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畢卡索的故鄉─馬拉加














畢卡索的故鄉─馬拉加

江彥震

馬拉加(西班牙語:Málaga)是位於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中海太陽海岸的一個城市,也是馬拉加省的省會,西班牙的第二大港口。佔地面積39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1 公尺。2015年估算,它擁有人口572,947人。而整個馬拉加都市圈人口約為1,074,074,是西班牙五大都市圈之一。馬拉加被群山和兩條注入地中海的河流所環抱,其主要收入來源於農業和旅遊觀光業。
與伊比利的其他城市一樣,融入了伊斯蘭和基督的文化。畫家巴勃羅·畢卡索、19世紀政治家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略和演員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均出生在馬拉加。
約公元前1000年,由腓尼基人興建了Malaka,這個名字可能源自腓尼基語的「鹽」,因為此地港口附近的魚都比較鹹。約七個世紀以後,羅馬帝國征服包括馬拉加在內的迦太基西班牙地區。從五世紀開始,西哥特人將馬拉加置於統治之下。8世紀,隨著摩爾人征服了西班牙,馬拉加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在此期間,它被稱為Mālaqah。統治勢力一直到reconquista的末期,馬拉加又重新成為基督教占主導的城市,不斷發展至今。在1936西班牙內戰期間,馬拉加遭遇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叛軍的空襲。
1960年代,城市附近的太陽海岸極大地推進了馬拉加經濟的發展。馬拉加山脈穿過該市東北部,山脈最高點1032米。該市西側是馬哈斯山脈。馬拉加位於安達魯西亞-地中海盆地,有兩條重要河流經過該市:瓜達洛塞河和瓜達爾麥迪娜河,這兩條河流最終注入地中海,並在此地形成了一個沿海沖積平原。然而降雨的不規則性導致這兩條河流的水道在夏季通常是乾燥狀態。
馬拉加附近地區擁有地中海原生植被:如冬青櫟西班牙栓皮櫟以及胡桃楊樹梣樹草莓樹長角豆等。其他植被還有帚石楠唇形花叢櫚百里香迷迭香蘆筍等。在灌木叢和松樹林中,還有金雀兒刺柏白歐石楠
馬拉加的河流入海口三角洲有一片河流濕地,這裡有蘆葦香附鹼蓬草本植物,也有楊樹桉樹柳樹紅荊棕櫚木本植物除了農作物以外,還盛產番紅花辰砂珊瑚等。
馬拉加市地區擁有大量的動物物種。據計算,這裡已有超過151脊椎動物和更多的無脊椎動物。在入海口濕地,擁有著大量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如火烈鳥,以及更加常見的紅嘴巨鷗牛背鷺燕鷗鴨類。此外,馬拉加灣是許多水生動物的繁殖地。在沙子、泥土和岩石底部擁有眾多的軟體動物,如蛤蜊鳥蛤。其他物種還包括歐洲鯷縱帶羊魚
柯本氣候分類法中,馬拉加屬於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Csa)。冬季溫和,夏季炎熱。馬拉加日照時間較長,年降水天數在40-45天左右。從地中海吹來的季風能夠調節馬拉加夏季的氣溫。
20世紀末以來,大量國外移民進入馬拉加市。外國居民在2011年達到47925人,占當時馬拉加市人口總數的8.43%。移民的來源主要是摩洛哥巴拉圭羅馬尼亞烏克蘭阿根廷奈及利亞義大利中國大陸。其中少數族裔羅姆人社區人口不到2%2010年,馬拉加市人口的平均收入為18588歐元。
畢卡索曾說過:沒有體會過馬拉加陽光的人,就創造不出立體主義的繪畫藝術。的確,馬拉加太陽海岸的天空是一種有閃光綢感的鈷藍,平靜的地中海海面在天晴時顯現的也是一種沉甸甸的灰藍色,十分迷人。冬日偶爾有幾天,山頂上還會戴上積雪的白冠,那是異常美麗的時刻。
馬拉加,甚至安達魯西亞的大地就像塊調色板,在廣袤的大地上,夾雜著片片橙黃的翠綠是位於河谷低地的亞熱帶果園,連綿不斷的灰綠是橄欖樹織成的地毯。春天,麥苗鑽出地面,大地被染成嬌豔欲滴的嫩綠;夏季,向日葵花開,滿山遍野的金黃;深秋,鮮紅和金黃的樹葉在回到大地前,盡顯嬌媚;冬季,白樺林的枝條在餘暉中構成抽象圖畫,而耕地的鐵紅色、黃褐色、灰黑色鮮明得猶如野獸派的色彩。正是陽光的青睞,使得馬拉加的色彩給了畢卡索藝術的靈感。
信步在馬拉加市中心,你會不自覺地走到畢卡索出生的紀念館門口。樓上有一間模仿當年環境的房間,陳列著畢卡索受洗禮時穿過的禮服以及畢卡索父親的繪畫用具。樓上樓下兩個展廳分別收集著畢卡索不同時期的作品。
