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兩岸江氏族譜對接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他当然是感到遗憾。我们也说,江丙坤先生虽然没接上家谱,但祖籍在福建平和,这是没错的。”
“以前谭其骧教授给我们上课就说,族谱不可全信,每个村庄的始祖是可靠的。”
明清时期,大量闽人渡海入台。为了本族世系不至于中断,他们积极修谱,或回“唐山”抄谱。但在1949年之后,海峡两岸隔绝长达38年。
2017年是两岸恢复民间交流30周年。南方周末记者撷取了一段江氏家族故事,其中有时隔三百年宗亲重逢的喜悦,也有族谱无法对接祖源难觅的怅惘。

帮江丙坤先生寻找祖源

厦门老人江林宣第一次“自由行”去台湾时,背着一部他主持编撰的重达5斤的族谱,怀着一种混杂着期待与懊丧的心情。
他要去和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见面,向这位年近古稀的江氏亲人报告一个“不太圆满”的消息。
那是在2012年3月,两岸关系正顺。此前的2011年6月,厦门成为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的第一批试点城市。
当时,江林宣正忙着筹备成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江氏委员会。有宗亲提出,能否邀请台湾的江丙坤先生来当江氏委员会的顾问。于是,江林宣写了一封邮件。
江丙坤很快回函,并赠手书贺词一幅:“谱籍昭世系,祖泽庆流芳。”但他没有明确答复自己是否同意当这个顾问,反而提了个请求,请江氏委员会帮助他查找祖源世系。
然而,江丙坤的家族没有族谱。他的曾祖父住彰化县永靖乡,祖父迁南投县草屯镇溪州里,父亲随改嫁的祖母又迁至南投县平山里。平山里非江氏村庄,没有江氏族谱流传。
三代再往上,江丙坤能提供的唯一线索,只有他的高祖母的祖宗牌。这块暗红色木刻的牌子上,右上角刻一“平”字,左上角刻一“和”字,显示他的祖籍地在福建平和。
但究竟是哪一年,哪一位江氏先人从平和迁移来台,又历经几代繁衍?江丙坤曾托彰化的江氏老人查找其上祖世系,皆“大失所望”。
最早从大陆到台湾的先民被称作“开台祖”。在大陆祖籍地,族谱往往只记录到某人“移台”,开台祖在台湾的裔孙不再续入谱中。若在台湾无谱,又不知开台祖名号,就很难从大陆族谱中找到祖源。
为此,江氏委员会成立了以江林宣为组长的江丙坤先生族谱对接工作专家组。一方面,他们走访台湾江氏各支系,搜集族谱;另一方面,赴福建上杭、平和、永定、诏安等县江氏村庄,遍查族谱。
平和县江氏族谱中,记有约三十人“移台”,其中哪一人能接上江丙坤的祖父、曾祖父一脉,江林宣有几种猜想,考证下来都觉得勉强。
“他当然是感到遗憾。我们也说,江丙坤先生虽然没接上家谱,但祖籍在福建平和,这是没错的。”江林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江丙坤在台湾海基会大楼会客厅见他时表达了感谢,也请他再找一找。同行的宗亲赠给江丙坤一张《福建江氏远祖世系图》,将江姓的源头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

“那很亲, 才隔了八九代”

虽然没能帮上江丙坤的忙,江林宣却在台湾对接上了许多江氏族人。这多亏他退休后编的那部《济阳郡永定江氏宗谱》(以下简称《永定江氏宗谱》),页数上千,收录祖籍福建永定的江氏子孙逾三万。
“济阳郡”是堂号,源于晋朝时江氏先人在山东地区设立的济阳郡。不过,“往远了说没用,”江林宣展示宗谱时摆摆手,“以前谭其骧教授(编者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50年之后执教于复旦历史系)给我们上课就说,族谱不可全信,每个村庄的始祖是可靠的。”
谭其骧的断语让江林宣迷上了族谱。在厦门市图书馆工作数十年,他研究了所有馆藏的手抄老族谱。2000年前后,来大陆寻根问祖的台湾人有时会多带一本印刷版族谱,赠给图书馆收藏,他也先睹为快。
2002年一退休,江林宣马上着手编起了本族的族谱。“闽南人比较讲规矩,一族总共只有两套族谱,祠堂里、族长家各放一套。结果(因为历史原因)全没有了。我们山区(永定)不管那么多,老百姓都从源头单线连下来,抄自己这一支放回家里。所以,我修族谱时很好办,手抄本太多了!”
历时一年半,族谱修完。谱上记载,清朝时有三百多人迁去台湾。有的开台祖名字后面还跟了一两行子孙信息,江林宣猜测,是其后代回“唐山”祭祖时续上的。更多的开台祖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名字。
一趟台湾“自由行”,让这些孤零零的名字有了下文。
“不跑还不知道,原来台湾姓江的,有一大半是我们永定过去的。”江林宣在高雄下飞机,找到六桂堂总部,请他们提供附近几个县江氏宗亲的电话号码。
电话一打通,对方听说是厦门来的江氏,都很热情,开着小汽车来接江林宣。“一下来了很多人,都说,哎哟,好几代没有见面了!问十个人,有八个说祖籍是永定的,我就让他们拿家里的族谱来,和我这本对一对,大部分很快对上了。”
对上的接着报代数、排辈分。江林宣是第25代,又年长,见到的台湾宗亲大多是他的后辈。一位第27代拿来一本《新屋江氏族谱》,和《永定江氏宗谱》对照着研究了半天,发现和江林宣在第15代是同一位祖宗。“这一辈(第16代)才分开,那很亲,才隔了八九代。他就叫我叔公,叫得很亲热。”
15天“自由行”结束,江林宣将在台湾收集的24种江氏族谱带回了厦门。
《新屋江氏族谱》的开台祖是第19代的江鉴周。在编撰《永定江氏宗谱》时,江林宣了解到的所有信息只有:鉴周公,康熙二十三年移台。增订《永定江氏宗谱》时,他在“移台”后面补充了五个字,“居桃园新屋”。

“我们从哪里来? 祖先住在哪里?”

