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综述

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综述

作者:未知 | 文章来源:立雪书院 | 阅读数:843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部门:院长室 | 发布时间:2010-10-03 00:00
 赞美:0  评分:  收藏此页

  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综述

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首届海峡并行论坛暨闽台族谱展,2007920日在福州举行。来自两岸和港澳及海外专家学者274人参加了论坛,其中台湾专家学者113名,参加开幕式的代表、来宾达二千余人,盛况空前。

本次论坛是由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省中华文化学院、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联合举办,福建省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些办。会前收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及热心人士报送的论文资料131篇,大会选用了54篇编入《首届海峡百姓论坛论文选编》提供大会研讨。论坛展出闽台地区明清以来的158个姓氏的1000多部族谱2000多册,唐宋以来的祠堂照片500多幅。展览涉及许多历史名人,如闽王王审知,开漳圣王陈元光,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历史名宦蔡襄,理学家游酢、朱熹、蔡元定、黄干,近代名人林森、林白水,以及现居台湾的政要和知名人士连战、萧万长、吴伯雄、林丰正、王金平、江丙坤、李登辉、吕秀莲等。展出的族谱大多明确记载了各姓宗族播迁的相关史迹。论坛当天还举行了闽台萧氏、吕氏、许氏等族谱对接仪式。族谱展的各个展柜和展墙前人头攒动,以姓氏为旗帜,各姓氏宗亲纷纷在各自的宣传招贴下集合,或合影留念;有的人拿相机、手机拍下资料,有的掏出纸笔来抄写,有的则围成一堆热烈交流……有位台胞热泪盈眶地说:“我若一生无所作为,愧对祖先!”他们认为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认同感,搭建寻根问祖的桥梁。“活动办得太好了,大有意义了,再忙我也要来。”

本次论坛的论文特点:

一、姓氏文化综合研究

主要有国内姓氏研究学者袁义达的《姓氏的科学与文化》、卢美松的《闽台姓氏源流与血缘认同》、黄英湖的《福建姓氏的特点及其成因》、叶仁朗的《台湾姓氏文化与大陆一脉相承》和台湾林瑶棋的《台湾宗族制度瓦解的危机》、许明镇的《台湾十大姓氏概观》、等十几篇。研究者分别就姓氏文化、两岸姓氏寻根、宗族制度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与启发意义。袁义达从中国姓氏群体的科学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姓氏文化的科学研究,是宣传爱国主义、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载体。林瑶棋则从台湾社会宗族制度面临瓦解的危机中,提出稳定父系社会的措施和见解。两岸学者从台湾姓氏文化与大陆一脉相承、闽台姓氏同根同源及其相互间的血缘认同等方面,论证海峡两岸共同的根脉造就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文化缔造共同的家园,因此 必须实现两岸文化认同与和平统一。

二、中华各姓氏源流研究

大多数文章研究闽台有关姓氏的渊源和发展情况,如彭嘉庆的《福建彭氏源流初探》、卢美松的《闽台卢氏源流初探》、游嘉瑞的《海峡两岸游氏渊源》、陈名实的《闽台陈姓渊源与台湾开发》、谢宗楷的《闽台谢氏情缘》、黄拨灼的《福建虎丘黄氏主源发展》、金松的《福州十邑金氏源流》、连钧文的《闽台连姓同源研究》、庄觉初的《闽台庄姓亲缘浅谈》、邱吉天的《丘(邱)氏入闽源流管见》、柯连平的《泉州南塘柯氏源流浅论》、台湾罗柏青的《台湾罗氏源流》、台湾许丕华的《高阳血胤 台湾扬芬》、台湾江彦震的《闽台江氏源流》、香港邱家儒的《宋末肇迁闽西丘八郎研究综述》和海峡两岸蔡汉业、蔡干豪等合作的《闽台蔡氏源流初探》等三十余篇。研究者对福建台湾的陈、林、黄、蔡、张、庄、游、柯、许、谢、彭、罗、卢、蒋、何、连、邱、金、吕等几十个姓氏的渊源、肇姓始祖、移民与发展历史进行了探讨。还结合各个姓氏文化的独特内涵,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寻根问祖活动的民族传承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些研究论文都能以史书、地方志和族谱记载的历史资料为依据,本着科学严谨的原则,实事求是研究问题,又面对现实,求同存异,择善而从,为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与文化认同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论据。