大樓對面是梅塞爾廣場,畢卡索的童年差不多就在這裡度過,廣場中央原來有個修道院,圍牆的地基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在修道院遺址上矗立著為自由而獻身的多裡霍斯將軍紀念碑,大群的鴿子在廣場上自由飛翔,幾個流浪藝人坐在紀念碑的階梯上,有的在給鴿子餵食,有的在編織粗糙的手鏈,有的在和行人搭話,也許正是這種典型的伊比利亞式的生活方式,才賦予了童年的畢卡索獨特的創作靈感。
阿爾卡薩瓦的穆斯林城堡詮釋著馬拉加的歷史滄桑,城牆裡有幾個院落、營房和通道,一間營房裡陳列著1819世紀西班牙軍隊的制服和武器。登上古老的希布拉爾法羅城觀景台,便可以欣賞城堡裡的花園,俯瞰整個城市和海港,眺望遠處的青山。
在希布拉爾法羅山腳下,就是修復過的古羅馬劇場,每當夏季到來,這裡就會有隆重的露天表演,據說大名鼎鼎的西班牙籍好萊塢影星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也曾在這個舞臺上一展風采,在劇場對面就是著名的馬拉加畢卡索博物館。站在這裡,3000年的歷史長河就在面前奔騰而過。
沿海的林蔭大道旁有一棟古老的海關大樓,令童年畢卡索心醉不已的馬拉蓋塔都牛場就近在咫尺。畢卡索故居附近有許多彎彎曲曲的小巷,在這些店裡你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東西,如跳“弗拉門戈”舞蹈的裙子、舞鞋、頭上的插花、西班牙有名的響板和吉他等。說到土特產一定要提到馬拉加的葡萄乾和葡萄甜酒,帶一點給親戚朋友似乎就帶去了馬拉加的陽光。
馬拉加的娛樂項目在西班牙數一數二,如太陽海岸的“迪波里世界”主題公園、3個水上公園、豐西羅拉的新動物園、米哈斯市郊的“太陽海岸賽馬場”,還有著名的鱷魚公園等。當然馬拉加最出名的是“塞爾沃冒險公園”,是歐洲唯一的“冒險、動物和大自然的主題公園”。
畢卡索博物館在馬拉加的舊街區裡面,用一座l6世紀宮殿改建而成,往前再走兩步拐過街角就是馬拉加的大教堂,離畢卡索故居也不遠。因為展示面積不足,後來博物館就從宮殿延伸出來,在隔壁一個50年代的院落裡面又加建了兩層高的現代展廳,我們看到的建築新舊一體,因為巧妙利用了回廊和走道,過渡得不露痕跡。
這座建在出生地的博物館並不以展示少年畢卡索的作品為重心,這裡沒有收藏他在馬拉加時期的習作。藏品中年代最早的是《小女孩和她的洋娃娃》,畢卡索l5歲那年在巴賽隆納的作品,畫中人是妹妹。這張畫來自伯納德-路易士的捐贈。羅梅洛先生介紹,判斷這座畢卡索博物館最重要的藏品不在畫幅的大和小,而是那些能夠表現大師個人情感世界和探索風格轉換的系列,比如20世紀一二十年代的作品,包括家庭系列裡面的幾張奧爾嘉畫像,“母與子”以及為愛子保羅所作的小畫,讓我們看到畢卡索雖然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立體主義繪畫的各種可能性,但至少在這一階段,他再次表現出對於古典主義繪畫的回歸嘗試,而這些從前都鮮為人知。
1923年那張《戴白帽子的保羅像》不過27釐米X 22釐米,在牆上卻發出一種天使般的光彩,讓人目光不願從畫上挪開。保羅在公園騎驢的照片給了畢卡索作畫的靈感,他對線條和色彩大做減法,把保羅對鏡頭的緊張注視轉變成了對迷一般的孩子精神世界的觀看。155幅畫作幾乎覆蓋了畢卡索各個創作時期的風格以及他晚年的探索,有一幅畢卡索去世前兩年即1971年畫的《浴女》,依然看到他在變:女人體從立體主義嚴峻的幾何線條中脫離出來,變得和順,隨波流淌。
在馬拉加你可以享受到流行的“地中海飲食”,如維多利亞醍魚、什錦炸魚、鮮烤沙丁魚等,原料一流,做法獨特,值得一嘗。甜紅酒也很有名,加之馬拉加還保持著地道的安達魯西亞著名的小吃“搭吧(tapa)”(意為下酒菜)
馬拉加太陽海濱機場(costa de sol)是西班牙第四大機場,由西班牙境內20多條航線,歐洲全境100多條航線,同時還有直飛非洲和中東的航線,夏季還會有直飛北美的線路,機場距離市區僅8公里。已經建成的全國高速鐵路網將使馬拉加到馬德里僅需兩個半小時車程。太陽海岸高速公路和艾斯特伯納與瓜迪阿羅的340號國家公路將整個太陽海岸地區緊密連接,駕車自遊也非常方便。
世界首屈一指的名牌店在瑪律貝亞市(marbella)的巴奴斯碼頭(puerto urbano)均有旗艦店,也有許多Outlet型的折扣店。本地的拳頭商品如休閒皮鞋、各式皮包、皮帶、皮夾等皮製品。其他如純天然的橄欖油、雪利酒、葡萄甜酒等都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選。
馬拉加的夏日高溫可以達到40幾度所以應該盡可能避免在盛夏前來旅遊,秋天的馬拉加還是豔陽高照但早晚偏涼且白天溫度舒適,秋冬時節可以見到許多北歐觀光客前來避寒和 Long Stay,因為西班牙南部的花費相對於北歐來說簡直是太便宜了,對我們而言消費也算可以接受且酒類簡直就是太便宜了!
