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规画与建设研究
江彦震
摘要
今年(2017年)初 ,国务院文化部向福建下发〈关于同意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复函〉,同意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该实验区范围包括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永定区和三明市宁化、清流、明溪三县。闽西也成为继广东(梅州)、江西(赣南)之后获批的第三个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
关键词
客家文化生态、生态保护、闽西
闽西客家文化积淀深厚
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播迁的过程中,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是闽粤赣的核心区。自唐末宋初至宋末元初在赣闽边形成客家民系后,客家又于宋末元初,至明中叶向粤东、粤东北迁徙。根据梅洲各姓族谱载:客家人来梅洲,由汀来者十之八,由赣来者十之二,梅州成为又一个客家人重要聚居区,使闽粤赣边成为全球客家人的祖籍地。
闽西是客家重要祖地之一,是客家文化发展传播的原乡故土。闽西客家文化是当地客家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颇具特点的民系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这其中,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多样性、独特性和完整性的龙岩,近年来在文化遗产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闽西客家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密集丰富,存续状态良好。长期以来,龙岩多措并举加强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龙岩市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成立于2010年,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设立。2012年至2014年间,龙岩市对辖区内现有非遗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普查,共收集非遗线索12万多条、非遗项目36,295个,汇编了142册非遗普查成果集,还编纂《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内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杂技、戏剧、民俗等17个方面。据统计,龙岩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26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姓名:江彦震;性别:男;工作单位、职务:中华世界民族和平展望会 秘书长;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 副秘书长。研究方向:客家文化生态保护。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29人。另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福建土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4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110个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村、镇)12个、省级1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恰恰说明了闽西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今年春节期间,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土楼、“民间故宫”培田古民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等地,迎来一拨拨属于它的仰慕者,他们陶醉于美好的风光与客家先辈们的鬼斧神工﹔戏台剧场、抑或是公园一隅,汉剧、十番音乐、龙灯、船灯、木偶戏、客家山歌等文化瑰宝吸引着八方游客。在闽西大地上,物质文化遗产星罗棋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心口相传。对闽西文化人来说,实验区的申报成功,既是期盼已久的最高荣誉,也是水到渠成的圆梦之旅—它的成功,离不开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及全市人民精心呵护、不懈坚守的情怀。
2016年11月中旬,文化部专家组一行对申报情况进行实地考察。闽西浓厚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氛围以及取得的成效,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闽西客家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尤其是近年来闽西对客家文化非遗保护重视的程度及成效真是太大了。”两次前来闽西考察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中国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对此赞不绝口。
据《环球客家》杂志总编辑张胜本表示,近年来,龙岩市以永定土楼这一世界级文化品牌为重点,大力加强闽西客家文物古迹、闽西汉剧、十番音乐、客家山歌、客家戏曲、客家民俗等特色文化的保护,深入研究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情况,挖掘客家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几年来,市县各级通过财政投入以及民间集资等方式,先后筹集3亿多元资金,重点加强一批文化遗产的维修和抢救保护。
2008年底,龙岩市启动实施打造“海峡客家”品牌计划,5个客家县每县重点打造1个县域特色文化品牌,永定做足客家“楼”文化,上杭做深客家“根”文化,武平做大客家“佛”文化,长汀做强客家“城”文化,连城做好客家“民俗”文化,全面深入推进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工作。2009年起,全市投入30多亿元资金,先后建成一批客家博物馆(园),成为保护传承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载体。
为了把老祖宗馈赠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龙岩市从2012年起,用两年时间,组织人员深入城镇乡村、走访民间社团,挖掘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以及传承人等情况,进行全方位深入普查。同时,重发挥文化、教育、传媒等作用,大力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学校、小区、厂区,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专程就文化建设和保护专题调研,为文化生态保护汇智聚力。
八年艰辛创建生态保护区
事实上,闽西的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也都保护得很好。这里保留了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调查旧址等大量珍贵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159处。闽西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这些自然遗产也是客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2008年底,龙岩启动实施了「海峡客家」品牌建设「6+1」计划。「6」即市本级着重抓6个相关项目,「1」即该市5个客家县每县打造1个县域特色品牌。这些项目中就包括申报建设国家级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深入推进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工作。1
2009年,福建省及龙岩市开始了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起草编制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并于2010年上报文化部。同时龙岩将这一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有专门计划、专门机构、专门经费,着重突出对濒危、极易消失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全方位推进重要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
也是从2008年起,龙岩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组织收集整理各类非遗项目,并开始对濒危项目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抢救摄录客家木偶、客家十番音乐等面临失传的非遗项目影像数据21碟,编辑出版非遗内容的出版物105册。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组织老编导、老演员等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闽西汉剧进行重要剧目的复排和录音录像。龙岩市永定区组织人员对80多岁的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的演唱进行录音录像。从2010年起,龙岩市财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经费,选送31名学生前往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委托培养,较好地解决了闽西汉剧表演人才传承断层问题。
