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林本源園邸

林本源園邸

江彥震

板橋市是臺灣臺北縣府所在地。板橋市舊名「擺接堡」,此一以漢語書寫的地名系來自在此地區生活的平埔族建立的擺接社,音譯而來。後來選取擺接的閩南語同音字雅化為「枋橋」,今日閩南口語仍稱「枋橋」而非「板橋」。日據時期,依日式地名改為「板橋」,讀法為「いたばし」(itabashi)或「いたはし」(itahashi)
板橋位於臺北縣中西部,北以淡水河大漢溪三重市新莊市為界,東北與臺北市萬華區新店溪相望,西接樹林市,南與土城市中和市相比鄰,地形狹長,地勢平坦,氣候溫和,總面積23.1607平方公里,河域面積即廣達685.68公頃,目前行政區域分為126里,2464鄰,人口數已達54萬人,為全國縣轄市之冠。
對於地名的由來,另有一個說法是當地本有一條大水溝,對往來行人造成相當的不便,於是板橋望族林本源家族出錢興建了一座木板橋,經過口耳相傳後,當地地名便稱為「板橋」。據說該橋址在今留侯里、流芳里附近,已不復見。
有臺灣大觀園之稱的「林家花園」,原名「林本源園邸」或「林本源庭園」,又名「板橋別墅」可以說是板橋的象徵,只要提到板橋就自然而然讓人想到「林家花園」。林本源並非一個人名,而是林家的家號。板橋林家的源頭,就來自福建漳州府的龍溪縣(今龍海縣)。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起建至光緒十九年(1893年)竣工,耗資五十萬兩銀子,佔地五千五百坪。庭院建築,聘請大陸名師,仿蘇州留園設計,美侖美奐,古色古香。完成次年後,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訂立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林本源家族第三代子孫林維讓不願受異族統治,內渡廈門不歸。
日據時代,林家曾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園中舉辦「園遊會」,邀台灣名流碩彥,如林烈堂,辜顯榮等人,及日本人150人,另召藝妓50人陪酒,演傀儡戲,民國二十四年,日本人為慶祝始政40年,亦在此辦理「博覽會」,作為展覽會場之一。
光復初期,花園仍可維持原來的規模。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一時之間,人口大增,缺乏棲身之所,林家慨然將花園部分借出,供來台同胞暫住。然經過二十多年後,漸漸被佔用摧毀,雜居人口百餘戶。民國六十一年,林家將花園部分捐出,並由臺北縣政府和花園內的住戶協調。民國六十五年獲協議拆遷125戶,且由林家第四代子孫林柏壽捐款一千三百多萬元,供作拆遷補償費。  
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一年期間,被人潛入竊取建物及拍戲,烤蕃薯..等,加以颳風下雨,無情的侵襲,破落不堪。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三十一日終於在相關單位的努力之下,開工修建,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竣工,耗資一億五千多萬元,並於民國七十六年元旦正式開放,以供民眾參觀。  
北台灣第一園林勝景—板橋林家花園,是目前臺灣古式庭園中,最具有江南庭園格局的代表,造型風雅獨特,列為二級古蹟,位於臺北縣板橋市西門街,佔地約5500坪,素有「園林之勝冠北台」之雅號。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經內政部核定為園林類二級古蹟。
