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八百壯士團長─謝晉元


八百壯士團長─謝晉元

江彥震

謝晉元生於1905年,字中民,廣東蕉嶺縣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等。民國十四年(1925),在廣東大學預科肄業。同年十二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次年十月畢業,在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任排長,參加北伐戰爭。後調到第十九路軍蔡廷鍇部任連長。在濟南討伐孫傳芳戰鬥負傷,癒後先後任武漢要塞、河南省保安處營長、中校團副及旅部參謀主任等職。

民國廿六年(1937年)年七月七日,日軍在蘆溝橋掀起戰端,八月十三日即展開了中日首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當時的上海是東亞最大港埠,又是我國經濟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華洋雜處,因此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決定在上海向國際顯示中國抗戰的決心。

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方圓不過幾十公里,日軍先增援三十萬兵力,雙方三個月的血戰,死傷超過五十萬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慘烈程度,被國際媒體形容為「血肉磨坊」。由於中國部隊戰志高昂、見死不退,著實出乎日軍意料之外,僅此一役,就已經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迷夢。

戰爭相持至十月底,日軍登陸杭州灣,大上海全部陷於敵火包圍之中,中國統帥部以拖延時間戰略目的已達,為長遠計作戰略上之轉移。廿六日下命五十萬國軍退出上海戰場。謝晉元於淞滬會戰前夕,隨部自無錫開赴上海參加抗戰。任第八十八師第二六二旅第五二四團中校團副。謝晉元奉命留守閘北繼續作戰,負起掩護大軍撤退的艱鉅任務。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地址為光復路117號。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占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深54,高25。建於1931,它原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現時四行倉庫歸屬上海百聯集團,仍然用作倉儲用途。

十月廿七日清晨,日軍發覺我軍全線撤退,立即跟蹤追擊,日軍在閘北正向前搜索之際,不料忽被四行倉庫屋頂之彈雨掃射,日軍一時人仰馬翻,亂成一片,此時日軍尚不知彈雨從何而來。之後發現四行倉庫內留有國軍,於是對倉庫實行三面夾攻,雙方衝鋒肉搏,戰況激烈。謝晉元團長親率下屬於四行倉庫外佈陣迎戰,痛殲日軍,殺敵無數。

一時全閘北各地之敵軍,分路向四行倉庫集中圍攻,其中有敵軍二十餘人,在蘇州河畔來攻,這時有一位在六樓守望的壯士看見,立刻全身縛滿手榴彈,突由六樓平台對準敵人躍下,一個大炸彈自天而降轟然爆炸,煙屑飛揚中,二十餘敵兵化為泥灰肉醬,而我壯士亦血肉橫飛,忠勇殉國。隔岸民眾看到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稱快,但也為這個英勇壯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軍楊惠敏在蘇州河畔眼見對岸日旗遍佈,獨四行倉庫屋頂未豎國旗,便決心要將青天白日旗幟送進四行倉庫去,楊惠敏於十月廿八日午夜冒險夜渡蘇州河送了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給守庫士兵。那面旗現存台北市國軍歷史博物館。二十九日天未破曉,謝晉元團長率領所部肅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於一片煙塵火海中,爭睹巨幅青天白日國旗,迎風招展,無不喜極而泣,感奮萬狀。當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報,都報導四行孤軍奮鬥和女童子軍楊惠敏代表全體市民,冒險潛入倉庫向孤軍獻旗種種細節。

自四行倉庫屋頂懸掛國旗後,全國人心振奮,並且轟動世界,日軍當局見全球輿論讚揚國軍,痛憤之極,所以向公共租界當局,提出嚴重威嚇,要求迫令孤軍投降,或撤入租界繳械。一方面向孤軍發動猛攻,自早到晚,連續四次進攻,但均遭孤軍擊退,敵人傷亡甚重。

廿九日,寫下遺書:“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餘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 十月三十日,敵軍又大舉進攻,用小鋼炮及機關槍向四行倉庫密集射擊,並有敵機數架在上空助戰。孤軍沈著應戰,逐一殲滅。上海公共租界英軍司令少將,因見我軍英勇作戰,深受感動,除了購贈糧食送給八百壯士充飢外,他更親自進入四行倉庫拜會謝晉元,建議孤軍自租界撤出,英國駐上海領事願給予最大的協助,但謝團長答道:「我們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們蔣委員長的命令,否則我們寧願戰死。」

後來,各國使節團透過外交關係,正式提出照會,要求我政府下令撤離孤軍,以免日軍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國僑民。三十日,蔣介石再三考慮,以八百壯士已完成掩護國軍主力撤退的任務,決定電令倉庫守軍撤出並轉進租界,遂下了“珍重退入租界,繼續為國努力”的手令。四行倉庫守軍只得服從命令,揮淚撤離。

三十一日凌晨,敵又以飛機大炮攻擊倉庫,他以三挺機槍掩護,率部衝出重圍,退入租界。謝晉元率部冒死突圍,日軍水陸射擊,八百壯士且戰且走,英軍司令在橋頭接應,數萬市民隔岸聲援,情緒沸騰,幸而謝團長沈著應變,於密集炮火中迅速搶越橋頭,堅守倉庫四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斃敵兩百餘名,寫下中國抗戰史上極為壯烈的一頁。雖有傷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軍們成功奮守四行倉庫,完成了掩護五十萬國軍撤退的任務。他受到上級通令嘉獎,升任為上校團長。

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524謝晉元中校率領數百名士兵由193710月27下午10月31抵抗了日本軍隊的進攻四日,掩護88師撤退到上海郊區。十多名士兵戰死,三十多人負傷。一方面,由於當時四行倉庫臨近南岸的公共租界,謝晉元的防守盡為當時逃避到租界的大量平民和外國人士所目睹。

另一方面,謝晉元的防守被認為是有意地造成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現象和向外國顯示中國抵抗日本的決心。因為通常軍事命令只要上級指示便行,無需文官如宋子文這樣的高調轉達撤退命令。另外謝晉元進駐倉庫當夜,曾有英國士兵詢問駐兵有多少人,謝晉元為了壯大聲勢,回答八百人,遂造成了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事跡。事實上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防守。

