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台灣的森林生態


台灣的森林生態

江彥震

台灣的生態類型豐富多樣:氣候、地形、土壤等種種環境因素影響了動植物的分布,造就了台灣獨特的生態環境。台灣有很高的物種歧異度;台灣現有約4,077種原生維管束植物,脊椎動物約800餘種,昆蟲近2萬種被記錄。
台灣土地雖然狹小,但是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交界處,且地形多山,有許多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使的小小台灣有著非常豐富、種類多樣的生物資源。一般而言,台灣的森林可簡單的分為三類:3,000公尺以上,由耐寒的冷杉構成台灣寒帶森林的主體,在森林底下,一些耐寒的玉山薔薇、玉山杜鵑、高山白株樹等植物組成台灣寒帶森林生態系的生產者。
1,6003,000公尺間的闊葉林到針闊葉混合林屬於溫帶森林的範圍,此部分可再以2,400公尺為界線,為2,400公尺以上的冷溫帶,而以下則為暖溫帶。暖溫帶森林以檜木林為主,為針、闊葉混合地帶,亦為台灣最大的降雨帶,終年常見雲霧,故又稱霧林帶。數種組成以台灣紅搾槭、青楓、大葉柯等落葉性闊葉樹及紅檜、扁柏、台灣山等針葉樹為主;冷溫帶森林的森林以台灣鐵杉及台灣雲杉為主,林下常見的植物有大花落新婦、昆欄樹、虎杖等。1,600公尺以下屬於闊葉林帶,一般屬於亞熱帶森林,台灣面積較大的熱帶森林主要是分佈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南仁山區,類似一般的熱帶森林,這裡的植物有顯著的板根、支持根、木質籐本、附生植物、寄生植物及腐生植物等。
由於自然環境特殊,台灣生物的種類與密度舉世聞名,更珍貴的是台灣特有種佔的比例非常高。所謂台灣特有生物是指此種生物的生長與分佈僅侷限在台灣,亦即除了台灣之外,全世界再也沒有此種生物的存在。台灣的維管束植物中,有27%是特有種,野生動物(包括哺乳類、鳥類、昆蟲、兩棲類、爬蟲類及淡水魚類)的特有種比例更高達60%以上。植物方面,台灣杜鵑、台灣鐵杉、筆筒樹等是分佈於台灣森林中的特有種植物。
動物方面,有大家熟悉的台灣黑熊,分佈在1,0003,300公尺高的各種原始林中,但因為人類的活動干擾與破壞原始林,使的台灣黑熊只能往深山移動,目前在人跡罕至的冷溫帶及寒帶森林才偶有牠們的蹤跡。另一種特有種動物台灣彌猴,牠們的分佈就廣的多,在中低海拔山區森林就可見其蹤影,台灣彌猴喜歡成群活動,由於及早開始保護的行動,使的目前野生台灣彌猴的數量呈現穩定的狀態,較無絕種之虞。穿山甲分佈在中低海拔受干擾過的森林或開墾地附近的雜木林,動作遲緩的牠,遇到危險時就縮成球狀,用那堅硬的外殼保護自己,但是遇到人類,剛好將牠整個抱起來帶走,因此獵捕壓力極大,已有瀕臨絕種的危險。
除了哺乳動物外,台灣也有許多特有種的鳥類,如帝雉,生長在中、高海拔的森林中,清晨及黃昏時會出來覓食。由於長相高貴幽雅,細長的尾羽極具裝飾價值,使得早期的獵人很喜歡獵捕牠們。台灣藍鵲也是種美麗的台灣特有種鳥類,生活在低海拔的闊葉林中,比起帝雉幸運的是牠們的獵捕壓力小很多,所以在一些低海拔原始林中,並不難看見牠們蹤跡。
台灣是北方針葉林分布的最南端,也是熱帶生態系分布的最北端。其生態系不僅隨著海拔高度上升而變化,在低海拔地區並隨著緯度的不同,植物種類和數量在台灣島南北呈現漸變式的差異。而且因中央山脈的阻隔,生態系的組成又分東西兩部份向南北兩端遞變。
台灣的生態帶可依海拔高度的不同區分出上述的每一種生態帶,有高山寒原、冷杉林帶、鐵杉林帶、檜木林帶、暖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闊葉林、稀樹草原、熱帶季雨林、東北季風林,以及零散的海岸生態環境,如紅樹林、海岸林等。其中較重要的森林帶有:
