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江彥震

台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的概念,在台北市政府客家委員會籌畫設置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時候即已被導入。「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也是台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思潮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台北市的人口有270多萬,客家人口約50萬左右,「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在設計之初,便被規劃為一座「都會多元型」的客家公園,其設置之要旨在於傳承延續客家文化、發揚客家精神,並成為一個時尚的客家場所,同時要凝聚國際都會客家人,發揚「兼容的客家精神」,打造臺北客家新原鄉。
依照這樣的願景,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針對園區規劃了「五大主軸」,分別是:
一、傳承客家文化—舉辦客家義民祭典、客家民俗慶典(如:粽香節、桐花祭)、客家音樂戲曲表演、客家文化種子師資培訓等活動以傳承客家文化。
二、活動的舉辦—在園區內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國際客家文化交流活動,讓園區與世界客屬團體接軌,另舉辦客家藝文研討會、惜字崇文聖蹟會,以彰顯客家精神。
三、推廣客家語言—辦理客家語言學習與體驗、客家山歌教唱與實作、客語演講及辯論比賽、中、小學校客語情境教學活動等。
四、振興客家產業—客家傳統美食體驗、客家工藝創作體驗、建立城鄉策略聯盟、原鄉的農產品推廣、城鄉的交流。
五、永續與生態教育—園區內種植茶樹、闢建田地,打造生態池、景觀橋、休閒步道及農家樂,提供各級學校生態體驗戶外教學、認識客家農作、分享客家田園,落實永續環境並運用天然資源。在園區內建置雨水回收及太陽能蓄能設備,在講求「節能減碳」的今日,特別具有環保、永續經營的意義。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前身是臺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後交由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劃。它是20082011年之連續性工程,初步於200810月完成全案規劃設計,至20094月底前完成主體工程發包作業,同年520日舉行開工典禮,進入主體工程施作。本案之基地面積為4.03公頃,園區計畫以「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農家樂」等主題做為六大軸心,打造出兼具親水及客庄性質之市民公園。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位於臺北市汀州路與師大路的精華地段,一邊銜接自來水博物館、寶藏巖,一條文化路線儼然成形;另一邊通過古亭庄遺址,沿著師大路前進,穿過客家族群聚集的龍泉市場,進入泰順街等客家人較多的地區,客家社區路線於是建構出來。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同時也是臺北市政府的施政重點,將讓市民可以體驗愉快的鄉村之旅,並勾起都會客家人濃郁的鄉情回憶,而跨堤平台設施更聯結鄰近的河濱公園,這座兼具客庄文化與親水休閒的市民公園,將以串連方式帶動各地客家庄的觀光產業經濟。
園區結合客家族群生活經驗中的文化內涵,如:農村體驗的茶山水田、崇文惜字的敬字亭、符合環保概念的生態溝渠、傳統農家的菸樓水車等。 生態方面配合四時景致,除了保有園區既有的植栽、新植喬木,並佐以客家四花中之桂花、燈籠花、含笑花、夜合花等,體驗客家植栽的風貌與花香。
符合環保概念的生態溝渠,經由溝渠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以客家文化、生態保育、休閒健康為藍圖,節能環育,綠能造景,不只象徵客家族群「生態永續、敬天愛物」的精神,同時發揮客家生活智慧,體驗與環境共生的意義,也符合現代環保的概念,為地球生態多盡一份保護的心力,讓世界看見客家的創新力。
植栽水生植物區,建立其自然群落,避免外來種及強勢種的介入,配合一些誘鳥樹、具蜜汁的植物,以吸引附近鳥類前來。種植一年四季分別輪替開花的植物,讓鄉親無論何時來到公園都能欣賞到花團錦簇美麗盎然的園區景色。
其中,楝樹(3-4月開花),又名苦楝、苦苓仔,台灣原生種。春天開紫色的花,具香味,嫩枝皮孔密佈, 因木材味苦,故名苦楝。鳳凰木(7-9月開花),別名有金鳳樹,火樹,紅花楹,九腳蹄等名稱。落葉性大喬木,常具有板根,枝條軟而彎曲,平展呈傘狀,花盛開時滿樹紅豔悅目。
艷紫荊(12-2月開花),別名,紅花紫荊、洋紫荊。常綠小喬木,幹常彎曲或平出,生長迅速。花大,艷紫色,龍骨瓣有紫紅色條紋。燈籠花(5-10月開花)
別名,金鈴花、宮燈花、吊燈花。常被栽種於庭園,作為觀賞或作綠籬用。莖皮可取纖維加工編織為纜繩、麻袋等;葉、花具藥用,有活血袪瘀,疏筋通絡用途。
皺桐(5-6;7-9月開花),又名油桐。晚春四、五月間,似雪繁花綴滿枝頭,亦有五月雪之稱。臺灣欒樹(9-10月開花),別名,苦楝舅、四色樹。四季變化樹種,為台灣特有樹種且名列世界十大名木之一。桂花(5-10月開花),別稱:木犀、木樨、久里香、岩桂、丹桂。主要做為庭園木,盆景。花香味持久,可作茶葉的香味料和食品的香料,製作成桂花糕、桂花露、桂花酒等。[201707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