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抗日英雄─簡大獅

抗日英雄─簡大獅
江彥震
「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暝目!」
寧願在中國被處死而不可得…被大清出賣給日本殖民統治政府的可悲臺灣人,清國在臺最後英雄…簡大獅。他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因為向清國請求庇護,反而被清國出賣給殖民統治政府的典型悲劇人物之一。
簡大獅,名忠誥,號大獅1870年出生在台北滬尾(新北市淡水區)(曾自言本籍宜蘭十六坎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南靖縣梅林坎下客家人。日據早期的抗日領袖。日本據臺初期抗日活動此起彼落,其中又以北部簡大獅、中部柯鐵虎、南部林少貓勢力最大,被稱為「抗日三猛」。後來簡大獅、林少貓入祀臺灣的忠烈祠,被尊為「民族英雄」。
簡忠誥少有勇名,富民族平等思想。市井傭工請見,亦禮之若上賓焉。曾經在廈門旅遊時,偶然在途中看到一個西方人欺凌一華人,又有一華人袖手旁觀,其色若自得者。大獅覺得可恥,乃擊旁觀者之頰而罵之曰:「若視同胞受辱,不引為恥,反顧而笑之,誠無恥之尤者也!」西方人見其勇敢,立即退走。
年輕時回南靖掃墓祭祖,並在當地練習武術,卻因與人比賽,遂將宗祠門口的石獅子舉起來繞行鄉里,眾人稱他「氣力過石」,於是為簡取為「大獅」,從此以簡大獅三字知名。後返台,在滬尾開設武館。
甲午戰爭國敗於日本,簽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人民隨即掀起反割臺運動。簡大獅多次謀劃進京刺殺李鴻章,都被親友勸住而未行。1895年,日本鐵蹄踏進臺灣,臺灣民主國北部淪陷。
日本人在臺灣進行燒殺淫掠,簡大獅一家深受其害。簡大獅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惡行:「日人無理,屢次去我家尋釁,且被姦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母與嫂死之。一家十餘口,僅存子侄數人,又被殺死。」他發誓與日本侵略者“仇不共戴天”。
於是簡大獅開始起事,但初役出師不利,被日軍打敗,便以大屯山為根據地,出沒流竄於淡水、士林一帶,一度企圖進攻淡水,卻因實力不足沒有成功,後來只好與盧錦春領導的抗日軍合流,共同以金包里、淡水、士林等地為勢力範圍。簡大獅參與較大規模的抗日戰役,是在189758。那一天是日本總督府按照馬關條約讓台灣人決定去留的最後期限,北部著名的抗日軍領袖陳秋菊等人決定讓日本人漏氣一下,簡大獅受邀率眾參與。
抗日軍六百多名,攻擊臺北城。首次攻打江頭,斷開引北電話線,轉而攻瀘屋街,與日軍巷戰於天后宮,打死打傷日軍三百多人。這次聯合進攻台北城的行動,由於組織協調沒有做好,跟日軍在大稻埕進行正面戰後,始終打不進城內,被迫撤退。18988月,盧錦春向臺灣總督府投降,簡大獅勢單力孤,也在823率部眾向臺北縣知事村上義雄提出投降請願書,910日正式歸順。歸順後,總督府讓他們承包士林通金包里的道路工程。
但日本公務員仍然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統治者官僚作風,加上日本警察的橫暴。將歸順者以驅趕奴工的方式從事開鑿道路。僅僅經過一個多月簡大獅自知910日的歸順是絕對的錯誤,並在芝蘭堡燒坑寮計劃在同年1211再度進行武裝抗日。同時和仍在山中堅持抗日的詹、番等取得連繫,並發檄文給予已歸順的徐祿、盧錦春等舊日抗日同志,秘密連絡上士林南大街的潘盛清要求金錢上的幫助。另一方面,簡大獅暗中構築要塞,備置武器的舉動,引起參事官石塚英藏對他起疑,於是,簡大獅在詹、番、徐祿等人的資助下,預備在1211再度舉事抗日。
此時,後藤新平民政長官再度派遣使者要與簡大獅談判,簡大獅開槍將使者趕走,日本警察得到密告並採用先發制人,於簡大獅再度起義的前一日即1210日進攻簡大獅的抗日基地燒坑寮。簡大獅及其部屬遭受日軍偷襲,雖然奮勇抵抗,但義民軍被殺害或被逮捕者極眾。日本以軍警混編為十四路進山圍剿,雙方激戰了半天,簡大師的抗日軍幾乎全滅,根據地燒坑寮也被佔領,簡大獅在同志犧牲的掩護下逃出日軍設下的嚴密包圍,進入大屯山山區,在走投無路下,於明治32年(1899年)偷渡福建廈門,再轉往漳州,請求清國庇護。詹、番至同月21日,不幸被敵軍格殺。徐祿先後逃入山中,後來密航廈門。日本政府惟恐簡大獅回台作對,要求清廷交出簡大獅。
