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賞桐重鎮─南庄


賞桐重鎮南庄

江彥震

南庄鄉位於苗栗縣東北角的偏遠山區,全鄉面積為165.4928平方公里約占全縣面積的十分之一,僅次於泰安鄉,為全縣第二大鄉鎮。東與新竹縣北埔鄉、五峰鄉為鄰,南接苗栗縣泰安鄉八卦力山,西連獅潭、三灣兩鄉。其開發始於清嘉慶21年,南庄曾有一段黑金歲月,人口將近三萬人,街上酒家茶室十餘家,戲院也有三家,自從煤礦停採,林木也失去採伐的經濟價值之後,南庄便沉寂了下來,有十餘年的時間,南庄似乎無人聞問,因此保留了原始的資源。

南庄鄉除了貫穿全鄉的中港溪河川地有少許田園外,幾乎沒有平地可言;林地佔12,275公頃,農耕地僅約1,763公頃,其餘是丘陵、山地。可說是典型的山地鄉,地形大部份為山地和丘陵,兩種地形各佔一半,介於獅頭山、鵝公髻山、比林山、樂山及加里山之間,四面環山,西半部多波狀起伏的丘陵,愈向東部,徒峭的山嶺,處處可見;海拔從120公尺2200餘公尺,由西向東,地勢漸高。主要山峰為鹿場大山,位於東河村的東南角,為南庄鄉、泰安鄉與新竹縣的邊界,主峰標高2,616公尺

中港溪的發源地,在南庄鄉境內的鹿場大山,其源頭為風美溪;向北流到鹿場台地西側,經過鹿場、鹿山、鹿湖等泰雅族部落,匯合鹿湖溪及比林溪後,經石壁部落而下,上游地帶為上港溪(俗稱東河),其後順勢而下經東河村與南庄南側的蓬萊溪(俗稱南河,發源於八卦力山北麓水源),在南庄鄉西村的東側會合後,成為中港溪,經三灣鄉流入台灣海峽。

根據史料,清嘉慶21(1816), 粵人黃祈英、張大滿、張細滿等率族人開墾南庄,嗣由三灣社番約墾相鄰土地者日眾,道光初年清政府為鎮壓變亂將漢人逐出。田園仍規化番管耕,南庄再成荒蕪,至道光6年竹塹大屯管理三灣以東屯番時,始另招漢民承耕,漸復舊觀。

道光6(1826) 淡水廳同知李慎彝為拓墾中港西山區,率隨從至三灣祭山湖,祭三靈時,命名「獅頭山」。道光12(1832) 黃祈英子黃允明、黃允連兄弟平定三灣番社亂,三灣番(拿學社)族逃往南庄深山居住,漢人移往三灣,內灣小北埔等地方開拓者日眾。道光13(1833) 黃祈英後裔續墾南庄。道光15(1836) 築員林圳。

道光25(1846)築大南埔及三灣圳、肚兜角圳。光緒2(1876) 黃南球率眾從三灣、田尾入墾獅潭、原住民除馬陵、 頭兩社外,於均陸續移住南庄、紅毛館及泰安八卦力等處。馬陵、圳淤頭兩社原住民尚有廿餘戶未離去,常出而狙擊漢人。光緒8(1882)林汝梅與其立閩粵分界和解之約。三灣隘灣移於南庄。光緒9(1883)獅興里、獅頭驛等社番襲林汝梅、陳禎祥等之山場,陳禎祥之墾業因而失敗。光緒10(1884)林汝梅墾業墮落,南庄勢力歸粵人黃龍章。

自康熙22 (1683)清廷領台之後,粵省嶺東之客族,因人口過剩,生活所迫,而逐漸向外遷徙。蕉嶺、梅縣、陸豐、饒平一帶離海線較近,所以相繼移民來台。當時,客族或因原鄉山居習性,或因沿海地區已有閩南移民所居,或住在沿海地區處於弱勢,械鬥後族群重整等因索,選擇進入較為偏僻的山區拓墾定居。如南庄、獅潭、大湖等等,本鄉客家族群佔有 77.99%,為最大族群。

閩南族群移入本鄉者也有,不過人數不多約占全總戶數的1.46%。原住民之北賽夏族主耍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族以苗栗縣南庄鄉的東河村、南江村、蓬萊村為主,占本鄉人口戶數6.72%。在南庄鄉的泰雅族多是從外地遷徒過來的,其源流分別來自馬卡那奇系統的霞喀羅群、金那基群以及莫里拉的鹿場群。由鹿場大山延伸至佐藤山的長稜,皆是其祖居地。不過,如今南庄已是客家人、閩南人、賽夏族、泰雅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各族群之間和諧相處,成為族群融合的楷模。

南庄物產豐富,其中以「桂竹筍、鱒魚、香菇」為三大特產,此外也是一葉蘭及金花石蒜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年來,南庄運用天然景觀資源,開發休閒勝景,帶動了南庄鄉的經濟景氣,政府又把南庄鄉劃入國家風景區,將南庄的觀光事業引領更上一層樓。

當春天來臨的時候,一葉蘭也跟著盛開,一葉蘭花色除有粉紅到粉紫外,也有白色,由於自播種至開花需時3~4年,每朵花壽命12星期因此十分珍貴;夏天的金花石蒜的花梗長而挺拔,約4060公分,是台灣原生的球根花卉,由於花大且色金黃,因此稱做金花;秋天的甜柿大又脆,果形顏色漂亮,更是南庄的特產;-到了冬天,滿山的山櫻花盛開,粉嫩的顏色令人著迷,也成為南庄冬季的最大特色。