部隊退入租界後,正待整裝再戰,卻被英軍解除武裝,送往膠州路“孤軍營”,受盡淩辱。他滿腔悲憤,每日清晨帶領孤軍唱國歌,舉行精神升旗儀式,出操上課,教育部屬勿忘愛國軍人的人格和國格。民國廿七年(1938年)八月十一日晨,為紀念“八一三”抗戰一周年,率部升起國旗。當天下午遭到萬國商團外籍軍隊包圍衝擊營房,奪去了國旗。他指揮壯士展開搏鬥,四名壯士犧牲,一百餘人負傷。孤軍被送往外灘中央銀行大樓幽禁。他下令開展絕食抗爭。工部局被迫讓步,將他們送回孤軍營,奉還國旗,撫恤死難壯士,並對此事件表示歉意。

民國廿九年(1940年)年三月,漢奸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派員以陸軍總司令的高官誘降,他嚴詞斥道:“爾等行為,良心喪盡,認賊作父,願作張邦昌,甘作亡國奴。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以保國為民為天職,余志已決,決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休以狗彘不如之言來污我,你速去,休胡言。”敵偽見軟硬兼施無效,於民國三十年(1941)四月,收買叛兵四人在廿四日早操時,乘他不備,用兇器將其擊死。遇害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一代民族英雄與世長辭,但他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光榮戰績,震爍中外,名垂不朽。五月八日,國民政府通令嘉獎,追贈為陸軍少將。上海十萬民眾前往瞻仰遣容。毛澤東高度讚譽八百壯士民族典型。蔣介石譽其為精忠貫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晉元中學建立紀念館立像,其家鄉蕉嶺縣建立晉元中學作為紀念。雖然謝晉元從未參加過國民政府剿共的軍事行動,但他的墓地仍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破壞。1983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橋萬國公墓重建其陵墓,「表彰他『參加抗日,為國捐軀』的光輝史蹟」。[2007.6.30]

 

 


 

 

謝晉元故居位於中國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由謝晉元曾祖父在清代咸豐年間建造。房屋座西向東,為沙灰瓦木結構、三幢合面兩門樓平房,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建築面積675平方米,兩座大門分別命名為儒林第荊樹居

 

 

 


  為弘揚將軍精神,蕉嶺縣人民政府1998年撥專款贖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後批准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撥專款興建了謝晉元紀念館,與故居原有建築相連互映,並珍藏了大量展現將軍生平事蹟的圖片實物。謝晉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內外華裔子孫及國際友人前來景仰參觀。上圖為謝晉元將軍故居

 

 


上海的晋元高级中学

蕉岭县的晋元中学

 


 

四行倉庫(下圖)(下圖為謝晉元與其手下的四名連長),
謝晉元與其手下的四名連長于19414月,被日、偽收買的叛兵4人在24日早操時,乘他不備,用匕首將其刺死。毛澤東高度讚譽八百壯士民族典型。蔣中正譽其為精忠貫日

 

「入聯公投」可以休矣


「入聯公投」可以休矣

江彥震

隨著下一屆「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日期的逐漸逼近,台灣當局推動「入聯公投」的動作也越來越大,政府機關辦公大樓到處張貼看板、貼紙;公務車輛懸掛入聯旗幟;公文函件、水電費單據充斥著各式各樣入聯文宣,硬是把「入聯公投」打成這次選舉最重要的議題,連在野黨都得拿香跟著拜,也搞個所謂「返聯公投」,希望在選舉投票時能不失分。

 

「入聯公投」刺激美國對台灣當局的態度

 

陳水扁的如意算盤是,如果陳水扁向美國保證「公投」通過,台灣不會進一步宣布「獨立」,美國終會取消反對。陳水扁最近就常說不會宣佈「獨立」,前幾天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訪問時就重申他不會宣佈「獨立」。因為陳水扁認為舉辦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一事,即使通過,也不會改變台灣的現狀,美國本來無須反對,只是美國擔心「公投」通過,台灣進一步宣佈「獨立」,故暫時持反對態度。然而,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部門資深主任韋德八月卅日表示,加入聯合國必須具備國家資格,在這一點上,台灣或者「中華民國」不是國際社會的國家。美國政府的立場是:「中華民國是一尚未定案的議題,且很多,很多年來都未定案。」等於給台灣當局一個當頭棒喝。

過去,美國對台獨的立場,一直以來都採取「不支持」的態度。但日前美國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明確警告陳水扁的「入聯公投」是「台獨」的一步,華府最新一期「尼爾森報道」指出,台灣若堅持要完成入聯議題,並推動聯合國大會投票,將迫使美方改變對台現狀的保護政策,使美國政府公開「反對台獨」。華府認為陳水扁的「公投」沒有實質意義,既使通過也無法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台灣名義「入聯公投」無疑將挑釁北京,以及刺激布什政府對台灣當局的態度。

 同時華府多位觀察家亦已警告,如讓台灣名義入聯議題在聯合國大會中進入投票階段,可能促使北京有理由向美國要求結束多年來美國對台的模糊保護政策,而民進黨如持續與美國相對抗,最終將讓美方直接公開反對「台獨」。

 

民進黨又在耍騙選票的選舉伎倆

 

少數「獨」派人士,幻想「入聯公投」通過之後可以朝向宣佈「獨立」跨步邁進,因而跟在民進黨及其政客後面,搖旗吶喊,推動「入聯公投」。其實,民進黨政客只想贏得選舉,根本不在乎沒有什麼意義的「入聯公投」有沒有通過。這種再三保證「公投」通過也不會宣佈「獨立」的「入聯公投」,既不能入聯,又無法「建國」,故只是一種利用民眾的渴望,誤導民眾的熱情,以騙選票的選舉造勢伎倆而已。唯一的效果是:「公投」通過,又不宣佈「獨立」,入聯仍然不過的時候,民眾就會覺醒又被民進黨耍一道。

陳水扁的「公投」議題已經傷害到民進黨的「總統」參選人,當謝長廷在日前訪問華府時,美方無論是白宮還是國務院對「公投」的議題都是態度強硬且不領情。另一方面,陳水扁如持續推動「公投」議題,有可能讓中國大陸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對台灣採取非和平的手段。

美國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日前批評台灣「入聯公投」是項「錯誤」。台灣駐美副代表黃偉峰上月廿九日表示,美台對「入聯公投」的認知確有歧異,會加強溝通,但目前無法預測「美國的動作是否就此停住」。但黃偉峰也坦承,「無法預知」美國是否會接受台灣的說明。他強調,美國認為「公投」會引起台海緊張,但台灣並不認為如此。美國反對台灣舉行「入聯公投」的態度很一致,也隨著不同的時間,升高層級發表談話。如今竟然遭到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主任韋德寧公開否定「國家」資格,真是始料未及,台灣的國際地位勢必受到重擊,國際空間也將大為緊縮,「入聯公投」可以休矣。[2007-09-04]

