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尋根謁祖,朝聖祈福


尋根謁祖,朝聖祈福

–把客家祖地石壁打造為全球客家朝聖祈福中心的研討

江彥震

摘要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千年大遷徙,客屬遍乾坤。」1據史料記載,寧化石壁是客家先民由北向南大遷徙的中轉站,因此被譽為「客家祖地」。客家族譜80%都認為其祖先曾定居于石壁開基,而後播衍四方。石壁也因此被視為客家的發祥地,有“客家搖籃”、“客家祖地”和“客家中轉站”等美譽。
石壁村,位於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西鄰江西石城,距寧化縣城22公里。以石壁村為中心的總面積近200平方公里區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被稱為「客家文化、語言的搖籃」。石壁村被視為「客家祖地」,是客家民系認同的標誌物之一。
1992年,石壁建成“客家公祠”,作為全世界客家人祭祀祖先的場所。客家公祠正殿“玉屏堂”的神壇上供奉了160個客家姓氏的神祖牌位,聚客家百姓先祖英靈於一堂,同受百姓香火,共用萬戶蒸嘗,一次可供300人同時拜謁先祖,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因而,寧化石壁自然而然成為全球客家子孫尋根謁祖,朝聖祈福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洪洞大槐樹移民的考證〉: 洪洞大槐樹,又稱古大槐樹,山西大槐樹,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是明代的一處移民基地。元末明初,連年戰亂,自然災害頻發,民不聊生,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洪武年間開始從山西移民墾荒,使農業有所恢復。明(1368年-1644年)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發生了“靖難之變”戰亂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東、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涼局面,當時將山西境內的許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遷往其他省份。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內,先後共計從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十餘省,500多個縣市。(http://www.huaxia.com/zhsx/xgsx/ymls/2008/12/1245589.html)
〈永樂朝遷民的原因和歷史記載〉,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是聞名海內的客家祖地。中國歷史上,曾由於戰亂、饑荒、兵災以及政府的獎掖,安排,外地經濟的引誘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漢人南遷。這些南遷的漢人史稱客家人。客家流遷始於東晉,但構成民系則在五代以後。五代以後流遷的被稱為正宗的客家人,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遷中,大多經過甯化石壁。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數代乃至數百年後,又陸續輾轉遷往閩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及香港、臺灣、東南亞各地。所以他們多稱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為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20 070328 16:59:13, 來源:遷民後裔話遷民
(http://www.sx.xinhuanet.com/ztjn/2007-03/28/content_9637369.htm)

關鍵詞
客家祖地、石壁村、客家搖籃、客家公祠、客家朝聖中心。
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
“客家祖地”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石壁村。古之石壁,地處三省古交通要衝,氣候宜人,適於農事,其後有武夷山天然屏障,對於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來說是避難安家的樂土。唐初,石壁原叫“玉屏”,因其周圍環山,靠雷家坪有一粉紅岩石斜立,晶瑩剔透猶如碧玉,酷似“玉屏”,村名由此而來。唐中,臨近三村“禾口”、“江口”、“溪子口”妒羨玉屏的富澤,常來進犯,風水先生說這是“三口吃玉屏”,聰明的玉屏村民遂將村名“玉屏”改為“石壁”,意為堅固、不可摧毀的意思,同時也表達了誓死保衛家園的決心。這樣取名破除了不好的風水,保護了家園。石壁後又諧音為“石碧”。1
石壁人原本中原漢人,從東晉開始,受戰亂、饑荒、兵災,以及政府的獎掖政策、外地經濟滲透等影響,大批中原漢人舉家南遷。唐宋時期,南遷漢人一度彙聚石壁,蔚為壯觀。久之,地處閩贛交界的武夷山東麓,福建寧化縣城西17公里處的石壁鎮石礕村遂成客家祖地,是客家人的搖籃,有“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之謂。