喊江林宣叔公的人名叫江彦震,当时在“总统府”任秘书。他生长在桃园县新屋乡下田村,村里有一座“济阳祖塔”。
按照习俗,每当有族人过世,要先埋地三年,再将骨骸放到金斗瓮里,择良辰吉日移入祖塔供奉。在祖塔里,金斗瓮依照族谱顺序排列,最中央供奉的是开台祖鉴周公。
年轻时,江彦震并不知道他的这位开台祖来自大陆的哪个地方。2003年,应闽西客家联谊会长曾耀东邀请,他到福建恳亲,并被安排参观永定土楼。负责接待的当地文化局官员特地带他去看承启楼,告诉他,那是康熙年间建造的江氏土楼,是土楼王。
“那时候只觉得(土楼)是特殊的客家建筑,要去看看。回来翻族谱才知道,原来我的祖籍就是永定,我的祖先就住在这种土楼里。”江彦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那以后,他就经常“跑大陆”,对客家文化尤为热衷。
鉴周公在台湾所传裔孙已有12代,人口近四千人。族里有热心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修族谱,哪家哪户有人过世、有小孩生养,都及时增补并印刷,给每个小家庭发一本。
在世宗亲中,江彦震的堂兄江福荣最受族人尊崇。2002年,江福荣曾率宗亲团回祖籍地谒祖,那时他在永定一个人也不认识,带着族谱一路问,一路颠簸到了永定县高头乡的祖宅。
十余年后,2015年,由江彦震率团回永定祭祖时,闽台两地的宗亲已经十分热络了,“高头的江氏宗亲会全程安排,(派)接驳车来厦门机场接我们。”
耄耋之年的江福荣一路精神很好,兴致勃勃地和江彦震念叨,哪些建筑是新盖的,十年前来时还没见过。
江彦震倏然发现,跟他来大陆祭祖的都是老人家。“年轻人比较缺乏兴趣,忙碌的时候还不会想。老了,一空闲下来就想要了解,我们从哪里来?祖先住在哪里?”
能给出准确答案的《永定江氏宗谱》,被江彦震摆在了书柜上,“有事没事时翻一翻,和宗亲聊天时有个题材。”
在这本来自祖籍地的宗谱上,一个叫江鉴周的先人,333年前迁移台湾的决定,又衍生出了一整本《新屋江氏族谱》,和一代代生在台湾根在大陆的江氏后人。巧合的是,迁台那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府。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創會惟艱,傳承更難

