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家變黑手–卓永財
江彥震
卓永財,1942年出生於新竹縣竹北市的佃農家庭,是家裡十個兄弟姊妹的老么,家境貧窮,大哥還被日軍徵召到菲律賓當軍伕。淡江大學會計系畢業後,跨海攻讀舊金山大學管理學,獲碩士學位。經由公職考試,通過財務金融人員普通考試、乙等特考與高等特考及格。進入交通銀行工作,勤奮努力,逐次晉升,終至主任秘書的職位。服務公職期間,分別獲得財政部優秀金融人員、行政院三等服務獎章等的獎勵。
1985年初,受命輔導財務陷入危機的公司完成重整任務後,不久即離開交通銀行,自己成立企管顧問公司,事實上,他一直在探尋真正跨入企業經營的機會。因緣際會,靠著過去在交通銀行時所寫,狂賣十多萬本的《外匯實務》,賺得的近兩千萬版稅,買下做滾珠螺桿的何豐精密公司。其實卓永財曾想買下做汽車齒輪的公司等,但都沒談成。受限於何豐從建廠時就埋下許多難以補救的錯誤,使得產能無法擴大、產品品質很難拉高,卓永財因而於1989年另外成立一家上銀科技公司,做一樣的產品,但從建廠規劃開始改革,打出世界第一家拿到ISO認證的滾珠螺桿廠,搶下不少訂單。待上銀獲利之後,就將二家公司合併,成為今天的「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因而,卓永財從「金融家」變「黑手」,成為全球化企業之創辦人─上銀科技公司董事長。「上銀科技」現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機械零組件廠商,全球第三大「精密滾珠螺桿」及「線性傳動」元件廠,其研發中心遍布台灣、日本、德國、俄國與以色列,以HIWIN品牌行銷全球。卓永財也順理成章的被推為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卓永財鼓勵創新,並以身作則,榮獲經濟部『國家創新發明獎個人金牌獎』。歷年來曾榮獲經濟部『工業精銳獎』、『產業創新傑出獎』、『國家發明獎法人組金牌獎』等殊榮,並連續11年榮獲『台灣金、銀質獎』。事業有成的卓永財獎勵並激發青年學子的創意創新,熱心公益回饋社會,因此他也是台灣深具影響力的企業領袖之一。
俗話說「天助自助」。1993年,有一次天上掉下來的機會要給卓永財。卓永財的德國客戶問他,德國有家擁有四十年歷史的滾珠螺桿廠Holzer公司倒閉了,有沒有興趣去看看?卓永財跑了兩趟,敏銳的生意鼻又嗅到商機,發現Holzer有項上銀欠缺、卻能因此降低製造成本的技術,所以第三次再到德國,卓永財就帶了四個幹部一起去評估。但當時德國破產管理人的特助卻不讓他們進入工廠,只是冷冷地說了句,「台灣怎麼可能來買公司,台灣只會copy還有偷技術。」氣炸的卓永財衝著這句話,硬是和另一家德國公司合力將Holzer買下。過去意外旅程中的累積,全在這次用上了。對銀行運作的了解、在企管顧問公司鑽研併購的成果,讓卓永財買下這家四十年的老公司,只花了新台幣七百多萬元而已。
他獨自一人和德國的銀行團談判,提交計劃說服銀行團,也一面威脅,若以德國的不景氣來看,要等到法院拍賣,可能銀行團一毛錢也拿不到。「如果不是以我對併購及對銀行的了解,可能要多花六千萬,因為庫存、半成品、設備等都得要計算,」卓永財中氣十足地大聲說。同樣的,「企業重整高手」卓永財讓這家公司在第二年就賺錢,震撼德國的產業界,卓永財以及上銀的自有品牌「HIWIN」,還多次成為德國電視報導的主角。
1997年,卓永財創辦大銀微系統。同時,卓永財董事長並帶領著團隊開發多項專利,多年來一直是經濟部智財局法人專利的百大企業,為國內企業家之典範。2014年上銀科技榮獲Forbes「創新成長最快的公司」全球排名第50名,亦被美國ROBO-STOX 全球機器人與自動化指數型股票基金,評選為前19名領頭羊之一。
