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客家人的山岳情結


客家人的山岳情結

江彥震

大漢民族裡有一個特立獨行,色彩鮮明的族群,總是圍繞在窮鄉僻壤裡過著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的生活,俗話說「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客家人的山林情結被大英百科全書給了一個『中國山地人』的封號。
  客家人原本是居住在中原地區,在迭經戰亂,歷經千餘年來的幾次重大遷徙流寓後,雖是「日久他鄉變故鄉」,處處「反主為客,以客為家」,卻仍能保存傳統文化與中原古音,所以又被稱為「東方猶太人」。

客家民系的大本營閩、粵、贛邊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這樣的自然環境給客家人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如何生存發展成為客家人最大的考驗。幸好他們帶來了中原的農耕技術,同時吸取當地土著民族耕山經驗,能夠因地制宜,在發展糧食種植的同時,善用廣大山區之利,發展經濟作物,在明末清初展現出山區經濟的特色。

臺灣客家人早期移民以零星居多,真正較具規模者當在明鄭之後,而主要影響台灣客家移民者則與下列因素和事件有關:
  一、鄭氏抗清、祖孫三代得力於客家人之助甚多,客家移民自然也多。鄭成功雖為福建南安人,起兵之初,尚遊移於漳、泉沿海,但在反清復明及民族主義的鮮明義旗下,深得客家人之助力,永曆三年南進潮州屯田,取得第一個根據地起,以後南征北討頗得潮人、潮將、潮餉之力。永曆十五年東征台灣前三個月,首先命各兵鎮取糧於潮州;而且明鄭後期總綰兵符的將領,也是鄭經臨終托孤的股肱重臣劉國軒即是汀州府人。由此觀之,鄭軍中及隨之來台者,應有不少客家人。
  鄭軍中還有一個很著名的客家人─邱煇。邱煇年少勇猛,糾眾雄踞潮陽要港─達濠有年,是清軍厲行遷界,封鎖政策的一大諷刺。「台灣外記」說,“邱煇官軍莫禦,人眾強盛,其達濠貨物,聚而流通台灣,因此而物價平,洋販愈興.... 又說:“....邱煇自踞達濠有年,橫行無忌,官軍無奈之何。所有擄掠婦女,悉係台灣船隻販賣。因而室家日多....煇集廣,惠亡命以相助,且善為交通接濟,貨物興販而台日盛.. ,邱煇不但供應台灣所需要的貨物,還供給明鄭最需要的婦女,又“集廣、惠亡命以相助.... 在鄭經敗回台灣“第二次”後,邱煇遭到清軍圍攻不支,在焚劫諸鄉後男婦米穀悉出海,最後還盡節死於澎湖明清海戰。由此觀之,因為邱煇的關係而到台灣的客家人,尤其是婦女,當不在少數。
  二、明鄭敗亡,鄭軍及移民紛紛返回大陸,人口遽減。康熙二十二年(1683) 鄭克塽降清,清政府將鄭軍分批安置大陸各地,像劉國軒封為天津總兵,在天津墾荒,最遠有到東北滿洲者,即後來參與雅克薩之戰,擊敗俄軍者。其他文武官員,各省移民也紛紛被遣送回籍。「施琅靖海紀事壤地初闢疏」云:“....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近有其半。人去業荒,勢所必有.."