古之石壁是一個群山環抱的開闊盆地,這裡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從高處望去,像一堵綠色的屏障,故古石壁素有“玉屏”之稱。南遷中的漢人在此「避風港」裡墾荒拓殖,生息繁衍,不斷與當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創造了堅韌不拔、刻苦耐勞、開拓進取的『客家精神』。此後,這批客家人及其子孫把這裡作為新的起點,邁出堅實的步伐,走遍南國,及至中原,而後又飄洋過海,奔向五大洲四大洋。
如今1.2億客家後裔遍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華人是客家人;在臺灣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內地,除閩、贛、粵三省外,湖南、廣西、四川、雲南等省都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在海外,東南亞各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因此,世界客家人多稱其一世祖來自寧化石壁,石壁便成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發祥地」。
根據史料考證,清代前期開始,直到19世紀中葉,客家人的人口轉移持續了兩個世紀。這個時期客家人口的遷出地以閩西、粵東為主,贛南很少。由於明末大規模的社會動亂基本上沒有波及閩西和粵東,這兩個地區所經歷的戰事較少,受戰火影響輕微,人口發展很快,清《嘉慶重修一統治》卷456記載,汀州人口達251,082戶、1,485,903人,嘉應州1,314,050人,使人多地少的閩西和粵東北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客從何來,客家祖地寧化石壁。
(https://amuseum.cdstm.cn/AMuseum/hakla/laiyuan/kejiazhudi.html)
帶,人地矛盾日益尖銳,使閩西、粵東北一代代客家人離開故土,星散四方。閩粵贛邊客家人播遷海內外,使全國各省、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客家人,閩西、贛南、粵東是全球客家人的祖地。1
石壁係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
客家民系是漢族的一支,屬中原漢人。由於戰亂,大量中原漢人背井離鄉,輾轉遷徙到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贛結合地區。當時集中到寧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來自850多個州縣,這也說明他們到寧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別的民系。客家人從四面八方集中到寧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條:
一是自然條件。石壁是一個擁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優越的生息條件。客家人主流是經江西來,閩贛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閩贛交界的隘口更為低矮,交通方便,且寧化是閩江、贛江、韓江的源頭,水路交通便利。
二是人為條件。甯化,特別是石壁,開發較早,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無戰亂,社會安定。唐末黃巢起義軍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進入福建、廣東,而又北上江西,轉了一大圈,並未進入甯化,甯化便成為“世外桃源”。正如臺灣陳運棟在《客家人》一書中說:“福建寧化,地接贛南,西北有高山環繞,宛如世外桃源,尤為當時避難最安全的地方,所以這一批逃難的人民,也就以遷居寧化為最多。”
遷居以石壁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環境裡,生息繁衍數百年,他們把中原漢人的文化、語言同當地的文化、語言相結合,產生了一種既保留中原古風又有新變化的一種文化、語言,它區別於漢民族其它民系,被稱為客家文化、客家話,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
據考證,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寧化是客家地區,她不僅有著典型的客家文化、語言,而且許多是在甯化形成,且流傳到其它客家地區。寧化境內明顯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語言的承前啟後的現象。寧化(或石壁)不僅被稱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稱為“客家文化、語言的搖籃”。
甯化石壁是客家民俗文化的發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話從這裡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間藝術、山歌、戲曲從這裡推出和流傳,最古樸的客家服飾從這裡產生,最早的客家禮俗從這裡延續。寧化及其石壁方言,保存著中原許多古漢語的成份,同時在音系、詞彙、語法等方面,又發生了變化,而成為一種新語系–『客家話』,客家話隨著客家先民的流遷而不斷演變,但現代的客家話的濁母清化是在石壁形成的,寧化及其石壁方言成為客家話的源頭。