三、谱牒研究与寻根研究

主要有连心豪的《谱牒是研究移民社会的珍贵资料》、萨本珪的《从萨氏族谱看闽台亲缘》、刘湘如的《闽台亲缘谱牒考》、何云生的《用“谱牒”解题与存疑》、何仑德的《清源何氏族谱研究》、林祖韩的《林氏老谱纠谬》、张省民的《泉州张延鲁后一分衍海峡两岸纪略》等十多篇。许多专家学者对姓氏谱牒与谱牒文化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既有综合性的研究,也有单姓研究。厦门大学教授连心豪指出,谱牒表达了中国人的强烈而沉重的民族感情与祖根意识,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台湾学者林恩显根据族谱探讨了林氏族人移民台湾开发台湾与建设台湾的历程,研究了林氏家族在台湾迁徙、分布与传衍的情况,叙述林氏移民带往台湾的宗族文化在当地所产生的影响。有的研究者还对谱牒本身进行考据,对老族谱的谬误进行校正,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四、海峡两岸姓氏民风民俗民规研究

主要有汪毅夫的《分 析产与闽台民间习惯法》、陈及霖的《陈元光与台湾陈氏源流》、赖瀚钟的《情系两岸新天官》、许荷萍的《台湾徐氏与徐晦庄园血缘关系研究》、台湾耿惠玲的《祠祀与苗祭》、欧潭生的《祠堂文化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等十余篇。重点对姓氏民风民俗民规等相关文化进行研究。对我们深入了解姓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剖析传统社会生活、研究闽台文化渊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汪毅夫研究员通过对“张家文件”所反映的闽台民间习惯法的执行情况,深入研究闽台乡土社会“依法”实行管理的历史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台湾学者耿惠玲从台湾地区宗族祭祀与庙祭活动调研入手,深刻研究了中国传统的宗亲社会和原乡文化对台湾地区民俗民风的深刻影响,总结出宗情族情的民族凝聚力。

五、促进海峡两岸民间姓氏文化交流的调研与论述

主要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大良《关于海峡两岸姓氏寻根的若干思考》、福建省中华文化学院的《深化“五缘”文化研究促进海峡民间交流》、德化县对台办的《山水难间血缘亲》、施能忠的《两岸同根 共创民族前程》、刘观海的《闽台同胞同宗同文初探》、陈国俊的《中国心 故乡情》等十余篇。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来大陆寻根问祖的台湾姓氏已有100多个,涉及福建、广东、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20多个省份的数百个市县乡镇,几乎囊括了大陆所有大姓。王大良从台湾同胞回乡寻根活动的现象,分析其历史与社会原因,并指出姓氏寻根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理事长林培圣说,三四百年来,大量的闽粤唐山人东渡台湾,开拓台湾,更说明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今后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两岸同胞的血缘历史。

论坛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提出的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的重要举措,按照省委提出“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和“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以海西为平台,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促交流,对两岸中华姓氏文化研究成果的交流达成如下共识:

一、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传承,姓氏文化研究是一门科学。福建中华文化学院的研究认为姓氏文化产生于史前文化,又是前宗教信仰行为,是五缘文化的基础,将会长期存在,要把姓氏文化研究列入社会科学研究范畴。袁义达从中国姓氏群体的科学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姓氏文化的科学研究,是宣传爱国主义、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载体。谱牒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研究者们认为中国谱牒历史之悠久,数量之浩瀚,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举世无双。谱牒与正史、方志同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构成一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史册。族谱是综合性的历史文献,是姓氏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有丰富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是人们研究姓氏历史、地方民俗、人口变迁与人物事迹的珍贵材料。

二、              姓氏文化研究是科学,要实事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福建省政协王耀华副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说:中华一脉百姓同根,海峡两岸血脉相连。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它超越时空记载人们的血脉传承,它穿透历史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根本,百家姓氏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汇聚,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中华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悠久历史中,姓氏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它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海内外炎黄子孙紧紧地维系和连接起来,使之形成更加巩固的统一体。游嘉瑞会长在闭幕词中说出了研究者们的心声:建立和健全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体系是保证海峡两岸民族血脉稳健运行的重要条件,而一批高素质的专家学者、热心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人才又是发展中华姓氏文化研究所不可或缺的。