全世界有八個畢卡索博物館但都在歐洲,因為畢卡索是出生於馬拉加的關係所以還多了一個畢卡索出生地可以參觀,這個兩個景點應該是來馬拉加的必遊之地所以很容易遇上排隊的情況,建議大家提早上網購票,票價包含語音導覽且目前有中文選項可以聽中文導覽。
阿爾卡薩瓦城堡(Alcazaba de Malaga)建造於11世紀初,入口附近有一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劇院遺跡正在修復當中,從山上的希布拉爾法羅城堡參觀完之後可以慢慢走下山即會遇到阿爾卡薩瓦城堡的入口,若時間許可的朋友可以買聯票把兩個城堡一網打盡,參觀完山下的阿爾卡薩瓦城堡和羅馬劇院之後其實你就已經在位於市中心的精華地帶了。
中央市場(Mercado Central de Atarazanas)也位於市區所以是逛累了找東西吃的好地方,但千萬不要太晚才去因為菜市場下午三點就關門了且周日不營業,海鮮很新鮮但座位一位難求,所以要常常要站著吃。
馬拉格塔海灘(Playa la Malagueta)也是很多人喜歡造訪的沙灘,離市區有一小段路但是離郵輪碼頭不算太遠,大家可以 Google Malagueta Sign】去找馬拉加著名的海灘拍照景點,沿路會經過很多出租陽傘和座椅的攤販,也會經過海灘旁的一些餐館。
馬拉加大學是西班牙著名國立大學,是歐洲著名大學之一,現有79個系,100多個專業,有博士、碩士和大學課程。系科設置為:代數、幾何和拓撲學、個體醫學、醫學史、電腦結構、動物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物學、結構化學、政治科學、歷史學、廣告媒體科學、生殖健康學、財務管理、金融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新聞學、美學、公法、私法、音樂學、語言文學、社會和實驗數學、組織學、地理和環境、應用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數學經濟學、管理經濟學、電子系、護理學、運籌學、藥學、圖像學、西班牙哲學、文學理論、阿拉伯研究、英語、法語和德語研究、拉美研究、哲學史、財務會計、應用物理學、物理教育學、地理、疾病史、現代史、土木工程、結構和材料、通訊、自動化系統、電子工程、機械工程、電力工程、化學工程、電腦程式設計、應用數學、汽車工程、醫學工程、微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基礎心理學、心理方法學、應用化學、化學、礦物學、放射學、電子技術、教育史、教育經驗學。 馬拉加大學現代語言中心已有56年現代西班牙教育歷史,西班牙語學習學生主要來自于歐洲和北美各國。開設初級、中級、高級、熟練級四級西班牙語課程。
馬拉加學院創立於1971,專事西班牙語教學,輔以西班牙歷史文化知識的傳授。該學校在2007年獲得全球西班牙語教學明星學校獎。學校開設西班牙語強化班,超強化班,作為外語的西班牙語證書(DELE)考試培訓班,高考預備班,碩士班和商務西班牙班等14種課程,以滿足16歲以上學生的不同需求..學校設有研發部,撰寫和更新供校內使用的教材,負責開設新課程和監督教師的培訓。學校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採用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 30餘年的辦學經驗使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西班牙360所西班牙語言學校中名列前100位。每年有3000餘名國際學生來這裡學習。
馬拉加學院獲下列機構的認可及認證:西班牙塞萬蒂斯中心,歐洲語言服務品質鑒定協會(EAQUALS),作為外語的西班牙語教學品質檢查系統(CEELE),國際語言中心協會(IALC),安達盧西亞省西班牙語學校聯合會,歐洲品質管制基金會(EFQM)。此外,德國的一些州政府和瑞典的相關機構都認為馬拉加學院是值得去遊學的場所。該學院的成績在美國和加拿大魁北克省被算作學分。中國駐西班牙使館的相關官員曾視察過該校,並認為該校可接受來自中國的學生。
著名人物有,伊本·蓋比魯勒 1021–1058):11世紀安達盧斯猶太學者、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略 1828–1897):19世紀政治家、畫家巴勃羅·畢卡索,(1881125–1973),出生在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省的馬拉加。在這裡他住到十歲,度過了他主要的童年。
豪爾赫·蘭多 1941–):新表現主義畫家、近代男演員安東尼奧·班德拉斯1960–一樣出生在馬拉加貝納爾馬德納 米格·安哲爾·希梅尼茲 1964–):職業高爾夫運動員、保羅·艾波朗 1989–):歌手、伊斯科 1992–):職業足球運動員,出生於貝納爾馬德納米莉·芭比·布朗 2004–):女演員。西班牙男模 Blu equis 出生在馬拉加。[20200220]














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客家交響樂─客家八音








 客家交響樂─客家八音

    江彥震

客家八音,所謂八音原指「」八種樂器材料。嗩吶是客家八音中最重要的樂器,通常為領奏樂器。這是屬於臺灣的客家音樂,分布在南台灣高雄美濃屏東六堆等地。客家八音是客家器樂音樂的代表,原是明末清初從大陸移民而來的客家民間小樂隊,主要功能是在典禮儀式、迎賓與宴饗的演奏。
