酣暢淋漓,真有笑傲江湖之快意。宋湘書法,也是出神入化,古意盎然,興到之時,竹葉、蔗渣隨手取來綑紮當筆,如天馬行空,揮灑自如。丘逢甲謂其書法:「竹葉蔗渣皆妙筆」。
宋湘的書畫作品對梅州客家人影響甚大,可以說自宋湘之後,改變了客家人在書畫界的地位。其書法墨濃肥潤,氣勢沉雄,多巨幅大字,筆力生動勁挺,氣勢超凡,自成一家,時人得其尺幅,如獲拱璧。在雲南昆明著名風景區大觀園,有中國名樓大觀樓,樓中,除孫冉翁的天下第一長聯外,還有一副對聯「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雲山一水樓」特別引人注目,即清代嶺南才子宋湘《七言行書聯》。
他在雲南為官13年,實職是曲靖知府,中間曾代理廣南、大理、順寧、永昌、楚雄等府及迤西、迤南道尹。史載,他初至曲靖,適水患之後,災黎遍地。不堪寓目,便領眾修城治水;後到馬龍州,見地瘠民貧,便捐出俸銀購新紡車500架和一批棉花,令其妻素雲教婦女紡織,以解決人民的生活困難,人們感恩稱所織之布為“宋公布”。
宋湘在廣南府時,見城內地高,飲用水困難,便捐款並親自勘測水源,鑿東、西二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飲用;代迤西遭尹時,所屬地方大饑,瘟疫流行,他捐俸賑恤並組織百姓生產自救。在任權永昌府時,見郡有永保書院久廢,捐俸銀170兩,修復書院,促文教漸興。其在滇為官之治績,百姓莫不感恩戴德,當地人塑宋湘生像,建生祠,立碑祀奉。
此外,為諸志所不及載之“點蒼山造林”一大事,亦為宋湘之業績。宋湘留滇13載,對雲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極其熱愛。蒼山、洱海、大理三塔,滇池大觀樓,瀾滄東鐵索橋等,是他反復高吟的對象。尤為可貴的是,在這些邊疆風物作品中,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詩作總集《紅杏山房集》及在滇所寫詩《滇蹄集》,就是滇任上(道光四年)付刻刊行的。
道光五年(1825),宋湘年屆古稀,始調離雲南,提升為湖北督糧道。次年正月三十日,71歲的宋湘,奉諭統籌漕河全域,親自統率東南漕河糧船3000艘,任務繁重,他櫛風沐雨,乘舟督糧,直至長逝為止。曾寫詩道:“若問老夫今日事,春風扶上督糧船”。途經漢陽,登臨龜山麓之古琴台,還興致勃勃地以竹葉題寫了“伯牙琴台題壁”一首長歌,編入《楚艘吟》中。
宋湘一生,他集詩人、清官、教育家、書法家于一身,為國為民有卓越貢獻。清道光六年(1826)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時,宋湘由於過度勞累,在睡眠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逝後無錢辦葬,靈柩奉旨從湖北移歸梅縣故鄉,寄厝於城西教子岌,後遷入白渡鐮子凹地方。民國6(1917),梅縣縣長林玉閩慕其名,邀請白渡父老。募捐款項,在白渡圩背山修墓安葬,另勒碑銘刻宋湘遺像和“像贊”,置於梅城南門八角亭,後移回宋湘故居,今猶存。新中國成立後,宋湘被評為"梅州八賢"之一,其銅像立于梅州大會堂,供後人瞻仰。[20170805]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