寧化客家民間藝術異彩紛呈,這裡可尋覓中原文化的古老痕跡,又具客家特色。尤其是久盛不衰的客家民歌山歌,諸如“曲棚”、“道士音樂”都為客家人所喜聞樂見,都是石壁傳統文化的瑰寶。客家音樂內容豐富,有懷古歌、勸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客家雜誌》,2018年第1期,總第123期,第1頁。
歌、情歌、革命山歌等。現今石壁一帶的村村寨寨,仍活躍著為數眾多的民間歌手,從老人到娃娃,都能即興而發,唱上幾曲地道的客家山歌。
甯化客家服飾保持了中原寬博的服飾特點,但也融入了當地少數民族以短窄為上的服飾特點。過去女人多梳髻子(船形)以五件金、銀簪子插牢,並穿"掩腹子"(圍裙),上部有繡花或桃花圖案,腳穿繡花鞋,中老年人的繡花鞋多為藍、綠色。小孩則有“繡花肚兜”載魚尾帽、涼圈子或狗頭帽,上面都有繡花,身佩“包袱子”,項掛長命鎖或玉佩;男人過去多繫腰帶和“荷包”。甯化客家禮俗繼承了中原漢民族的傳統,又與南方山區的特殊環境相適應,如其重孝悌、講仁義、重教育、講衛生、重節儉、講禮儀、熱情好客等風氣。1
據史料記載,曾定居石壁(或寧化其他地方)的客家祖先有130姓氏以上。他們的後裔立足世界各地,英才輩出,開拓進取,業績輝煌。客家人素有愛國愛鄉,慎終追遠,敬祖穆宗之傳統美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客家熱”的逐漸升溫,石壁客家祖地建設也日見規模。
1992年開始,寧化縣人民政府為滿足眾多海內外客屬鄉親的“尋根謁祖”需求,在石壁村興建了一座仿古建築群–“客家公祠”,世界客家人從此擁有自己的總家廟。寧化縣政府斥資、四海鄉賢襄助,在石壁村興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築。以客家公祠為主體,先後興建了停車場、接待站、管理房、長廊、牌樓、客家之路、碑亭、功德碑、玉屏堂、碑林、文博閣、客海寺等設施,面積12,000平方米,總投資890萬元。
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至今,每年都舉辦一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並將每年的陽曆10月定為“祭祖月”。祭祖大典期間(每年陽曆1015-17),眾多海內外客家鄉賢千里尋根,共聚石壁、虔誠謁祖,一起參加盛大的祭祖儀式,有祭誕、儀仗、樂舞、主事、儀式等五項程式,而後查閱族譜等史料,細品客家酒娘、石壁擂茶,欣賞客家山歌、舞蹈等藝術表演,祭祖大典莊嚴肅穆、場面宏大、古典性強、民間文藝節目豐富多彩、客鄉情結濃郁。
1997年還舉辦了“福建省首屆客家文化旅遊節”活動。石壁客家祖地景區共接待來自國內1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海外24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共27萬人次,其中海外尋根祭祖團207個,14,309名代表海外80多個客屬團體。
尤其在2004年,隆重舉辦了「第十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暨「石壁客家公祠建竣十周年」“雙慶”活動,「世界客屬十九屆懇親大會」在江西贛州舉行,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作為懇親大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其規模和聲勢大大超過歷屆的祭祖大典,特別是新華網的介入,不僅現場直播了“雙慶”盛況,而且將石壁歷次祭祖活動、歷史定位等全方位宣傳寧化,此屆祭祖大典在海內外客家人中引起了轟動效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客家祖地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2%E5%AE%B6%E7%A5%96%E5%9C%B0)
如今,隨著海內外“客家尋根熱”的不斷升溫,前來石壁客家祖地尋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絡繹不絕,石壁客家祖地日益成為五洲四海客家人的“朝聖中心”。同時,以甯化客家祖地為主要內容的“客家風情旅遊專線”已列入福建省三大聯合促銷線路之一,“客家祖地”品牌亦成為三明旅遊三大知名品牌之一。
客家公祠已成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
寧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血脈原鄉,也是客家早期(宋代)人文中心之一。這是幾百年來各姓族人的認定和百餘年來學者反復考證的結論。客家精英、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楊成武將軍1991年來到寧化考察後,欣然題署“石壁客家祖地”;1995年石壁客家公祠即將建竣之時,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葉選平為寧化題匾“客家公祠” 四個金光大字。1
