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黑珍珠的故鄉─佳冬

黑珍珠的故鄉─佳冬
江彥震
佳冬原為平埔族之馬卡道族茄藤社的故地,舊名「六根」、「茄苳腳」。關於「茄苳腳」的地名由來說法有二:一是說因為周圍種了許多茄苳樹,且極為茂盛,加上地處屏東平原客家聚落的南邊,故被稱為「茄苳腳」;二是認為其來自平埔族語。清朝時此地為鳳山縣六根庄。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以台灣閩南語茄苳(katang)與日語「佳冬」發音相近,也取秋收冬藏之意而改稱「佳冬」。1920年設置「佳冬庄」,劃歸高雄州東港郡管轄。1930年時,佳冬庄有人口1萬左右,其中有近7千人是屬廣東系。1945年,台灣光復初期劃設為高雄縣佳冬鄉將原庄役場改為鄉公所,1950年改隸屏東縣至今。
佳冬鄉位於臺灣屏東縣西部中段偏南沿海,東及東南鄰枋寮鄉,東北連新埤鄉,西北連林邊鄉,西南濱台灣海峽。東南與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脈西麓之枋寮鄉為界,屏東平原南部,地勢平坦,南北寬約6公里,東西長約5公里,由東北向西南緩斜,海拔5.7公尺,地質大部份為沖積而成之土壤與礫土。有林邊溪於林邊鄉交界穿流,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居民以客家人居多、閩南人次之。佳冬鄉屬於高屏地區客家六堆之「左堆」。
本鄉現在有佳冬、六根、賴家、萬建、昌隆、豐隆、玉光、石光、大同、羌園、燄塭、塭豐等12村,其中佳冬、六根、賴家、萬建、昌隆、豐隆等六村、客家較多,其餘六村以閩南人為多。佳冬村和六根村是佳冬鄉的發祥地,古蹟、古厝最多,加上交通方便,也是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產業以農業及漁業為主,但因嚴重的超抽地下水,使得本鄉成為台灣西部沿海地層下陷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沿海是沙岸地形,底棲魚類豐富,加上冬季是南下的中國沿岸流與北上的黑潮支流交會處,近海魚類發達,但受到侵蝕海岸影響,沙灘大量流失,目前築有離岸堤保護,成為佳冬鄉堤防一大特色。林邊溪在佳冬的燄塭村出海,在河口處形成了河海交會的潟湖與濕地,河堤成了賞鳥和觀潮的好地點,鄉公所也規劃了葫爐尾埤塘濕地供民眾賞鳥。
養殖業發達,居民因超抽地下水,造成塭豐與燄塭二村地層下陷達2.5公尺以上,堤防鋪滿抽海水的水管,電表成林等,成為佳冬鄉特殊景觀。在焰塭社區內,處處可見因地層下陷造成的房屋下陷奇景,可以看見居民是如何的在地層下陷的環境中求生存。一進入社區,道路旁造形典雅的吳氏祖厝,因為地層下陷,祖厝強壓土地,無人居住。沿著塭豐堤防繞一圈,可見到下陷一半的平房、廟宇柱子只有人的高度情景,塭子國小前的塭田路和隔鄰的北興路,有些樓房下陷到窗戶與路同高,下陷的房屋與墊高的房屋成明顯的對比。