板橋林家花園原設計有五部分:弼益館、舊大厝、新大厝、白花廳及花園。經歷史變遷及天災的重創如今新大厝、白花廳已不存在,只剩最重要的是舊大厝與花園。弼益館乃林家之祖館,建造於1847年,未來將成為美術館用地。舊大厝為三落大厝,由林國華、林國芳於1853年所建造。新大厝由林維源於1888年所建造,共有五落。五落大厝目前以全部拆除改建高層公寓。而最重要的花園是建造於1893 年,佔地3815坪,工匠建材多來自大陸。名景包括汲古書屋、方鑑齋、來青閣、開軒一笑、香玉移、觀稼樓、定靜堂、月波水榭等設計與命名皆富巧思,涵意深遠,亭台樓閣,氣勢非凡。園內花木扶疏、水清秀麗,格局別緻精美,深富江南庭園建築特色,是大台北地區尋幽訪古的勝地。也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林應寅從祖家漳州龍溪來到台北新庄,設帳授徒。他的兒子林平候十六歲時也到了台灣。林家父子因經營全臺灣的鹽館和在南洋各地從事經商活動,發了大財。後來,林平候回到老家龍溪花了一筆錢財,捐了同知官衙。回到台北後,招募佃農開發台北平原和宜蘭平原,並捐資支持當地的民眾興辦學校,發展教育事業,使林家名聲遠揚,成為號召一方的望族。林平候有五子,按照“飲水本思源”的古訓,依次取名為:飲記(林國棟)、水記(林國仁)、本記(林國華)、思記(林國英)、源記(林國芳)等五個家號。其中林國華、林國芳為林平候的新生子。林平候死後,林國華、林國芳於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74年)在板橋地區合力建造了“弼益館”,成為林本源宅的基礎。以後,林國華之子林維讓、林維源先後建造了三落舊大厝、五落新大厝和花園別墅三大部分,形成了規模浩大的板橋林家庭園。由於庭園為“本記”和“源記”兩家所建,故稱之為“林本源宅”。
  板橋林家庭園佔地達五點七二萬平方公尺,佔了當時板橋市的一大半。所用的木材都是採用大陸和台灣名貴的樟楠,並重金禮聘大陸名師巧匠參與設計建造。設計風格模仿當時晚清大臣盛宣懷在蘇州的庭園“留園”而興建。亭台池榭皆雅近畫意,建筑風格又注意體現八閩情調,為台灣首屈一指的古式庭園代表。建造庭園全部完工耗時四十年,耗資五十萬兩銀子。而同時興建的台北府城垣才花費二十萬兩銀子,足見林宅是何等的氣派。因此,人稱“台灣的大觀園”,有“林園之勝冠於全台”的美譽。
  板橋林家庭園格局嚴謹,比例優美,其屋頂為燕尾式,是當時台灣的最佳造型。五落新大厝的外門及圍牆十分堅固。入門後又有兩道門才進入大埕,中有大池塘。自頭落到五落,其間廳、房、廂、廊、澱、亭、台、閣等建築極其繁復,左通右聯,曲折回環,有若迷宮。二三落東側有戲台,旁邊供家養戲班住的廳房就有二十九間,佔地近千平方公尺。
  林家花園佔地約二萬平方公尺,有大門、中門兩重。園中有仿照明代毛子普的“汲古閣”的名稱建造的藏書室,題為“汲古書屋”﹔有做為名門貴族聚會、寄情詩酒或共賞歌舞的“方鑒齋”﹔有供貴賓下榻的兩層小樓“來青閣”,取自“青山綠野入眸來”之意﹔還有“百花廳”、“開軒一笑”、“觀稼樓”、花圃“香玉移”、“月波水榭”、“榕陰大池”等等。有的富麗堂皇,極盡奢華﹔有的婀娜多姿,精巧雅致。
  全園的中心是“定靜堂”。這是一幢佔地三百一十二平方公尺的紅磚木石結構的建築物,是宴請賓客的地方,又稱作“花廳”,取自《大學》首章“定而後能靜”的意思。在堂西有半圓形大池,池岸上屹立著仿照林家祖籍漳州龍溪群山模樣的假山。堂前有迂回曲折的山徑以及石門、隧道等。四處塑立著佛像、熊、虎等形象。圍繞著池塘周圍,散布著許多涼亭與台榭,方形、棱形、圓形、三角形、八角形等,形態萬千,花樣無窮,依其形象造型,分別命名為釣魚磯、梅花塢、海棠池、雲錦淙等。在蜿蜒的庭園圍牆上,到處都開著小門和花窗。小門的形狀各異,有方形、半圓形、八角形、蛋形等。小窗更是變化多端,有蝶、瓶、缽、琴、竹、魚等。這種建築藝術,可謂獨樹一幟,極富有中國的民族特色。可惜的是弼益館早已倒塌,而三落舊大厝已被拆除成為商業大廈的用地。目前林宅僅存五落新大厝和花園別墅這兩部分。林家已將花園捐給了政府。重新整修開放之後,也已成為海內外遊客嚮往的熱門旅遊景點,以及學生戶外教學最佳的活教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