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積極推動客家山歌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積極推動客家山歌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江彥震

摘要

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體裁中山歌類的一種,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1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喻,韻腳齊整。歌詞大多“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2

客家山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與鮮明的地方色彩,在體裁上,分為傳統山歌、道情、敘事與新的山歌,受到各地語言、文化所影響,所以,客家山歌的曲調、節奏、結構和演唱風格也有些許差異。

臺灣的老山歌是隨著客家人漂洋過海而來到臺灣,客家山歌在臺灣流傳三百年,雖幾經演變,但鄉音未曾更改一直流傳到現在。客家族群到台灣以後,隨著台灣歷史地理環境之變遷,大部分已經發展成與大陸原鄉迥然不同的臺灣風味的客家山歌。

為促進兩岸能夠融合及和平發展,我們應該積極建立一個交流平台,推動兩岸及世界各地客家山歌展演,彼此交流與研習,讓客家文化持續傳承與創新,為中華文化偉大復興奠下堅實礎石。

關鍵詞

山歌、客家山歌、九腔十八調、竹枝詞、客家族群、三腳採茶戲。

客家山歌的緣起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客家山歌主要流行於梅州、龍川、紫金、博羅、惠州、贛州、汀州各市、縣和臺灣的苗栗、新竹、桃園、高屏六堆等地及國內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山歌的內容廣泛,可以一曲多詞,反復演唱。經過不斷發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客家山歌,主要靠口頭創作,隨意而出,是客家音樂的代表。歌詞形式多為七字仔,講求平仄、押韻,但並非全部的字都嚴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興、融合客家人生活題材且擅用隱喻與雙關。

在古代詩詞是可以吟唱的,客家山歌的基本結構如七言律詩般為七言四句,各地漢人都有山歌,山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中,在野外即興編創的歌曲,山歌可分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山歌沿襲詩經遺風 天籟之音傳唱千載 南方網[引用日期[20180426]

2《廣東客家山歌大典》出版發行.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228]

 

客家山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與鮮明的地方色彩,在體裁上,分為傳統山歌、道情、敘事與新的山歌,由於客家人所居住的地方寬廣,加上受到各地語言、文化所影響,所以,客家山歌的曲調、節奏、結構和演唱風格也有些許差異。

客家山歌透過優美的旋律來表達演唱者的情緒,同時也透過生動而貼近生活的語言來表現內容,而山歌中所選用的節拍,十分多樣化,但用得最多的2/44/4拍子。

有些地方是將歌謠中的情歌直呼山歌,但客家人是將總體歌謠, 總稱為山歌。而山歌中,也的確情歌佔最大宗。山歌這個名稱雖然並不一定意謂著山歌是在山林間產生的,但是山歌和山林間的關係就如唇齒相依般的密切,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山歌中的『山』字,可當做『鄉野』、『民俗』來解釋,它和宮廷中的『雅樂』是相對的。

山歌的歌種在不同地區都有獨特稱謂,常見的種類有西北山歌的內蒙爬山調、山西的山曲、陝西的信天遊,甘肅青海寧夏的花兒、川陝山歌連八句、湖南韶山山歌、湖北趕五句、四川晨歌、安徽掙頸紅、河南魯山山歌、浙江嘉善山歌、上海滬語浦東山歌、廣東台山山歌、廣東高州山歌、淅江溫州山歌、江西九江山歌、閩南泉州德化山歌、江蘇白茆山歌等。

客家山歌歷史悠久

  山歌這個名詞一般學者都公認起自唐朝〈竹枝詞〉,並以竹枝詞做為山歌的起源。李益說:『無奈孤舟夕,山聞竹枝。』便是一例;也因山歌源於竹枝詞,所以山歌主要形式便是七言四句,它的特色是一句七字,四句落板,而且平仄分明,演唱時都是隨機從口而出;俚言俗語,充滿質樸而不造作之鄉土風味。