上銀科技專注於傳動控制與系統科技的研發與製造,為全球第二大線性傳動控制與系統科技領導品牌。主要產品如滾珠螺桿、線性滑軌、工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具備高速化、高精度、複合化、生活化、環保化之特性,廣泛應用於生技醫療、半導體、光電產業、智慧自動化、環保節能產業、精密工具機與交通運輸工業等。
如今,HIWIN已是台灣最大的關鍵零組件製造廠、世界傳動控制產品三大領導品牌之一,也是全球唯一具有最完整系列傳動與控制產品的廠牌;其堅強的研發團隊持續不斷創新,不但使國內關鍵性零組件不再受制於德國、日本;也迫使國外同業降低對台灣供應價格50-60%,大幅節省台灣企業成本,對精密機械產業升級有卓著的貢獻。最重要的是,HIWIN產品代表了台灣有能力研發製造高精密、高科技的工業產品。2009年6月,上銀科技在台灣掛牌上市,2010年,卓永財領導的HIWIN集團﹝包括上銀科技與大銀微系統﹞成為台灣機械業第一家超越新台幣百億元營收的廠牌。
上銀在4年內躍居世界第一,其客戶全是全球第一流品牌。憑藉的,就是當時最匱乏的條件:「技術」。鮮少人看過這種控制移動與定位的關鍵組件,但製造iPhone的機台、Google太陽能電廠的追日系統,還有台積電的自動機器人,裡面都有上銀的產品。應用之廣,「從人工受精,到半導體、面板設備、最夯的聚光型太陽能電池,再大到軍事用途的飛彈彈道定位,只要需要分毫不差的精密儀器,從開心手術到搬運棺木,每一種設備都用得上上銀的產品。」活力過人的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最愛這樣介紹自己:「我們貫穿生老病死!」
卓永財創業時誰都不會想到會有這樣的成果。任職銀行的他,因接手陷入危機的企業,意外投身這技術密集的產業。且不論台灣的水平遠遠落後日本、德國,更糟糕的是,當時馬虎邋遢的職場文化,不但無法要求「精密」,還會故意在工作時遮住監視器,以免打混摸魚的劣行被主管發現。
對卓永財來說,他的人生充滿著意外,他從一位金融家竟然變成黑手,但他的個性卻是「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卓永財的人生可不是規劃出來的,走了第一步路才知道可以走到第二步路,他說「生涯規劃」是騙人。大學念會計統計的卓永財,原本立志當會計師,然而到了人生中段卻來個大轉向。1983年,交通銀行總經理賈斯葆請當時擔任主任秘書的卓永財,去輔導財務陷入危機的台灣最大螺帽廠三星五金。卓永財在三星五金駐廠一年,完成重整任務:「三星五金僅雇用四分之一的員工,產量就達到過去的三倍。」
身高超過180公分,雖然已經七十多歲的卓永財,長了一頭的灰髮,卻沒有一點駝背或老態,仍然挺著筆直的身子全球跑透透,他一下子人在俄羅斯參加電子自動化展,一下子要到德國,再隔一星期又要飛到日本。有著強烈使命感的他,在搶訂單之餘,還雄心勃勃想要順便宣揚一下國威,因為他說「愈多台灣廠商被人家肯定,這個國家才有希望」,「我們就是要做世界第一,才會受尊重,要創新,解決產業問題,才能從在後追趕做到並駕齊驅,然後慢慢脫穎而出。」現在上銀最大的競爭對手、日本THK的社長,每次到任何國際大展的會場,一定會先到上銀的攤位來打探軍情。
顛覆了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經典名言:「不要把心力放在改進缺點上。」卓永財沒有選擇走捷徑,拚盡全力和自己的弱點對決。卓永財始終記得,最初,他向老東家交通銀行貸款,昔日同事質疑「銀行出身的怎麼可能懂得技術」,他只好向利息高達18%的租賃公司融資;然而當時,來台設廠的外商卻輕易拿到交銀5%利率優惠貸款,但4年後卻宣告倒閉,機械設備還被上銀收購。
為兩句髒話,睡工廠20年的卓永財,曾說:「方向對了,魅力有一天會被看到」。果然在70歲的年齡,鎂光燈聚焦在他身上。他整整熬了21個年頭才等到。這是一個銀行家投入黑手窟的傳奇故事,貧寒客家農村出身的他曾在交通銀行任職18年,對外匯購併並不陌生,就在整頓三星五金時,他看到了一個簡單的螺絲帽,他心想:「只要把這螺絲帽做到全世界,就可以賺大錢,於是年近半百的他決定轉戰『黑手』領域」,誰知這條路極其艱辛,若非他能把腰彎的跟黑手一樣低,
