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

江彥震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即研磨之意,以陶製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再加入玄米〈經過浸泡、蒸煮、曝曬、拌炒而成〉後飲用。擂茶能充飢、解渴,也能當保健養生飲料飲用。
客家擂茶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客家人更把擂茶帶到了台灣。大陸至今仍然保留客家擂茶古樸習俗的地方有:江西省的贛縣、石城、興國、吉安、雩都、瑞金等;福建省的將樂、泰寧、寧化等地;廣東省的揭西、陸河、清遠、英德、海豐、汕尾、惠來、五華等地;廣西省的賀州黃姚、公會、八步等地。
客家擂茶不單飽肚,還可解渴。廣東、廣西客家人的傳統做法,一般用小米、花生、芝麻、生薑、黃豆等食材經複雜手續加工而成,呈粉末狀。食用時沖入開水調勻成糊狀,或加入涼水在鐵鍋中煮開調勻。具獨特的香味,微鹹,美味可口。
客家擂茶文化在福建的客家人中,主要有兩處:一是寧化縣,一是將樂縣。其中將樂縣的擂茶在民俗中尤其重要。民間的各類喜慶節日、紅白事項、交友往來,平常待客,乃至日常生活,均離不開它。在交往方面,它比酒席更寬廣、層次更豐富。邀請的客人可以是親戚、朋友、同事,甚至可以是朋友的朋友、過往的路人。該地人情味極濃,與客家的擂茶文化有關。
將樂擂茶以芝蔴、茶葉為主料,佐以少量桂皮、桔皮等香料,夏秋季節,有時還用少量青草藥,用微量水擂爛原料成糊狀後,沖入稍涼後的沸水,成懸浮液。平日間,三五朋友,隔壁鄰居,小擂小飲;遇喜慶事,或春日擂茶,客人一撥接一撥,流水席,加配滿桌花生、瓜子、炒筍、油粿等小菜,常要安排一天時間,大喜慶如結婚等,有連擂兩三天的。
客家擂茶隨著客家移民傳入台灣的客家地區,也成為觀光景點推廣的客家美食之一,例如北埔湖南擂茶則可能發源於湖南桃源縣馬石村。湖南的擂茶文化主要流傳於湖南省的益陽、常德、張家界和湘西等地,起於漢、盛於明清。湖南擂茶一般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湖南擂茶在其內部又分為安化擂茶、桃江擂茶、武陵擂茶和土家族擂茶,其製作方法、原料和口味又各不相同。湖南擂茶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消炎去疾之功能,又能飽肚,是湖南人待客時和宴會節日的上乘飲品。老街有多家以客家擂茶聞名的餐廳。
據傳擂茶的由來與三國時期的張飛有關。張飛,字益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與劉備、關羽義結金蘭,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人稱「萬人敵」。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漢,為了延續漢室大統,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劉備即位,是為蜀漢昭烈帝,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
正當張飛帶兵進攻武陵(今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之際,將士們染上瘟疫,無力前進時,有位老草醫敬佩漢軍紀律嚴明,絲毫不犯百姓,就獻上祖傳可除瘟疫的擂茶秘方,把生茶、生薑、生米等三種生食材研磨成糊狀,烹煮食用後,漢軍個個健步如飛,攻克武陵後,此「擂茶」又被稱為「三生湯」,就迅速的流傳開來。
在大陸客家地區,擂茶是極為普遍的傳統飲食,每天早午約十點、三點,客家人都會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來訪而沒有請吃擂茶的,會被恥笑待客不週。而過去許多客家移民來台都帶著擂缽、擂棍,可見從前吃擂茶風氣之盛。
  吃擂茶成習的老人大多很長壽,活到八、九十歲以上,這是因為他們將綠茶研成末,富含維他命 C,又將花生、芝麻等高營養食材的乾果研末並食,容易吸收,就現代觀點而言是相當健康、有機的飲食。新竹縣北埔鄉農會推廣擂茶,用意在推廣多食用綠茶、米食及客家傳統飲食。
各地擂茶的製法不同,食材亦多樣化,可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湖南擂茶」以茶葉、生薑、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山蒼子等為食材,擂成糊狀後沖沸水調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不僅能吃飽,還可生津止渴,清熱解毒,亦是待客的上乘飲品。
目前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客籍移民仍有飲食擂茶的習慣。原味擂茶大多是鹹的,因此擂茶又稱為「鹹茶」。台灣花東地區的早期客家移民,除了直接飲用外,另有加入炒熟的青菜、蘿蔔乾等一起飲用,還把擂茶泡飯來吃。
兩廣的「客家擂茶」以小米、生薑、花生、芝麻、黃豆等食材,經複雜手續加工成粉末狀。食用時,用沸水沖泡調勻,或加水在鍋中煮開調勻,香味獨特,微鹹可口,不僅能吃飽,還可消暑止渴,亦是招待貴賓的上等茶品。
在台灣地區則以新竹、桃園、台北、花蓮、美濃....等地區的客家庄仍然保留這種美味文化。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一般推測,擂茶之所以成為客家飲食,可能是因為擂茶的主原料『米仔』和茶葉等材料輕巧容攜易帶、且食用方便,不易長米蟲,為客家人逃難中發展出的特殊飲食。
擂茶的工具有:一、擂缽:以陶土拉胚製成擂缽,在缽內面有放射狀的溝紋,利用擂缽的溝紋與擂棒磨擦,將材料研磨成細粉狀。二、擂捧:以芭樂樹、油茶樹最佳,只要堅硬無毒,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40公分,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傳統擂茶的材料有:() 傳統式材料:綠茶 ()、芝麻 ()、花生 (炒熟)
() 改良式材料:綠茶 ()、芝麻 ()、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葵花子仁 ()、南瓜子仁 ()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也有以下列材料自行調配: 綠茶、芝麻、花生、燕麥、蕎麥、糙米、高梁、南瓜子、小米、紅小麥、大麥、黑豆、黃豆、綠豆、紅豆、米豆、白鳳豆、青豌豆、雪蓮子、淮山、芡實、白果、茯苓、細砂糖、脫脂奶粉。
作法:() 傳統作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缽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間過程並不斷加開水,使材料娭成漿狀,極為費工費時,有食用擂茶的家庭,連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現代作法:1. 茶葉、芝麻以乾果機打碎備用。
2. 其餘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後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3. 以上材料放進擂缽加入適當開水,用擂擂勻,並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的鹽。4. 沖入沸開水即可與米仔共同食用。
食用方式:() 茶點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餅一起食用,別有風味。
() 正餐用:傳統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飯亦可。當正餐時可炒一些萵苣、椰菜等綠色蔬菜,豆乾、花生、蘿蔔乾、四季豆至蝦仁等都可當配菜。
擂茶是代表客家茶點文化,應傳承發揚此茶點文化,讓中華大地各個角落人群,眾所皆知,也使每個人能夠健康安泰,更能促進家庭的和諧與向心力。當您飲盡了各種高山、凍頂、包種茶後,不妨來到客家地區磨上一缽香味四溢的擂茶,再以天目茶碗盛裝品嚐,享受這種完全不同口感的茶點,除了口味獨特外,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201704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