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民族英雄–袁崇煥


民族英雄–袁崇煥

江彥震

著名作家李敖在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之著作《北京法源寺》一書中描述,康有為與和尚法師的對話,康有為說:「袁督師冤獄被殺,棄屍西四甘石橋,沒人敢收屍,他的僕人佘氏半夜偷了屍首,埋起來,一直守墓到死,死後也埋在墓邊。佘家後來代代守墓不去」,「袁督師是我們老廣第一個影響中國政治舉足輕重的人物,明朝不殺他,滿州人就進不了關,中國整個歷史都改寫。並且若照袁督師的戰略,明朝就不會浪費一半多的兵餉來防禦遼東,就不會弄得民窮財盡,引出李自成進北京,袁都師太重要了。」

袁督師是誰?袁督師就是袁崇煥。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客家人,生於明朝末年(1584年6月6日)的傑出統帥,寧錦大捷擊退後金,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三十六歲(1619)考上進士,擔任福建邵武縣的知縣。袁崇煥為人有膽略,喜談軍事,經常找老軍官和退伍兵詢問遼東的軍事形勢和邊防情況,自己認為有能力擔當遼東邊防的重任。1622年,他奉調北京,因為熟悉軍事,被提拔為兵部主事。此時遼東統帥熊廷弼正退守山海關,袁崇煥單人匹馬跑到山海關一帶察看地形,回京後即上書明熹宗說:「只要給我兵馬錢糧,我就能夠把關外的防守責任擔當起來」。朝廷見他對抗擊後金頗有信心,就提升他為兵部僉事,到關外監軍,並撥給他二十萬兩黃金,允許他招募部隊。這時熊廷弼去職之後由王在普接任,袁崇煥受王指揮,袁聽說廣寧以南十三山還有十餘萬難民,被後金軍長久圍困沒有撤出,就先後向王在普及朝廷建議,派兵五千進駐寧遠,以配合十三山難民抗金鬥爭,未為王和朝廷接受。難民久無救兵,最後只逃出六千人。

不久,無能的王在普為大學士孫承宗所取代。孫任薊遼經略使,很贊同袁崇煥提出派兵進駐寧遠的意見,1623 3 月命袁崇煥和將軍滿桂領兵去寧遠,一面駐防,一面修築城池,第二年工程完工了,寧遠城成了山海關外一個可以堅守的重要據點。袁崇煥善於帶兵,部下將士也都樂意在他的指揮之下守土禦敵, 1624 年,袁崇煥領兵一萬二千人,挺進東北,恢復了廣寧、十三山等地,至次年孫承宗離職止,遼河以西的失土幾乎全部收復。後金不敢越大凌河一步。

但是,這時孫承宗卻為太監魏忠賢所排擠去職,換一個閹黨分子高第,高第昏庸無能,膽小如鼠,他認為關外是守不住的,打算放棄遼河以西的地區。袁崇煥力勸,仍然不聽,強令錦州等地軍民撤往關內。撤退時,丟棄糧食十餘萬石,一路上軍民死的死,哭的哭,怨聲載道。袁崇煥堅決不肯撤走,並發誓說:「我修建了這座寧遠城,就應死守此城,死也要死在這裏!」

1626 年,後金統帥努爾哈赤趁高第向關內撤軍時,率十三萬大軍渡過遼河,進攻寧遠。袁崇煥立即召集眾將共商對策,並當場以血書表示血戰到底的決心,老百姓也自動參與保衛寧遠的行列。軍民同心,堅壁清野,用大炮轟擊後金軍。努爾哈赤中炮受重傷,敗回瀋陽後死去。朝廷原以為寧遠孤城必定失守,待捷報傳來,滿朝文武都稱讚袁崇煥的勇敢有為。明熹宗下詔獎勵,調升右僉都禦使。不久又任命為遼東巡撫,加兵部右侍郎。

