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教父─羅大佑
江彥震
羅大佑,這個名字在台灣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創作的歌曲更是家喻戶曉,不管是《童年》、《戀曲1990》、《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是否》、《皇后大道東》等等名曲,至今還在各種場合播放著,難怪他會被稱作「華語樂壇教父」。不過,提到「華語樂壇教父」,年輕一代的歌迷,可能會先想到李宗盛,但有羅大佑在的時候,即使連李宗盛都不敢自稱為「教父」。2008年「第1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歌壇大哥周華健稱李宗盛是他的大大哥,但李宗盛一上台立刻謙虛說:「有請我的大大大哥羅大佑」,接著羅大佑露臉,可見羅大佑在華語樂壇的的教父地位。
羅大佑1954年7月20日,出生於台灣台北市,其父係來自苗栗縣的客家人,他的家庭是醫生世家,爸爸和哥哥都是醫生,媽媽是護士,姐姐則是藥劑師。他畢業於高雄中學及中國醫藥學院(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醫師高考及格,並曾接受放射科醫師訓練,曾任外科實習醫師、放射科醫師、內科醫師。羅爸爸醫術高明又非常喜歡音樂,所以從羅大佑6歲開始,就先後買了鋼琴、電吉他、電子琴等給他練習。所以說羅大佑音樂啟蒙來自醫生爸爸,大學就寫出《童年》、《鹿港小鎮》等名曲。
羅大佑接受訪問時說:“我的第一架鋼琴是父親買的,可是,年幼的羅大佑討厭極了每天30分鐘的練琴時間,有幾次和鄰居小孩玩到一半被叫回家練琴,他還當眾哭了起來,幸虧父親的堅持,最終還是開啟了他對音樂的興趣。小學三年級時,他已經懂得去抓歌曲的和弦,初中開始大量聽英文歌,到了高中,羅大佑對編曲產生興趣和嘗試,並於18歲組搖滾樂團擔任鍵盤手;上了醫學院,他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聽音樂,並大量地買唱片,光是大學七年就買了一千多張左右,寧可少吃一頓飯,也不想少買一張唱片。18歲時的電子琴也是父親買的。雖然他沒有親口教我怎麼唱歌,但是父親一直是後面撐著我的那個力量”。
從大學一年級到七年級,羅大佑經常利用業餘的時間,研究音樂和創作,並寫了幾首影響他一生的歌,包括《童年》、《鹿港小鎮》、《光陰的故事》等,於此同時,樂團裡的鼓手介紹他去做電影《閃亮的日子》配樂。據說羅大佑光寫《童年》就整整花了五年時間,因為他想讓歌詞和旋律完全貼合在一起,只要唱得不順口,他就不想推出來。而且寫這首歌的地方,並非歌詞中的池塘邊,更不是在榕樹下,而是一個很普通的場所。羅大佑說,自己寫歌的時候,腦海中的童年全是粉筆、黑板、便當、課桌,也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寫出了《童年》這首歌。
而《光陰的故事》則成為當年大學校園中,被學生們傳唱次數最多的歌曲。羅大佑坦言,這首歌是在描述他的初戀。大學一年級,他認識了一個護理系的女生夏志仁,他們在一起大約七年,於是這個女孩成了他寫這首歌的對象。
有一天,《閃亮的日子》副導演打電話給他:「大佑,導演想找人寫電影插曲,但不見得用,也不見得不用。」三個月後,羅大佑戰戰兢兢的把成品交給導演,導演居然「咦」了一聲說:「比我想像中的好耶!」讓他內心狂喜不已。
但羅大佑可能萬萬沒想到,他不僅因為該片男主角劉文正主唱這首《閃亮的日子》,令他在幕後一炮而紅、正式踏入音樂這個行業,還藉由這部電影,讓該片的女主角張艾嘉認識了他,並且自此改變他的一生。
1972年參加學生樂隊擔任鍵盤手,1976年正式投入商業音樂創作,1981年,首度擔任唱片製作人,製作張艾嘉《童年》,嶄露頭角;收錄單曲《小妹》,據羅大佑透露是他對張艾嘉的暱稱。羅大佑和張艾嘉,他為她寫歌,她迷戀他的才華,兩人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正如電影裡上演的精彩劇情,唱歌的張艾嘉在華語樂壇火了,幕後的羅大佑卻一直默默無名,而他雖然一直想發行人生的首張專輯《之乎者也》,卻沒有唱片公司願意出唱片,甚至嫌棄他既不帥又會走音,聲音還粗粗啞啞的,像含著一顆滷蛋咬字不清,所以《之乎者也》到處碰壁。
此時張艾嘉出面了,在羅大佑一畢業就找他跟自己合組唱片公司,並且四處遊說,終於從音樂人黃霑手裡,挪出一筆資金,剛好,當年剛成立的滾石唱片公司也說,我們都是年輕人,反正出這張,也不枉我們幹這一場,就算賠錢也沒關係,就出吧。
沒想到1982年4月21日《之乎者也》一發行,就在台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一顆震撼彈,席捲了整個文化界,該專輯打破當時流行的民歌曲風,利用搖滾樂的形式對七十年代的校園民歌進行了一次革命,帶領台灣流行音樂走向史無前例的批判與省思風潮,一上市便大賣了15萬張,讓世人了解不一樣的羅大佑,那時的他才28歲。