創會惟艱,傳承更難

江彥震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已經舉辦二十一屆了,我們感念前輩先賢為了客家的生存、文化的世代傳承犧牲奉獻。在那兵馬倥傯,顛沛流離的艱困年代,不計毀譽,勇敢的面對其他族群異樣的眼光,默默的,不斷的付出,也由於有了這些前賢無怨無悔的付出,終於喚起全體客家同胞的危機意識,讓其他族群及執政當局充分體認客家已經面臨存亡絕續的重要關頭,促使立法院通過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設置條例,開啟了以政府公權力推動維護客家文化的措施,一年後,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及其他地方縣市政府的客家事務主管機關相繼成立,台灣的客家人始逐漸走出隱形人的陰霾,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如今海峽兩岸多所大學院校都設有「客家學院」及「客家文化系所」,不少嚮往客家文化的人士陸續投入「客家學」的研究,一時之間客家學蔚為顯學。台灣客家人的社經地位不但大為提升,甚至,還形成一股「客家旋風」,而全球各地也由於「世界客屬總會」所推動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持續的分別定期在世界各地舉辦,因而掀起客屬世界的滔天浪潮。
為客家犧牲奉獻的無名英雄多不勝數,由於文獻史料斷簡殘篇,資料佚失,史蹟多無可考,令人遺憾,現謹就有限的資料中重建當年籌備創立「世界客屬總會」的前輩先賢的光榮事蹟,簡要概述以表彰過去,策勵未來,讓客家歷史不致再有缺頁之憾。
薛岳(18951998),字伯陵,廣東樂昌九峰鄉人,是總會號召發起人,創會長。薛先賢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擔任警衛營長。東征、北伐、抗日,作戰英雄,戰績彪炳。長沙會戰,三次大捷,痛殲日軍主力岡村寧次及阿南維畿部隊數十萬人,威震中外,獲頒青天白日勳章。曾經擔任湖南、廣東省主席、一級上將。1998512在台灣逝世,享年103年歲,總會與國防部共同治喪,備極哀榮。所謂:「大德必昌,仁者必壽」。
總會經三年之籌組,於1974年(民國63年)1011日在台北市僑光堂正式成立。海內外客屬團體領袖一千餘人參加。創會長親自主持,翁鈐當選第一屆理事長,嚴家淦副總統親臨致賀,中外報紙均大幅特別報導。
張發奎(18961980),字向華,廣東始興清化鄉人,是旅居香港的總會發起人。廣東陸軍小學,保定陸軍官校畢業,由其所主導的「保衛武漢戰役」、「粵北戰役」、「崑崙關戰役」大敗日軍。有中國鐵將軍的盛譽。僑居香港期間,多次與薛岳創會長共商籌組總會,聯絡世界客屬同胞。因當時香港為殖民地,而大陸尚未開放,遂決定在台北籌設,1971年張發奎主持香港崇正大廈落成暨50周年慶,總會孕育成型,1974年正式誕生。張發奎被尊為永遠榮譽創會長。
翁鈐,台灣桃園人,總會發起人。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第一組副主任,台灣省民政廳長,桃園縣長。1971年起,襄助創會長籌組總會,對總會貢獻卓著。總會於1974年成立時,翁公被膺選為第一屆理事長,為客家奔走海內外,建立世界客屬聯絡中心,分支機構32個。1978年連任第二屆理事長,之後,被推為會長。
總會第一屆理監事選舉產生理事長,連任二屆,對總會會務之開拓,海內外之聯絡,用心用力至深且巨。海內外客屬人士來台,或台灣中南部鄉親來台北,他一定在寓所宴請。現任秘書長林烈豪由南部兩度來台北學習講訓,都蒙其在寓所接待,曾任台灣省民政廳長、桃園縣長、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主任,交遊廣闊,贏得海內外客家鄉親支持與肯定,一九九七年去世,總會長吳伯雄先生率海內外鄉親百餘人在台北公祭。
羅香林(19061978),廣東興寧人,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在燕京大學研究院歷史部時,曾以體質人類學之方法,量度廣東蜒民、傜民之體質,從事初步分析研究,惜所得資料亡佚於戰時。1936年,任廣州市中山圖書館館長。1941年,於紫金忠壩戈獲與國父上世有關之家譜舊抄本,遂據此編撰「國父家世源流考」。1945年,抗戰勝利出任廣東省政府委員。1965年、1970年兩度被選為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會長。曾任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暨南大學、廣州文化大學教授;香港大學終身名譽教授。有著述等41種,學術論文300多篇,以「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編」等著作,為世界客家研究奠定基礎,係客家研究的一代宗師,客家學的鼻祖。羅教授亦是旅居香港的總會發起人,世界客屬總會成立,上書總統即由其親撰並書。
吳慎機,旅居印尼的總會發起人,印尼椰城華文報業的創辦人,成為印尼華文報業之先河。雖然印尼屢有排華運動,卻始終堅定奮戰不懈,並偕同梁錫佑先生返台籌組總會。
梁錫佑,廣東梅縣人,廣州市嶺南大學畢業後,前往印尼創業,設潤發公司,經營建築材料及五金業,旋復在寧高洛開設協益米廠,同時組織影片公司兼營戲院業務,生意蒸蒸日上,聲名鵲起。年三十被選為巴達維亞中華商會董事,同時任荷印華僑促進中荷貿易專門委員會委員,華僑書報社執行委員會副主席,義平學校董事兼學務委員,天聲日報副社長。日本南侵曾被捕入獄。對僑社事業全力以赴,與僑領組織中華總會,被舉為理事。曾被僑務委員會遴選為僑務委員。後與志同道合者創辦自由報,嗣任董事長。五十年代蟬聯中華商會理事長,承美國國務院之邀,訪美三月。民國四十五年春取道台北,向總統蔣公致敬。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在台北舉行,先生曾代表印尼出席,被推舉為主席團之一員,並曾捐贈巨資。其晚年事業,在印尼、台灣、香港,皆欣欣向榮,氣象蓬勃。
劉闊才,台灣苗栗人,法學博士、律師、總會發起人。曾任台灣省參議員、立法委員、台灣企銀董事長、立法院長、總統府資政及世界客屬總會會長。積極拓展客屬總會海外活動,多次籌措經費組織青年團,親自率團訪問僑社,受到海外客屬團體熱烈歡迎。時時不忘鼓勵後進,為客家事務多做服務。其子劉國昭,在擔任立法委員的時候,經常利用休會期間,訪問海外客屬團體僑社領袖,促進世界各地客屬鄉親的情感交流。劉國昭兼任總會四、五屆副理事長,主持世界客屬第十四屆懇親大會工作出錢出力,終能順利成功的在台北舉行非常盛大之懇親大會。
徐傍興,民前三年元月二十九日,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畢業於台北醫專(今台大醫院前身),並以「台灣省地方性甲狀腺腫瘤疾病之研究」一文,榮獲日本帝大醫學博士。民國三十九年,先後在台北、高雄兩地開設徐外科醫院,四十四年協助創辦高雄醫學院,四十九年首任中山醫專校長,五十年創辦美和中學,四年後又創辦美和護專,終其一生,幾無時不為教育事業而犧牲奉獻,於今桃李滿天下,門牆皆俊秀,均學有所成,蔚為國用。
生前大力提倡棒球運動,五十九年起,即在美和中學成立「美和青棒、青少棒」,多次代表國家參加世界比賽,揚名國際,先後榮獲六次世界青少棒冠軍、五次青棒冠軍。徐博士也是總會發起人,台灣光復後大力培植客家子弟在台北市就學就業,醫院儼然成為客家子弟寄宿之地,家人每天準備子弟兵午餐便當十數個,常常樂此不疲。總會經費週轉困難,常以相濟,每每轉為捐贈。七十三年八月三日凌晨二時十分,徐博士因腦中風再發溘然辭世,享年七十六歲。子女蘭桂騰芳,俱皆有成,福壽全歸,了無遺憾。
謝達壽,旅居留尼旺,曾任立法委員、法屬留尼旺客屬會會長,總會發起人。1984年,世界客屬第七次懇親大會上爭取接辦第八次懇親大會,結果1986,5,1922由留尼旺與模里西斯聯合主辦世界客屬第八次懇親大會。
陳汶生、朱梅麟(19111991)、鍾壽昌,三人均為模里西斯傑出客屬人士,和總會的發起人。模里西斯距離台灣最遠,其華僑居民百分之八十都是客家人,故其發起人也是海外最多者。海外客屬中,朱梅麟是最值得稱頌者之一。朱梅麟在英國殖民時代,從民主建國起,積極參與議會,為英國所接納。模國獨立後,模國人感念朱梅麟立國功勛,特在發行鈔券上,印上朱梅麟肖像。這是古今中外,除了孫中山外,第二位肖像被印在鈔票上的客家人,實乃客家之光,值得驕傲。
藍萼洲,民國前四年(1908)生於廣東大埔縣同仁區的湖寮。十五年,先生投身國民革命軍,任准尉宣傳員兼文書。十九年,經銓敘部甄審考試及格,任江蘇省政府委任一級科員,廿二年,任福建省晉江縣政府秘書。廿九年,調升「第四戰區戰地失學失業青年招致委員會」主任秘書兼戰區軍官訓練政治部少將主任,期年調長官部秘書處同少將處長,旋回主政治部。卅三年,奉派為博羅縣長,被舉為廣東省五十年來第一個好縣長。卅七年,調任廣東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
中國國民黨卅九年實施改造,蔣公派先生為台灣省改造委員,改造完成後,被選為省府委員。先生建議實行政黨提名候制,先由黨員投票選出候選人,參加競選,獲中央採納。所有黨內有關省以下之提名競選章制,及輔導黨員競選辦法等,均出其手。五十三年,先生與旅台鄉人共同籌組台北市大埔同鄉會,五十五年當選理事長,連任四屆八年,並募款購置會所。六十二年,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在台北舉行,先生擔任籌備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負實際策劃執行之責,開會之日,海內外社團代表、耆賢,分自四十餘國前來出席者二千七百餘人,規模宏大,秩序井然,為各方所讚譽。并策動懇親大會議決,在台北設立世界客屬總會,以為團結中心。先生被大會一致推舉為籌備委員會秘書長。經過一年,總會終告成立,開創客家人之世界性組織,又被舉為總會秘書長。先生為總會訂定各項典章制度,努力展開會務,策動國內外設置聯合絡處及分會,強化國內外之聯繫與團結。之後,先生屢獲中央單位嘉獎記功,授光華獎章。
丁家駿,泰國客屬總會長,亦是總會在泰國的發起人。19631976年任國際秘書,19771986年任理事,19871996年任永遠榮譽會長。
林保仁,總會在台灣的發起人之一。1927年出生於新竹縣,祖籍廣東省饒平縣,世代務農,耕讀傳家。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系,及台灣大學法學士,美國南加州大學法學博士,學問淵博,見解高明。林保仁博士曾任東吳大學教授、法院法官、檢察官、律師、新竹縣第七、八屆縣長、省政府委員、行政院顧問。守法奉公,絲毫不茍。為「屈者直、冤者伸」,執法紀,循正道,感德者稱譽於時。
博士急公好義,克己從事,深獲民眾之衷誠愛戴,眾望所歸,而榮膺世界客屬總會副理事長,及第三屆理事長;中華民國茶藝協會常務監事;台灣省地方自治協會常務理事。為一社會賢達,是領袖群倫也。
胡均發,總會在台灣的發起人之一。出生於新竹縣寶山鄉,祖籍福建永定。幼年苦學,認為學問是成就事業的根本。稍長負笈日本攻讀力學,成績優異,每試名列前茅。曾獲工學及哲學雙料博士,客家先賢中難得一見,雍容大度,博學多才,詩、書造詣極深。花甲之齡,猶勤學不輟,1983年更以多年研究「以電腦控制方式,在釀造酒類自動製麴機設備方面之功能」的論文,榮獲美國博士學位,其好學的精神與毅力,著實令人欽佩。
先生自日返台後,進入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服務,自股長,科長,處長,組長,廠長,副局長,歷時三十年退休,奉公守法,始終如一,研究發展迭有創獻,建樹良多,獲省政府記大功者三,嘉獎不計其數。投身全民體育,倡導排球,多次率隊赴國外比賽,成果豐碩,獲頒「行健體育金質獎章」。1971年,省政府頒發「廉能公務員資深績優獎章」乙座。1975年,獲頒華夏三等獎章。1986年,獲革命實踐研究院頒發「實踐績效特優獎狀」乙匾。功在黨國,實至名歸。
曾任中華民國排球協會副理事長、台北市排球委員會主任委員、中日文化經濟協會技術委員會委員。經一機械工程公司董事長、勝東實業公司董事長。任世界客屬總會第四、五屆副理事長,率團訪問海內外客家社團,對總會長期支助會刊、編輯出版工作,自費接待海外來訪客團,對國內客家社團,亦多慷慨贊助,鄉親公認第一等好人。 晚年臥床振興加護病房整年,海內外鄉賢絡繹於途探視,時有排隊之苦。
胡玉美(19312003),總會在台灣的發起人之一,桃園縣楊梅人。曾任立法委員,中央選舉委員會巡迴監察員,及總會三、四屆秘書長,待人隨和親切。對總會籌措經費購置會館,應居首功。對海外及大陸客家社團之聯繫,與理事長林保仁合作無間,確立總會服務功能,普獲鄉親認同。後又創立「中華世界客家婦女協會」並任創會長。
丘添壽(19122005),總會旅居日本的發起人,日本關西崇正商社會長、關西崇正公會會長;世界客屬總會大阪聯絡處主任、世界客屬總會日本支部會長。臨終念念不忘日本客屬聯合會務,囑託賢婿陳荊芳,一本初衷,投身客屬會務應盡心盡力,持續不懈奮鬥下去。[961030]
靜態網址 : 留言(0) / 引用網址(0)
44推薦