在此之前,日本曾在18985月逼迫清廷宣布『福建不割讓』宣言,這項宣言使得日本在福建的勢力大增,簡大獅對這項資訊毫無所知,逃到福建有如飛蛾撲火。1900(明治33)1月,臺灣總督府為了處理和清國關係的事務,設立了『對岸事務掛』。隔月,日本即要求清廷官方逮捕簡大獅(有一種說法指出,清廷官吏曾經接受日方的的賄賂,簡大獅是在清國有錢好說話的文化下被出賣的),清廷真的百依百順地將他逮捕。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明治33年),清廷應日方要求將簡大獅逮捕。簡大獅得知將受日本人審判時,到了這個地步卻仍不知覺醒,還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請願書,大意如下:
「我簡大獅,係台灣清國之民。皇上不得已以台地割畀日人,日人無禮,屢次至某家尋釁,且被姦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嫂與母死之,一家十餘口僅存子侄數人,又被殺死。因念此仇不共戴天,曾聚眾萬餘以與日人為難。然仇者皆係日人,並未毒及清人;故日人雖目我為土匪,而清人則應目我為義民。況自台灣歸日,大小官員內渡一空,無人敢出首創義;惟我一介小民,猶能聚眾萬餘,血戰百次,自謂無負於清。去年大勢既敗,逃竄至漳,猶是歸化清朝,願為子民。漳州道、府既為清朝官員,理應保護清朝百姓。然今事已至此,空言無補!惟望開恩,將予杖斃,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千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表其寧願被清朝處死之願。但是,清國官吏仍將簡大獅引渡給日兵帶回台灣處死,1900329在台北被處決。巧合的是簡大獅壯烈犧牲的日子正好是329日,即後來國民政府所頒定的「青年節」,別有一番深意。

日本多數研究台灣史的學者,在提到台灣義民抗日過程時,對於簡大獅這一段經過都會多加著墨,有些還會特別冠上『簡大獅事件』,顯示簡大獅的案例在台灣史上是具有特別啟示意義的。在簡大獅之前,北部抗日軍的林李成、胡嘉猷,也曾分別於1896年及1898年逃往中國大陸。前者躲了一陣子後並未久留,又潛返台灣再度起義,1899年光榮陣亡;後者逃往大陸後,即未再返回台灣。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並未逗留在福建,而是轉往他的祖籍地廣東梅縣,逃過清廷的搜捕,直到1922年以82歲去世。
簡大獅處刑後,許多人為其悲傷,其中進士錢振鍠賦詩輓之:「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湧泣蛟螭,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臺灣簡大獅。」台灣北部的武裝抗日相繼失敗,以致各地的抗日義民軍領袖,驍將紛紛亡命於中國大陸,並以廈門為基地策動支援島內的武裝抗日。日本政府對從台灣逃到廈門十分重視,並依據實際反日情形分為二種人物,一種是堅決抗日的台灣人如林李成、蘇力、許紹文、林清秀、王振輝等加上後到的簡大獅都是從事於收集武器、連絡外國勢力、派人往返廈門、台北間或親自密行台灣等策動支援島內的武裝抗日,以期東山再起。另外一批人物是到達大陸後就不再返回台灣的丘逢甲、林朝棟等台灣民主國的上層士紳階級唐山人。
簡大獅在抗日失敗後,逃至廈門卻遭受清朝官員捉拿送給日本處死的悲慘作法,令台灣人對清廷絕望至極。同時也激發出臺灣人的民族意識,和義民軍的形成,造成日軍的大難題,日人稱台灣人抗日是「民族總抵抗」、「全台皆兵」,有五十多歲的老人、有十二、三歲的少年,也有婦女站在陣頭不懼生命的危險作戰。義民軍以鋤頭、鎌刀、竹矛、劍戟等沒有火器的佔十之八九。如果稍加組織訓練日軍傷亡將會超過十倍以上。讓日本人始終席不安枕。[201508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