書經.舜典》所載的「八音克諧」,及《周禮.春官宗伯》提到:「大司樂長成均之,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尚書.益稷》列出:「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等,皆可看出八音之名源自於不同材質的樂器所演出的樂曲,也是泛指其所演奏出的音樂。
客家八音顧名思義,是由客家人在長期繁衍生活中發展出來的特有音樂文化。其中以苗栗和六堆地區的客家八音最為著名。目前於某些學校中的社團及社區的業餘團體都有客家八音團。客家人中原地區不斷遷徒至廣東梅縣等地,因走過的地方多,客家人便不斷的吸收各地的民間音樂,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即稱之為「客家八音」。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主要以鑼鼓樂加上嗩吶類吹奏樂器。演奏內容可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
吹場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即一般所說的「鼓吹樂」,其中「吹場」分為大、小吹場兩類。「大吹場」以大嗩吶為主,鑼鼓為輔;「小吹場」以小嗩吶為主,絲竹鑼鼓為輔。多用於祭典、迎送神靈、賓客及廟會演奏。吹奏內容大部分是傳統曲牌,以北管居多,少部分為南管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
絃索類:「絃索樂」則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可視為民間的小樂隊合奏,含有表演欣賞的特質,演奏內容十分廣泛,常用於戲劇伴奏演出。由於樂器多而人數少,頭手和打擊手必須身兼兩種以上樂器。
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都有不同。南部的客家八音屬於小而精簡的合奏,使用樂器有嗩吶、二絃、胖胡、大鑼、小鑼、小錚鑼、梆子、堂鼓,編制通常為4人,演奏內容以傳統曲目為主。而北部的客家八音所使用的樂器,文場包括嗩吶、殼子絃、和絃、吊鬼子、三絃、揚琴、喇叭絃、秦琴、笛子等;武場則有單皮鼓、梆子、竹板、通鼓、小鈸、大鑼、小鑼、小錚鑼等。編制上以6人最常見,最多9人。依東家的預算或場面的需要來決定人員的多寡。現今服務的場合以喪事場、慶典場儀及歲時祭儀居多,喜事場如祝壽、結婚等場合已相當少見,目前較多的編制以五、六人為主。
在台灣北部的客家八音演出中,為豐富表演內容,不論是喪事場或是喜慶場,皆加入演唱,演唱的內容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模擬北管的排場,由一人擔任亂彈戲的清唱,另一種是演唱山歌小調,由八音團擔任伴奏。演奏內容含鼓吹樂、民間小曲、大戲等。依歲時節令之不同,演奏場合可分數種:1.起天神、2.接媽祖、3.神明誕辰、4.中元普渡與建醮、5.還神、6.喜慶場合...等。
舉凡在客家人種種重要生命禮俗、歲時祭儀、節慶、神明誕辰的場合中都可以聽到客家八音的演出。客家八音的音樂技藝傳承與師承特色,不分南北,主要以擔任嗩吶手的師傅為師承對象,其音樂的特色也以嗩吶為主奏,同時在客家八音的發展過程中,嗩吶的技巧也不斷的推陳出新,因此嗩吶領奏,就成為客家八音獨特藝術風格的特徵。
演奏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北管亂彈戲及其他地方音樂的曲牌。「弦索」也分為兩類,一為絲竹樂器合奏,多用於典禮場合,演奏內容多為弦譜、民間小曲等;另一則以嗩吶為主,絲竹樂器為輔,演奏內容大部分是民間小曲、傳統大曲、表現唱腔模擬、亂彈福路戲、西路戲、客家採茶戲及歌仔戲等。
美濃地區的客家八音傳統上為四人編制,其所演奏的曲調和國樂明顯有別,而在吹場的演奏上,藉由嗩吶領導樂曲的演奏,加上鑼鼓伴奏,也顯得節奏流暢並穩定,著名曲目有〈大團圓〉和〈大開門〉等。
此外,客家八音在南部的發展與樂器的使用,也與北部不同。六堆地區的客家八音團,現今的編制為三到八人的樂隊。曲目當中,除了幾首固定的「大吹曲」如〈大開門〉、〈大團圓〉,一定得用嗩吶來主奏之外,其他古曲也可以用「直簫」來當主奏樂器。因此南部客家八音只有「大吹」及「簫仔調」之分,並沒有如北部客家八音的「吹場樂」與「弦索樂」之分。例如內埔吳阿梅的觀念之中,除了〈大開門〉、〈小開門〉、〈緊團圓〉、〈慢團圓〉一定要以「響噠」的編制來吹奏之外,其他的樂曲只要頭手(嗩吶手)的功力夠,以嗩吶或直簫,甚至「橫簫」或「把烏」來吹奏都可以。嗩吶及簫都可以配上弦樂器來合奏,但如果是「響噠」的編制,就只能使用嗩吶及打擊樂器來合奏。
客家八音的發展過程中,其演奏曲目擴增,樂器種類也多樣化,而且演奏型態也從單純器樂演奏,演變為另外又加入戲曲唱腔與山歌小調演唱的音樂種類。1940年代後,客家八音不只吸收傳統戲曲或廣東音樂的樂器,連西洋樂器如:小喇叭、薩克斯風、中山琴、手風琴、電子琴、電吉他等,也曾經加入八音的行列。而且有趣的是,西洋樂器加入後,不但沒有喧賓奪主,反而能襯托出八音的美感。
客家八音表演文化令人驚異之處,不僅在它的嗩吶技巧,也在於它的包容性:所有樂種的音樂,無論樂器或曲目皆可納入客家八音的範圍而不會顯得格格不入。大量吸收其他音樂的表演內容後,做適度的調整與改變,仍能保有其獨特的音樂風格。此現象一方面顯示客家八音強韌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傳統音樂的傳承上也賦予當代一種深刻的啟示作用:它們不但值得保存,同時也仍然有許多發展性與可塑性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客家八音的功能也逐漸擴充。從原本典禮的吹打增加了提供娛樂、欣賞的絃索樂(以絲竹樂為主),故客家八音開始從傳統戲曲或廣東音樂中吸收了許多擦絃、彈撥樂器。在絃索樂當中,又發展成以嗩吶為獨奏樂器,演奏各式民謠、小調,或模仿戲曲唱腔而成的「吹戲」樂。以嗩吶為獨奏的客家八音即民間俗稱的「丟滴」。隨著民間嗩吶技巧的高度發展,「丟滴」逐漸取代了原始的吹打樂而躍升為客家八音的代表。此外,受到戲曲的影響,客家八音的鑼鼓也吸收亂彈的武場而與其編制相同。於是樂器的編制也相對的豐富了許多,形成了吹、拉、彈、擊等四種樂器的編制。