南庄也是賞桐重鎮,每年四、五月間雪花片片飄下的桐花,總是吸引大一波波賞花的人潮,遠方山頭遍地白雪,以前稱為五月雪的桐花,因為氣候暖化,已經好幾年都四月份就盛開了。

南庄除了老街、吊橋、油桐花這三寶之外,最近又多了螢火蟲這一寶。因此,「老街、吊橋、油桐花及螢火蟲」可以稱為「南庄四寶」。南庄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老街上的建築為1935年關刀山地震後,日本人所設計重建的,多為兩層樓的木造建築,因此也多了股東洋味。南庄蓬萊溪封溪多年,溪水清澈而且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沿線的步道群是很棒的自然教室,諸如蓬萊護魚步道及南庄吊橋親水步道。桐花季期間,假日在遊客中心前都會安排表演節目,接著去老街上逛逛,看看當地特色,南庄盛產桂竹筍,經這幾年的行銷推廣,已漸漸變成南庄的特色農作。

來到南庄的遊客有一半以上都湧入桂花巷內,一般人都買桂花手工蛋捲,桂花巷麵店是許多遊客曾經品嚐過的美食,還有紫米芋粿,特別的是蔥花大餅,都是現作的,遊客看了通常都難擋其魅力。桂花釀與桂花冰也是遊客必吃的,一條小巷內擠了這麼多美食,難怪人潮總是擠得滿滿的。

南庄主要景點有:「南庄遊客服務中心」,位在南庄市區中,是南庄列入參山國家風景區之後所設立的。於民國92(2003)420日正式成立,主要服務南庄與獅頭山的遊客,服務中心裡提供手冊、地圖與解說員等導覽資訊,歡迎民眾多多利用。

向天湖「巴斯達隘祭典矮靈祭」:向天湖,位於東河村,東南隔光天高山稜脈與鹿場為鄰,相傳幾百年前,這裡原是湖泊,昔人因見湖仰望天空,從此便取名向天湖,西南接連蓬萊村,西北面山下是南江村、東河村,海拔約738公尺,由於這裡的地勢較高,因此經常霧氣瀰漫。

約在一百多年前賽夏族人由大東河移入定居,當地賽夏族部落的『矮靈祭』傳統祭典,每兩年一祭(隔一年的農曆1015日前後)、十年一大祭的祭典,極富深遠的歷史意義及原始神秘的氣息,是目前賽夏族人保留最原始又純樸的傳統祭典,更是賽夏文化的象徵,其意義係賽夏族人對於『矮人』的一種懺悔祭典;每年到了祭典時,總是吸引眾多觀光客前往觀賞,體驗原住民的祭典氣氛。

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護魚步道」,位於南庄蓬萊村的蓬萊溪又稱南河,早期河川生態因網捕、毒魚而破壞。於是當地人組成護漁隊,在村民的努力下,不只恢復蓬萊溪原有的生態環境,還成為了新景點。來到蓬萊溪可探訪護漁成果,了解溪流生態。護魚步道以棧道、竹橋及砌石舖面相連,還可看到台灣石賓、馬口魚、短吻鐮柄魚、台灣間爬岩鰍等等特有魚類,讓民眾在如此優美的環境中靜靜地體驗著大自然。

「鹿場」,早期因原住民久布斯社居住此地而得名久布斯,因此處有許多的山鹿,所以漢人入山開墾時將此處命名為鹿場。鹿場曾經因地震導致地層變動,當地居民集體移村至東江新村,但因早期開墾種植的土地依舊在山區,許多居民仍然天天上山務農。鹿場對外交通相當不便,鮮少人上山觀光,讓鹿場保留了原始的山林景色,蓊蓊林蔭、潺潺溪水、險峻峽谷與層層的山巒環繞,所見之處皆為無破壞的自然景致,有如世外桃源般迷人。

「獅頭山」,位處苗栗縣三灣、南庄和新竹縣峨眉的交界,主峰最高海拔為492公尺,因山巒形狀遠觀似獅頭,因而得名獅頭山,山巒景色宜人,是民眾假日休閒登山健行的好去處,早期曾獲選為台灣十二勝景之一。獅頭山是台灣佛教名山,山中有勸化堂、輔天宮與開善寺等寺廟,大多的寺廟建築都位在天然的岩洞之間,相當具有特色。每年在農曆六、七、八月間獅頭山也會舉辦盛大的法會,有許多信眾前來進香參拜。

「勸化堂」,勸化堂不僅是獅頭山資產最為豐富的廟宇,也是開山廟宇之一,勸化堂的主體依山而築,利用原有的山洞將部分建築鑲於山壁中,規模相當宏偉壯觀,石雕、木雕與彩繪等裝飾也讓廟宇顯得更加富麗堂皇,紫陽門是勸化堂中最重要的古蹟,為登山健行民眾必經的地點,屋頂為重檐歇山式的獨立門樓。勸化堂中供奉的神祇有關公、孔子以及觀音菩薩,長年香火鼎盛。

「三角湖」,俗稱鳳陽谷的三角湖位在南庄鄉的東河村,海拔高度約250公尺,是一個三角狀的天然池塘,周圍有許多自然美景,因大東河流切割的因素,這裡有瀑布、水潭與峽谷等天然景色,不僅可欣賞山巒湖泊景致,也可在一旁大石上野餐燒烤,是貼近大自然的休閒好去處。 [201311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