努爾哈赤死後由兒子皇太極(清太宗)繼位。16275月,皇太極親自率大軍圍攻錦州,此時錦州城已修築完成,總兵趙率教據城堅守,打退後金軍。袁崇煥估計皇太極必定會再來,因此親自鎮守,並在城上架上大炮、火槍。果然,十多天之後,皇太極又率軍直逼寧遠城下。袁崇煥命士兵開炮轟擊,百姓們也積極助戰。在猛烈的炮火下,後金軍死傷慘重,皇太極敗歸瀋陽。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寧錦大捷,而袁崇煥傑出領導的成果,閹黨分子卻把功勞記在魏忠賢名下,還為他修建了生祠。

1627 年,崇禎皇帝(明思宗)即位,力圖奮發有為一番,不久就殺掉把持朝政的魏忠賢及其餘黨;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次年,明思宗將袁崇煥召回,加以慰勉,並詢問恢復遼東的計畫。袁崇煥回答說,他準備用五年的時間恢復全遼東,趕走後金。但他說明自己有所顧慮:擔心功大招忌。別人掣肘,或者將來有人在皇帝面前進讒言,熊廷弼的冤死就是前車之鑑。他並說:「恢復失地要漸進,不可急進,要落實,不可圖虛名。應當看成敗之大局,不要看一言一行之微瑕,敵人會挑撥離間的。當邊防大將也有許多為難之處,這些顧慮不能不報告。」明思宗安慰他不要有什麼顧慮,為了表示對他的完全信任,特別賜他一把尚方寶劍和一套蟒服。袁崇煥才放心的回到邊防,親自鎮守寧遠,並整頓和充實關外防務。

這時駐在皮島(鴨綠江西南海中)的明總兵,左都督毛文龍,居功驕傲,不聽袁崇煥指揮。毛文龍與後金人勾結販賣禁物和開放馬市貿易,從中謀取暴利,還貪污士兵糧餉,殺降兵和難民冒功等等,軍紀非常敗壞。袁崇煥訓斥過他幾次都不聽,最後袁崇煥以閱兵為名,親自來到島上,召見毛文龍,嚴正的列舉他的十二條大罪狀,當即用尚方寶劍將他斬首示眾。接著收編了毛文龍部隊。如此,袁崇煥的兵力已增至十四萬人,馬八千一百匹。還發佈告各島百姓,全部廢除毛文龍的一切苛稅虐政。然後奏報朝廷表示請罪,明思宗初聞袁崇煥殺了一個將軍,大為驚嚇;後來看到毛文龍的罪狀,又考慮到必須依靠袁崇煥抗金,只好下詔表示袁崇煥做得對。

1629 10 月,皇太極領兵數十萬進攻明朝,當時由於袁崇煥堅守寧遠的軍事要地,後金軍狡猾的避開寧遠至山海關方向明軍正面防禦,向西迂迴,兵分三路偷襲龍井關、喜峰口等長城重要關口,進入長城以南,佔領遵化。11月,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聽到敵軍偷襲北京,親自領兵星夜馳援,入護京師。在北京廣渠門外與後金軍激戰多次,終於將敵軍擊退。袁崇煥自認有功無罪,但是朝廷大臣官員因為這次受了驚,反而怨恨袁崇煥,誣告他擁兵縱敵,把敵軍引到北京城下,企圖強迫皇帝議和,訂立城下之盟。明思宗起初半信半疑。皇太極就利用這個機會,故意向被俘的明朝楊太監透露,說後金軍與袁崇煥訂有密約,然後把他釋放。楊太監逃回北京後,向明思宗密報了這一假情報,明思宗信以為真, 12 月召回袁崇煥,立即予以逮捕。當時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在場目睹情況,戰慄失措,返回駐地不久即領兵降後金。

次年秋天,明思宗冤殺了袁崇煥。原與袁崇煥一起守邊的滿柱將軍,聽到袁崇煥被殺,痛不欲生,便急忙向後金求戰,結果戰死。從此,後金軍掃除了入關的障礙。當時,廣大軍民對袁崇煥含冤而死,深表痛惜。然而,剛愎自用、猜疑急躁的明思宗錯殺了袁崇煥,最後自己也落得吊死在北京煤山的悲劇。

袁崇煥的冤案,直到幾十年後清朝編寫明史時,才從《清太宗實錄》中發現,袁崇煥是被清太宗使用離間計和借刀殺人的方法殺害的,不禁令人掩卷長嘆![200511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