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 星期六

韶關客家圍樓

























 

韶關客家圍樓

江彥震

說到客家民居,大家總是先想起福建客家土樓。其實韶關也保存有眾多的客家圍樓,尤其是在“中國圍樓文化之鄉”廣東省始興縣,自古有“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的說法。這裡的圍樓不同于福建的客家土樓,是一種防禦性極強的堡壘建築。始興有歷史記載的圍樓共有500多座,至今保存較好的有249座,或高大恢宏,或細小高聳,數量之多、類型之豐富、特色之鮮明在全國罕見。

始興圍樓量多型異,每一座都是當地村子“量身定造”。始興因生態環境優良,自古“粵北糧倉”名聲在外。然而,又因其居於嶺南交通要衝的關口,給其帶來了兵匪賊盜之患。為此,勤勞智慧的客家人為增強防禦技能,建起了圍樓。

建造圍樓屬於同一姓氏宗族內部家務事,由族人共同出資建造和管理。大多數並不用來居住,而是為防兵匪、山賊侵擾、保護生命財產的“堡壘式”建築。每遇兵匪賊盜侵擾,村民們便迅速躲進“圍樓”自保,時間短則幾天,長則數月。

由於每個村子的佈局和宗族理念不同,每座圍樓都有著不同的防禦方式和措施,同時圍樓的防禦方式要與村子的佈局進行配合,所以每個圍樓建築結構、建造方式都有非常講究。

從建築材料上看,有的用泥胚磚或夯土築成,有的用青磚和河卵石一砌到頂。有的砌牆用的灰漿是成本昂貴的蛋清糯米石灰漿,還添加並攪拌了些許由砒霜和催乾劑熬成的毒液。這種灰漿除粘性很好,還具有防潮防濕、防蟲防蟻的功能。選材用料的講究,這可能是百年圍樓至今仍不改當年風貌的原因。

一村一姓聚族而建的圍樓,每座都寄託著長輩對後輩的美好祝願,暗藏在建築的選址、設計,還大方地用名字宣告於世。其中不少圍樓的名稱出自《周易》《詩經》等“經史子集”,寓意深遠。

太平鎮沙水村的“苞桑”、城南鎮膽源村的“苞桑永固”這兩座圍樓名稱,取自《周易》中“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告誡子孫後代,經常居安思危。馬市鎮紅梨的“於萬斯年”圍,名稱則出自《大雅·下武》,意思是圍樓受上天賜福,能居住萬年。馬市鎮澇洲水村的“鳳儀來朝”,源于《尚書》;太平鎮白石坪村的“得其所”,源於《孟子》。

還有“泰階星平”“奎壁聯輝”“仁裡可安”“棟護晴嵐”“永樂長春”“竹林同慶”等圍樓名稱,它們源於我國浩瀚如煙的古書典籍。這些名稱文辭精練、言簡意賅,或寄託美好願望、或教育激勵後人、或讚美鄰里和諧、或描寫優美環境,引人入勝、啟人心智、勵人上進。正因為始興圍樓的各種講究,讓每一座看起來都是特別的存在,有著屬於自己的“極致”。

位於始興縣隘子鎮的滿堂客家大圍,建築群分上中下三圍,裡外三層,占地總面積約2.3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864平方米,圍內有9廳、12院、28天井、777房間,是廣東省最大的一處客家圍樓,享有“嶺南第一大圍”“粵北第一民宅”的美譽。這座龐大的建築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築佈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組合,而整個大圍樓牆體的青磚經人工磨制,門框、窗框、臺階、廊沿、井臺等以花崗岩石條砌成,樓內雕樑畫棟。而這座建築群最神奇的就是建在兩條河流匯合處河灘上,卻能歷經百年無一處出現裂縫或下陷跡象。這是因為使用了9層松木作為地基,不但不會腐爛,反而是時間越長越堅硬。

這座大圍更是防禦功能超強。整座圍樓只有一個出入口,共設有五道門。若遇盜賊侵擾,大門一關,圍樓便成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大門兩側或頂部設有水池,只要打開機關,水池內盛滿的水便可傾瀉而下滅火。