  客家人的第一原鄉是湖北、河南地區,而此區自古就多歌謠之創作,因此傳統的客家人自古就有好歌之俗。研究客家文化權威之羅香林教授說:『客家男女,雅好歌唱,偶過岡頭,樵夫薪婦,耕子牧童,唱和之聲,洋洋盈耳雖其歌詞多屬男女相悅之句,然其婉曲取喻,哀感玩豔,有足多者。』遍查自古流傳之客家山歌,確實都以男女情歌為主。諸如:有一條山歌寫道:

  「客家山歌最出名,條條山歌有妹名;條條山歌有妹份,一條無妹 唱唔成。」

另有一首寫道:「人連阿妹逞錢多,我連阿妹用山歌;一句山歌千句話,妹係知音就來和。」所以情歌在客家山歌中所佔的比重可見一斑。

客家山歌是民間通俗藝術

  客家山歌是民間的一種通俗藝術,山歌的表達雖然直接而露骨,但是也有相當多讓人聞之不禁拍案叫絕的隱喻之詞,其雙關語運用之妙絕非一個無見識者所想得出的。雙關語是利用同音異字的字眼,發生影射或表達其難以啟齒的心中事;這樣的表達往往具有相當的深度及穿透力;不過不諳客家話者恐怕就無法欣賞其巧妙的內函。以下是幾首非常著名的客家歌謠:《客家山歌特出名(梅縣傳統山歌)》「客家山歌特出(哇)名(哦),條條山歌(哇)有妹名(哦), 條條山歌(哦)有妹(呀)份(喏),一條無妹(呦)唱(唔)成( 哦)。」

「客家山歌特出名(哦),山歌又覲(呦)聲又甜(么),男女老少都曉(個)唱(),朝晨唱到月落岭(哦)。」

「客家山歌特出(哇)名(哦),山歌無腳(哇)萬里行(哦),山里唱到(哦)城里(個)轉(喏),五湖四海飄歌聲。」

  另一首就是典型也非常著名的客家情歌。《哥妹交情久久長(梅縣松口山歌)》

「男:對面坐的是曼人,燈光鐙眼看不清,我想過去同妹嬲,你唱我和訴衷情。

 女:阿哥相貌好斯文,講話樣般麼正經,你今好比石膏像,緊看唔是有心人。

 男:河里有水就有沙,山上有樹就有花,有針無線樣般用,哥妹相隨才成家。

 女:阿哥釣魚塘邊企,想了鯽魚又想鯉,身邊覲妹你不惜,老藤又想纏新枝。

 男:阿哥賞花在花間,幾多芙蓉和牡丹,萬紫千紅我不愛,單採這朵白玉蘭。

 女:想揀田螺要下田,哥想采花要行前,世上只有船靠岸,未曾見過岸靠船。

合:哥有心妹有意哎,哥妹交情久久長。

再一情歌舉例:「米篩篩米米在心,囑妹戀郎要真心,莫學米篩千隻眼,要學花燭一條蕊(心)。」

如何唱好「客家歌」

    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認為唱好客家歌的條件是,天賦加上努力,透過正確的歌唱方法和熟練的演唱技巧,才能唱出富有感情又美妙動聽的歌聲。道理容易明白,但是仍需要配合專業基礎訓練,才能達到較理想的境界。下列是提供給喜愛歌唱者做經常性練習的建議:1.客家語的正確發音、吐字,以及正確的歌唱口型訓練。2.正確的歌唱呼吸法和發聲法,配合正確的肢體協調感。3.傳統客家歌謠的裝飾音、虛字、襯詞、襯句的合理運用。4.客家歌曲的曲調行腔訓練,掌握適當合理的詮釋與風格展現。5.健康的身體、樂觀的態度、好學的心,其實才是唱歌最基礎的條件。

大陸原鄉各地客家山歌的特色

廣東龍川的客家山歌廣泛存在于山野農村,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幾乎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能夠對上幾段。近年來,每天傍晚,龍川縣城的長堤路一帶都聚集著很多的老人,在自發的對唱山歌,俗稱「斗歌」。龍川還有一個山歌劇團很著名,多次在中國國內的一些客家山歌比賽上得獎。