塭豐漁港是佳冬唯一的漁港,沒有大型的防波堤,魚場在林邊溪口及近海,在這裡可以看到各式漁船停靠。黃昏時,漁船在夕陽餘暉中擺盪,是村民話家常的休閒處。塭豐堤防橫亙於林邊溪與陸地之間,形成人工屏障,行走堤防,可以同時享受聚落人文景觀與河岸景觀。堤防有多處的扶梯可以讓民眾上堤防賞景,每段各有不同的景觀,鄉公所在金龍寺前的堤防,做了步道,也種植景觀樹和設置涼亭,供民眾賞景休閒。
沿街可以看到許多的粄條店,傳統的佳冬粄條高湯是用鮪魚熬成,肉燥是用鮪魚和豬肉混合而成,和美濃及萬巒等客家鄉鎮的粄條風味絕然不同,湯頭不油膩,粄條裡放豬肝、鮪魚、蚵仔,不放豬肉片,可以吃得到海鮮味道。
佳冬、林邊及枋寮鄉都靠近海邊,都屬鹹性黏質土壤,適於蓮霧的種植,所種植的蓮霧就是有名的「黑珍珠」蓮霧,佳冬鄉也是「黑珍珠」蓮霧的故鄉,是全屏東縣「黑珍珠」蓮霧產量最多的鄉,全鄉種植面積有500多公頃,是目前鄉內重要的經濟作物。
佳冬鄉也被稱為西瓜原鄉,石光見以嫁接西瓜苗枝技術全台聞名,產量冠全台。農民大多以南瓜嫁接西瓜,也有以苦瓜嫁接西瓜,當地雖少見西瓜田,但在石光見到處可見嫁接的西瓜苗圃。石光見專供西瓜苗,供應楓港、車城及台東、花蓮一帶種植,也供應中部地區。
香蕉種植面積為50公頃,採收期可分為冬蕉每年1~2月、春蕉每年3~4月、夏蕉每年5~7月,在香蕉市場之黃金時期,本鄉種植面積達800公頃,對本鄉之農村經濟有很大的助益。
花生糖是佳冬鄉昌隆村出名的特產,在台一線屏鵝公路佳冬鄉昌隆段,可以看到公路兩旁有許多賣昌隆花生糖的攤位。昌隆花生糖的特色是用柴火熬煮麥芽和花生,花生用的是北港花生,強調絕對不黏牙,沒有煙火味,吃起來口感和風味與一般花生糖的確不同。
太陽麻油工廠生產麻油是純手工製造的麻油,是佳冬碩果僅存的家庭麻油工廠,有五十年的歷史,獨特的技術,但產量不多。太陽牌麻油工廠的招牌寫的是「林」字,沒有「太陽」字樣,太陽是老闆的名字,只要一問,鄉人都知道。
昇福樓客家菜受到佳冬人的喜愛,佳冬鄉的一些機關或鄉民要聚餐,都會聚集到此吃客家菜。昇福樓的客家菜以烘肉最有名,許多人到昇福樓為的就是要吃烘肉,其次像自製客家肉丸、醃高麗菜、酸菜湯、炒大腸、客家小炒等,也都受到歡迎。
三級古蹟「佳冬蕭屋」,為台灣傳統民居建築中碩果僅存的五堂大屋,也是屏東縣唯一以宅第類列名古蹟的客家宅邸。而以蕭宅為中心,週遭尚有「敬字亭」、「步月樓」、「楊氏宗祠」、「褒忠隘門」 等古蹟,而廢置的「蕭家洋樓(馬廄遺址)」 更是全台少見的空心磚造洋樓。高密度的客家先民歷史遺跡,使佳冬鄉在文化資產上傲視屏東其他鄉鎮。
「蕭家古宅」是由蕭家第19世祖達梅公從原籍廣東梅縣渡海來台經商致富後,在清咸豐年10(1860),延聘唐山師傅仿家鄉故居的格局建造大宅第,建築材料也都由中國大陸運來,無論是格局或雕飾都相當講究,由於工程浩大,大宅的興建工程相當緩慢,歷經蕭氏三代(20)傳承建造才全部完工,這座充滿傳統客家大宅院歷史建築藝術之美,同時擁有清朝與日據時代建築特色。蕭屋佔地4000多平方公尺為五堂六院大屋,採雙回字型,建構一完整封閉的圍籠屋,在整個平面安排上藉由外圍連貫的左右橫屋與第一堂門堂、第五堂共同圍成包屠圍籠屋,顯示客家民居所強調的內聚性與防禦功能。
五堂中第一堂大廳,是接待客人或辦公的地方,第二堂是祭拜祖先的公廳,第三堂的功能是祭拜天公,到了第四堂,是蕭屋的後殿,而第五堂是以前的米倉。
座落於蕭宅五堂大屋後方的步月樓,昔日是蕭家的書房,設有藏書小閣及育英齋。惜字亭位於蕭宅屋外左側是焚燒寫過字紙的地方。