2008-NGO國際社團聯合年會


2008NGO國際社團聯合年會

活動成果報告

世界客屬總會

壹、 主辦單位:世界客屬總會、世界龍岡親義總會、世界婦幼聯盟、世界平和福祉協會、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

貳、 日期:20081221

參、 地點:台北國軍英雄館。

肆、 出席:來自海內外及大陸各相關會員531人出席。

伍、主持人:立法委員,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及世界龍岡親義總會主席劉盛良。

陸、活動內容

一、上午十時舉行開幕典禮。

二、開幕典禮由立法委員,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世界龍岡親義總會主席劉盛良主持。

三、主持人劉盛良致詞:

1.世界客屬總會、世界龍岡親義總會、世界婦幼聯盟、世界平和福祉協會、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等五個會,雖然,並未向聯合國註冊登記為NGO組織,但實際上都是跨越國際的NGO組織。

2.特別是世界客屬總會,大家同心協力推動各項活動,為客家文化的傳承、客家精神的發揚付出極大的努力,希望客家文化能夠弘揚四海,永遠傳下去給後代子孫

3.有客家話才有客家人,大家應該多講客家話,以免客家話在不久的將來發生斷層而消失,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了。

四、立法委員,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長邱鏡淳致詞:

1.本會及各友會鄉親,大家從百忙中不遠千里趕來與會,精神令人感佩。

2.12月24新竹新埔“義民廟”本廟成立220周年慶典,歡迎各位鄉親一起來共襄盛舉。

五、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黃玉振致詞

1.世界客屬總會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成立,功不可沒,世界客屬總會積極扮演催生,凝聚鄉親人氣的角色,本人要特別在此表示謝意與敬意。

2.劉理事長為客家事務出錢出力,為客家權益全力爭取,為客家族群不辭辛勞,令人感動。據說劉理事長在任內為了會務個人就捐了一千多萬元,讓人贊歎不已。

六、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主任吳建國致詞:

1.本人主管的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主要是掌理輔導並協助國內民間團體參與非政府國際組織,國際會議及交流活動等項。

2.今天主辦的五個單位,如果有意申請加入聯合國NGO組織,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將全力協助

3.世界客屬總會與世界龍岡親義總會上次前往泰國北部捐贈棉被,將溫暖送到泰北,本人躬逢其盛,人饑已饑,人溺已溺的博愛情操,使我至今難忘。

4.下次大會如果再邀請我參加,我將全程用客家話致詞

七、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賴幸媛致詞:

1.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持家;擇善固執的硬頸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保鄉衛土,忠義愛國的革命精神”像國父孫中山先生以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多為客家人,讓全體國人景仰。

2.大學時代曾經前往南臺灣客家文化的重鎮美濃遊覽,參訪了著名的客家文學作家鍾理和紀念館,拜訪鍾理和的夫人鍾平妹女士。原鄉人的作者鍾理和這對戀人,對愛情的堅貞、對理想的追求,亦充分表現出客家人擇善固執的硬頸精神,我深深為其感動。

八、陜西客家聯誼會會長李世文致詞

1.今天十月161718日在西安舉行的世界客屬第22屆懇親大會,臺灣有六百多位鄉親前來參加,本人代表主辦單位向大家表示感謝。

2.由於本會缺乏經驗,懇親大會辦得不周之處在所難免,像開幕式在甕城舉行,甕城只能容納2000多人,然而現場卻來了3000多位鄉親,有好幾百位鄉親有向隅之憾,令鄉親們失望,我們真的很抱歉。如果下次再辦,我們有信心一定辦得非常完善,必定會將懇親大會辦得圓圓滿滿,讓大家賓至如歸。

九、歡宴及藝文表演

表演民族及客家歌舞

柒、效益

一、NGO國際社團對於團結全球華人,支持政府,從事國民外交,起了鞏固邦誼的作用。

二、世界客屬總會,對於客家文化的傳承,客家精神的發揚,客家共識的建立,發揮了相當的影響力。

三、政府確有必要積極輔導協助,NGO國際民間社團的運作,使其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

一個耕讀傳家的民族


一個耕讀傳家的民族

《愛客網》[2007.11.30]

江彥震

客家人係來自華夏文明昌盛的中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遷徙南方之後,他們既開荒拓墾,又傳承了中原的人文精神。在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度之下,由於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的地理環境,使讀書求學成為客家人的最好出路,於是乎把耕讀傳家奉為圭臬。客家諺語︰山瘠栽松柏,家貧好讀書,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客家人注重教育的情形。

客家人舉辦族學,培養了不少人才。據《嘉應州志》記載︰梅州之登進士者,唐代有黃僚;宋代有古成之等七人;元代有陳興等二人;明代有羅惟政等六人;清代有李象元等文武進士九十七人。其中大埔縣的張氏家族三代進士;楊氏一腹三翰林;饒氏家族父子進士;梅縣李氏公孫三翰林;郭氏父子雙雙中舉。可見族學對子弟培養功效之卓著。

清朝末年,廢科舉,辦新學之風剛興,嘉應州便起而應之。黃遵憲、溫仲和等鄉賢,於1903年組織興學會議所,積極籌建師範學校,組織嘉應教育會,以推動各地原有的書院、社學、義學改設小學、中學。一時間,中、小學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至本世紀20年代初,梅縣城鄉有中學30多間,小學600餘間,教育事業之發達,為當時全國之冠。

新中國建立後,教育事業大發展,至1988年止,全梅州市共有小學2321間,有普通中學246間,還有高等學校如嘉應大學、嘉應教育學院、梅州電大以及十多所中等師範、專科學校。全市各類學校師生總數達105萬人,占全市總人數的21.9%

客家人在尊重知識,敬重人才,崇敬字墨功夫的同時,對武道也不遑多讓。客家人勤於習武,即是為了向外發展,以求自衛之需,更是為愛國、愛鄉投身報國的不時之需,客觀環境要求他們要文武兼備。因此,建武術館,辦武術班,培養武術人才之風逐漸形成。