那麼他是熬不過來的。讓這個充滿書卷氣的卓永財破例在日記上寫
下
“兩句髒話”,他因為不懂技術,所以比別人更投入,至今他已連續20年睡在10坪大的工廠宿舍,自己洗內衣褲,打掃房間,連早餐都自己煮,每天都工作到半夜12點,這樣的全力以赴,果然創造了精彩的「上銀傳奇」。
臥虎藏龍的台中工業區,總是流傳著許多本土小廠,拚成全球產業龍頭的傳奇;但如果要論過程的曲折、漫長,則非上銀科技莫屬。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46歲,才從銀行業轉戰製造業。雖然經營得還算順利,主力產品「滾珠螺桿」在4年後就開始獲利,他卻又把錢投入研發新產品「線性滑軌」,導致公司有好一段時間都在平損邊緣掙扎,曾經一年增資4次。別人嫌報酬率低,他就自己出錢;為了領先,為了技術,他啟動全球購併,德國、英國、以色列等地都有研發中心。默默累積20年的能量,終於迸發。2008年,上銀股票一上市就登上機電股王;接下來全球瘋iPhone,大家才發現原來生產iPhone的精密機械當中,也有上銀的產品。2012年,它更成為世界第二大傳動系統廠。
卓永財相當熱衷於研發,研發的產品還獲得國家「精品獎」及「專利權」。創新日常化,打好硬底子
卓永財常用「十年鑄一劍」來形容上銀;而這把使他得以後發先至的名劍,就是創新。「那是一種『天生無可救藥的使命感』和『一種油煎火燎的急迫感』!」卓永財引用前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的話,來表明決心。從創業第一天起,他的目標就是「世界第一」。然而,要突破德國、日本對手的專利封鎖,半路出家的上銀就只剩「創新」這條出路,即使賠錢,也非做不可。
另一個原因是,精密機械的產業特性是「進入不難,做好很難」,如果基礎不夠堅實,稍有差池錯誤,產品就全部報廢。「大陸做不好,就是因為沒有建立起做這種產品的『文化』,」卓永財要塑造的文化,就是把創新當成「日常事物」,持之以恆地做。也因此,上銀已連續十年名列經濟部智財局專利排行前百大,與其他科技公司相比毫不遜色。
這麼多新點子,到底從哪裡來?「從顧客、甚至『顧客的顧客』角度去思考,創新的idea就會出來!」卓永財的廠房裡有一座僅容4人的迷你電梯。這座電梯是用滾珠螺桿,取代傳統電梯的馬達與齒輪,所需空間小、安全性高,價格更只有30萬。「如果透天厝裝一台,行動不便的老人就不用住在潮濕陰暗的一樓了!」卓永財解釋,在這個案例中,客戶是電梯商,客戶的客戶則是家庭;了解家庭生活的習慣,再改善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創新應用就出現了。
若把創新的文化分成兩種,一種是由經營者帶動創新,如蘋果(Apple);另一種是以制度鼓勵創新,如3M。上銀則是兩者兼具。為了讓在組織內深植創新的DNA,卓永財過去都會親自評估針對營運創新的「提案改善」,直到公司規模大了之後,才改由主管負責。然而,即使遭否決的提案多達上千件,他卻堅持要再親自過濾一次,以免遺珠之憾。「這是值得投入的時間,就是要培養不斷思考的文化!」此外,為鼓勵員工創新,上銀的創新獎金也給得大方。員工除了在拿到專利時會有一筆獎金之外,公司每年還會檢視「對營業額貢獻最大」的專利,並讓提出者依比例分紅,曾有員工累計領取高達七、八百萬元的獎金。如上一年,上銀的營收突破新台幣100億;但卓永財心中,卻早已畫好邁向500億、1000億元的創新藍圖。「企業就是要不斷研發、創新,才能往前走!」關於企業成長之道,他自信的下了定論。
時刻抱持危機感,永遠站在第一線為了觀察趨勢、迅速執行,卓永財堅持站在第一線,親自出席所有重要展覽與研討會。相較之下,對手只派中階主管出席,還嘲笑他:「公司沒人喔?怎麼是老闆自己來?」卓永財反駁,因為格局和資歷限制,中階主管洞察力有限,即使看到趨勢,也難以促成共識。「做決策的人,不面對第一線的震撼,怎麼訂10年策略?等著看下屬寫的報告,都不知道已經過了多久!」也因此,舉凡對未來有重要影響的創新計畫,他都親自監督。