龙岩市文广新局局长卢伟耀说:「经过多年努力,龙岩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保护体系以及保护机制,设立了32个传习中心,现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5人,一批重要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传承保护,还通过传承人开展了一系列示范性传承活动。」
几年来,龙岩各级通过财政投入、民间集资等多种方式,先后筹集了3亿多元资金,加强了上杭李氏大宗祠、永定客家土楼、西陂天后宫、长汀古城墙、连城培田古民居等重要文化遗产的维修和抢救保护。从2009年起,全市投入30多亿元资金,先后建成龙岩市客家祖地博物馆、永定区客家文化园等众多客家文化展览展示场馆。
与此同时,多年来,龙岩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利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平台,宣传、推广文化遗产及非遗保护意识和知识。开展非遗进校园、进小区、进厂区、进军营等「六进」活动每年达300多场(次),在85所学校开设了非遗课,闽西汉剧传习中心还开展「周周
有戏看」活动,多层面令人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保护非遗。经过多年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版,2017.2.9,(https://kknews.cc/zh-tw/culture/enepx2z.html)
龙岩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保护过程,由民间自筹资金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厅)有5处、传习中心6个,在传
龙岩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保护过程,由民间自筹资金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厅)有5处、传习中心6个,在传
承、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福建省2016年编制的〈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初稿)〉,2016年至2030年的14年间,龙岩还需要对客家文化生态进行更有力的保护。根据计划,到2021年,龙岩将初步建立起3处文化遗产展示区、40个客家文化保护项目传习中心等重点保护区域,构建更优美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卢伟耀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也要坚定地走好来、走下去。」
保护好文化土壤,从最难环节下手
有关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景象,可以参看《光明日报》记者马跃华的报导,「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好了头,这一年就有了奔头」。过年期间,闽西人民纷纷拿出「绝活儿」登台展示,遍地开花的文化秀中,最惹人关注的就是「元初客家欢」那场春晚。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现存最古老的圆土楼,集庆楼。1
「闽粤赣边客家戏剧联盟成立大会在武平县举行1月 6日,闽粤赣边客家戏剧联盟成立大会在武平县举行。龙岩市文广新局局长卢伟耀、副局长林学进,武平县领导张丽华、饶辉、修金华、蔡鹏、谢素英,以及闽粤赣边十个联盟单位县的县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文体广新局负责人出席大会。2
寻迹武平:戏在山水间闽西汉剧在我国戏剧艺苑中是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瑰宝,是客家地区流传至今的古老剧种,被誉为「南国牡丹」。闽西汉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武平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
2015年11月30日,福建省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在客家祖地—福建省上杭县「客家缘演艺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福建省上杭客家木偶传习中心成立,是上杭县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客家木偶这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打造上杭客家木偶艺术品牌的重要举措。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在龙岩举行
为强化「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宣传与建设,由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统一战线客家文化研究基地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日前在龙岩举行。省委党校副校长刘大
可博士、著名文化学者杨彦杰研究员,龙岩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市文广新局、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两个专题,报
告论文,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形成共识。会议认为,当前龙岩正在积极申报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并得到文化部专家组的大力支持,举办「非遗保护」专题研讨会正逢其时,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打造闽西客家文化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为加强古村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撑。1
2017年4月14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龙岩分会』挂牌仪式在龙岩技师学院举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松涛,常务副会长张伟雄,龙岩技师学院副院长黄春耀都出席会议。省非遗协会、福建省各地市分会及北京、台湾等非遗协会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文化部要求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根据文化不批覆同意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意见,文化部要求省文化厅与龙岩市、三明市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制定实验区总体规划,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推进闽西地区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为做好闽西地区客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福建省于2016年编制〈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初稿)〉,围绕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条件、保护范围、保护对象等9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规划期为2016年至2030年。2
结语
这次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保护范围为“古汀州八县”,即包括现今龙岩市的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永定区和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三县。保护区面积1.94万平方公里,人口292.1万人。为应对现代化、城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不断优化“非遗”的生态环境,从2009年起,福建省及龙岩市以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重要项目,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起草编制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并于2010年6月上报国家文化部。
近年来,龙岩市围绕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目标,制定了工作计划,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每年拨出专门工作经费,坚持做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网福建频道,2017.2.10,文化版,(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fj.xinhuanet.com/wenhua/2017-02/10/c_1120445215.htm
)
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有所侧重,紧紧抓住“非遗”保护重点,着重突出濒危、极易消失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全方位推进重要“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闽西八县中各具有建置时间不一,但汀属六县的建制延续近500年,而明中叶建置的明溪、永定也是从汀属范围内析出的,地域的范围基本是一致的。现八县分属两市,在实施生态保护中,应该重视保持古汀州地域的完整性的思维、观点和处理方法,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古汀州的历史原貌。
闽西是客家祖地,是客家文化发展传播的原乡故土。有关客家文化专家称,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对于促进文愁,建设亿万海内外客家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