土樓,我又來啦!

土樓,我又來啦!

江彥震

土樓,我又來啦!是的,土樓,我又回到您的懷抱,這是我第三次來看您了。記得在1998年曾經利用參加客家原鄉文經交流之旅的機會,經由梅州來到永定看“振成樓”,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土樓,讓我心中產生極大的震撼,看遍海內外客家文物何其多,惟有土樓讓我產生如此大的震撼。
2005年閩西客聯誼會十周年慶,我們特別組團前來龍岩為曾耀東會長及鄉親們祝賀,我們夫婦倆經由文化局張耀清局長的嚮導,深入永定高頭山區,讓我第二次看到土樓。那次我可以說專程為土樓而來,並且仔細的觀察土樓,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各型各樣的土樓,有土樓群、有獨棟式的、有圓形的、四方形的、八卦形的、橢圓形的、五鳳形的、半月形的及交椅形的、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內部有神龕、有楹聯,特殊的家具和擺設;有人丁興旺,欣欣向榮的生氣土樓、也有人去樓塌,斷垣殘壁的滄桑土樓。
其中有一棟讓我印象最是深刻,從此魂牽夢繫的老土樓,那就是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人氣至今依然鼎盛,號稱“土樓之王”的「承啟樓」,樓主竟然是我們江氏宗親,直覺的讓我情感有了歸屬。遙想二三百年前,江氏祖先,可能由於住在土樓,有了安定的生活環境,耕讀之餘,閒來沒事就弄璋弄瓦的,以致子孫滿堂,枝繁葉茂,瓜瓞綿延,再大的土樓也容納不下,只好另起爐灶,有的在他處另建土樓,有的飄洋過海,到了海外發展,有的越過險惡的黑水溝來到台灣落腳,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幾經滄海桑田,桑田又滄海,所謂「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如今浪跡天涯的土樓兒女,又回到土樓母親的懷抱,重敘血脈天倫。啊!那高聳的土樓,就是客家遊子心海的燈塔。
2008322,台灣的總統大選揭曉,主張兩岸共同市場的國民黨大獲全勝,國人預期兩岸即將融冰,兩岸之間未來必然大幅展開,密切而頻繁的交流互通。另一方面,勝選的國民黨主席正是我們的客家大老吳伯雄先生,也是世界客屬總會的總會長;新當選總統的馬英九先生雖在香港出生卻強調他是客家人,十多年來每年初二都到苗栗馬家庄祭祖,還勤學客語並通過了行政院客委會的客語初級檢測;接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江丙坤先生其祖先亦是來自永定的客家人。台灣政壇掀起了一股客家旋風,在此百年難得的機遇,台灣著名導演何東興先生,遂興起一種想法,希望順應這股客家熱製作一部以兩岸三地客家為題材的電視劇,以因應時代的潮流。
客家民系具有特殊的語言與優異的文化傳統,尤其,每當大環境發生變化,大時代來臨的時候,都會英勇的跳出一批又一批出類拔萃,頂天立地的客家人物,發揮擇善固執的“硬頸精神”,力挽狂瀾,穩住大局,安邦定國,終而創造歷史,成為可歌可泣的傳奇英雄和千萬人景仰的偉人。我們何不藉由電視劇的巨大的影響力,予以大力宣揚,讓世人分享?還可以因而振興客家庄的文化產業,促進客家地區的經濟發展。
就以鄰邦韓國來說,原本世人對韓國是很陌生的,誰知經由膾炙人口的韓劇“大長今”電視劇的劇情喧騰,引起一陣哈韓熱,更帶起“韓劇”的風潮。如今,前往韓國旅遊,品嚐韓國菜、穿朝鮮服的戲迷粉絲,絡繹不絕,對促進韓國經濟繁榮發揮極大的助益之效。
況且何導演的父親來自客家原鄉,曾任上杭縣長,對客家文化有一份使命執著,經常叮嚀交代兒子,「你拍了那麼多電視劇,一定要拍一部客家電視劇,以弘揚優秀的客家文化,才對得起祖先」,何導演秉承庭訓,時刻謹記在心,希望有機會籌拍一部客家題材的電視劇。因而前往伯仲文教基金會拜訪老朋友詹政雄先生談起此事,詹先生乃引介來到“世界客屬總會”,與筆者深入的交換意見,於是乎我們對籌拍客家電視劇有了共識與計畫。
一提到要拍一部客家代表性的電視劇,我的腦海立刻浮現一座座土樓的影像,土樓不但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客家特有的文化珍貴遺產,更是客家智慧的象徵。所以,我們決定要拍一部以土樓為背景,客家先民遷台開墾生根,兩岸三地所發生的愛情婚姻、悲歡離合,抗拒侵略、保鄉衛土,忠義愛國,展現義民精神的傳奇故事。
有了戲劇的梗概,下一步就要洽詢合作的對象,堪察取景的場地。而永定的土樓隸屬於福建省龍岩市,因此乃電洽龍岩市文化局張耀清局長,張局長一口答應,非常歡迎我們盡快來談,剛好碰上清明節包機時段,立即訂票利用清明假期前往對岸洽談。並且由張局長安排行程,全程陪同。事實上,張局長已經籌拍一部客家電視劇“客海往事”即將開鏡,所以對相關問題也駕輕就熟。
我們一行,四月三日抵達廈門,第二天順道拜訪老朋友“世界鎢鋼大王”廖萬隆總裁,廖總裁雖在廈門創業一二十年,至今仍未有機會親眼目睹客家土樓的神奇,自嘆枉為客家人,亦有興趣同行,一睹「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於是約定次日在高速公路會合,共同前往永定考察客家民俗風情。
四月五日,一行跟著張局長一大早就出發,在高速公路與廖總裁及北京福泉中林影視文化投資公司董事長林秀貴、副總謝少偉等二十餘人會合,一路直奔永定縣下洋鎮的“思賢村”。當一行抵達時,受到國民黨吳主席堂兄九十高齡的吳逸漢老先生等宗親熱烈而隆重的歡迎,吳氏宗親們除了敲鑼打鼓,鞭炮震天,歡慶祭祖,在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吳瑞林、縣僑聯主席江宇園等陪同下,還帶領我們拜謁吳氏宗祠,參觀思賢小學、老人活動中心等,我們看到公佈欄貼滿了祝賀吳伯雄先生當選國民黨主席的紅紙,真是一人有喜,兩岸同慶。吳氏宗親們深情款款的交給我們一疊的信件,希望我們代為轉交吳主席,這都是宗親們思念對岸宗長的親情流露,血脈親情是如此的真切,令人動容。
由於思賢村係吳主席伯雄先生的原鄉祖地,廖萬隆先生又是國民黨中常委,受到當地政府相當的重視,相關的縣市主管都到場接待。隨後前往位在附近的胡文虎紀念館參觀,胡文虎先生海外創業有成,回饋家鄉,慈善捐獻無數,抗日愛國的精神令人感動。胡文虎先生更替海外客家人做很多事,如成立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興辦學校、設立圖書館、建立相關娛樂場所,在各地創辦報紙,以增進客家同胞的知識與福利讓人肅然起敬。
中午在下洋鎮公所餐廳用餐後,繼續前往土樓群參訪,由於廖總裁及何導演尚未看過土樓,特地來到正在申報世遺的初溪土樓群“集慶樓”參觀,請導覽解說有關建築及客家人文的特色,尤其,要研究攝影器材如何架設,如何取鏡,如何拍攝全景,以便日後實際操作不致手忙腳亂。大家都對客家人在幾百年前,建築科技尚未有今天進步發達的時代,就能夠蓋起如此設計精密,具科學觀與地理風水人文特點的高聳大樓,無不嘖嘖稱奇,讚嘆不已,所以,廖總裁在最後應邀題詞時,毅然寫下:「土樓是客家智慧的象徵」,蒼勁有力的書法由衷讚頌土樓的奇偉。
晚間回到龍岩市區受到政協主席林仁芳熱情的晚宴款待,並確立彼此合作製作客家電視劇的意項,先擬妥劇本,再進一步討論細節,若有進展相約再談。餐後一行又觀賞客家歌舞的表演,在優美動人的客家歌謠聲中告別了,令人難忘的土樓故鄉。