廣東省東北部的客家聚落,梅州又稱“世界客都”,客家山歌以松口山歌最為有名,作為勞動人民的一種口頭文學,唱腔多樣,具有客家文化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較有特色的是“松口山歌”。松口山歌曲調豐富多彩,腔板多種多樣。如山歌號子:在男女對唱山歌中,一般唱完號子就轉入柔潤婉轉的山歌,正板松口山歌是一搭一唱,隨口對詞作為回應,所以通常都是對唱。

興寧市山歌,有羅崗山歌、石馬山歌、水口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石馬山歌《新繡荷包兩面紅》,風趣幽默,腔板羽調式,唱調特色明顯。

五華縣山歌,有華城山歌、水寨山歌、安流山歌、上山山歌、橋江山歌、長布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五華長布山歌《唱歌要上石馬峰》,音域寬、鬆散結構,抑揚頓挫,如行雲流水。

蕉嶺縣山歌,有蕉城山歌、三斷山刃山歌、新鋪山歌、長潭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長潭山歌《長潭行出公王陂》,兼有湖南音調特色,比較抒情優美,多表達幽怨,將節奏壓縮,又可表達歡快的情緒。

大埔縣山歌,有埔北山歌、三河山歌、茶陽山歌、西河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西河山歌《烏烏赤赤,還過甜》,比較優美抒情,落音在宮調式,音調較明亮、舒展。

平遠縣山歌,大柘山歌、上山刃山歌、和田山歌、壩頭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上山刃山歌《上山刃唔得慢慢搖》,傳達勞動情緒、風趣,有特色。

豐順縣山歌,有麻竹壢山歌、潘田山歌、湯坑山歌、豐良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豐順縣新山歌《心上沒樹變荒心》。徵調式,歡快、可塑性強,可通過移位元,豐富音樂形象。

台灣客家山歌的傳承與創新

台灣客家山歌產生的年代雖然已無法考證,但是無庸置疑的,臺灣的老山歌是隨著客家人漂洋過海而來到臺灣的;客家山歌在臺灣流傳三百年,雖幾經演變,但鄉音未曾更改一直流傳到現在。客家族群到台灣以後,隨著台灣歷史地理環境之變遷,除老山歌和洗手巾等少數曲子仍和大陸原鄉保有相同面貌外,大部分已經發展成與大陸原鄉迥然不同的臺灣風味的客家山歌!1

  在台灣,一般人仍以「山歌」作為客家民謠的總稱,也有稱為「 採茶歌」或「九腔十八調」的。「採茶歌」是因為客家民謠與「三腳採茶戲」(客家傳統戲曲)密不可分;「九腔十八調」則是形容客家民謠曲調多、內容豐富,但總不如充滿鄉土味的「山歌」來的貼切。山歌是一種口唱文學,一切人情事物,均可用「七言四句」形式直接唱出,一般用「四句八節」,來囊括傳統山歌特色。2

髓為四句八節,即:一曲、二唱、三首、四句、五韻、六明、七和、八節。

一曲,一人自拉自唱。二唱,一人演奏一人唱。三首,男女對唱一人演奏。四句,七言四句二段式曲,第一段與第二段間以間奏承轉。五韻,傳統的小型伴奏,主要是使用鑼鼓、二弦、凸胡、三弦、竹蕭等五項樂器。六明,五種樂器演奏加上一人唱,呈現六種聲音。七和,無論何種曲調,唱者必須配合演奏師,歌詞第一、二、四句第七字尾音必須押韻。八節,每一首唱詞二十八字,每一字都得唱得精準,咬字清晰,方能顯出節奏之美。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邱彥貴、吳中杰合著,《臺灣客家地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公司,2002),頁 27

2黃玲玉,《臺灣傳統音樂》(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頁 54

3楊佈光,《客家民謠之研究》(臺北市:樂韻出版社,1983),頁 17

台灣客家山歌曲調的特性來說可分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三大調」及其他小調。老山歌:是最古老的客家民謠,又作「大山歌」、「過山調」。屬於歷史較長遠的歌曲,旋律起伏較大,高亢遼闊,古時候都為扛擔走路,或上山勞動、翻山越嶺時所唱的山歌。是一切山歌的源頭,它以LaDoMi 三音構成基本旋律,並用四縣話發音,曲調固定,可以隨意填詞而唱。由於先民唱山歌,是在山與山之間遙相對唱,所以老山歌的曲調特別悠揚高亢,節奏自由流暢,拍子拖得很長。難度最高,但韻味綿厚,令人發思古幽情。