梅州武術流派有李家教刁家教岳家教少林派洪拳太極等。他們還常在節慶日,進行表演賽。清乾隆年間,五華人李威光考取武狀元,另一位五華人曾瓊考中武榜眼。在清代,梅縣考中進士的90人中,就有武進士22人;考中舉人的623人中,就有武舉人193人。廣東梅縣旅居法屬留尼旺籍華人李秀奎全家個個都是武林高手。

大陸建國後,大埔武術多次在全國比賽中獲獎。在這種尚武的氛圍中,不少人以行武為榮,紛紛上講武堂、進軍校、從軍。在歷代反侵略戰爭中出現了不少戰功顯赫的名將。享譽中外的朱德元帥和葉劍英元帥就是典型代表。

客家人中出過不少著名的文學家。他們留下了許多名傳千古的文學作品。文天祥的愛國詩篇,光耀日月;宋湘的詩書,獨步古今,成為嶺南大家;以黃遵憲、丘逢甲為代表的現代詩界革命中堅,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現代的李金發、黃藥眠、張資平、蒲風、碧野以及台灣作家鍾理和、林海音也都是具有全國影響的作家。 祖籍梅縣的英籍女作家韓素音,是世界知名的作家。 程賢章則是當代客家文學的代表。他們用詩歌、小說等文學形式表現客家風情和客家精神,有的還直接用客家方言寫作,如樓棲的長詩《鴛鴦子》。

客家語言是漢語八大方言的一種。它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著大量古代中原漢語的本來面目。客家人最明顯的特徵和最重要的標誌就是講「客家話」。秉持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先祖遺訓,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形成和穩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客家文學、客家歌謠和客家民俗不可或缺的載體。客家語言也已成為中外語言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而且已經出版了許多有關客家方面的論著。如今客家學顯然已成為公認的顯學。[961130]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武陵農場


武陵農場

江彥震

唐朝詩人王維的桃源行,描寫偶入「武陵桃源」的驚豔心情;今日的武陵農場,以春之花海、夏之果蔬、秋之楓紅、冬之瑞雪,提供國人高品質的旅遊服務,讓古人的桃源夢境,真實呈現!

武陵農場除了因海拔較高,是台灣著名的避暑勝地(夏季平均溫度22度﹞;近年來,因山野的楓紅迷人,而贏得『台灣九寨溝』的美名(賞楓之旅為十一月中旬至元月中旬)。無論春、夏、秋、冬,走一趟武陵農場,都能讓人回味無窮!

武陵的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李花、蘋果花,散發淡淡的幽香;二、三月鮮豔的櫻花、桃花;四月的梨花、蘋果花,山坡上遍地綻放的紅白相間山杜鵑、紫藤花,人工栽植的玫瑰花、櫻草花、秋海棠與盆栽的牡丹、陸蓮、各式洋蘭花,將武陵農場點綴成花的繽紛世界,令人目不暇給。

夏季,初熟的水果(每年七至十月為水果的季節),在枝頭嬌豔欲滴,平地正逢暑熱的夏天,武陵卻是氣候涼爽的避暑勝地。七、八月水蜜桃;八、九月梨;深秋,鑲嵌在山林中火紅的楓葉,款款舞動;初冬,皚皚白雪,鋪滿山頭,展露北國風情;九、十月蘋果、高冷高山蔬菜。武陵的冬季依然丰姿綽約,經過一夜霜寒,遠山山頂一片白雪。這樣多變的景緻,讓遊客著迷。十二月楓紅染紅山巒,五彩美景令人心醉,也因此贏得『台灣九寨溝』的美名(賞楓之旅為十一月中旬至元月中旬)。

「武陵農場」位於台灣的台中縣和平鄉,是雪山山脈圍繞而成的狹長形山谷,海拔在17202559公尺之間,全年氣溫最高是攝氏29度,最低溫攝氏零下12.6度,年平均溫度攝氏20度,年平均雨量15002500公釐之間。

由於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塑造出武陵農場一年四季有著不同的風貌呈現在遊客眼前,並提供多樣的選擇。不論任何時日您到武陵農場,必會有不同的景色可賞,多樣的感覺去領略,來到以武陵農場為中心,往北可接棲蘭、明池、太平山等森林遊樂區;往東可通往大禹嶺、合歡山、清境農場及天祥、太魯閣等風景名勝,景點相當豐富。

所以,不論是週休二日的短期旅遊,或是連續假期的行程安排,您都可以走一趟武陵農場,在台灣最美的淨土上,滌去凡塵俗慮,享受真正的生活品味。

1963(52)年春天,當時的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故總統蔣經國先生,不畏艱難,翻山越嶺,親自實地勘察,將原屬榮民農墾處的武陵墾區,於當年五月十日正式命名為「武陵農場」,並由林德錡先生擔任第一任場長。

農場成立初期以安置退除役官兵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全力開發東西橫貫公路沿線之山地農業資源,並成為輔導會所屬山地農場之一。近年來為因應時代潮流,及配合政府推動發展觀光產業、國土保育政策,乃自1990(79)年起分兩期發展12年觀光轉型計畫,期以農業與觀光發展相輔相成,以有限資源,在榮民照顧、榮民安置、產業經營、觀光旅遊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兼籌並顧,以確保資源永續利用,促其達到產業永續經營。

除了早期的溫帶水果、高冷蔬菜生產曾為輔導會帶來相當高的利潤外,與世隔絕、優美的風景,也使得海拔1700公尺的武陵成為國人心目中理想的休閒旅遊聖地。在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中,我們會感念往昔在武陵農場默默從事農作的榮民們,開墾之初以有限的人力,無機械之援助,僅靠簡陋之工具,胼手胝足,化荒地為良田,再經一番努力,將武陵農場蛻變成如錦似畫的美麗景色,而能名聞台灣,足見武陵農場的開拓史,頁頁都是可歌可泣的故事。

數千年前,其實就有一批人在武陵七家灣溪畔落腳,這一批人約於二千年前突然銷聲匿跡,直到1996(85)年,才被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再次發現,稱為七家灣遺址。

根據地層的堆積與出土遺物的分析,早期的七家灣史前人類的生活型態係以農耕、狩獵及漁撈為主,尤其是漁撈佔有重要地位,在中高海拔山區是相當罕見的,住在竿欄式的房屋裡,有堆疊岩塊作擋土牆的水土保持概念,也會生火燒煮取暖,這個時期的文化層堆積很厚,史前人佔居的時間很長,他們可以說是最早的武陵人。