大圍的圍牆一般的都有60釐米以上,中心圍四角炮樓底層的牆基最厚達8.2米,牆體上佈滿了各種瞭望孔、射擊孔。炮樓底層的牆體還用各種鐵皮包裹,裡面還夾雜著沙和碎石,敵人挖破牆壁沙石就會流瀉出來堵住洞口。滿堂客家大圍既有古代的雄渾樸實的氣勢,又有近代精緻高雅的韻味,集古代、近代客家建築風格為一體,2020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位於始興縣羅壩鎮燎原村的長圍(又稱燎原長圍),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與其他客家圍不同,這是一座長方形結構的客家圍樓,具有“全國第一長圍”美譽。長圍坐北向南,為河石青磚瓦木構築,由圍樓、祖堂和民居組成,占地面積3265.6平方米,總高十五米,門楣上書“人文蔚起”。

長圍內部景象令人震撼,四層的圍樓高大雄偉,一層正中望上去,只見圍樓兩側相互對稱,經過特殊處理的木頭牢牢地將這個龐然大物固定在這片土地上。木頭與木頭、房間與房間之間一一對稱。長圍裡面中間有天井,氣流暢通、光線充足、冬暖夏涼,二層四周出靠欄,有木梯可以登樓,每層樓有28間房。長圍巧妙地把民居與圍樓融合為一個整體,是圍中有圍,村中有村的結構,給了人們家的環境,還能防禦外敵。雖經數百年風吹雨打,但得益于高超的防潮、防腐技術,圍樓上用杉木做成的椽頭、走廊、橫木等保存完好。2011年,長圍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始興縣城南的水田壩細圍,客家話中“細”就是小的意思,顧名思義這座細圍是座“迷你圍”。這座圍樓也確實為始興客家圍樓中占地面積最少、高度最矮、規模最小的圍樓。占地面積16.96平方米,5層,高9米。水田壩細圍建在村莊外部的河道和浮橋旁,古時這條河道是古時一條南來北往的重要水路,水田壩細圍地所處地勢較高能看見陸路水路,白天由村中青壯年守衛在此進行瞭望射擊,晚上發揮著報時和導航功能,成了墨江河道上的“航燈”。遇到敵人襲擊時,村中老幼婦女則躲避在這處小圍樓南邊300米處的一處圍樓。

客家圍樓在革命戰爭年代,人們用其“銅牆鐵壁”的身軀保護和播撒革命火種:始興紅圍是眾多有著光榮紅色革命歷史的圍樓中的一座。它建于清道光年間,原名“奠安”圍,因四面高大厚實的圍牆大部分用紅色岩石壘砌、淡紅色石灰糯米漿黏合而成,表面呈赤紅色,當地群眾稱之為“紅圍”。

在抗日戰爭時期,紅圍一度成為中共廣東省委駐地、省委與黨中央進行電臺聯繫的重要指揮機關,成了名副其實的“紅色指揮所”。1945年日軍攻陷始興後,紅圍遭到焚毀,如今只剩下四面牆壁及內部部分基底結構。時光荏苒,紅圍這座“紅色堡壘”中的電波卻永不消逝。20105月,紅圍舊址修復完成,成為首批省級黨員教育基地、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繼續將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始興縣內圍樓眾多,最有“明星范”的非位於始興縣太平鎮東湖坪村的永成保障圍莫屬。清朝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張之洞特意為曾氏家族新建的圍樓題寫了“永成保障”石匾,這是為數不多的由有名望的人為之題寫匾額、對聯的圍樓。永成保障圍還有眾多特別的“規矩習俗”,樓內一些建築設施的含義和管理方法生動有趣。

圍樓平時不住人,村子遭遇敵情和危險時,村民一同住到圍樓裡,為圍樓聚居期間,青壯年居住四樓做防守和攻擊,老人小孩在一二層做後勤補給,婦女們要樓上樓下傳遞彈藥和補給。為了保持行動的統一和秩序,圍樓裡的人需遵守左上右下的指令。此外,圍樓四重大門之內,天井臺階各處,用河卵石對稱地砌成一個個銅錢圖案,就連天井回形下水道的出水擋口,也做成精巧的銅錢形,寓意財水。曾氏家族給水井賦予吉祥寓意,讓人們平日生活中也十分願意來此打水,保存水井鮮活狀態。