而專輯內的單曲《鹿港小鎮》,歌詞探討台灣經濟起飛後的社會劇烈變遷問題,更是廣泛引起各方矚目。裡頭有這麼一句歌詞:「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把年輕人從天真純情、風花雪月的狀態,帶到這個世故的世界,為他們找到不滿的宣洩出口。
其後推出的《未來的主人翁》專輯,針對民族、時局、傳統社會,進行的批判與反省,收錄單曲〈亞細亞的孤兒〉(台灣客家作家吳濁流歎台灣國際地位名詞),以吉他與嗩吶伴奏緩緩感傷唱出,歌詞包含了「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適值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在台灣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與激盪迴響,並成為戰爭片電影《異域》主題歌(歌手王傑重新翻唱)。
有趣的是,羅大佑出道的時候,形象挺令人過目難忘的:長捲髮、戴著一副超大墨鏡、全身黑衣,基本上已經把半邊臉都遮住了。後來當他談到這段往事時,笑稱當時感覺自己的詞曲什麼的都還不錯,就是長得有點難看,所以帶著大墨鏡想要遮遮醜。實際上,當時他的造型與美國流行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極為相似,在當時威權體制甫解嚴之際,是強烈的反叛符號象徵。
可是羅大佑卻在1984年推出第三張國語專輯《家》,1985年與張艾嘉、李壽全等創作《明天會更好》後離台,赴美國行醫兩年,因為他深刻領悟到政治和銷售市場帶來的巨大壓力,而且至此音樂事業受挫之際,他與張艾嘉的感情也走到盡頭;另一方面,則是來自父親希望他考醫師執照的壓力,就在他於醫學和音樂當中搖擺不定,不知該怎麼決定之際,決定接受父親的安排,選擇遠走紐約考取醫師執照,當放射科醫生過活,讓自己歸零。
但赴美二年後,羅大佑依舊忍不住自己對音樂的狂熱,在1987年4月於紐約寫下一封長達11頁的長信,祈求父親能讓自己選擇音樂,信中他如此寫道:「我不會讓你們失望,做音樂的收入不會比醫生差!」也感謝父母對他作為一個醫生的栽培,就此正式放棄從醫。
定居香港開啟音樂第二春,
電影歌曲連連得獎,1986年,羅大佑以一首《東方之珠》回到香港,並在香港定居,還籌辦了自己的「音樂工廠」,且從電影打開突破口,創作了別具一格的《愛人同志》,表面寫的是愛情,批判的還是人心與社會。接著又為電影《衣錦還鄉》擔任配樂,榮獲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配樂」。這期間他在「音樂工廠」創作的《海上花》、《船歌》、《戀曲1990》等中國風的流行歌曲,再一次撼動華語流行樂壇,寫盡了遺落族群的滄桑與躊躇,也撫慰了許多移民的思鄉情懷。此後,他又與「鬼才」黃霑合作電影《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滄海一聲笑》,獲得台灣金馬獎的「最佳電影主題曲」,該專輯更在台灣發行一周,便突破30萬張銷售量。
1998年,對於羅大佑來說,絕對是最不平靜的一年,他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至親死亡的痛苦,父親在紐約過世了,他清楚知道,要是沒有父親的支持和理解,自己不可能有今天,就像「靈魂死了一次」,羅大佑迫切需要一個家庭,來彌補父親的離去以及與家人隔閡的這一塊缺失,就在父親去世隔年的某一天,他與相戀12年的李烈,在經過紐約市政廳時,突然對著她說「我們進去結婚吧!」開始了第一次婚姻,但卻只維持了一年零8個月。兩人用自己的人生,演繹了什麼叫「相愛容易相處難」。
李烈年輕時是一名演員,但在與羅大佑12年的愛情長跑中,她放棄了自己的演藝事業,專職做羅大佑的助理,鞍前馬後的為他操勞一切,可是結婚之後,兩人觀念、生活習慣分歧、個性太強等等因素,令李烈覺得快要窒息,於是在2002年主動向羅大佑提出離婚。李烈說:「太多事情難以溝通吧!有時我覺得委屈,他也有很多不滿,沒有誰對誰錯。婚前我們不像一般男女的交往,婚後也不像一般夫妻的關係。」2004年,羅大佑曾經寫過一首《啊!停不住的愛人》送給李烈,其實他常常為深愛的女人寫歌,除了《光陰的故事》獻給初戀女友之外,也寫了一首《是否》紀念他與張艾嘉的戀情。
2010年,幾乎不再期待愛情和婚姻的羅大佑,與小他13歲、在香港從事金融行業的李伊琳(Elaine)於峇里島結婚,2012年兩人通過人工受孕的方式誕下一女,有了孩子之後,羅大佑一家從香港搬回了台北,《戀曲2100・家》是羅大佑等待女兒降生過程中寫下的歌,這不是他第一次譜寫「家」,但卻是他第一次真正擁有自己的家。[20230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