七家灣是一個古代長期有人類居住的古老聚落,如果依時代的演進來區分武陵人,我們可以區分為:第一代武陵人:早期的下文化層年代距今26004000年左右。第二代武陵人:晚期的上文化層年代大約距今5001200年左右。第三代武陵人:泰雅族人,在設場前農場所在地即已有原住民七戶人家在此墾耕,因武陵農場之設立,透過協調及補償將此七戶人家調遷至環山部落,此為「七家灣溪」命名之由來。第四代武陵人:蓽路藍縷開山闢地的退除役榮民。

櫻花鉤吻鮭在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將其列為天然紀念物,我政府於1982(71)年文化資產保存法頒佈後,將櫻花鉤吻鮭列為優先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自此「國寶魚」的美名不脛而走。

櫻花鉤吻鮭是台灣特有的冷水性魚類,櫻花鉤吻鮭在台灣約有十萬至八十萬年生存歷史,此種北半球分布最南限的鮭魚,原係屬太平洋洄游性魚類,因冰河時期地球板塊運動,造成河川變遷,其族群因而被隔離於台灣大甲溪上游之河域中,阻絕原有之洄游路線,成為陸封型之孑遺生物,經多年之演化、適應,而成了台灣地區特有亞種之櫻花鉤吻鮭。

武陵茶產於雪山東麓海拔2000公尺之武陵谷地,七家灣溪與雪山溪會流其間,終年雲霧繚繞,經四季之雨霧滋養,葉厚而潤,年僅收三次,經精工焙製氣味芬芳具耐泡之特性,飲之潤喉清心,堪稱台灣高山茶之極品。 特別是武陵茶經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檢驗合格,沒有農藥殘留。每年五月春茶上市,絕不能錯過。

武陵水果       屬高山溫帶水果,量產於夏秋季節(每年7~10月為水果季),水蜜桃、蘋果常是招待國賓的上品,更曾飄洋過海作為聯絡邦誼的餽贈品。7~8月:水蜜桃、8~9月:梨、8月底~11月:蘋果、12月:雪梨。

高冷蔬菜高麗菜、大蒜、蘿蔔在有機質的培育下,無農藥殘留,經由台中縣政府農產品安全用藥審查通過,並頒發「吉園圃」標章證明,消費者買的安心,吃了更放心。

紀念物品帽子、服飾、風景框畫、水果杯墊、拐杖傘、手電筒等,皆印製武陵標緻,極具實用與紀念價值。屬於高山松果、化香樹果、水芹菜、水空心菜、高麗菜、精心烘焙蘋果派、彩頭酥等,平地買不到,這裡都有。

桃山瀑布又稱為煙聲瀑布,位在海拔2200-2500公尺,為台灣著名的高山瀑布之一,溪水源自桃山溪,經年不斷的流水與負離子,是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由武陵活動中心後側步道,即可通往桃山瀑布,沿著山腰而上4.3公里的路程,步行約九十分鐘可達;瀑布步道可一覽桃山、雪山,及武陵地區全景,芬多精與負離子的雙重洗禮令人心曠神怡。桃山瀑布長約50公尺,水勢壯大時氣勢雄偉,陽光從林間穿透落在水珠上,映出繽紛彩虹讓人驚豔;在此天然的松樹林,微風輕拂,松濤與流水對吟,是天然的交響樂章![20140308]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一代良醫─徐傍興


一代良醫徐傍興

江彥震

在六堆客家庄提到徐傍興博士,幾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聲響叮噹的人物。他的成就不僅在醫學領域,還跨越體壇、杏壇與政壇,徐博士不但心地善良,而且熱心助人,是一位值得大家效法學習的客籍先賢。徐博士好讀三國、水滸,為人處事具俠義而大器,因此,熟識的人都會以日語暱稱他「大將」。

徐傍興是民國50年代知名的外科醫學博士,號稱「臺灣第一刀」,曾任台大醫學院教授、中山醫專校長並創辦美和中學及護專,帶領美和棒球隊到處長征享譽國際,其醫德、事功均受後人景仰,對台灣尤其對六堆客家地區的影響至深且遠。

博士當年以「台灣省地方性甲狀腺腫瘤疾病之研究」榮獲日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臺灣知名的甲狀腺權威。他為人樂善好施,常為窮人免費看病醫療。他的醫術精湛,當時在台北的客家人都會指名到徐外科看病,仁心仁術,備受推崇與信賴。博士深知教育的重要,民國44年協助陳啟川先生及杜聰明博士創立高雄醫學院,民國49年任中山醫專(中山醫學院前身)校長長達十一年,之後為嘉惠地方子弟,民國50年創辦美和中學。於四年後再創辦美和護理專科學校,是臺灣南部地區最早成立的護專,至今許多醫院的護理長多出自美和護專。博士終其一生犧牲奉獻於教育的百年大業之上,而今桃李滿天下。

由於博士熱愛體育,因此在美和中學組了一支美和棒球隊,不但榮獲六次青少棒冠軍、五次青棒冠軍,更培育了不少的優秀棒球選手,包括張泰山、彭政閔、陳峰民、沈鈺傑等,其中教練曾紀恩、徐生明、趙士強,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優秀棒球人。此外,博士在政治上也具有非常的熱忱,不管參選人是什麼黨派,只要是優秀的人才,他一定出錢出力予以支持。

徐傍興是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人,從小就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抱負。徐家祖先自乾隆年間就從粵東遷徙來臺移墾,於老田尾(今麟洛鄉新田村)開基,傳至第三代的徐敬修(譜名懷禮),已成富甲一方的鄉紳,於清末又遷居忠心崙(今內埔鄉美和村)。其子徐友祥繼承父業,不僅善於持家理財,教育子侄尤其嚴格。徐友祥先娶竹圍村秀才黃菊如之女為妻,生二女為桂枝與蘭枝,因無生男丁而從頭崙抱來養子安興繼嗣;繼而再娶長興庄新潭頭邱家孤女為繼室,徐傍興即為邱氏所出,於明治42年(1909129農曆18)出世。

