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陶洋江家聚落
江彥震
「鹿陶洋江家聚落」位於臺3線臺南玉井、楠西之間,是公認全臺灣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閩南式大型單姓傳統農村聚落,佔地3.5公頃的老屋聚落,保留了200年歷史,以及日據時代的紅磚屋,仿佛是臺灣300年來農家建築變遷的縮影。最大特色是10幾代聚居而未分家,保留了「宋江陣」的歷史文化,整個聚落由公司管理(江家古厝公司),嚴禁蓋高樓。江家子孫繁衍卻始終維繫傳統農業社會家族結構。整個老屋充滿歷史文化意義,可謂活的聚落博物館,整個老屋群包括土角屋、磚墻、鐵皮屋、混凝土墻、洗石子屋、竹編墻等10餘種建築格式,130多棟房屋,有的雖已更新重建,但多數為20年以上屋舍,更有多棟百餘年歷史老屋;屋前月眉形的蓮花池,仍維持200多年前的舊型制,是過去農家必備的貯水池。
聚落裡,又以江家宗祠為中心主軸,其江家子子孫孫仍維繫傳統農業社會家族結構,十幾代聚居而未分家,並堅持「尊先敬祖,長幼有序」的型制與觀念,並由族人組成公司管理統籌老屋觀光事宜。因為拍攝電影「總舖師」而爆紅的經典場景,江家老屋是保存非常完整的聚落,祠堂公廳的中軸四進三院,子孫居住的左右廂房左六右七象徵13條龍,最外圍就是雞舍豬寮等。
江家祖先源自大陸福建省詔安縣,而江棋壽字信篤,號如南,為第12世,清康熙年間來台,目前已有第24世;共有4大房,輪流舉辦每年的祭祀活動。傳承迄今已3個世紀。每年清明節,鹿陶洋江家老屋依據傳統舉行祭祖,散居各地子孫逾200多人返鄉,一起跪拜開基「阿太公」,象徵慎終追遠、飲水思源,過程簡單、隆重。清明節舉辦祭祖儀式,準備紅龜等供品,各地子孫齊聚「阿太公」江棋壽墓前,上香之後,再敬獻鮮花、水果,最後行三跪九叩首大禮。
鹿陶洋江家祭祀公業以公司模式運作,清明節江家分居各地的族人返家”掃墓”,每人分紅龜粄和一百元。每年農曆六月二十日,是「入丁日」,當年度有添男丁的家族,和前來繳租的宗親,都在江家辦桌請客的行列,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
祭祀管理委員會理事長江明得說,去年因疫情,首度暫停清明掃墓活動,這次由第4房主辦,宗族內「論輩不論歲」,最長的是第19世江武珀,最小是第24世江其恩。儀式結束後,則發放紅龜粄,每位參與者也可獲贈樂透彩1張(有的時候發壹百元),讓大家發財,也希望江家飲水思源、不忘本精神能永遠流傳。
300多年來不斷傳承下去,直到現在都還有江家後代居住在這裡,現還有20餘戶共約百人居住,大多是老人家與小孩。宗祠堂向外看,會見到中間有圓形的黑色的地板,連接著從樓梯至另一堂共有17塊的石頭地板,住在江家老屋的老阿嬤現身說法。以前她嫁進來時,是坐著轎子來到這個圓形的地板中央落轎,然後走剩餘的7塊石頭地板進祠堂拜祖先,至於為何要走7塊這個數字由於年代久遠,阿嬤說他也不大記得了,只知道是取吉數,每個嫁進江家的媳婦們,現在都還有此傳統,只是現在已經改搭轎車了。
從江家聚落建築配置,可以清楚看出宗族族人對傳統家庭倫常的重視,宗祠位處聚落中軸線,往外慢慢拓展,祖訓並規定「聚落內的建築不得超過祖祠堂的高度」,因此宗祠建築的作工,可說是整個江家聚落建築中最為講究、精細者,依據碑文記載,目前宗祠的最早修建年代為1906年,1930年(昭和5年)因原有的祖祠堂與茅草屋不堪使用而翻修,今四進三院十三條護龍的建築格局亦在當時形成雛型;後期修建宗祠主要以時代的轉變和破損修繕為主要目的,僅於2010年甲仙地震時進行部分結構補強,因此本次修復工程可說是近90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楠西區的鹿陶洋江家聚落,是台南市唯一的「聚落建築群」文化資產,所有權人長期以來對保存維護文資非常積極,是楠西區重要文化景點,但2016年的0206地震造成聚落14戶民宅受損,隔(2017)年相繼完成修繕。江家老屋也是現在全台灣唯一的聚落型聚落建築群,一方面是家族團結的象徵,一方面也是保存非常完整的一個聚落建築群,可以說是具有文資身分的一個建築,文化資產保存成為台南市政府最重要的任務。