他回憶,當上銀決定開發線性滑軌產品時,市場上已有3家競爭者;由於市場很小,對手都在全速搶攻專利。充滿危機感的卓永財嫌主管動作慢,於是親自督軍,不但迅速量產,還因此拿到國家發明「個人金牌獎」。這個布局,使上銀成為唯一能整合「滾珠螺桿」與「線性滑軌」技術的公司,也是超越日本對手的關鍵。2012年開始,日本規定所有30層以上建築都要裝設減震設備。過去日本同業都用滾珠螺桿,加速需10秒,始終無法有效抑制災害;但使用上銀的線性馬達,可以1秒瞬間發動。
儘管如此,卓永財還是很謙虛的自稱,「他的能力不夠、條件也不好,差別是,我不會怨天尤人。我不足的地方太多,不比別人更努力,怎麼超越?」領導大師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就曾經說過:「成為領導者的第一步,就是認清環境的現狀。」卓永財從台中一家搖搖欲墜的事業起步,在世界地圖上正確定位自己,雖然一開始從遙遠的邊陲起步,最後,終究走到世界的中心。
景氣好轉金融業、科技業大舉徵才。當年要徵1500人的工具機大廠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感嘆,即使平均年薪80萬到120萬,缺人還是缺得一蹋糊塗。「72%人的年薪,現場操作員大概是在80萬到120萬之間,平均月薪高達七萬塊,還是找不到人。」卓永財認為,教育制度和產業界脫節是一大關鍵。而且為了要挑好的黑手,卓永財還說,不論是主管還是作業員,通通都要測試,用筷子夾鋼珠,考驗手力和耐心。「用筷子夾那個很難夾,鋼珠是圓的,你就可以看到很多人,第一時間夾不好,可是第二次、第三次,第三次就夾得很好,就上道了,所以你可以看得到他應變能力、反應能力。」
總體來講,台灣企業還是比人差,只有不斷upgrade、走向世界前端、走向高價,才有生存的機會。一台工具機器上億元,傳動出問題,整台機器都完蛋,滾珠螺桿這種產品太關鍵了,低價沒人會買!也因為這樣,大部分的客戶都會指定滾珠螺桿的品牌,例如Google在加州的太陽能電廠需要10萬支滾珠螺桿,全部指定用上銀;這些滾珠螺桿要裝在追蹤系統上,這部分有4個供應商,其中1個就是上銀集團的大銀微系統。
談到品牌,卓永財認為台灣國家品牌弱,靠國際研發布局補強,但落後國家去購併先進國家,失敗的機率很大。道理很簡單,台灣整體比德國落後,我講的話,德國人會相信嗎?所以台灣去買先進國家企業,成功機率就少了50%。
我曾當著施振榮(宏碁創辦人)的面說,「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裡漏掉了國家形象。講品牌,不能忽略國家形象,但「台灣」卻不是一個太高級的品牌,所有台灣企業都背負著這個包袱。之前明基併西門子失敗,便是低估了落後國家購併先進國家的難度;此外,當時西門子負責生產的員工還很多,裁員有困難。之前上銀想購併一家俄國公司,只有40幾個加工員都不敢裁,因為會影響國際形象。
此外,經營者也要有全球人才觀。例如,我要以色列公司做線性馬達,做出來之後,我要他們改做較低階的伺服馬達;但他們卻覺得大材小用,認為讓台灣就可以做了。我只好據實告訴他們,台灣只要一做出來,人才馬上被中國大陸挖走,花了半年才說服。經營者要有國際觀,只是財大氣粗沒有用,因為如果不布局國際研發,在台灣就只能做量產。日本有個企業要技轉到台灣,但台灣老闆指派幹部處理,自己沒有涉入,結果9個幹部全被挖去上海!
卓永財的管理講義
: 1.經營者要持續學習,否則有再多人才都不會用。 2.提早布局,現在的成果,十年前就要開始準備。 3.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跟對手差多遠。4.不做研發、只拚量產,會失去長期競爭力。
5.創業不能想「我有錢就會成功」,而要想「我的產品有沒有競爭力?」 [201707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