徐友祥獎勵徐家後輩讀書上進不遺餘力。早先徐家出了一位優秀的堂侄,友祥先生喜出望外,為期造就此侄以揚家聲,以雪內埔街人譏諷徐家為「土富豪」之恥,公學校一畢業就送他去日本東京留學,結果學業未有成就,卻因交友不慎中途輟學,返鄉不久罹患癆疾逝世。徐友祥灰心至極,對子侄言明不准去日本留學,一定要在臺灣考上中學,否則就要「鎖書籠」去牧牛耕田。徐傍興雖為繼室所生,其童年仍在父親礪志耕讀傳家的家風下度過。

六堆早期移墾的客家先民對子女栽培方式在徐傍興身上展現無遺,他的一生經歷成為當時典型例子。開荒墾地的生活,儘管因為六堆地區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而能維持食衣不缺的日子,但農墾畢竟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尤其當年的水利技術不發達,除了要靠老天爺的幫忙之外,自然災害也令這些墾民心生不安,所以六堆的墾民都努力栽培自己的子女讀書,期望將來能有所成就,不要再從事耕種這種勞苦看天的行業,而徐傍興就在這樣的環境成長,秉持著特有的天份加上自身的努力向上,終於成就了一番非凡的事業。

徐傍興在大正12年(1924)自內埔公學校初等科畢業後,便參加了高雄中學第一屆的招生考試,連考了二年都未考上,只好繼續讀公學校的高等科,假日則在內埔公墓放牧,又受到父親的苛責而發憤讀書,第三年終於和叔伯兄弟來興聯榜考上高雄中學。徐傍興在校五年都是住校,與佳冬出身的林發香醫師、萬丹出身的前司法院長戴炎輝都是同學,這段住校生活易於養成團體生活的公共道德,在學業和為人處世方面獲益良多,更對他青年人格的養成影響甚巨。

明治4年(1929),徐傍興從雄中畢業時,已年逾20歲,曾想研習東洋哲學,準備到東京投考第一高等學校,以作為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的捷徑,然而畢竟競爭者眾未能如願而名落孫山之外。返臺後,他與尾崙庄(今竹田鄉美崙村)正就讀於高雄女中的邱壬妹訂親,獲悉壬妹對醫專畢業之人有好印象的刺激,而他以準備第一高等學校的實力要考上臺北醫專實非難事;他又向吉川祐戒校長詢問要如何開創前途,吉川校長指出,行醫地位高又易致富,就算考不上醫科,也可學作美容師,在日本官吏頂上動刀。

此外,當時臺灣知識分子在文科與法科方面受日人限制,只能在醫科方面有所發展,都很想當醫生,社會上都以醫生為高尚地位的職業象徵。他遂聽了校長的建議,乃放棄學習文科的想法,轉而投考臺北醫專,終於一矢中的而以行醫為畢生之志業。他曾以詩為紀:「不作良相作良醫,這個心機那得知;皇天普照人情異,願與爾類慶有餘。」可見他原先的志向是想做良相的,但他換個途徑減少了阻力而從良醫做起,在功成名就之後轉而直接奉獻社會大眾,其功業自不下於良相。

昭和9年(19343月,徐傍興自臺北醫專畢業,先是在臺北赤十字醫院接受實習訓練,並在臺北醫專外科主任竹林教授指導下作研究;自昭和13年(1938)以後,他在外科手術上膽大心細又認真的態度,為臺灣大學附屬醫院第一外科主任澤田平十郎所欣賞,遂留校擔任助手,這是一項得授予日本文官職銜的低薪工作,但有接替醫學教職的機會。徐傍興犧牲了在畢業後返鄉賺大錢的機會,將自己的年輕光陰投注在校內與醫院的工作上,並對學術研究充滿熱誠而不敢稍有懈怠,尤其專攻外科手術知識,每年皆有新的論文發表,他也希望能藉論文審查的方式通過日本當局「論博士」的授予,遂在醫專畢業十年後(1944),在澤田主任的指導之下,以「臺灣地方性甲狀腺腫瘤疾病之研究」一題作為學位論文,通過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的審查,榮獲帝國大學頒發的醫學博士學位,在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也取得講師資格,是當時在本島的臺灣人之中最早擔任外科專業醫師的第一人,時人也都認為博士是「全臺第一名的外科醫師」。

在太平洋戰事末期,日本統治者對臺官民發布疏散令,博士在得到博士學位不久後也攜妻兒返回六堆鄉間,在忠心崙的徐家伙房過了一年多的避難日子。然而,作為一個外科專業醫師,外科本身在技能方面具有的獨特性與無可取代的醫學角色,使得他在戰後復員工作需才孔急之時,無法避世而自外於其間。光復之初,多數的日籍主治大夫都遣送回國後,轉由臺灣醫師獨撐大局,在民國34年(194512月的外科人事命令案發布,第一外科主任(原為澤田外科)由徐傍興接任,第二外科主任(原為河石外科)由方錫玉接任;徐傍興也同時受聘為臺灣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次年10月獲聘為臺灣大學臨時醫院專門部兼教授,一年後又成為正教授。

至此,他也開始提攜醫學後進人才,當時在第一外科實習的醫科學生,除了臺北帝大醫學部的畢業生以外,還有許多是剛從日本返臺的年輕醫生,也有從大陸流亡來臺的學生,可舉出名字者有陳加祥、林敬邦、邱水生、廖丙熔、陳欽、林秋江、溫宏宗、曾瑞鵠、邱魁雄、曾森炎、楊森敬、耿殿棟等人,而這些人也都成為戰後臺灣自力培育出的第一代外科醫生,在博士興辦徐外科醫院時,也大多參與團隊為其執業,形成當時臺本島外科醫學的主幹力量。

民國38年(1949)元月,國民政府遷臺前夕,傅斯年被任命接掌臺灣大學校長,他認為臺灣第一等人才之中以醫學院吸收的最多,肯為醫學院的事向外爭取資源,為了養成師資、增加編制名額,積極向上級爭取預算,補助醫學院教授出國進修;他對於臺大醫院也特別關心,特將其改名為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由醫學院的附屬醫院一變而為直接由校長指揮之機構,他在臺大的時間也有一半放在巡視醫院等瑣事上。他對臺大醫院的關心雖出自好意,也堅持臺大醫院與醫學院這兩個機構要由臺灣人主持,惟他認為這一批醫生都是由日本培養出來的,與中國國情稍有不合之處,有些則以自己意見來盡力矯正。尤其在駐院醫師的任用資格上,他參考了臺大醫院院長魏火曜的意見,認為臺北醫專畢業的教授資格有必要重新檢討,因而臺北醫專畢業的博士難免的與傅斯年校長之間產生衝突。