紅潮圍城與婦女革命

紅潮圍城與婦女革命

《香港文匯報》[2006-09-26]

江彥震 台灣時事評論員

 倒扁總部號稱,915螢光圍城參加總人數,突破100萬人,但市警局評估為15萬人;確切數字難以估算。台北市長馬英九表示,估計有32萬人,而整個遊行過程平和,民眾和平理性表達意見,以及主辦單位糾察員冒雨協助員警執勤,這些都值得欣慰與肯定,足堪為今後舉辦超大型集會遊行活動的典範。

國際上早有圍城成功先例

 「圍城之戰」的發想是來自於聖經故事,仿效舊約聖經約書亞率士兵繞行迦南名城耶律哥,七日傾城的故事。反貪腐倒扁總部發動的圍城之戰,也將仿效聖經故事,將「總統府」與玉山官邸當成耶利哥城,希望以30萬「圍城」的民意讓陳水扁「總統」能「自動」下台。不過,這場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群眾運動,是否能演出奇蹟,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在國際間,人民為了對政府表達怒吼,所發起的群眾運動,也常常使用到包圍總統府的「圍城戰略」,讓人民的力量大幅彰顯,從烏克蘭到菲律賓,到南美洲的玻利維亞,這招「圍城計」都把總統拉了下來。2004年發生在烏克蘭的「橘色革命」就用到這一招!當時為了抗議總統庫奇馬在大選中作票舞弊。反對黨領袖尤先科,率領20萬支持群眾包圍總統府,一堆人把總統府團團包圍,展現出人民的憤怒。這招「圍城戰略」,氣勢驚人。總統庫奇馬迫於民意反彈壓力,同意進行第3輪投票,最後敗給反對黨領袖尤先科。

 在亞洲的菲律賓,2001年也上演包圍總統府的圍城事件。當時的菲律賓總統艾斯特拉達,因為貪污醜聞不斷,讓民眾忍無可忍,多達5萬人,大舉包圍馬拉坎南宮。經過者全都倒比拇指,要求總統下台,不過這次的圍城,抗議民眾和鎮暴警察,擦槍走火,爆發激烈衝突。最後艾斯特拉達也下台了,並在3個月後,因為侵佔罪名遭到逮捕入獄。另外南美洲的玻利維亞,民眾反對政府的決策,也使出這招「圍城策略」。總計8萬人,集體包圍總統府,結果玻利維亞總統,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競選承諾,在圍城事件之後,自己宣布辭職下台,結束了這場政治僵局。

女性熱情參與倒扁的啟示

 這次915螢光圍城,紅衫軍到處充斥的遊行活動,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即參加遊行的人,年輕學生遠比成年、老年人為多;女性比男性為多;特別是年輕的女性,比壯年的男性還多。紅衫軍的女、男比例約為64。女性之中,大略可看出,成年女性約佔1/3,多為夫婦結伴或攜家帶眷走上街頭;年輕女性約佔2/3,其中又約為1/3,可能是高中女生。

 這些年輕女性身旁,多半是媽媽作伴,或有男性擔任護花使者;高中女生,則多為同學結伴成行。而比例約為4成的男性,成年男性約佔一半,高中學生與老年人約各佔1/4;另一個有趣的觀察,則是女性高喊「阿扁下台!」的賣力情形,完全不會輸給男性。這種男女參加螢光圍城的比例,似乎打破過往男性對政治活動較熱衷、較願表達政治立場的刻板印象。究竟是什麼原因?也許是女性,尤其是母親對於未來或下一代的成長環境特別關切。但如果倒扁的群眾裡,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的話,對執政者而言,恐非好事,因為連女性都倒扁了,身旁的男性還能不倒扁嗎?(文匯論壇)