客家八音早期的編制是純然的「吹打」樂,亦即只有「吹(吹管樂器)」和「打(鑼鼓)」兩類的樂器而已。這些基本的樂器組合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又以「嗩吶」最具代表性。所謂鼓吹,顧名思義為鑼鼓樂器與吹管樂器的組合演奏型態。吹管樂器:早期以「嗩吶」為主,目前,客家八音使用的嗩吶,前面七個音孔,後面一個音孔,是客家八音的主奏樂器。鑼鼓樂器:早期編制較為簡單,以「通鼓」、「碗鑼」、「鑇子」與「本地鑼」為主。
通鼓-又可稱作「堂鼓」,演奏時,通鼓擔任指揮的角色。碗鑼-即「小鑼」。演出時,擔任裝飾性的演奏,常由嗩吶演奏者兼任碗鑼的敲擊。鑇子-即其他樂種所稱之「小鐃」或「小鈸」,為八音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擊樂器之一。本地鑼-即「平面鑼」。吹場音樂中,鑼敲擊點為每小節的第一拍,加強小節的力度。
 吹管樂器:烏嘟孔-即「管」,屬雙簧樂器,在客家八音中屬於伴奏樂器。簫-即一般所謂之「笛」。此樂器在客家八音中屬於伴奏樂器。
 擦絃樂器:  二絃-又稱「殼仔絃」,其他樂種多稱為「小椰胡」,屬高音拉絃樂器。此樂器在客家八音中,擔任重要的伴奏角色。  胖胡-又稱「胡絃」,其他樂種多稱為「大椰胡」,屬中音拉絃樂器。為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伴奏樂器。  喇叭琴-客語俗稱「叭哈絃」(鼓吹絃),屬中音拉絃樂器。喇叭琴的音色非常特殊,與嗩吶的聲音有點類似,卻與整個樂隊的音色不太融和,因此,使用機率的多寡,各團考量不一。  吊龜-又書為「吊規仔」、「吊鬼仔」,又稱「頭弦」。屬高音拉絃樂器。後來改以「京胡」代替,仍稱吊龜。此樂器是八音樂隊中較不重要的伴奏樂器,可有可無。
 彈撥樂器:彈撥樂器的加入是更晚近的事,由於當時廣東音樂樂器比較多種,也促成八音使用樂器的種類上添加了不少東西,最典型的就是加進了揚琴和三絃。  揚琴-又作「洋琴」、「蝴蝶琴」,屬擊絃樂器,為客家八音重要的伴奏樂器之一。  三絃-分為「北絃」、「南絃」兩種,客家八音均採用,但因三絃的技巧較為困難,所以一般少用。  秦琴-又名「秦漢子」,為客家八音唯一的低音彈撥樂器。
 鑼鼓樂器:  北鼓-即其他樂種所稱之「單皮鼓」。因其體形笨重,攜帶不方便,所以現在常用梆子代替。  敲子,即其他樂種所稱之「梆子」,分為高音和低音兩種,一般客家八音使用的是高音梆子,代替單皮鼓的任務,有指揮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擊樂器。  板,即「綽板」,用以節樂,現在很少用此樂器,多用竹板代替。  夾塞,即「竹板」,用以節樂,為客家八音班常用的擊樂器。  噹叮,即「小錚鑼」。在吹場音樂中不用,而弦索音樂中主控全曲的速度。  外江鑼,即「京鑼」。偶爾代替本地鑼的功能。[20200116]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深圳的客家生態


深圳的客家生態

江彥震

根據史料記載,客家人進入深圳,最早在宋元時期,如福田梅林、寶安的石岩、觀瀾、龍華、布吉、大鵬等地一些村莊。形成稍有一點規模的是明代中晚期,如橫崗、龍崗、坪山、葵湧地區。龍崗賴姓和坪地蕭姓等,就是在此時期遷至。坪山坑梓黃姓的黃朝軒於明末自惠州府歸善縣白馬碗窯村遷入江邊村(今深圳坑梓),一世始祖立業,二世祖黃居中於清朝康熙三十年創建「洪圍」。而龍崗區較早的客家圍「田豐世居」則建於明永曆16年。客家人大量遷入深圳是在清朝初年,從嘉應州和惠州府來的最多,移民大潮持續到嘉慶年間。在過去一千多年裡客家人一共經歷了五次比較大的遷徙,而深圳和客家人的結緣主要在於第四次。1979年深圳建市的時候,客家人占了總人口的56%
深圳每個區都有客家人的分佈,本土客家人集中分佈在深圳的中部、東部和北部等占深圳70%左右的地區。如龍華區,鹽田區,龍崗區、坪山區、大鵬新區等區的絕大部分以及羅湖區部分區域和寶安區的石岩,南山的西麗、蛇口、沙河、白芒、福田的梅林等。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經和其他遷徙族群一樣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深圳的「基圍人」也是屬於移民人群,但是他們就不叫客家人,即使基圍人移民到深圳時間比客家人晚幾百年。
寶安縣誌記載,改革開放前,寶安縣(今深圳) 客家人口占56%,粵語占35%(當年寶安縣政府把新移民深圳的講基圍話和一些地方土語都統計進粵語),大鵬軍語占9% (大鵬半島上主要語言為大鵬客家話,寶安縣政府把大鵬當地的客家話也統計進大鵬軍語中),實際當年寶安縣客家話人口占原居民總人口60%以上。
至今,深圳還保留有大量記錄客家人的文物古跡,如客家民俗博物館、南水村史博物館、甘坑客家小鎮,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麒麟博物館,長源客家炮樓、民治村史館、觀瀾版畫村、田豐世居、賴恩爵將軍第、茂盛世居、大萬世居、龍田世居、環水樓、陳煙橋故居、洪圍、曾生故居、璿慶新居、觀瀾古墟、鼇湖老村、福田世居、新橋世居、廻龍世居、玉田世居等。
