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温公祠
江彥震
坐落在葉劍英元帥故鄉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羣豐村的巨型的客家圍龍屋仁厚温公祠,始建於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唯一收入中國建築學會編撰的鉅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公祠與住宅合一,佔地2.3萬多平方米,仁厚温公祠有三堂、八橫、三圍龍,擁有480多間廳堂、房間,仁厚温公祠在上世紀70年代,曾同時居住了500多人,一座屋住了當時的2個生產隊。這在民居建築中極為罕見。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南北長87米,東西寬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八橫三圍,儼然一座龐大的民居建築。
仁厚温公祠是圍龍屋建築羣體的縮影,對研究民居建築、窺探客家文化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很古樸,一派水鄉風采,幾百年的建築藝術和幾百年的蘇鐵樹讓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數百年的歷史長流,必定在這裏留下古老神奇的印記!五百年的歲月滄桑,在這裏刻下前人創業的足跡,二十一世紀的今人到此一遊,定會觸發你的思古幽情,激起你的探究欲!因為她有悠久的歷史的積澱,她是古老的民居,她有客家文化的特色。
整座建築坐北朝南偏向東;中間有一中軸線,兩邊平行對稱;後面的圍屋與前面的池塘使全屋的外形呈橢圓形;屋內天街、巷道、走廊如脈絡相連,四通八達。仁厚温公祠構造精巧,深深的庭院和長長的天街,由堂屋、橫屋、圍屋、化胎、池塘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她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個廳堂。上廳最高,中廳最大。
中廳高5.65米,寬9.3米,深7.37米,光中廳就可擺20桌宴席。房間有390間,兩邊還有近百的雜間。由前至後漸次升高。中間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慶典、宴客之處,氣勢雄偉。八行橫屋整齊對稱。三重弧型的圍屋型似長龍,美如彩虹。如此龐大精巧的客家圍龍屋,既有中原傳統民居之遺風,又有新環境新條件下的創新的客家圍龍屋。在堂屋與圍屋之間有一個化胎,是客家民居的特色。
而在化胎上種蘇鐵,則是仁厚祠温氏族人特有的傳統,因為這裏還有一個族人祖先的傳説故事,蘇鐵是此地温氏祖先的救命樹。那蘇鐵經四百多年的生長繁殖,每墩的外圍周長有四十多米,要三十個人手拉手才能圍攏。那蘇鐵古樸蒼勁,枝繁葉茂。
仁厚温公祠的構建科學而巧妙:全屋五部分主次分明,堂屋居中,其餘成向心之勢;一年四季温潤的東南風可吹遍每個角落,正午的陽光能照到每家門前;夏天大雨排水順暢,無淋漓瀝澇之苦;冬季寒冷的北風被擋在圍屋外面,族人在屋內享受冬日的陽光。
如此一座龐大的客家圍龍屋古民居,從歷史、規模和文化內涵來看,比起福建的圓土樓和山西的喬家大院一點也不遜色。已有500多歲,佔地2.3萬多平方米,為梅縣區迄今發現最大圍龍屋。
試想一下,在500多年前,在當時還屬偏僻之處,一個家族構建起如此宏大的居室,須有何等的雄心,具有何等的氣魄!仁厚温公祠是一座典型的客家人特有的圍龍屋,人們也可以窺見客家人披荊斬棘、創建新業之毅力,繼承與創新和諧結合之匠心。
來到仁厚祠,我們還可以看到客家民俗,瞭解過去客家人的生活風貌,尋訪中原之遺風,品味南粵之古韻。客家人居室,客家婦女當年的服飾,生產、生活用具,如蓑衣等,這些能使我們更加了解客家人和他們當年的生活狀況,把我們帶入歷史的遐想。
客家人從北方許多地方南遷到廣東一些地方,南遷的原因是西晉永嘉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再是北宋金人南侵。客家人分布全國18個省區、28個區縣。據介紹,溫氏族人的九世祖從山西來到梅州定居在梅縣區丙村,現已傳至29世,前後20代人,繁衍至400多戶(外出定居的在外),上千口人丁。一支族人,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勤力,幾百年群居一屋,繁衍發展到如此程度,就足以說明客家人濃厚的文化底蘊與非凡的生存發展能力![202209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