從江姓族人因居住江國得姓開始,到遷入濟陽與淮陽兩地發展,後世遂以濟陽與淮陽當做郡望。而後因為朝代演替,客家先民南遷避難,江姓一族輾轉遷居入閩,經寧化石壁村,轉上航而至汀州府永定縣金豐里開基,史稱「金豐發祥」。而後後裔分支稱為北山、東山、南山三大房派,另一部份子孫遷居平和縣大溪鎮開基,另一系則往南進入詔安縣,這些系統而後又輾轉往海外發展,其中不少人就遷往台灣定居。
搬遷來台的江姓宗族,從分佈狀況來看,以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彰化縣與嘉義縣為多。以祖籍來看,則以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現改為區)為主,其中又以東山、南山、北山三房為多,筆者的祖先即來自北山房,來台祖為江鑑周派下,世居桃園市新屋區,這些汀州客家將屬於原鄉的「東峰公太」信仰帶來台灣,在台灣廣為流傳,即便不是汀州江姓也共同奉祀,遂成為專屬於江姓宗族之信仰。
楠西地區主要之江姓系統有三支,楠西鄉鹿田村之鹿陶洋江家、油車口江家與玉井鄉竹圍村之竹圍江家。鹿陶洋江家與油車口江家祖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井邊二都下割社(今霞葛鎮);竹圍江家祖籍詔安縣三都象頭埔。依照族譜、口述歷史與移民遷徙路線來推斷,鹿陶洋江家與油車口江家皆是江姓入閩始祖江曄公二子江萬載之後代,竹圍江家則是三子江萬傾之後代。楠西地區盛傳三個江家系統在大陸就居住的十分接近,來台灣後又居住在一起共續前緣。
而新屋之江鑑周一支亦承襲楠西江氏共同祖先江曄,江曄長子萬里之次子江鑄,江鑄長子承肇,承肇獨子八郎遷居上航縣成為來閩之開基祖,傳至第四世百八郎遷居永定縣高頭鄉上社,傳至第九世添洧為北山房,十八世奇瀾之第三子鑑周,十九世之鑑周公跨海遷居來台灣桃園新屋開墾,即為派下之來台祖,筆者先父永章公為廿六世,筆者則為廿七世卻是來臺第九代。
江家族系渡台後,面對了與大陸不同樣的挑戰,或是不同州府人的相處、或是面對原住民的威脅、而楠西一帶地處深山,匪徒聚眾常騷擾庄民等因素。三個江家系統在住的方面,先是彼此之間居住的十分靠近,一旦亂事一起,彼此之間能夠相互聯絡與照應。在建築方面,三個江家系統都在典型南部集村式建築外,先是種植刺竹,而後逐漸演變成了竹圍,並靠著多層竹圍與其緊密性,搭配上客鳥巢這樣的瞭望設施,成為堅不可破的防禦設施。另外,鹿陶洋江家與油車口江家更積極訓練宋江陣隊伍,面對外來武力威脅時,有能力主動出擊,達到抵禦外侮之目的。
在台灣發展多年後,三個江家都逐漸發展起來,有一定的規模。鹿陶洋江家擁有大筆土地,成為楠西地區許多佃農的頭家,因此才逐年演變出吃公這樣的習俗;而油車口江家則專心在順興號店舖之經營,後逐漸朝向政治圈發展;竹圍江家也著重政治路線,從清代以降,歷經日據時期與國民政府來台,竹圍江家在地方上屢屢擔任重要職務。
在信仰方面三個江家系統都透過對來台祖或以上祖先之祭祀達到凝聚族人感情之目的,鹿陶洋江家更透過編修族譜、吃公、田府元帥誕辰與宋江陣演練等各種祭祀活動,以及四大房頭與祭祀公業之積極運作,讓族人有更強之向心力,對照楠西今日人口外流嚴重之狀況,鹿陶洋江家宗親對宗族事物參與之熱切程度實屬不易。最特殊的地方,就屬「春分公」之信仰,祂跨越了三個江家系統之間的藩籬,以霞葛開基祖江啟昌為號召,成為全楠西地區江姓之信仰。另外,在霞葛原鄉信奉之「大伯爺」信仰,並為隨著遷徙而帶來台灣;在霞葛原鄉從未接觸過的「東峰公太」(江寬山)信仰,卻成為鹿陶洋江家十分重要的信仰之一,更藉此成為鹿陶洋江家與在台灣的永定江氏溝通的橋樑,實在是非常特殊的現象。[202202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