「蕭屋」面寬29.6公尺,縱深67公尺,基地呈縱長型。在平面配置上採「回」字型,建構成完整封閉的客家圍籠屋。在安全佈局上,外圍橫屋形成一道屏障,便於防守外力侵略,而宅內堂屋與橫屋透過騎馬廊左右貫通,橫屋開口全朝向中央內埕,每一堂的院落自成一個小型生活空間,既獨立又可緊密結合,讓家族分合充滿彈性又不逾規矩。
而空間的組成,則採「內親外疏」、「步步高升」的手法,從第二堂(勤業堂)的開闊寬敞,到第三堂(繼述堂)轉換成較隱密的迴廊空間,及至第四堂(明德居)的內斂與隱私,空間格局由大轉小,屋頂採由低轉高(地勢亦同),而以第四堂(明德居)的高度最高,空間也最私密,成為宅群的核心。而這種嚴謹的概念可以從鳥瞰影像中一目了然,也是「佳冬蕭宅」重要的建築特色之一。
雖然「佳冬蕭屋」曾經歷不同年代的擴建、改建,而成為今日現貌,但蕭家均維繫著客家人不好浮誇的樸實民居風格,興築選材因時制宜,層次分明,外觀和諧圓融,動線流暢協調。在建築工藝與裝飾的表現,則集中在第二進(勤業堂)與第三堂(繼述堂)的木雕、石雕工藝上,尤其是第三堂(繼述堂),門畫代表福祿壽的「仙翁與鶴」、「仙姑與鹿」彩繪,經歷百餘年風華,色樣古樸溫潤,已成為蕭宅的招牌畫面。
第一堂為門廳(堂)面寬五開間,為巴洛克風格立面山牆,中央山牆為卷草泥塑,山牆上塑雙獅戲球,毛莨葉落水口與仿托木的洗石子工法,目前樣貌係在大正時期所整建。第一落是蕭家討論事務與接待會客之處,左次稍間則為蕭家昔日營業處所,簷廊下放置石椅供客人歇息等候,是蕭家商辦的主要空間。
第二堂內埕院牆與牆體以素雅的白灰牆為基調,呈現客家特有的簡樸風格,院牆左右對開「八卦門」與「書卷窗」,「八卦門」是取「八葉流芳」之意,「書卷窗」則是顯露晴耕雨讀與書香傳家的精神,「竹節」窗櫺則代表「志節」的意象表徵。第二堂後方屏門門樘有金飾芭蕉玉兔的門閂,四扇屏門腰堵上分別雕以牡丹、荷、菊、梅四種花卉圖案,象徵春夏秋冬,金玉滿堂,裙堵則雕有螭虎圍爐,處處喻涵「福」意。
第三堂為主堂,門額上橫書有「繼述堂」三字期勉子孫,堂內供奉天地君親師,儒道色彩濃厚,據說此一供奉型態為廣東潮汕一帶傳統的信仰。正面木石雕飾繁複華麗,門框以木雕花罩點綴,與第二門背面的門框花罩與金箔木雕相對應,是蕭宅細部雕飾藝術的菁華所在。
第四堂為花堂,門額上橫書「明德居」,左右次間為族中長輩的居室,設有四扇木屏門,全為木材原色,與第二、三堂相較之下,呈現樸素簡約的風格。而第五堂與左右橫屋是最後加蓋的,堂內儲存農具雜物,院埕寬敞,昔日為曝曬稻穀之稻埕。但左橫屋部份改建為三層鋼筋混泥土樓房,影響圍籠的完整格局,也與五堂大屋的傳統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十分突兀。
隘門正面上方以水泥模印仿乾隆皇帝御筆的「褒忠」牌匾,白底襯托藍字,令人肅然,這是清廷對六堆客家義民協助平定地方亂事的讚賞。門楣兩旁開設一對圓形銃眼,銃眼外彩繪龍頭蝙蝠的圖樣,展現防衛與祈福的雙重意涵。固然,西隘門早已失去實質的防禦功能,無疑是見證聚落發展、客家義民與抗日的重要史蹟。
