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台灣客家社團面面觀

台灣客家社團面面觀

江彥震

最近由於有機會代表「世界客屬總會」,參加大台北地區許多客家社團的各項活動,發現近年來客家社團的確已經相當蓬勃的發展,有關客家方面的組織團體,正如雨後春筍般的紛紛成立,目前幾乎每一個鄉鎮市都有一個或多個客家社團,可以說是盛況空前,而且參與的鄉親眾多,人人充滿著自信,活潑熱忱,對客家藝文、歌謠、禮儀的學習非常狂熱,而且樂在其中,似乎已擺脫了過去受到主流社會漠視的隱諱、悽苦、激憤與無助,真是可喜可賀的現象。
可是在這股客家旋風的背後,仍然潛藏著一些隱憂,在每個客家會活動的現場,一眼望過去,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前輩,過去已為社會奉獻良多的資深鄉親,幾幾乎看不到年輕的後生晚輩前來參加,筆者已是退休之齡,還是被稱為「後生人」,而且領導者多的是德高望重的大老,雖然年齡並未影響他們強烈的企圖心,然而沒有年輕人的參與,整個團隊總是缺乏衝勁、創新與朝氣。許多鄉親好懷念,過去傳統農村喜慶宴會,左鄰右舍,扶老攜幼,全家大小共同參加熙攘往來,長者的呼喚、兒童嬉戲的熱鬧場景。
當然,早有前輩看到了「客家文化斷層」、「領導人世代交替」問題的嚴重性,有識者對客家文化能否繼續傳承,客家會能否綿綿不絕的經營下去,憂心忡忡。有位大陸客家縣市同鄉會的理事長,年近八十高齡,頻頻在大會上,大聲急呼希望年輕一輩要出來接棒,始終得不到回應,甚至強力要求自己的兒子一起參加同鄉會,可是兒子的回答,卻讓他失望極了,他說:「同鄉會是老人會,我沒有興趣!」,結果這位理事長連任兩任之後,間隔一任,仍然被推選為第三、四任理事長,不得不老牛拖車似的為客家的「情懷」繼續奮鬥、苦撐下去。
這也難怪,因為,三、四十歲以下,新一代的後生晚輩,大部份都不是在客語的環境當中長大,尤其都會地區,能夠浸蘊在客家文化,完整而流利使用客語的機會,微乎其微,根本無由產生客家情懷,自然對客家社團活動的興趣缺缺。而中老年人,盡是來自傳統的客家農村,具有強烈的思鄉情懷,年紀愈長,鄉愁愈濃,參與客家社團不僅是一種娛樂、休閒,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解鄉愁。
目前各個社團的活動都缺乏創意,一致性太高,官式的致詞、訓話佔去大部分活動的時間,往往失去舉辦活動的目的,一般會員的參與感不足,但聯誼倒是不少,此點尚能足堪告慰的了。因此,如何鼓勵,或吸引年輕人參與客家社團活動,已成為目前各個客家社團必須重視的問題,同時也是對領導人能耐的挑戰與考驗。比如說,舉辦活動的節目,要如何能夠與時俱進的設計,配合時代環境的變化,考慮年輕子弟的興趣和愛好,或者訂定一套鼓勵攜家帶眷,全家大小共同參與的辦法,的的確確值得各社團的領導人琢磨研究。
然而,不可否認的,客家社團普遍面臨最大的困境,即是缺乏運作經費的問題,多需仰賴政府機關的補助,以及鄉親的捐獻。而政府主管單位,鑑於申請補助的社團很多,為了公平起見,只好雨露均霑,平均分配給各個社團,每個社團所能分配到的款項就極為有限;也因為政府機構給予補助的經費不足,社團主事者為了獲得更多的補助,於是又另外成立一個新的社團,如此惡性循環,社團越分裂越多,因而,申請補助的社團更多了,每個社團所能分得的補助款項就更希少;除非政府編列的預算金額倍數成長,才能停止此種惡性循環,但在政府財政日益艱困的情況下,預算金額要大幅成長並非易事。
而政府機關對於經費補助的審核也不是如此單純,其實另有玄機,主管單位除了審查依規定必備的文件、單據是否齊全,活動項目與其主管業務的性質相關與否外,通常都會檢驗主辦社團負責人的政治顏色為何,如果與機關首長顯有未合,則審核的結果大多是:「由於預算經費有限,礙難補助」,就算有補助也是一點意思意思,甚至,連理都不理,直接扔進垃圾桶,眼不見為淨。如果顏色相符,或者認為其助選有功,則獎勵有加,從寬補助,尤有甚者,年底為消化機關剩餘預算,還特別通知,關係密切的社團,請其隨便自行編個名目申報補助,補助金額又多審核效率又高,讓別的社團既羨慕又嫉妒。
客屬社團林立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客家人都喜歡當頭,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當人家的會員,接受別人的領導,不服氣;於是自行相約二、三十幾人,另外自組一個社團,自己當理事長,認為如能夠把理事長、會長的頭銜印滿整張名片上才過癮、才有面子。如此周而復始,誰也不服誰,細胞不斷分裂,於是乎社團的數量也就快速成長,滿街都是理事長、會長;然而,在眾多社團表象之下,好像會員廣大,網羅所有的鄉親在裏面,可以代表,甚至影響客家民意,其實不然,他們的成員,常常都是同一批人,在各個社團之間游來泳去,多是熟面孔,交叉持股,互相捧場。客家社團眾多,本非壞事,表示人人都有客家心,大家一起為客家打拚,客家的未來似乎充滿著無限的希望。不過,從另一個層面切入,眾多林立的社團,反而因為力量分散,顯得微不足道,被當政者看破手腳,各個擊破,或者,毫不費工夫的輕易就打發了事。如果每個社團的主持人都能拋棄私利及個人恩怨,共同站在客家的立場,相互結合起來,團結的力量必定是令人震驚的,台灣第二大族群,誰敢輕視?客家人今天的政治、社會地位,還會如此與人口不成比例嗎?
同樣的,也由於客屬社團普遍缺乏經費的困境,使得被推選理監事的執事幹部,慣例是必須對社團捐獻一定金額的款項,才能擔任,捐獻的金額依社團的屬性和職務重要程度而有不同,導致許多經濟能力不足,具有滿腔熱血的有心人,裹足不前;相反的,有些具有經濟實力、或社會地位者,總是被推選為理監事、理事長、會長,但是,因為事業忙碌,日理萬機,對會務卻無法兼顧;或者,本身對會務毫無興趣,礙於人情,難以脫身,苦不堪言。真是兩難,聰明的客家人,您能想出破解之道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