次年夏季,由於臺大醫院的護士長對病房消毒不夠徹底,在院內引發了破傷風感染事件,本次事件雖無人因此死亡,醫生也沒必要負責,卻遭到傅斯年校長對外科部門管理疏失的指責,博士乃一肩挑起責任引咎辭職。在當時的臺大醫院裡,相對於第二外科主任變動頻繁,在戰後五年內即更替了四人,第一外科在博士的領導之下則相對和諧平順;而且當時徐博士醫術精湛,號稱全臺灣外科手術「最準最快的一把手術刀」,以「胃切除手術從切皮到縫皮只需四十分鐘」聞名。因而博士在民國39年(19509月辭去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與臺大醫院第一外科主任的職務,遂成為當年轟動杏壇的一件大事。

他在離開臺大醫院後,曾為了生計而與臺北市立第三外科的邱雲鵠醫師(苗栗人)合作為其捉刀,惟數月後似乎即感到不甚愉快,而轉念要自行開業。在離開臺大醫院的第二年(195133,他在邱雲福內科的出資協助之下,在當時台北市政府斜對面的長安西路140號開設台北徐外科醫院。由於其醫術遠近聞名,上門求診的病人絡繹於途,診間門庭若市,病房常告客滿,過去是臺大醫院第一外科的醫生聞訊也都來幫忙,因而博士很快的清償債務,並計劃擴大經營規模。

由於有不少六堆鄉親千里迢迢來到臺北看病,抱病奔波趟頗為辛苦,於是乎他決定在高雄開設分院以方便鄉親就醫,就選在今日新興區的高雄郵局隔壁設置醫院,又將當時在鐵路醫院服務的堂弟徐富興找來,委由其負責高雄徐外科醫院的院務,高雄徐外科醫院遂在在民國43年(1954815竣工開業。又歷經3年(1957),在臺北的徐外科醫院聲名遠播,病患擁擠不堪而醫院空間不敷使用,博士遂再向邱雲福內科用金子質借了三分利,貸下巨款而以四百萬元買下在臺北盛極一時的酒家,位於南京西路圓環附近的蓬萊閣作為新醫院的地址,從此在這裡展開了徐外科醫院黃金歲月的十五年光陰,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的私人連鎖醫院。

博士在徐外科醫院興辦之初,除了延聘出身於臺大醫院第一外科的醫生作為主力之外,又有六堆出身的醫科子弟駐院作為後盾,同時也常延請臺大與榮總的名醫來院會診,逐漸打響了醫院名號。在高雄醫學院與中山醫專陸續興辦後,分設在臺北與高雄兩地的徐外科醫院,往往成為兩校畢業的實習醫生優先的選擇,不僅是由於博士與兩校的淵源,也是由於博士事畢躬親的細心態度令人敬佩想要就近學習效法。當時徐博士的深謀遠慮為年輕醫師所敬重,親暱的用日語喚作「大將」;博士的夫人邱壬妹在醫院內作總務主任,也為大家稱作「參謀長」,院內又提供駐院醫生的招待住所及衛生食堂,僅是臺北這裡,全院經常駐院醫生即可達三十名,加上院內護士與員工可達百餘人,大家經常在一起用餐,與住院病患的感情亦甚為融洽,就像在一個大家庭一般。

時徐博士每天一早到醫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一群剛踏出校門的醫師及護士,到各個病房會診,巡視每位病人的情況並教導學生。他關心病人,認真、負責的態度,以及在開刀時專注的神情和純熟的操刀技術,令人由衷的敬佩。他的開刀技術,堪稱世界超人。博士專攻甲狀腺開刀,60分鐘以內完成手術,肝、膽、胃、大小腸開刀(BillothⅠ,最快約50分鐘,BillothⅡ,普通約80分鐘),因而經常有外國的醫師前來參觀博士的開刀技術。

由於徐外科醫院的聲名享譽海內外,更與臺大、榮總、三總並稱「臺灣四大醫院」。博士對待病患不分省籍族群的細心照顧,其醫術與醫德獲得各界一致肯定和讚揚,連帶的使得與博士相關之六堆子弟勤儉、刻苦、奮鬥的形象,逐漸形塑成為一般人對客家人難以磨滅的美好既定印象。

70年代美和棒球隊揚名全球時,臺灣新生報曾選舉臺灣的百位名人,博士亦是其中之一,並據當時報載專文對徐博士在外科手術上的統計,博士行醫四十年為病患治病,曾經其切割胃的約有六千人,作甲狀腺手術的有三千人,作膽手術的約有一千五百人,其他如盲腸等手術,已不可勝計。可見他與他所經營的徐外科醫院在外科醫學上的高超技術,早已獲得臺灣民眾普遍的信任。

徐外科醫院在創業之初即蒸蒸日上,兼又有善於理財的「參謀長」醫師娘照應,不僅早已清償債務,在開業的第四年(1954)儲蓄更已逾四十萬元。財富增加後的徐傍興,一直具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觀念,徐博士乃有新的構想,一方面為方便六堆鄉親在南部看診,他準備在高雄購地四百坪以成立徐外科醫院的南部分院;一方面也計劃利用高雄徐外科醫院病床與設備,成立一所私立醫學院以教育後進。他希望高雄的徐外科醫院一年增加四百坪,很快地便能建成一所完整的綜合醫院,以作為申請高雄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並將曾在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取得醫學博士的徐富興找來商量,以日本佐藤家成立順天堂大學而終成為醫師家族的百年大計,作為徐家惕勵自勉的榜樣。

當時,原任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的杜聰明,剛剛在一年前(1953)因與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不和而卸任,也有建立醫學院的打算。他先是在臺北計劃,但遍尋不到適合的校地,恰在此時適因臺灣醫學會召開理監事會而與徐傍興碰面,得知高雄徐外科的宏大藍圖,乃有意移師高雄相互合作,以徐外科醫院為實習醫院;陳啟川表示願將高雄市大港埔私有土地捐出做高雄醫學院的校地,但雖有土地卻無資金,一時也無法動手策劃,湊巧此時徐傍興也準備在高雄籌設醫科大學,經過陳啟川、杜聰明、徐傍興三人共同商議結果,因此高雄醫學院乃順利成立,所有建校的經費,由徐傍興捐出,也就是原先準備用來建設高雄徐外科醫院費用上,先行動支。乃順利在高雄徐外科醫院開業的同時,申請成立高雄醫學院。惟空有校地而無現款以建築校舍及購置圖書儀器,是辦不成學校的,教育部雖同意高雄醫學院開辦招生,學校則只能暫借愛國國小禮堂充當上課教室,頗受學界人士批評。