  山歌仔,又稱「山歌指」,是由過山調演變而來。大部分為即興創作,平穩而動聽,一般為採茶時所唱,一人唱而多人附和,生動而活潑。節奏較快,不能隨意拉長,也是曲調固定不限歌詞,其旋律優美,宛轉悅耳,一般女子愛唱。近來常被改編為交響樂曲,並以聲樂演唱;這不僅豐富歌曲的藝術性,而且也成為客家民謠的欣賞入門之一。

  平板,又稱「改良調」,由前二種演變而來,但比較平順好聽平板調,曲調輕快而流暢,也廣為年輕一代所接受。有五聲音階,每一曲調可衍出七種唱法,風格更為活潑流暢。一般來說,比較常唱的是「兩線吊尾平板女人腔」和「西皮老和版平板男人調」兩種。平板的曲調可用來表達各式內容的歌詞,它代表山歌從山水間的個人抒情,走向市集廟會,變成大眾化的娛樂,進一步擴大它的社會基礎。大門聲:為台灣南部獨有曲調。又作「吊高聲」。

新民庄調:為台灣南部獨有曲調。六堆地區新民庄(今六龜區新威、新寮)的客家人因與原住民互有往來,受到原住民音樂影響所發展出的曲調。又作「番仔調」。平板調,從老山歌及山歌子變化而來,又作「改良調」。除了這三調之外,另有詞曲皆固定的其他小調,如桃花開、思戀歌、十二月古人...等等。以小調曲調另編新詞的新創作,為有別於傳統小調,稱之為創新小調。1

最近,一種更輕快的小調,也逐漸在客家山歌中佔有一席之地,由於隨性所唱,經常可以舒吐心中鬱悴,也成為現代客家人的文化資源。

  老山歌、山歌仔、平版合稱「三調」,都有基本曲型,歌詞可自由發揮,這和宋詞、元曲相似,是古代樂府的遺風。它們以外的客家民謠,俗稱小調,小調有一定的歌名、歌譜、歌詞,詞曲都已固定,一種曲調就是一首歌。又可分兩種:一是「傳統小調」,即道地的傳統民歌,如桃花過渡、鬧五更、瓜子仁、十送金釵、十二月古人等;一是「創新小調」,即以傳統小調的曲子另譜新詞,或模仿小調重新編詞作曲,而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即是竹東的陳清台,及其已故的老師黃連添。

  但無論是哪一種,客家山歌都須與客家話的聲調、口氣搭配無間,否則就唱不順溜、聽不夠味了。客家民謠的歌詞以七言四句為主,風雅蘊藉、平仄協調,有古詩遺風,極具修辭技巧。為使旋律聽來富變化,演唱時多會融入加字與虛字等技巧,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或情愛、或嗟嘆、或企盼、或對罵......諧音與雙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台灣客家山歌》,賴碧霞,百科文化出版社,1993

語穿插其間,看似平常無奇,實則醞釀其趣奧秘、細膩而深刻。

  至於客家歌謠的演唱方式,形式也相當多樣,包括獨唱、對唱、齊唱、領唱、和唱、朗誦式唱法等,凡眼有所見、心有所想、耳有所聞,皆能成韻成歌。樂器一般以二弦、竹蕭、南胡、西鼓等樂器為基礎,配合歌聲作抑揚變化,聽來別有一番風味。

九腔十八調

一般認為客家山歌之「九腔十八調」為虛詞,代表其腔、調眾多,實際上的曲調遠遠不止十八種,可能是較無特色因而失傳。另有一說認為九腔十八調係指客家三腳採茶戲之曲調。而在賴碧霞女士所著的《台灣客家民謠薪傳》一書中,則明確指出「九腔」指的是廣東省的九種口音(因鄉音的不同導致唱腔的差異)。不過另有一說,所謂九腔是指海陸腔、四縣腔、饒平腔、陸豐腔、梅州腔、松口腔、廣東腔、廣南腔、廣西腔等。