「佳冬蕭屋」於1994年進行修復研究與計畫,1998年屏東縣政府委託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蕭宅修護監造,歷時五年,2003年峻工,2004627日對外界開放。由於位在17號省道附近,交通便捷,更是研究南部客家圍籠建築與喜歡傳統古宅同好的必訪之地。
  佳冬楊氏宗祠是一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式客家建築,創建於1919年,至1923年才興建完成,歷時五載。當時,是由十九世祖德展公,來台之後二十五世祖楊家水、楊家連昆仲,為表彰祖先創業垂後之德,籌組「楊雲岫公嘗」,召集佳冬、內埔、車城等三十會份堂下裔孫宗親孫參加,置產興建楊氏祠堂,並設掌祠員,晨昏奉祀,香火繚繞。
楊氏子孫在每年的清明節前一天,都會在祠堂裏集合,舉行祭祖盛會,祠堂管理委員會都會準備豐盛的禮品,長者穿著傳統禮服,引領子弟祭祖,並賞給 70歲以上老人「壽儀」,賞給當年出生男丁「新丁儀」,賞給大專新生獎學金。祭祖活動後,再將祭品調理,席開數十桌,宗親共享難得的聚餐,敘舊閒談,場面盛大。這個祭祖聚餐活動,具有啟發人「飲水思源」與「崇本念祖」的教育意義,歷時80餘載,未曾中斷過,成為楊氏宗祠可貴的傳統。
楊氏宗祠係比照原鄉客家風水之建築,而更為增添美觀,其建築獨特之處有三:一、屋脊是獨特的燕尾翹脊,棟頂馬背均飾有精緻的琉璃剪黏、彩繪鑿花等,顯示著楊家是官宦人家的後裔。二、天井的雙側,有兩扇滿月門樓相通,上面鑲嵌有浮雕、彩繪的交趾燒等歷史人物像,含蓄而內蘊的造工,精緻典雅,神態生動。三、正門的門額兩邊,各有一尊扛著屋簷的土雕彩繪之護祠尪像,即所謂的「憨番扛廟角」,因年代久遠,頭臉早已掉落不見。壁堵上,四扇鏤空花窗及式樣不一的各式客家窗扉,一切極具藝術價值。
走進祠堂,正門上,陽刻的對聯:「理學淵源芳流炎宋」、「相臣勳業卓著大明」,係取自楊氏傑出宗人,宋代集理學大成的朱熹之師-楊時(程門二傑之一)的偉勳功業,讓楊氏後代子孫珍惜他們的成就與榮譽。再步入寬廣的天井,地面舖著紅色方型的地磚,兩旁是用紅磚砌成的滿月門樓。天井內,一年四季和風徐徐,時而散發著禾香、花香,馨香撲鼻,令人舒懷暢適,不少楊家子弟喜歡在此讀書,準備應試。
宗祠內懸有「祖德流芳」匾額。信步走入後堂,柱上楹聯書寫著:「基創自梅州族大支繁蕃衍八閩兩粵」、「派分來海島源長流遠會同百祖一宗」。廳堂上,有四根水泥柱架軒祖亭,中央懸掛「光繼諸謀」、「祖德流芳」匾額,正堂木龕奉祀遷南始祖,開基廣東梅縣的「唐朝議大夫、潮陽太守」-楊雲岫公及妣誥封二品歐陽夫人神位,後排各階為來台派下,各房分祖牌位順下左右,木龕兩側二幅對聯:「本溯梅州昭祖德」、「支蕃瀛島薦馨香」,又有棟聯「孝莫思勞轉眼便作人父母」、「善無望報回頭且看你兒孫」。敘述始祖遷南的歷史,並勸後代子孫行孝。

走出「崇祖敬宗」之祠堂,外面禾埕前,有一圓形的池塘,裏面有以紅磚砌造兩個狀似蝌蚪,如韓國的國旗之「兩儀」,由祠堂後面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象徵著堂下兒孫們,繁衍生生不息。池水倒映著紅色祠堂與綠樹紅花,襯著四周田野,藍天白雲,頗為詩情畫意。[201403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