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瀏陽客家人,從何而來?
江彥震
三百年前,廣東梅州一個名叫車頭壩的小山村,以打鐵為業的謝騰雲、謝輝雲兄弟,起了個大早,告別家人,挑起鐵匠的擔子。只是這次出門不同以往,而是為了謀生活出路,背負著全家的希望背井離鄉、前途未卜的一次遠行。
就這樣,倆兄弟且工且行,一路向西北方向走去,奔波千里,一路顛沛,最後來到長沙瀏陽官渡觀音塘杜家洲,只見金雞河橫亙於前,又見古樟參天,其形貌與故鄉車頭壩極其相似,兄弟倆頓感此地親切,於是築屋立灶,打鐵種地,安頓了下來。這一年,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不幾年,兄弟倆準備就緒,於是乃返鄉接來家人。謝氏遷瀏僅僅只是客家人遷徙到瀏陽的一個縮影。
據悉,來長沙瀏陽定居的客家人最早始于宋末。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破長沙,瀏陽遭殲屠殆盡,於是“奉詔招鄰縣民實其地”。瀏陽地處湘贛邊界,江西的部分客家人便於此時遷入瀏陽。
明末清初,瀏陽再次慘遭兵變,人口凋零,土地荒蕪。而此時,廣東梅州一帶由於人口膨脹,加之禁海遷界造成的流民湧入和藩叛等社會動盪等原因,民不聊生,紛紛準備外遷。
機緣巧合之下,廣東客家開始移民至瀏陽,自清初開始一直到乾隆末年基本停止,總共持續了100多年,移民人數超過5萬人。這其中,部分客家人得到官府認可,領了路票(也叫照票,相當於通行證)。但也有相當多私自行動的客家人,沒有得到官府的認可,沒有合法的身份,他們被稱為流民或棚民。
據史料記載,康熙十三年,降清明將吳三桂反清,分兵住醴陵,建木城。由閩粵經江西來醴陵種麻棚民組織反清複明的麻棚軍,配合吳三桂作戰。居住在瀏陽的朱益吾也率眾多客家人響應,以瀏陽、醴陵、萍鄉一帶為中心,直到康熙十六年,吳三桂被清軍戰敗。
朝廷對此震怒,後果自然很嚴重,客家人的戶口問題似乎不可能得到解決了。直到雍正時期,政府採取“和平安置”政策對待湘東客家人,不問造反之罪,對包括客家人在內的棚民都給予合法居民身份。至此,客家人才算取得合法的居住權。
目前,長沙瀏陽這裡20多個鄉鎮都有客家人分佈,大約有20萬人口,有的是純客家人的村莊,有的還夾雜著其他人。在很多村落,儘管村人能輕鬆聽懂普通話、瀏陽話,並能自由轉換,但彼此交談時卻同樣是清一色的客家話。
舉家遷徙、獨自外遷的客家人究竟走過了什麼樣的路途,見識了怎樣的風景,遭遇如何,最多變成了族譜上的隻言片語。但對於他們而言,抵達目的地已經是最大的成功了。
滿滿都是客家風情,客家人在長沙瀏陽安居樂業,勤勞耕作,繁衍生息,雖然歷經滄桑,歲月遷移,但他們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特色文化一直保留至今。
客家人重源頭,因此就將族譜、祖宗畫像、神主牌位以及香爐等看得很重。湘東區的客家人幾乎都保存有族譜,它們無一例外地記載了先祖的遷徙時間、地點。
客家人對於婚嫁也十分重視,因此客家的婚俗很多,哭嫁就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種。客家哭嫁場景,哭嫁是在婚娶的頭天晚上舉行的。先要在祠堂祖宗牌位前點上兩根蠟燭,蠟燭用包上紅紙的竹筒依託,寓意“喜燭”。
主持人宣佈“拜祖儀式開始,有請舅爺點喜燭”。舅爺隨之上前,點亮喜燭後,必定說出四句押韻吉言用以開場。多半就是“喜燭輝輝照華堂”之類的。
舅公說完吉言,由嫁女的叔叔或父親等威信高的一輩上場,回應舅公四句押韻吉言。隨後,新娘下跪,拜天地,拜祖堂,拜父母。之後,新娘抽泣著向所有的親戚告別。姐妹、兄弟、叔嬸……所有被新娘子告別的親人,都必須奉送一個紅包,說一些安慰和告別的話。向所有人告別之後,哭嫁儀式結束。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鬼的節日,曾有“七月半,鬼亂竄”的說法,而客家人則把七月十四日定為鬼節,據說這是客家人遷來時,本地人為其定下的規矩。其意思是怕客家人遷來的鬼在七月十五日搶走當地鬼的錢物,具有相當的不公平性。但隨著通婚等多種形式的交流深入,這一規矩現已被打破。
只願山歌灑滿九嶺十八坡,“祖宗留下客家歌,灑滿九嶺十八坡。三十六箱客家本,零星山歌用船拖。”“哥在山上放早牛,俺在視窗把頭梳。哥在山上吹手哨,俺在窗口就點頭。”“高山頂上一樹槐,郎在樹下望山岩。風不吹來槐不動,妹不約俺俺不來。”
客家山歌,瀏陽客家民歌是客家人民一種口頭詠唱文學,極具山區特點。生活氣息濃厚的客家山歌大有《詩經》之範,或俗、或雅、或簡、或繁,人世種種,一併納入胸懷。客家山歌形式很多,有和歌、對歌、盤歌等等,歌詞既形象生動又好記好懂,本身就帶著詩味。口口相傳,由此也成為了客家人心中祖傳的神秘花園。瀏陽客家山歌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目前,瀏陽客家山歌已列入長沙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碗瀏陽蒸菜吃出客家人故鄉味道,瀏陽蒸菜廣為人知,且風行長沙等地。它的出現也與客家人密不可分。客家人為躲避抓丁而準備好一天的飯菜,在蒸飯的時候將菜碗一起放入,只要飯蒸熟了菜也就熟了,這樣節省了做飯時間,也儘量少見炊煙。蒸菜因此成為一種由客家人創造的方便食品。除了瀏陽蒸菜,客家特有的艾粑粑,也曾是客家人遷徙途中的乾糧。來源:長沙往事知多少[202310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