而「十八調」指的是歌謠中的十八種調子。十八調有平板調、山歌仔調、老山歌調(又作「南風調」)、思戀歌調、病子歌調、剪剪花調(又作「十二月古人調」)、十八模歌調、初一朝調、桃花開調、上山採茶調、瓜子仁調、鬧五更調、送金釵調、打海棠調、苦力娘調、洗手巾調、賣酒調(又作「糶酒」)、桃花過渡調(又作「撐船歌調」)、繡香包調等。1

結語

客家山歌是世界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客家山歌是藝術,是傳承文化的瑰寶,是非物質文化,對於文學、社會學、歷史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客家山歌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它的曲調抒情奔放、細膩纏綿,風格獨特,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一朵奇葩,客家山歌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這也是中華文脈的一種延續。

客家山歌它展示著一個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透過這些文化遺產,能夠讓人們更加深入地瞭解歷史,傳承歷史。客家山歌也是客家人心目中的精神食糧、交流的橋樑。歷史文化如果得不到傳承,慢慢就會被淹沒。

  客家山歌最大的魅力是能讓人們去感受到快樂,利用客家山歌去喚醒人們渴望的聲音,這是一項客家山歌文化的傳承事業。唱響客家山歌,傳承客家文化。客家山歌是我國非常優秀的音樂瑰寶,它能把人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經過不斷發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影響力輻射全球,於2006年列入了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臺北市傳統客 家歌謠教本》,賴仁政主編,(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導致民間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衝擊,客家山歌的創作和傳播也面臨著生存和傳承的困境。台灣客家說唱藝術表演工作者林炳煥表示,客家傳統山歌失傳與歌詞錯誤的情形非常嚴重,六、七成歌

詞被改編或有誤。1967年起音樂大師許常惠教授進行客家歌謠田野調查,台灣客家山歌團指導教授呂錦明花了相當心力追溯台灣現有客家歌謠的歷史源頭,以數據支持林炳煥的說法。他表示整理的客家傳統歌謠有上百首,真正有傳唱的僅剩下三、四十首,其中還有六、七成的歌詞被改編或有錯誤。「再不趕快採取行動,這有如非物質一級古蹟的文化,就會消失」。

經整理古抄本與歌本後,發現現代傳唱的許多歌詞,可能當初口耳相傳出現音誤,後代傳唱者記憶錯誤,與至少一百五十年以上、被他稱為「祖公聲」的客家傳統山歌有明顯的差異,甚至失去原來的美感與意境。因此,當務之急即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與專業的研究修正和創新。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傳承,以大客家情懷創作出好作品來傳唱,唱響;提高山歌手的演唱水準,要充分運用各種唱法豐富山歌作品,好聽好唱好記易傳播;爭取政府與民間對客家山歌團隊的支持;以培養年輕一代山歌傳承者為己任。

我們建議在世界客家人的總祖地,寧化石壁每年舉行的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暨石壁客家論壇中增加「世界客家山歌文化論壇」的項目,作為世界客家山歌文化的交流平台,邀請世界各地客家山歌專業及業餘演唱者、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展演切搓,互相交流彼此學習,傳承與創新,以促進兩岸融合與和平發展,為中華文化偉大復興作出具體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客家民謠之研究》,楊佈光,臺北市:樂韻出版社,1983,頁 17

2.《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林佾廷校訂,胡泉雄編,育英出版社出版,1991

3.《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楊兆禎著,育英出版社出版,1992

4.《台灣客家山歌》,賴碧霞,百科文化出版社,1993

5.《臺灣客家民謠薪傳》,賴碧霞編著,樂韻出版社出版,1995

6.《臺北市傳統客 家歌謠教本》,賴仁政主編,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

7.《臺灣傳統音樂》,黃玲玉,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頁 54

8.《臺灣客家地圖》,邱彥貴、吳中杰合著,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公司,2002

27

9.山歌沿襲詩經遺風 天籟之音傳唱千載〉 南方網,[引用日期[20180426]

10.《廣東客家山歌大典》,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2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