始興圍樓還有許許多多的巧思,佈局、構造形式等無不凝聚著我們祖先的絕妙智慧。例如沈所鎮石下村的棟護晴嵐圍,為守護住整個村子在進村的必經之路上修建具有超強防禦性的圍樓,體形巨大,高十五米,占地面積1302.1平方米。獨立在村子外部的圍樓很容易被敵人攻擊,因此在圍樓外圈修建了護城河作為第一道防線,護城河設有三級臺階,配合臺階不同傾斜度誘敵深入,而水四周中設置滿滿的松木尖刺。

在棟護晴嵐圍附近還有一處棋盤圍樓,建造於清朝的康熙年間,因它的建築軸線像圍棋棋盤的軸線,加之房子廳堂的佈局就像古代的象棋盤,所以被人們稱為棋盤圍樓。棋盤屋最大的特點,就是住在裡面的人像棋盤上的棋子上下左右行走自如,可以連續幾幢房子走動。但如果外來人進來了,他們就像走進了一間龐大的迷宮寸步難行,這就是棋盤屋的奧妙之處。

位於始興縣司前鎮李屋村的筆子藪圍樓是客家圍樓中為數不多的仿生圍樓,除了具有客家圍樓的橢圓形狀外,還具有金龜的形狀特徵。該樓建於明代,因其與圍樓大門遠處車八嶺的筆架山相呼應,故應景取名為“筆子藪”。整座圍樓完全按“龜”的形狀建造,由龜頭、龜頸、龜身、龜腳和龜尾五個部分組成。

圍樓的“龜頭”是一個橢圓台墩,由大小不等的兩個同心圓疊加而成;圍樓的“龜頸”呈臺階狀,共13級臺階,是村民進出圍樓的通道。圍樓的“龜身”是建在圓形小山崗上的土堡,占地面積6626.6平方米;圍樓的“龜腳”“龜尾”是分佈在四角的長方形炮樓。

如今,人們不再依託圍樓保平安,但它們仍承載著人們綿長的情思鄉愁,更是歷史的見證。每一座都不可複製、不可再生、不可多得也無可替代。靜靜地行走在古老的客家圍樓裡,從一磚一瓦、一梁一木間,仍然可以隱約追摹到昔日的風采。細觀散佈在粵北山水之間的客家圍樓,猶如在讀一本歷史古書,曾經濃烈的生活氣息仿佛從圍樓裡蒸騰而出,帶來鮮活的衝擊感。為了讓歷經百年風雨洗禮的“古堡”,煥發生機。近年來,韶關著力推動圍樓活化利用工作,創新圍樓保護和利用方式,開展圍樓認養工作;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對圍樓進行保護、利用及維修。並注重創新融合增強“圍樓+”新理念,大力發展“圍樓+旅遊”“圍樓+綜合服務”“圍樓+創意產業”,讓始興圍樓綻放新光彩。

羅壩鎮燎原村的長圍如今“混搭”各類展覽,成為年輕人愛去的藝術館,2023年“百年圍樓·國潮興生”時裝秀、“書寫大地 萬象始興”美育賦能鄉村振興藝術成果展在此開展。城南鎮的長安圍變身風度書房,成為了藏書達1萬冊的閱讀熱門打卡地。今年還將四樓打造成了王憲榮哲理水墨文化館,每逢節假日吸引眾多市民朋友們來這裡打卡。羅壩鎮田心村的廖屋圍樓,經過認養與改造後,被賦予了休閒娛樂、餐飲、品茗、書法、住宿等諸多功能,成為始興第一個圍樓文化旅遊客棧,熱情接待大灣區遊客來“探秘”,過一把“古堡癮”。

近年來,紅色文化教育越來越得到重視,紅圍也迎來了一批批“參觀學習團”,知名度也隨之提升,帶動周邊文旅產業發展。客家圍樓,就像“族中長老”,是一位有威望的“能力者”。曾經它用身軀庇佑一方百姓。如今,作為特別的存在,它也擔起了新使命,繼續為民造福。(客家聯盟)[202401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