深圳客家人主要    鹽田、龍華、龍崗坪山羅湖,其文化特色為黎圍舞麒麟沙頭角魚燈舞涼帽代表人物有賴恩爵曾生陳煙橋劉起龍特色建築有福田世居鶴湖新居福田世居。著名的客家圍屋有大萬世居龍田世居壩光村。具有特色的客家山歌有鹽田山歌龍崗皆歌、石岩山歌。特色博物館有客家民俗博物館麒麟博物館文物古跡有田豐世居虔貞女校貴湖塘老圍 特色旅遊則有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
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因中原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鬥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羌、氐、羯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攻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盪局面。西晉王朝覆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陽,沿漢水入長江向東遷往湖北、安徽、江蘇一帶;向南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梅州的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這時,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加之中原災荒連年, 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轉戰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佈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南和粵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粵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次南遷,延續到唐以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北宋都城開封被金兵攻佔。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金人入主中原後,強佔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在後來,蒙古滅金,入主中原。由於蒙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參軍,“男執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河源、惠州一帶。
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佔據遼東的滿清政權在明朝降將吳三桂的帶領下,突然入關,長驅直入,佔領了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但是,在東南沿海地區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鄭成功等拒絕清朝的勸降,率領水軍,發揮海戰優勢,多次對清朝發動進攻。清政府認為,鄭成功的水師得力於沿海人民的支持和接濟,因此,於1656年下令“禁海”,1661年,又強迫沿海居民“遷界”。
禁海遷界的主張,是由鄭成功的降將黃梧提出的。黃梧是福建平和人,替鄭成功鎮守海澄,1656年投降滿清。當時,黃梧向朝廷提出《剿滅鄭逆五策》,其中一條是“若從山東、江、浙、閩、粵沿海居民盡徙入內地,設立邊界,佈置防守,不攻自滅也。”另一條是,“將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豎樁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如此半載,海賊船隻無可修葺,自然朽爛,賊眾許多,糧草不繼,自然瓦解,此所謂不用戰而坐看其死也。”
禁海遷界令下達以後,清朝委派四員滿大臣到江、浙、閩、粵四省監督執行,由於在執行過程中,掌握尺度有差異,大抵江浙稍為寬鬆,福建較嚴,廣東最嚴。最初以距海20里為界;又認為太近,再向內縮20里;仍認為太近,又內遷10里。“凡三遷而界始定。”
遷界時,官府動用軍隊,強行毀壞田舍、村鎮、城廓,居民限期搬出,違者以軍法論處。挖界溝,築界牆,設煙墩,嚴禁任何人進入界內,越界者死。沿海地帶人民被強行趕出家園,一遷再遷,數十萬群眾離鄉背井,流離失所。
禁海遷界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打擊了臺灣鄭成功勢力,另一方面,也給清朝沿海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沿海農業生產、漁鹽採集、對外貿易都遭到巨大的破壞。遷界前,新安縣(包括香港)人口6,851人,鹽丁3,818人,國家徵收賦稅糧食11,652石;遷界後,新安縣人口2,172人,鹽丁127人,國家徵收賦稅糧食2,837石。1667年,國家將新安縣併入東莞縣。