六堆精神尚忠義,六堆美食人稱讚

六堆精神尚忠義,六堆美食人稱讚

江彥震

著名的六堆客家傳統口味,各種菜有各種不同的做法,各種菜均具有其特殊口味。客家菜以「鹹、香、肥」為特色,是生活環境造成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固有的客家傳統是不分男女貧富均自小養成克勤克儉,不怕吃苦的精神,道地的客家菜可以使我們不忘祖先遺風。客家人拓墾的地方多是貧瘠荒涼的地區,為了生存,只有克勤克儉,堅忍奮鬥。因為生活不容易,常常看不見油水,而體力勞動需要的熱量特別多,所以需要吃「肥」的東西。因為做辛苦的勞力工作,會流很多的汗,需要大量鹽份補充,所以客家人特別需要「鹹」的食物。沒有吃過菜甫(乾的鹹蘿蔔)、灰鴨春(鹹蛋)鹹豆腐乾和豆豉的人,不會知道客家先民的辛苦生活。客家人喜歡吃「香」的東西,是因為香的東西耐飽。所以客家炒麵是真的乾炒,乾乾的,也香香的。客家人賣炸芋丸、炸魚丸、炸蘿蔔丸、炸菜丸的很多,這些東西又便宜,吃了又耐飽。客家菜多是硬料,故做的時候特別注重香。
客家菜的口味特色之一是鹹,做釀豆腐要訣裏面有一個就是鹹。客家菜裏面的鹽焗雞,更是把雞埋在鹽堆裹焗熱的。鹹菜更是沒有一個客家人沒有吃過的菜。客家菜還講究香、肥,像「梅菜肉」,是用半肥瘦的豬肉在乾鹹菜裏紅燒,味道就是鹹的、香的、肥的。「豬肉燜大蒜」,用半肥瘦的豬肉,切成磚頭塊,和大蒜、魷魚碎,醬油一塊燒,味道也是鹹的、香的、肥的。家常菜「燒豬蹄」,把豬腳放在乾大蒜仁和醬油裏紅燒,也是一道「鹹、香、肥」的菜。
客家人生活素守儉約,對於飲食,亦本經濟實惠原則,不務虛名,不重外表豪華。然儉約之中製作得宜亦多可口。非必山珍海味始得列佳餚之林。下面略舉數種具有六堆口味的客家名菜、家常菜,和點心供參考。
白切雞:客家菜譜中大宴小宴多少不了此一道菜。此一味菜可毋需任何作料,毋需多種烹具,亦毋須複雜製作過程,始終有其卓然自立之佳美風味。白切雞之作法:選取肥嫩之雞,先將湯鍋入水置爐火上煮水令沸滾,一面將雞宰殺割好,洗淨,拭乾水份,投沸滾湯鍋內蓋緊,即將湯鍋離爐火,聽其自然冷卻,約四十分鐘,湯似存些溫暖,即可取出斬件上桌。此法能使雞體吸收之熱由外透裏,保存雞體內肪脂,即所以保存雞肉本身自然美味。
雞肉拌蒜絲:把雞煮熟後,取多肉部位撕成肉絲,將生蒜根部切成寸許撕成絲,以鹽略抓幾下,加上適量醋,調味料,倒於肉絲上拌吃,為開胃最佳菜肴。
魷魚炒冬粉:將魷魚以水泡軟,然後將魷魚之一面,以刀割成細緻之交叉紋,切成長方塊加肉絲倒入油鍋,炒成捲形,再加紅醬油,拌薯粉漿,撥勻起鍋,與已煮熟冬粉(綠豆粉絲)拌吃。
鹽焗雞:鹽焗雞為客家菜中的上乘菜。正宗鹽焗雞製法費時費事。下面介紹改良焗製法:先將宰好的雞用細鹽塗抹雞體內外,然後將雞用明火隔水蒸熟,再將雞斬件。另用豬油或花生油,調味粉拌和原蒸雞的汁煮滾成稠汁,盛大碗內,將斬好雞塊逐件沾香料油汁,砌放盤內。
清蒸肉丸:豬腿肉半斤,先切片,再剁碎成靡,加適量水和佐料,和豆粉二兩,與肉靡反覆拌勻,捻成丸,放入蒸盤中蒸熟,即用上湯大半碗,倒鍋內燒滾,將肉丸放入煮之,即可盛起進食。
炒豬肚:將肚洗淨,取極厚處,切成小塊,滾油炮炒,加料起鍋,以脆為佳。
生魚片:將活的淡水魚打起,(以草鏈和鯉魚為主)魚肉切成薄片,愈薄愈好,薄到放在芥末裏面,魚肉會捲起來為佳。
鹹菜:冬季農閒,芥菜收成後曝晒,如鹽搓之成軟,裝入大瓦甕,密封貯藏,經年不壞;或晒成鹹菜乾,儲以待用。用之煲豬肉、煲豬肚,或以之炒肉片,炒豬肚、炒牛肉,炒雞雜等均甘美可口。鹹菜乾連同三層肉或五花肉放在一塊蒸或紅燒,為筵席不可少的一道菜:叫做「封肉」或梅菜肉。
釀豆腐:要俱備豬肉,上貨鹹魚、香菜、辣椒醬、紅醬油、薯粉、細嫩豆腐,才能做出正宗的釀豆腐,吃起來才夠味。做法:將豬肉切成小塊,配以足夠調味的鹹魚,搗爛為肉餡。然後用筷子,把切成長方小塊的豆腐,從縱面中間截開小長孔,截開時以左手姆、食二指圈緊豆腐勿使散開,再夾餡肉擠人小長孔中,務達飽和,再以姆、食兩指輕輕捏之使圓。然後一塊塊分排放入油鑊(油二三匙先燒熱)中略加鹽,用溫火煎成黃赤色(勿使焦黑),再下水少許,待沸度已熟,再下紅醬油拌粉(滲水少許),撥勻,加放油後起鑊。用生香菜,塗上少許辣醬,把豆腐包成圓形,作下酒的菜,所謂鹹、熱、肥、嫩、滑、香者,真別有一種風味。
甜粄做法:1.用三股剖法,即糯米三分之二,在來米三分之一混合磨成米漿,磨好後用石頭壓去水分。2.把生粄放在拜箕內,一斗米用六合斤砂糖的程度,混合後放些香蕉油,用雙手搓挪均勻。3.把搓挪均勻的生粄放入蒸籠裏,用猛火蒸,約一小時半就可起籠。
萬巒豬腳:萬巒豬腳名聞全省,因其滷汁配有中藥數種(家傳秘方,無從探悉藥名),風味特具,多吃不膩,沾的醬料以蒜泥和豆油膏混合而成,極開胃。
面帕粄(粄條):亦為六堆特有口味,吃法簡便,軟、滑、香兼具:與米篩目(米苔目)同為六堆最風行的點心。
豬膽肝:立秋後,選取未著水的新鮮豬肝,晒乾後,以炒過的鹽塗遍豬肝整體,血管也要塞入鹽巴,然後放入大瓦罐中,定時翻轉,讓其發酵,流出血水,至豬肝成阿婆面時,(通常需二~三日)取出曬乾,(~三日)再以滾筒(酒瓶可代用)壓扁造型,置陰乾處旬日,即可切片蒸食,佐以生蒜片,風味特別,佐餐下酒均佳。