三、              海峡两岸本为一家,闽台姓氏一脉相承。福建省是中原姓氏播迁的重要驿站。闽台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充分论证闽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历史事实,有许多独到的见解。通过大家的交流可以进一步看出,海峡两岸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闽台姓氏究其渊源大多来自中原。自汉晋、唐宋以来中原姓氏不断播迁福建,福建成为中转站,播迁台湾及东南亚,繁衍生息,闽台一家亲。台湾同胞80%以上的祖籍地在福建,语言本已相通,血肉已融一体,都是龙的传人,同文又同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姓氏专家王大良说,中国人的姓氏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一向有“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之说。两岸本为一家,台湾的姓氏与大陆尤其是福建有广泛一致性,都流传着“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而且大多数家谱中都写着“先世居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原理事长林瑶棋说,台湾现有1900多个姓,其中前一百个姓的人口占台湾总人口的98.5%,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尤其是福建和广东。台湾学者、《台湾源流》主编许明镇说,台湾前十大姓,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姓的人口占全台湾总人口的52.63%,这些姓氏都来自大陆。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华侨研究所研究员黄英湖说。“台湾的姓氏是福建姓氏的延伸与发展,甚至可以说是福建姓氏的复制。”福建和台湾的十大姓中有9个是相同的,只有郑姓在台湾没有进入前十名之列,而是换成蔡姓。这种情况又对应了闽南地区的一句民谚:“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大部分台湾同胞是闽南移民的后裔,蔡姓从闽南到台湾后进入十大姓之列也就不足为奇。通过闽台移民历史的考察研究,阐明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一致性与认同性。大家希望通过构建和谐海峡,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宗亲组织交流为平台,促进两岸民间交往,团结海内外同胞,凝聚人心,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四、              姓氏文化研究和寻根谒祖将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两岸专家学者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联合发出《海峡百姓论坛倡议书》,。由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理事长林培圣在论坛上宣读《海峡百姓论坛倡议书》。希望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理事长林培圣在论坛上宣读《海峡百姓论坛倡议书》,希望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和台湾姓氏研究学会共同发起,组建海峡百姓论坛常设组织,负责组织海峡西岸及海外各方的姓氏文化学术交流研究、宗亲社团联谊活动,承担论坛会议的组织活动。台湾姓氏研究会理事长林培圣第一次来福建,专程参加首届海峡百姓论坛,他感到特别高兴。林培圣家在台中,其父林金山曾任“台湾省姓渊源研究会”干事长、理事长,经过长期积累,家里保存了上千本的族谱,各姓氏的人常常到他家里查看,他的家俨然成了族谱档案馆。他说,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已经成立了30年。研究会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族谱,将由于各种原因而断掉的姓氏根脉一一续起。这件工作颇为繁琐,因为过去台湾人大都聚族而居,位于同一区域,相对便于集中探访,收集资料;而随着时代发展,人口的迁移流动,要修族谱就要一一去搜寻。尽管工作量大,而且都是义务劳动,但姓氏研究学会的两三百名会员却乐此不疲,“我们认为,做这样的事,就是做功德。在台湾大家还是保留着认祖归宗好哦、寻根问源的传统习惯,人一旦上了年纪宗族观念就会加强。姓氏文化研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台湾姓氏研究学会创办的《台湾源流》刊物影响颇大,每期印发3500本,发往世界各地,其中有250本送往大陆,“这当中,福建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福建与台湾渊源关系最紧密。台湾有大约1900个姓氏,大部分都是从福建传过去的。”林培圣表示,举办这次论坛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以后将常来常往,加强交流与合作,借着论坛,两岸姓氏文化的源流打开了新的篇章。王大良说,近30年来,台湾同胞的返乡寻根活动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最初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后又逐渐深入到内地省份,进而带动全国各地的寻根热潮。”

    论坛休会后,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分别在福建的宗亲安排下到各自的祖籍地谒祖,如王氏到闽王王审知墓、陈氏到开漳圣王陈元光纪念祠、蔡氏到宋代名臣蔡 祠、郑氏到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祠、林氏到民族英雄林则徐纪念祠、叶氏到平和祭祖,黄氏、郑氏到河南祭祖……

    本届论坛主题鲜明,亮点突出,彰显了海峡西岸的血脉亲情,推进了两岸的寻根谒祖活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