1668年,廣東巡撫王來任視察沿海地區,看到流民顛沛流離,幾次想向中央報告,要求撤銷“遷界令”,直到去世前才寫成《展界複鄉疏》。康熙皇帝看到報告後,即派人赴廣東調查巡視,準備開界。當時,兩廣總督周有德得知朝廷意圖,立刻巡行界外,所過地方宣佈開界。免除賦稅,官給耕牛,受到沿途百姓的熱烈擁護。1669年,重新設立新安縣。
新安縣是最早複界的縣份,但是,展界之後,回到原籍的居民非常少,1671年,從東莞、歸善等地遷回新安縣的原住民為3,149人。雍正五年(1727年),廣東省出臺地方性優惠政策,明確移民墾荒邊界,減輕移民負擔,資助移民生產,對於招墾得力的官員,給予升職獎賞,鼓勵居民大量遷往展界區。
從這時起,大批的客家人從惠州、河源、興梅地區紛紛遷來深圳鹽田、大鵬、葵湧、龍崗、坪地、坪山、坑梓、橫崗、龍華、觀瀾、西麗、石岩、布吉,布心、草埔、蓮塘,開始了深圳客家人的創業史。大萬村的曾姓也就是在清康熙年間從五華遷來坪山的。
深圳客家話的分布:“龍崗—坪山客家話”,主要分佈在現龍崗區和坪山區的布吉、南灣、阪田、橫崗、龍崗、龍城、坪山、坪地、坑梓、龍田、馬巒、南澳、葵湧等地。龍崗客家話北面和東莞客語,東面和坪山、惠州客語連成一片。“龍華客家話”,跟龍崗客家話在語氣語調上有差別,但是大致一樣,可以流暢溝通,主要分布在今龍華區全境的龍華、民治、大浪、觀瀾以及今福田區上梅林、下梅林等地區。“羅湖—鹽田客家話”,是原特區內鹽田大部分區域和羅湖部分區域居民的日常交流用語,主要分布在現羅湖區的布心、草埔、泥崗、羅芳、蓮塘、大望、梧桐山、西嶺下、水庫新村和鹽田區的沙頭角、鹽田、中英街、梅沙等地。此片區的客家話南面與香港北部新界的客語相通。
“大鵬客家話”,大鵬半島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大鵬客家話,其次是大鵬軍話,大鵬客家話屬於龍崗客語的分支,跟鹽田、羅湖客語、香港新界客語有詞彙上的差別,主要分佈在葵湧、南澳、大鵬等地。“西部客家話”,主要分佈在寶安區的石岩大部分、西鄉部分地區以及南山區的蛇口、西麗、桃源、沙河、大沖等地,光明新區亦有白花社區和紅星社區等純客家話社區。
深圳羅湖、福田、南山三區的客家話分佈如下:從東部長嶺村開始,連接蓮塘,西嶺下,羅芳,梧桐山大部分村,大望,水庫新村,布心,草埔,泥崗,上梅林一部分,下梅林,沙河大部分,蛇口,西麗大部份村,直到西部的同樂村形成一條帶狀分佈。
「大鵬軍語」:屬於古代北方駐軍語言,其地域分佈範圍主要在深圳最東緣的大鵬半島,包括大鵬和南澳兩鎮。「圍頭話」:圍頭話被當地人稱為“當地土話”,圍頭話居民大部分原籍江西,部分祖籍安徽、河南等地,屬於歷代中原居民南遷至深圳而形成的一種獨特方言,主要通行於現深圳市福田區和羅湖區部分地區。
「基圍話」,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從廣州、東莞、番禺、南海等地移民過來的基圍人所使用的方言,主要分佈在南山的大新、白石洲及寶安區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等地,使用人口1.6萬。
粘米話」:是一種客語和閩語的混合方言,主要分佈在深圳東北面的坪地、坑梓部分地區,使用人口數百人,屬瀕危語種。「寶安粵語」:主要分佈在深圳西部一帶及南部部分村落。其地域範圍包括原特區外寶安區的西鄉、福永、沙井、公明、松崗五個鎮和光明街道以及羅湖、福田部分區域,代表語言是沙井話和公明話。「南頭話」:其使用人口在南頭地區大概只有5,000人左右。南頭話的代表點是原南頭城內原居民所講的話—“南頭九街話”。“南頭九街話”的使用區域是以南頭城為中心延至周邊的一甲、關口、田夏、沖下、龍屋、陳村、北頭等自然村莊一帶。「疍家話」:屬於深圳的船民土語,主要分佈在南山的的蛇口、大新和寶安西鄉、沙井等地,另外,羅湖、福田、鹽田都有零散分佈。這些方言使用者主要是來自福建海上漁民的後代,現會使用人口極少。
『客家圍屋』是深圳現今保存下來最多的客家民居建築,集中在龍崗、龍華、坪山等地。深圳客家圍應與福建的土樓、梅州、惠州和贛南的圍屋捆綁後以“南中國客家圍”申請“世遺”,“客家民居是深圳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物質遺產,可以和開平碉樓相媲美!”
『鶴湖新居』,位於深圳市原龍崗街道羅瑞合村,距市區約30公里,它是全國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是客家民俗博物館。該館成立於1996年,199795日正式對外開放。內設機構有辦公室、展覽部、以客家圍屋為依託建立的博物館。博物館以客家民居的佈局、結構和建築風格為博物館的重要展示內容,共有179個居住單元,每單間數間屋構成,共有房屋數百間。
館內收藏各類客家民文物328件,種類有傢俱、勞動工具、生活用品、字畫及族譜等。陳列有《客家生活起居陳列》、《客家勞動工具展》、《客家民俗風情展》等。鶴湖新居,是為羅氏所建,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共歷三代、數十年建成。占地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530平方米,南北寬166米,東西長109米,因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被諸多專家譽為客家居民建築藝術的結晶。在客家建築文化中的地位如同徽派建築的西遞、宏村。
在圍牆內民居似“回”字形,整座建築群由內外兩圍相套而形成,週邊平面前寬後窄,呈銀錠狀;內圍有高牆與週邊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廳、堂、房、井、廊、院佈局錯落有致,像座迷宮,易守難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之稱!