  移民、丁卒、文武官員紛紛返回大陸,客家亦然,人數遽減。接著清廷頒布「台灣編查流寓六部則例」規定凡流寓台灣無妻室產業者逐回原籍,有妾室產業願留台者,移知原籍申報台灣道稽查;犯徒罪以上者押回原籍,移民台灣的客家第一代,大多是無產業,無家室的羅漢腳,只得返回原籍,所以對台灣客家人又是一大打擊。
  三、渡台三禁令限制人民來台,尤其是嚴禁潮、惠之民來台。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頒布了渡台的三項禁令,據說皇帝是聽了施琅的建議,其內容如下:
  1.內地商民欲渡船來台者,在原籍先申請照單,經分巡台廈兵備道稽查,台灣海防同知驗可,始得放行。
  2. 渡台者不許攜眷;已在台者不許招眷來台。
  3.潮惠之地、為海盜淵藪,積習未脫,其民禁止渡台。
  這渡台三禁令的第三條是針對客家人而來,早先來的許多巳遭遣返,新的客家移民又不准來,使台灣客家族群頓時鋭減。這是台灣客家人嘉應州籍多於潮、惠籍一倍的原因之一,也是偷渡客自古猖獗的原因。
  四、朱一貴反清事件開啟了客家移民台灣的新契機。康熙六十年(1721),鴨母王朱一貴在台起事,震動全台,清廷派藍廷珍來台平亂,當時南部鳳山縣各地的客家人起而組織『六堆義軍』協助平亂,事平之後論功行賞。由於客家人有功於朝廷,而起事的朱一貴則屬福佬籍,施琅又早在康熙三十五年即已亡故,所以藍廷珍乃上奏朝廷,解除客家人來台的限制。因而一改舊觀,開起了客家移民台灣的新契機。
  五、台灣海峽風濤之險與台灣水土之惡,造成了中國人很晚移民台疆及來台者的高死亡率。台灣海峽最狹窄處僅七十餘海里,但自古以險阻著稱。其主因是號稱黑水溝的北赤道洋流與颱風或颶風,流經台海的一支北赤道洋流,國人稱之為黑水溝。在西南風盛行,漲潮時,時速可達四浬,而引起很大的渦潮,船一進入,往往針舵失效,不知所以。此外此區也是颱風盛行區,自古航行極不安全,所以來台叫強渡黑水溝,是性命交關的事!
  來台以後,這個高溫多雨的洪荒之地,本就不適人居,古人以為是瘴氣,易使人病倒。若用現代較科學眼光來看,則瘴氣者,熱帶傳染病也。其病症不外乎瘧疾、霍亂、痢疾、傷寒....等,以當時毫無醫療設施的衛生條件而言,造成這些病的高染病率及高死亡率,移民自然視渡台為畏途悲歌了!
  六、雍正年間,政策轉化為較積極鼓勵,一面設官添兵,一面允准來台灣人搬眷入台。激起客家人,尤其是惠州籍的移民潮。雍正元年(1723),劃大甲溪以北為淡水廳。雍正十年(1732),廣東巡撫鄂爾達基於“若人人有室家之繫累,謀生念切,自然不暇為非”的理念,而奏准“凡有妻子在內地者,許呈明給照,搬眷入台,編甲為良”。 這一開放,使得來台漢人既能墾荒而保有田園,又能移眷來台團聚,再加上康熙五十年以後在北台一系列的增官、設塘、添兵。使得北台官治、軍防、民防等設施更加嚴密。在個人或團體的生命財產有了較佳的安全保障下,自然也使更多的客家移民願進入台灣墾荒。
  七、客家移民是歷次分類械鬥的最大受害者。由於客家人在漢人移民中居於絕對的劣勢,所以在歷次分類械鬥中,客家人往往成為替罪羔羊,而使人口減少。尤其是道光年間的幾次大規模械鬥,更逼使台北平原的客家人二次移民至桃、竹、苗等地,中部地區的客家生態也產生了二次移民的變化。
  八、太平天國的失敗,再次造成客家人的避禍或逃難來台。太平天國的主要幹部大都為客家人,其部眾自然也多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很多人為了逃避追捕而逃到這海外的邊疆社會藏身。民間口碑流傳甚多例子,像開闢苗栗內山的黃南球,其五虎將據說即長毛(即太平軍)出身;還有北埔某列名列紳傳的富戶,其岳父也是長毛,因只攜一女渡台,故以“抽豬嬤仔” 的方式,招某富戶為婿,故北埔另一旺族即其長子後代。
  九、樟腦之利,誘使客家二次,三次移民,走向內山。十九世紀後半世紀,台灣開港以後,樟腦外銷日盛,獲利甚大,連伐樟熬腦的工資,也是平原地區的兩倍。利之所趨,又吸引客家人設隘武裝拓墾,再向內山推進,金廣福集團就是一個很有名的例子。而領導拓墾大山背,後來又替陳福成守隘的鍾石妹,遲至同治年間才從蕉嶺來台。這北埔也好、大山背也好,真正吸引人的,土地之利還在其次,最大的誘因即在山工與腦利。
  由於受到上述因素的限制或影響,使得客家人真正較具規模的移民,還在滿清領有台灣之後。所以一般而言,客家人正式移民來台的時間較閩籍福佬人為晚。
  在康熙二十五、六年時,嘉應州屬的四縣人,曾大量跟隨一般福佬人之後來台。他們來台走的是政府規定的路線,大致上是從原鄉各地沿韓江而下,到汕頭或附近各港口,而後乘船到廈門等待查驗,再由安平登岸,到達府城定居。
  不久之後,由於府城附近已無餘土可墾,於是又從他們定居的東門外,南下前往高屏溪東岸及東港溪流城墾居。不管瘴癘、番害如何厲害,環境如何惡劣,總算有一塊發展的新天地。在原鄉的鄉親,接踵而至,有的按官府規定的口岸來台,有的乾脆直接從各小港口偷渡來台。最早落腳在高屏溪(下淡水溪)沿岸的竹田、萬巒和內埔、之後慢慢往南發展到佳冬,往北延伸到高樹、美濃。
  在朱一貴事件之後,客家潮、惠籍渡台的禁令取消。進入雍正年間,客家人入墾漸次移到彰化、雲林。在早期的文獻中出現在諸羅縣北部的客莊,大都指此地由客家人入墾的村莊,這些客莊遍布各地,其人口數每莊多者千人以上,少者亦有百人左右,其總人口絕不少於六堆地區鄉親。