於是杜聰明與陳啟川連袂北上拜訪徐傍興,希望能得到建校基金以組成董事會。博士的資金既是用於建設高雄醫科大學的預備金,乃在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下,同意將徐外科歷年的積蓄四十萬餘元寄給杜聰明、陳啟川等人創辦高雄醫學院之用,徐傍興也成為高雄醫學院董事會的董事之一。然而在高雄徐外科成立之初,這筆歷年積蓄亦已告磬,而杜聰明又需錢孔急,硬是向徐傍興要求兌現承諾的支票,徐傍興乃責成在高雄負責院務的富興以醫院的收入來抵付,自該年(1954)底起每月支付三萬元,歷一年餘而止。

然而高雄醫學院並未善待這位創校的元老董事,三年後徐傍興的董事資格為董事長陳啟川所解聘,高雄醫學院也開始籌設附設醫院,反而成為高雄徐外科醫院的競爭者。然而徐傍興卻不以為意,並將長子旦鄰、二子於菟送往高雄醫學院就讀,以示支持之意,可見其恢宏的氣度。之後也義務擔任私立中山醫專校長十一年,對實醫師培育的出路多所照顧。他還將醫院所得收入回饋地方的教育建設工作上,投身於當時頗為薄弱的護理教育事業,與堂弟徐富興等人合作創辦美和護專,成為今日美和技術學院的前身。

到了民國49年(1960)受聘出任中山醫專校長,又再度了回到教育的崗位。而他在中山醫專校長任內的十一年間,從未支領過一毛薪水最受人尊崇,他將所有薪水都捐給學校,作為圖書館購買藏書支用,這種奉獻的精神實令人感動。

1961
年創立美和中學的時期,徐傍興是一直是以三分蠢氣來勉勵自己,他以私塾式學園教育的理念來辦學,師生全部住校起居與共,身教與言教並重,他一直認為「小國寡民式」的生活教育,用盡量「重質不重量」的方式,才是真正在辦教育,因此他在中山醫專校長退休後擔任美和中學董事長時,自己就住在學校裡,三餐也在學校與師生共同進食,學校一直也不願增班增科,盡可能以有限的規模讓學生愉快求學,老師安定。徐傍興在美和中學另一重大的事蹟,就是在1970年時籌組美和棒球隊,這些早年的球員目前都是國內職棒界的精英,而美和棒球隊在徐傍興的支持下,不但有計畫的發展為國增光,對帶動國內棒運的發展也有不可磨滅的功蹟。美和中學創立後四年即1965年,徐傍興又在美和中學的隔壁創立了美和護專,繼續其辦學的志向,但他一直到了1971年中山醫專校長退休後,才到美和護專擔任校長職務,他擔任校長獨自一個人住在護專的校長室,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平常除了固定在早上巡堂外,下午則可看他坐在美和中學運動場邊,觀看棒球隊練球。

提到美和,不能令人連想到棒球。美和中學是臺灣培養優秀棒球選手的重鎮,從徐生明、趙士強、李居明、洪一中、到張泰山、彭政閔、潘威倫、高國慶等人,「美和幫」球員為臺灣棒球撐起了一片天。幕後推手徐傍興無私的付出,不但改變許多貧窮孩子的棒球夢,也為臺灣掙得國際體壇一席之地。

1970年代,台灣面臨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等外交危機,在那樣動盪的時期,徐傍興大力支持棒球運動與教育。因此,徐傍興對台灣的影響,不僅止於醫學,還橫跨體壇、杏壇與政壇,尤其是體壇方面,棒球界的知名教練曾紀恩、徐生明,都曾在美和中學教導棒球與他共事,並造就了今日許多棒球名將,除了前述諸人外,還有如陳峰民、沈鈺傑等。可以說如果沒有徐傍興當初大力支持棒球運動,棒球在今天台灣社會的盛況也不就會有現在這種局面。

徐傍興在1984年因第二度中風辭世,享年七十六歲,終觀其一生,以四十多歲年紀,成為日本撤退後的台灣第一位外科醫生,接著離開台大教職創立徐外科醫院,經常對貧苦病患減免醫療費,嘉惠了廣大的病患,尤其是他那種對病患先診治再辦其他手續的方式,也不是平常醫院能做得到的,這種醫德令人敬佩。徐傍興的一生儉樸,並極力幫助別人,以「要幫助人家得到希望」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使他成為一位值得尊敬的台灣客家人物。

徐傍興故居為上百年客家傳統三合院建築,據聞為日人據台初期1874年所營建,作為贈勳郭氏的官舍,郭氏後代轉售徐氏,現已改為「徐氏宗祠」。目前仍掛著匾額只保留「忠義可嘉」四字,受贈人、贈予人及朝代款均已去除。「徐氏宗祠」的許多歷史傳聞有待考證,佔地22公畝62平方公尺,三合院建築三開間及左右護龍、內庭、外庭及花胎,前後以圍牆區隔,前庭並設有門樓,格局恢弘,實體建築約50O坪。尤以假山化胎及花塢案山,傳承風水觀,使空間舒朗與美化,格局方式完美。

徐氏後代子孫至今仍保存完好,其內部依循客家傳統祖堂,考究風水格局及建築美學,室內仍保存上百年居室文物,古椅古床妝奩,內容豐富足堪整理為提供做為民間認識一代名醫徐傍興博士,及客家傳統三合院建築的聚落博物館。

徐家的人為求生出博士及醫生,娶媳婦時一定被安排在徐博士寢室為洞房。徐家祠堂有種滿草坡的小土丘,客家人稱為化胎,化胎意義是「化育萬物」,就是希望子孫綿延不斷。宗祠現由退休教師徐才鄰夫婦管理,經與徐氏族人商議,贊同闢為文化館,收藏整理已故徐傍興博士生前文物,提供研究參觀與鄉土教學的場所。徐氏後代也孕育出許多傑出人士,或為知名醫師、教育家、法官等等,也都在外發展有所成就。[9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