『觀瀾版畫村』,是在原客家村落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位於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者、著名版畫家、美術理論家陳煙橋的故鄉—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牛湖社區。其建築風格為典型的客家排屋形式。觀瀾版畫村總規劃面積達140萬平方米,其中中心區面積31.6萬平方米。版畫村和客家古村落融合,將客家文化主題融合到現代景觀元素中。建立相對完善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是一個配套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具有良好社會、經濟效益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它把現代版畫工坊與客家古村落結合起來,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也給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甘坑客家小鎮』,甘坑村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甘坑的保護開發方向是打造深圳版的麗江。三百五十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髮看中了這裡的自然環境便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
『深圳坪山客家村』,位於坪山鎮坪山墟西南的客家村。為古堡式客家圍龍屋建築,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規模宏大,占地1.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南有大門樓,均有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四個大字。大門前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側仍保留有旗杆。坪山客家村是深圳典型的客家轉龍屋,有濃厚的民俗特點,對瞭解客家民俗及其源流和民族遷徒史有重大價值。
『龍田世居』,位於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田段心社區。建於清朝道光十七年,占地5,000平方米,是深圳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客家圍屋之一,1987年被列為寶安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8月,被核定為廣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是坑梓黃氏鄉親的最古老的居住、生活、祭祀場所之一,也是情系海內外坑梓黃氏鄉親的根。
『西麗麻磡村』,在麻磡村,有一片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古民居養在深閨人未識,其中還夾雜著碉樓、教堂等。據當地村民回憶,明末清初期間,麻磡村的先人從河源遷徙到該地並居住下來,這些房子已有400年的歷史。
『南山長源村』,長源村,位於南山區西麗北面的長嶺皮水庫腳下,是深圳特區中的抗日東江縱隊活動老區,也是一個具有客家文化傳統的農村城市化鄉村。
『新橋世居』,位於深圳國際低碳城內,建於清代,在深圳,如新橋世居的客家圍屋有數百座,只是規模大小不一,但他們正遭遇共同的命運,隨著歲月洗刷大部分已經開始坍塌破損,星星點點即將淹沒在城市化的鋼筋水泥叢林中。
『福田世居』,古色古香的福田世居,位於深圳龍崗大鵬新區葵涌街道三溪村內,屬葵涌客家大姓潘氏祖先所建,修建於1865年,距今已有152年的歷史。
『大鵬所城』,相比於大多數以血緣聚集而成的村落,大鵬所城因屯兵於此而日漸繁華,來自全國各地的將士攜帶家眷聚集嶺南山海之濱,各地的風俗在此相融匯,大鵬所城的賴氏家族是深圳歷史上的最旺家族,湧現出賴恩爵、賴信揚、賴世超、賴恩錫、賴吾彪等「三代五將」為中國歷史之罕見,當地有「宋朝楊家將、清代賴家幫」之美譽。 [20170827]




















雲林同鄉文教基金會對社會貢獻卓著


雲林同鄉文教基金會對社會貢獻卓著

總統府第十二、十三任國策顧問聯誼會會長 劉盛良

雲林子弟譚量吉事業有成,為回饋家鄉,於911124日成立「財團法人雲林同鄉文教基金會」。以鼓勵雲林同鄉子弟敦品勵學、急難救助、照顧鄉親並協助母縣發展文教工作為宗旨。
基金會成立十七年來,在譚董事長卓越的領導與所有董監事以及全國各縣市雲林同鄉會解囊籌募善款下,先後舉辦過四屆「雲林金篆獎」書法藝文競賽及雲林農特產品展,闡揚書藝國粹,推廣台灣各地與雲林母縣極品農產,刺激消費,增加農民收入,活動受到鄉親與社會各界的肯定與贊同,並於201420152016舉辦為期三年的「冠名獎」獎助學金活動。
「財團法人雲林同鄉文教基金會」長年致力於社會公益,貢獻不遺餘力,為獎勵清寒傑出學子,落實助學圓夢理念,增益精進奮發心志,再度辦理2019「第六屆「勤樸獎」全國雲林籍佰萬清寒績優子女獎助學金」,並擴大照顧雲林子弟,特將總獎助金額提高至216萬元,透過擴大獎助名額,協助清寒學子女專心向學,藉以減輕就學上的經濟負擔與壓力,培養國家人才,並鼓勵其努力向學且懂得回饋社會。
今年1130日基金會17周年慶典大會暨頒發「2019第六屆「勤樸獎」全國雲林籍佰萬清寒績優子女獎助學金及頒授社會公益貢獻獎章表揚大會」假明鳳食寓宴會館盛大舉辦,譚董事長量吉,希望藉此頒獎典禮,表揚勤樸績優,勵志向學優良表現的學子,並勉勵他們學會感恩的心,繼續努力,將來貢獻所學,回饋社會,報效國家。譚董事長量吉對社會國家之貢獻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