寧化石壁客家公祠於1995年落成後,每年都舉辦一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並將每年陽曆10月定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3屆。23年來,石壁客家祖地景區共接待來自國內幾十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近50萬人次,其中海外尋根祭祖團近200個,約5萬名代表海外近100多個客屬團體。“客家祖地”品牌在海外客家人中的知名度日漸金光響亮,聲名遠播,回祖地石壁尋根祭祖的客屬鄉親絡繹不絕,年年攀升,寧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內外客家人公認為客家人的“麥加”,客家人的“朝聖中心”。石壁正是由於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學界的重視、仰慕,以致視為“聖地”、“圖騰”、客家人想像的“共同體”、客家的“精神家園”。海內外客家人、學者、專家以及新聞界人士紛紛前來尋根謁祖、朝聖祈福、考察研究。
客家公祠雄偉堂皇金碧輝煌
公祠四周開闊挺秀,風光絢麗。公祠左側的客海寺金碧輝煌、香火不斷、煙霧繚繞,是宗教朝聖遊的理想場所,其主體建築基本完工。公祠右側的“碑林”,可供立碑、遊覽、觀賞。公祠正下方,有一碑亭,古樸典雅的亭中立著一方大石碑,正面鐫刻太平紳士、客家賢達姚美良先生題撰的“客家魂”,背石鐫刻祠記。距公祠五百米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幹線,公路旁是開闊的迎賓廣場,在公祠的通道口,屹立著一座雄偉堂皇的牌樓,牌樓的橫匾鐫刻著楊成武將軍的墨寶“客家祖地”。牌樓右側是接待廳、擂茶館、長廊和古建築“德潤亭”、“維藩橋”連結一體。牌樓與公祠由“客家之路”連接。“客家之路”長500多米,由馬來西亞局紳姚森良、美良昆仲捐資興建。
客家祖地交通沒有熱門景區的便捷,正因為她的遠離塵囂,讓這裡尤為安靜。路過的樣邊村白牆灰瓦,清澈的湖水,倒影仿佛一張油畫,述說著這裡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客家公祠簡介,《世界客家網》,20141123日。
   (https://baike.baidu.com/item/客家公祠)
麗。穿過樣邊村,行駛五分鐘來到了傳說中的客家祖地石壁村。映入眼前的是宏偉的建築群,景區主體建築在石壁村土樓山上,後倚武夷山脈,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勻稱,遠山環抱。公祠仿古宮殿形式,飛簷斗拱,雕樑畫棟,氣勢雄偉,蔚為壯觀。
入景區正門,一道通往公祠的筆直的「客家之路」躍於眼前。這條長400餘米的「客家之路」記錄下客家人由古至今的發展歷程——東晉時期,大批漢人為避戰亂背井離鄉、舉家南遷,而有「玉屏」之稱的寧化石壁由於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南遷漢人桃源繁衍、開拓進取的棲息地,他們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與該地區的原著居民交往、發展、融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
過了牌坊,我走在了「尋根路」上,尋根路的中間是一條青銅甬道,甬道從漢人南遷、民系形成、石壁創世、客家播衍四個方面詳細記載著客家先祖遷徙的歷程,走在這條甬道上,細細品味上面鐫刻的文字的內容,追溯一下客家先民遷徙的歷史,尋根問祖。
在牌坊兩側是浮雕群,這些浮雕再現了客家先民遷徙石壁的緣由和千辛萬苦到達石壁的情景。披蓑戴笠的老翁,抽著菸斗,望向遠方,安祥卻又似乎帶著一絲惆悵。時光倒退兩千年,中原腹地的戰亂、腐朽,使得部分漢族人不得不放棄家園,舉家南遷,並且下定決心永不回頭。於是,他們把先人的遺骨從地裡刨了出來,夾裹在行囊裡,沿著大山的足跡一路流浪,到哪都是客,走哪哪是家,這群人,被稱為客家人。
來到了懷祖殿,眾人不由得被眼前宏偉氣派的宮殿深深的震撼到。宮殿雖然是仿古建築,可他的文化與歷史融入到這座宮殿中,不禁讓人深深敬畏。懷祖殿中的紅木雕刻著客家祖訓 :「人往四方、勵志名揚、崇宗敬祖、戀土愛鄉、孝悌忠恕、篤守倫常、尊師尚學、修身勤上、宜習正業、奮發農桑、端行正品、和睦禮讓、戒賭戒淫、懲惡揚善、法禮不違、倫理不亂、毓德垂後、千古相傳、謹尊祖訓 、世代隆昌」。
「客家新童謠忘不了」,北方人,往南跑,避戰禍,找生活過武夷,住山坳 開山林,築土堡石壁村,葛藤凹,雞牛羊, 滿山跑跑得快,過山隘,出遠洋,找財發財路廣,想父老,回祖地,把墓掃進祠燒香來祈禱祖宗恩德忘不了,忘不了!葛藤作為客家人的吉祥物,「端午掛葛藤,驅邪保平安」在客家地區廣為流傳,記載在眾多客家姓氏族譜之中。
「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分前中後三廳,前庭記述了160個客家姓氏的淵源簡介,中廳為正殿,供奉了214個姓氏的始祖牌位,後殿文博閣為客家歷史文化展覽所用,由迴廊連成一體。公祠後倚武夷山脈,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勻稱,遠山環抱。這塊地是一個「五馬落槽」形的地勢,被稱為「帝王」之地:它背靠四座佛教聖山即東華山、雙極峰、升仙台、獅子峰;前方對應的山頭是「雙龍戲珠」地形。把石壁境內最好地塊用於新建供全球客家後裔祭拜的客家公祠,以祁求全球客家人平安幸福、吉祥如意。
穿過迴廊,便來到客家公祠的後廳—文博閣。「文博閣」三個雄渾蒼勁的大字是由曾為弘揚客家文化做出不懈努力的海外赤子—姚美良的哥哥姚森良所提,他也是馬來西亞居鑾客家公會的會長。文博閣有三個廳:領導圖文廳、文化廳及客家風情館。第一廳主要收集了許多領導人來寧考察、心系石壁客家祖地的圖片。據說這些照片來之不易、極其珍貴。每年的10月都會在這裡舉行祭祖大典,也是客家人認族歸宗之旅。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來到客家祖地,深入的瞭解這段歷史與故事。
