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娘親渡子─李秋霞







 

娘親渡子─李秋霞

江彥震

許多客家鄉親,尤其是中老年的媽媽、阿婆們,聆聽李秋霞演唱的〈娘親渡子歌〉,無不感同身受,眼眶泛紅,甚至熱淚盈眶,李秋霞的歌藝表演功力可想而知,李秋霞可以說是客家界的一朵奇葩。

出生在新竹縣客家農村的李秋霞,孩童時期家裡還沒有電視,最大的娛樂就是聽收音機,最喜歡聽「大中華戲劇團」的大戲節目,而當時收音機裡面的歌仔戲曲就是她學習的對象,而新竹的臺聲廣播電臺黃杏主持人,經常會在節目中,播放賴碧霞老師跟呂金守老師的演唱的歌曲,時日子一久她對歌詞也就耳熟能詳甚至能夠隨著廣播跟著唱起來。她的父親李森山喜歡拉胡琴也擅長寫山歌歌詞,叔伯輩也會打鑼鼓,家族中長輩農閒時常常聚集在大禾埕唱山歌,那個時候,「鑼鼓一響,弦一鋸,大家山歌就駭上天」,年幼的她就在旁邊跟著旋律唱起來,有一次父親看到她樂在其中的情境,以及歌星的表演架式,就鼓勵她在眾親友面前表演,在父親的發掘和積極培育之下,李秋霞從此踏上了歌唱表演的燦爛演藝生涯。

往後,父親時常帶著她南征北討參加各項的客家歌謠比賽,也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歌唱比賽,還拿下許多傲人的獎項。小小年紀即展露其歌唱的天賦,在民國58(1969)16歲時,應算命先生同時也是客家藝人的黃連添先生之邀,到苗栗美樂唱片灌錄個人第一張黑膠唱片《天上七姑星》。隔年即考上赴美宣慰僑胞的訪問團,但是因為夢見墜機加上父親耳聞當時有人蛇集團的新聞,最後未如期隨團赴美表演,不過仍參與受訓,當時共同受訓的資深藝人有邱玉春、羅石金&hellip等人,為期半年的紮實訓練,也奠定了舞臺表演的基礎。

高商畢業後,學以致用,在工廠當了幾年的會計,1988年世界客屬總會參訪團招考團員,當時一個縣市只徵選三名,再次被錄取之後,隨團赴美、日、東南亞宣慰僑胞,遠隔重洋的僑胞們聽到客語的機會極少,突聞來自家鄉的歌聲感動得淚流滿面的場景,李秋霞至今仍然歷歷在目,永生難忘。

此次在海外巡迴表演回國後,應許金亮先生(時任臺北縣美聲協會理事長)之邀,巡迴全臺公演,後又獲臺北市許多客家社團之邀與當時的團員何易峰、吳川玲、賴仁政、曾明珠等人,分別前往指導各社團的山歌歌謠班,開啟教唱歌謠的生涯,也陸續的灌錄唱片、也常常應邀各個客家社團活動的表演,而李秋霞演唱的〈娘親渡子歌〉獲得客家鄉親一致的讚賞,也成為李秋霞代表作的招牌歌。

另一方面,那個時期客家運動正在興起,臺北市的客家歌謠班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過去從農村來到都會地區討生活的客家鄉親,為了避免被歧視總是隱藏客家身分,此時也紛紛探頭出來現身,而且當時各山歌班的老師們更不斷的鼓勵大家勇於表明自己客家人的身分,啊!原來你也是客家人。令人欣喜的是,許多非客家族群的鄰居親友不但不排斥客家,有不少人還熱情地加入客家歌謠班學習客家山歌,甚至竟勇敢地參加客家山歌比賽。

李秋霞目前專職教唱、評審、主持、演戲,她在客家歌謠的教學中,特別強調咬字與換氣,她認為「咬字」是唱歌的基本功,而「氣」則是影響歌曲的韻味,另外若上臺表演時,服裝、臺風和儀態,也是老師十分注重的,不時叮嚀學生:「整理好情緒,在舞臺上呈現最好的一面」。現今的客家音樂圈中,李秋霞十分讚賞願意投入的年輕客家音樂人,她認為年輕人的加入,不管是搖滾、藍調或是RAP,都值得鼓勵,雖然中老年人比較難接受年輕世代快節奏的音樂,但是,這樣的音樂可以向同樣是年輕世代的客家人來傳播,如此老中青各享所好之音樂,客家的文化資產就得以不斷的累積。而傳統音樂的部分,應當著重老藝人的記錄與出版,像過去的林炳煥、曾先枝、賴碧霞&hellip等前輩,他們一身的技藝是我們文化中寶貴的資產,是後人往前尋根時的重要依據。[202305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