可是這些移民大都是無家無業的羅漢腳,所以流動性大,除了春來秋回的客子之外,又經常千百成群,跟隨墾地由南向北移動,使得這些早期客莊時而建立,時而消失。但隨著作長久居留打算的客家人日漸增多,在彰化平原的員林、埔心、永靖、田尾、竹塘、二林....以及雲林縣北部西螺、二崙、崙背一帶形成了點狀分布的客家聚落。
  雍正年間,由客籍通事張達京組成的六館業戶,興修水利,開墾了台中地區三千餘甲的良田,使得今日台中盆地以東之丘陵地及大甲溪上游東勢、新社、石岡、豐原一帶成為客家人的分布地區。
  北部地區的開墾本來就較晚,客家人到了乾隆年間才大量入墾台北、桃園、新竹、苗栗一帶狹長的丘陵地及山谷間。拓墾的形態也由與福佬人雜居共墾,演變為乾隆年間的福佬人的資本,客家人的技術與勞力,加上原住民平埔族的土地,三族或閩客合作,終能開闢出全台最大的客家聚落區。

北部平原上的客家人是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後陸續離開,這一時段,正是茶葉與樟腦成為台灣產業的出口大宗,尹章義教授認為,「由於樟腦與茶葉的新利源開發,許多客家人遷徙到丘陵淺山地區,這是茶葉產區與客家人分佈區約略重疊的歷史原因」,台灣的「採茶歌」也多為客家歌謠,幾乎沒聽過閩南人唱採茶歌的!「許多客家遷離平原,並非他們在械鬥中『打輸』,而是被新興產業吸引離去。」

今天以都會區的眼光看,認為山區「落後」,因此認為客家人一定是因為不得已原因遷離西部平原。但從早期開發角度看,卻有不同的面貌,由於水源往往不在平地,而在中游,也是早期客家人選擇山區的原因。臺灣師大地理系教授施添福曾提出客家人「深耕」淺山,因為他們在原鄉就擁有開墾梯田的技術,很自然選擇山區紮根。雖然從客家人一度開發北部平原的歷史看來,此說不夠嚴謹,卻有不少客家人接受施添福的說法。[201505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