石壁客家論壇
石壁客家論壇是寧化客家研究中心幾年來一直在醞釀的大事。20136月,明確定案於祭祖期間舉辦首屆,成立工作機構、邀請主旨演講嘉賓、徵集研討論文等籌備工作隨即開展。並將論壇構建成國際性常態化的研討平臺,以進一步推進客家研究交流、推進客家學繁榮發展。
20131015日,第19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期間,寧化也舉辦了首屆“石壁客家論壇”,以“傳承、創新、繁榮”為主題。參會的海內外客家學者就石壁客家祖地與客家先民之關係、客家民系歷史文化之研究等一批議題開展研討。來自馬來西亞和北京、上海、臺灣、香港、陝西、河南、廣東、廣西、江蘇、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的12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大會。石壁客家論壇旨在開展客家歷史文化及現狀研究,打造客家研究交流高端平臺,構建世界性客家論壇品牌,推進客家學繁榮發展,弘揚客家精神,發展客家事業,促進社會繁榮和諧、世界文明進步。
接下來每年定期陸續舉辦論壇,第二屆的主題是寧化客家祖地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與建議,第三屆的主題是客家文化產業的開發與發展,第四屆的主題為客家祖訓與傳統道德教育的關係研究,第五屆的主題為弘揚客家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說,寧化已成功舉辦五屆石壁客家論壇,已然打響了客屬世界的知名度,在客家學的領域高高豎起旗幟鮮明的新標竿,令人矚目。1
結語
寧化石壁客家公祠於1995年落成後,每年都定期舉辦“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並將每年陽曆十月定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3屆。23年來,石壁客家祖地景區共接待來自國內幾十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近50萬人次,其中海外尋根祭祖團近200個,約5萬名代表海外近100多個客屬團體。“客家祖地”品牌在海內外客家人中的知名度日漸金光響亮,聲名遠播,回祖地石壁尋根祭祖的客屬鄉親絡繹不絕,年年攀升,寧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內外客家人公認為客家人的“麥加”,客家人的“朝聖中
心”。石壁正是由於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學界的重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國新聞網〉,2013-10-16 09:54(https://baike.baidu.com/item/石壁客家論壇)

仰慕,以致視為“聖地”、“圖騰”、客家人想像的“共同體”、客家的“精神家園”。海內外客家人、學者、專家以及新聞界人士紛紛前來尋根謁祖、朝聖祈
福、採訪、考察研究。從以上見證,我們獲得一個明確的結論,寧化石壁應該順應時代的大潮及客屬世界殷切的需求,打造成為『全球客家人尋根謁祖,朝聖祈福的中心』。
另外,我們有一個美好而偉大的“客家夢”。“石壁客家論壇”自創辦以來,成果日益突出,影響持續擴大,深得各界讚譽,已經成為較具影響力和豐碩研究成果的國際性客家文化研討平臺, 成為弘揚客家文化、推進客家研究、繁榮客家事業的重要陣地。寧化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應該在石壁客家論壇已經建構良好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三明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以及相關學術機構,向國務院教育部爭取設立一間國際一流的『世界客家研究院』,延攬全球一流的客家研究學者,積極發揮客家智庫作用, 致力於客家文化的研究、發掘、傳承和發展,對客家源流、歷史遺存、文化脈絡以及閩台客家同宗同源、演變、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梳理。寧化石壁必將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客家學研究重鎮。
建立全國唯一客家文獻資料庫,出版閩台客家文化研究叢書;這對於進一步鞏固石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彰顯三明世界客家祖地形象,增進兩岸客家團結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後應投入更大精力參與客家文化的發掘、弘揚和傳承,爭取在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海峽兩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寧化是客家文化發祥地,在政治、經濟、人文等領域留下豐富、深厚的精神財富。進一步發掘、整理、研究、傳揚甯化客家祖地歷史文化,有利於弘揚客家文化、推進客家研究,進一步彰顯寧化客家歷史文化的豐富性與獨特性,也有利於接續中華文脈、增加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加突顯中華燦爛文明、文化大國的形象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