一、海拔3,0003,500公尺的北方針葉林帶
台灣海拔3,0003,500公尺的生態帶是屬於亞寒帶針葉林,森林的組成與亞寒帶的北方針葉林(即俗稱的德國黑森林)相似,也是全世界最南端的黑森林了。這種黑森林分布僅在北半球緯度5070°之間,在南半球,因為這個緯度的地區只有海洋,並無陸地和森林,因此被稱做北方針葉林。因為台灣有如此高海拔的山地,再加上緯度正好位於溫帶和熱帶的交界,才能有此種針葉林帶的生存。
二、海拔2,5003,000公尺的鐵杉林帶
海拔2,5003,000公尺的高山其氣候類似冷溫帶,是以針葉樹種為主的森林。當地球最後一個冰河期結束時,原本的植群帶隨著氣候變暖和,漸漸地被擠壓至較高海拔,而取代黑森林分布於此區域的就是現在的鐵杉林。全世界和台灣一樣有鐵杉林的地區,只有四川和台灣。因為鐵杉拓展其分布的能力較差,再加上現在其他的低海拔地區,在氣候變化過程中環境被破壞,改變太大致使鐵杉消失,所以只有四川和台灣還保留有此種森林,這也是此物種的不連續分布現象。
三、海拔1,8002,500公尺的檜木林帶
  海拔1,8002,500公尺是台灣的雲霧帶,著名的台灣檜木皆產自於這個氣候帶。此區屬於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保存許多冰河時期遺留下來孑遺植物。雖然自東喜馬拉雅山到台灣都曾發現檜木的化石,但為何檜木林帶只分布在日本、台灣,而不分布在中國大陸呢?這和古老的地質事件有關,在一億年前到四千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還是海洋,中國大陸西南方、新疆地區是海洋性的氣候,類似熱帶雨林。印度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隆起的喜馬拉雅山脈使得北方的海洋性氣候消失掉,所以新疆變成了沙漠氣候。而台灣和日本是在這個古老的地質變化時,仍然維持海洋性氣候,所以檜木林就進入台灣。有些人認為檜木林必須生長在有雲霧的崩坍地上,但山要夠高,才會有雲霧,地質要夠年輕夠陡,才有崩坍地。所以台灣中海拔地區就是把古老的氣候環境中,某個地區的環境特色原原本本搬到這個海拔範圍內重新呈現,才有檜木林帶的出現。
四、海拔5001,800公尺的暖溫帶闊葉林帶
在海拔5001,800公尺是屬於暖溫帶闊葉林的生態帶,以樟科、殼斗科樹種為主的森林。這個區域是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方,加上森林層次複雜,提供了多樣的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殼斗科植物即所謂的歐美的橡樹,會結出松鼠最愛的堅果、橡實。但台灣殼斗科植物的葉子是類似兩端銳尖的橢圓形,而歐美的殼斗科大部分是像沒有葉尖的長方形,為何有這種差異呢?像台灣這樣的森林在日本的九州、本州如京都一帶、婆羅洲2,000公尺的山區、中國長江流域、中南半島較高的山區等地都有分布,而這種森林是冰河期最大的生物避難所,當冰河北退時,殼斗科植物中有一支回到歐美,演化出不同葉形,因為這是回到溫帶後才演化出的物種,所以台灣原生的殼斗科植物都是較古老的種類。
五、海拔700公尺以下的亞熱帶森林帶
在台灣海拔700公尺以下為亞熱帶闊葉林主要的森林組成是以樟和楠木為主。台灣北部500公尺以下的地區,主要是樟科的樟樹、楠木,其他地方如琉球、菲律賓也有,但面積都不大,台灣的面積卻很大,可能是這一類植物的分布中心,正因為台灣北部潮濕的亞熱帶森林面積廣大,蘊含大量的樟樹資源,所以台灣的樟腦工業在清朝時期即很發達,此類的森林大多已開發殆盡。[201806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