台灣客家社團面面觀

台灣客家社團面面觀

江彥震

最近由於有機會代表「世界客屬總會」,參加大台北地區許多客家社團的各項活動,發現近年來客家社團的確已經相當蓬勃的發展,有關客家方面的組織團體,正如雨後春筍般的紛紛成立,目前幾乎每一個鄉鎮市都有一個或多個客家社團,可以說是盛況空前,而且參與的鄉親眾多,人人充滿著自信,活潑熱忱,對客家藝文、歌謠、禮儀的學習非常狂熱,而且樂在其中,似乎已擺脫了過去受到主流社會漠視的隱諱、悽苦、激憤與無助,真是可喜可賀的現象。
可是在這股客家旋風的背後,仍然潛藏著一些隱憂,在每個客家會活動的現場,一眼望過去,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前輩,過去已為社會奉獻良多的資深鄉親,幾幾乎看不到年輕的後生晚輩前來參加,筆者已是退休之齡,還是被稱為「後生人」,而且領導者多的是德高望重的大老,雖然年齡並未影響他們強烈的企圖心,然而沒有年輕人的參與,整個團隊總是缺乏衝勁、創新與朝氣。許多鄉親好懷念,過去傳統農村喜慶宴會,左鄰右舍,扶老攜幼,全家大小共同參加熙攘往來,長者的呼喚、兒童嬉戲的熱鬧場景。
當然,早有前輩看到了「客家文化斷層」、「領導人世代交替」問題的嚴重性,有識者對客家文化能否繼續傳承,客家會能否綿綿不絕的經營下去,憂心忡忡。有位大陸客家縣市同鄉會的理事長,年近八十高齡,頻頻在大會上,大聲急呼希望年輕一輩要出來接棒,始終得不到回應,甚至強力要求自己的兒子一起參加同鄉會,可是兒子的回答,卻讓他失望極了,他說:「同鄉會是老人會,我沒有興趣!」,結果這位理事長連任兩任之後,間隔一任,仍然被推選為第三、四任理事長,不得不老牛拖車似的為客家的「情懷」繼續奮鬥、苦撐下去。
這也難怪,因為,三、四十歲以下,新一代的後生晚輩,大部份都不是在客語的環境當中長大,尤其都會地區,能夠浸蘊在客家文化,完整而流利使用客語的機會,微乎其微,根本無由產生客家情懷,自然對客家社團活動的興趣缺缺。而中老年人,盡是來自傳統的客家農村,具有強烈的思鄉情懷,年紀愈長,鄉愁愈濃,參與客家社團不僅是一種娛樂、休閒,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解鄉愁。
目前各個社團的活動都缺乏創意,一致性太高,官式的致詞、訓話佔去大部分活動的時間,往往失去舉辦活動的目的,一般會員的參與感不足,但聯誼倒是不少,此點尚能足堪告慰的了。因此,如何鼓勵,或吸引年輕人參與客家社團活動,已成為目前各個客家社團必須重視的問題,同時也是對領導人能耐的挑戰與考驗。比如說,舉辦活動的節目,要如何能夠與時俱進的設計,配合時代環境的變化,考慮年輕子弟的興趣和愛好,或者訂定一套鼓勵攜家帶眷,全家大小共同參與的辦法,的的確確值得各社團的領導人琢磨研究。
然而,不可否認的,客家社團普遍面臨最大的困境,即是缺乏運作經費的問題,多需仰賴政府機關的補助,以及鄉親的捐獻。而政府主管單位,鑑於申請補助的社團很多,為了公平起見,只好雨露均霑,平均分配給各個社團,每個社團所能分配到的款項就極為有限;也因為政府機構給予補助的經費不足,社團主事者為了獲得更多的補助,於是又另外成立一個新的社團,如此惡性循環,社團越分裂越多,因而,申請補助的社團更多了,每個社團所能分得的補助款項就更希少;除非政府編列的預算金額倍數成長,才能停止此種惡性循環,但在政府財政日益艱困的情況下,預算金額要大幅成長並非易事。
而政府機關對於經費補助的審核也不是如此單純,其實另有玄機,主管單位除了審查依規定必備的文件、單據是否齊全,活動項目與其主管業務的性質相關與否外,通常都會檢驗主辦社團負責人的政治顏色為何,如果與機關首長顯有未合,則審核的結果大多是:「由於預算經費有限,礙難補助」,就算有補助也是一點意思意思,甚至,連理都不理,直接扔進垃圾桶,眼不見為淨。如果顏色相符,或者認為其助選有功,則獎勵有加,從寬補助,尤有甚者,年底為消化機關剩餘預算,還特別通知,關係密切的社團,請其隨便自行編個名目申報補助,補助金額又多審核效率又高,讓別的社團既羨慕又嫉妒。
客屬社團林立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客家人都喜歡當頭,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當人家的會員,接受別人的領導,不服氣;於是自行相約二、三十幾人,另外自組一個社團,自己當理事長,認為如能夠把理事長、會長的頭銜印滿整張名片上才過癮、才有面子。如此周而復始,誰也不服誰,細胞不斷分裂,於是乎社團的數量也就快速成長,滿街都是理事長、會長;然而,在眾多社團表象之下,好像會員廣大,網羅所有的鄉親在裏面,可以代表,甚至影響客家民意,其實不然,他們的成員,常常都是同一批人,在各個社團之間游來泳去,多是熟面孔,交叉持股,互相捧場。客家社團眾多,本非壞事,表示人人都有客家心,大家一起為客家打拚,客家的未來似乎充滿著無限的希望。不過,從另一個層面切入,眾多林立的社團,反而因為力量分散,顯得微不足道,被當政者看破手腳,各個擊破,或者,毫不費工夫的輕易就打發了事。如果每個社團的主持人都能拋棄私利及個人恩怨,共同站在客家的立場,相互結合起來,團結的力量必定是令人震驚的,台灣第二大族群,誰敢輕視?客家人今天的政治、社會地位,還會如此與人口不成比例嗎?
同樣的,也由於客屬社團普遍缺乏經費的困境,使得被推選理監事的執事幹部,慣例是必須對社團捐獻一定金額的款項,才能擔任,捐獻的金額依社團的屬性和職務重要程度而有不同,導致許多經濟能力不足,具有滿腔熱血的有心人,裹足不前;相反的,有些具有經濟實力、或社會地位者,總是被推選為理監事、理事長、會長,但是,因為事業忙碌,日理萬機,對會務卻無法兼顧;或者,本身對會務毫無興趣,礙於人情,難以脫身,苦不堪言。真是兩難,聰明的客家人,您能想出破解之道嗎?

族群之間不要仇恨,要相互尊重

族群之間不要仇恨,要相互尊重

江彥震

世界客屬總會駐日總顧問、日本君津山手病院院長、日本國際客家協會會長劉勝祥(日名重光雅廣),應中華世界民族和平展望會之邀,於今(2007)311在台北國賓大飯店,所舉辦的「民族、文化、健康、和平」論壇,以“民族和平展望”為題發表演講。劉勝祥特別強調“族群之間不要仇恨,要相互尊重”,並且主張佛家所講的“眾生平等”的概念,人人平等,不因階級、種族、宗教而有所分別,以期達到《禮運大同篇》所講“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
劉勝祥說,世界上有二千多個民族,亦即有二千多種文化,而中華民族的人數眾多,以中華文化為生活方式的人口排在世界前十名之內,中文漢字也是聯合國訂定五種國際通用文字之一,因此,“中華文化當然為世界文明,融合和平的主流”,毫無疑義的具有中介橋樑地位。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忠、恕、仁、愛、信、義、和、平等王道思想,是不役於人的世界大同理想國之要義。中國人常講的“以和為貴”是非常值得珍惜的祖傳遺訓。以當前我們臺灣的艱困處境來說,如何與周邊鄰近國家和平相處,共存共榮才是最高的智慧。劉勝祥指出,執政當局尤其不要去挑釁當今世界強權之一中共,以免引起戰爭,造成無可弭補的災難。因為他曾經多次與中共領導階層深談過,他們對於維持領土主權完整的歷史使命非常堅持,態度相當強硬,不過也不急於一時。但我們可以藉美、日之間的矛盾和均衡來保護自己,更可以多提供日本及美國有關中共方面的情報來增加本身的籌碼。劉勝祥提醒,當家者對外發言還是以睦鄰為貴,應該格外謹慎小心,不要總是有意無意去刺激其他國家,以免引起誤會。
近年來,有些政治人物假藉愛臺灣的口號,操作族群之間的矛盾,以獲取政治利益。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六十周年,部份政治人物不但不設法撫平過去歷史傷口,反而趁機炒作,在傷口上洒鹽。並積極推動所謂“去中國化、去蔣中正化、去孫中山化、去中華民國化”,一步一步的進行正名,拆銅像,篡改歷史,雷厲風行,似乎正在上演著“臺灣版的文化大革命”。劉勝祥苦口婆心的呼籲,各族群之間要相互尊重,不要製造對立仇恨,否則一定會導致恐怖份子的出現,發生恐怖事件,如果未來不斷暴發恐怖事件,臺灣將不得安寧,中共尚未犯臺,島內已先亂成一團,二千三百萬人將如何能安居樂業?就算這些政治人物謀奪了權勢,讓百姓遭殃又於心何忍?
劉勝祥認為,對於此種現象大眾傳播媒體亦要負相當的責任。關於這方面日本的媒體值得臺灣借鏡,日本報紙頭版通常是不報導政治新聞的,而是以民生議題為主,政治新聞並非媒體新聞的重點,政治新聞往往放在不顯眼的位置。相反的,臺灣媒體常常把政治人物當作焦點,一言一行,都予以詳盡的報導,一般民眾對政治人物也很著迷,總是喜歡和政治人物合照,索取簽名,甚至於還喜歡追隨政治人物,讓他們誤以為自己是英雄,很偉大,因而迷失自己,甚至於可以胡作非為,而不必負責任。於是乎,日常生活以政治掛帥,人人爭著要當政治人物,你爭我奪,為了勝選,無所不用其極,劃分族群,區別顏色,藍綠互相對立,製造仇恨,殺得你死我活,完全偏離了民主政治的真諦。其實政治人物只是人民的公僕,是人民選出來為大家跑腿服務的,是大家的傭人,沒有什麼了不起,大家可以不必甩他,有需要的時候再通知他來為我們服務就對了。
劉勝祥以三件事例斷定臺灣可以列入民主國家之一,一、去年紅杉軍倒扁平安落幕;二、扁訪南美未發生政變;三、北高市長選舉順利舉行。但是很多政治人物卻假藉民主謀取私利,即所謂變型民主,必須設法防範,這方面日本的制度也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日本首相選舉,候選人都要先公佈政見,與人民訂定公約,宣佈當選之後要做到那些事情,當選後真的要做到,不能欺騙選民。而且臺灣的總統薪水太高,特權太多,卸任之後還享受特權,應該檢討,日本首相下台後就是平民待遇。
劉勝祥對中國歷史也有深入研究,他指出蔣介石的致命傷是知人不明,用人不當,二二八事件發生時,蔣介石正在大陸忙於應付國共內戰,隨意指派陳儀來臺灣處理二二八,由於陳儀並非良將,處理不當,造成偏差,以致遺憾至今,若換成另一位儒將,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二二八事件蔣介石當然要負責任,說他是元兇則言重了。
“富足、快樂、幸福的生活”才是大家共同的希望。地球村的當務之急是每個國家一起來面對人類所共同面臨的新難題:環保、疫疾、氣候、交通等,如何處理這些課題,讓人類未來的生活充滿著多元、多采、多姿,成為和樂交融的共同體,是我們的責任。像“地球暖化”的現象將逐漸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存的環境就值得大家重視,臺灣應該主動參加日本京都環境會議及世界環境衛生組織會議。劉勝祥主張我們要積極發展醫衛科技,始能維護人類的健康、幸福、尊嚴。
劉勝祥還提供一份,根據他多年行醫的經驗所自行研擬的“健康、養老之道十訓”給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的養生有所幫助。這十訓為:一、少肉多菜、二、少鹽多醋、三、少糖多果、四、少食多嚙、五、少衣多浴、六、少言多行、七、少欲多施、八、少憂多眠、九、少車多步、十、少憤多笑。中國的漢字很有意義,像癌症的“癌”字,疒裡面三個口,表示好吃懶得動,暴飲暴食暴菸暴酒,不知節制,吃得像山一樣多,五藏六腑沒得休息,常年累月積勞成疾,就會導致癌症,值得大家戒慎警惕。
臺灣的健保局虧損連連,日本的醫療制度也可以參考,日本的醫院分為五級,一級是科技大學教學醫院、二級是綜合大型醫院、三級是二次型地方醫院、四級是養老介護醫院、五級是診療所。日本講究醫療倫理,醫院不能商業化經營,應該以醫病救人為宗旨。醫療制度的建立更要跨黨派合作,才能成功,才是百姓之福。
劉勝祥認為“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遍佈全球各個角落,在居住地都能與其他族群和諧共處,甚至積極扮演中介橋樑的角色調和其他族群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對居住地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世界客屬總會」在世界大部份國家地區都設有的分支機構,並設置“世界客屬總會網站”,聯結客屬世界,促進各個地區客家鄉親的相互認識與情感交流,對緩和其他種族與族群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發揮了顯著影響力,對世界未來的安定、和平發展當然很有助益。[9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