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海外「客家精神王國」首都─沙巴










海外「客家精神王國」首都─沙巴

江彥震

馬來西亞華人(或馬來西亞華裔、大馬華人)是指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西亞的移民後代。馬來西亞華人是該國第二大民族,包含閩南語系近300萬(其中200萬是福建人)、廣東人100萬、客家人150萬等,總人口約有741萬人(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主要分布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怡保(霹靂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此外,華人也是吉隆坡的第二大民族,佔該直轄區總人口的43.2%(馬來人佔44.2%)(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唐、宋時中國和馬來群島已有頻密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中國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蹟。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
此時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滿清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閩南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種華人的風俗儀式。
華人大量移民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二戰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抵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根據馬來西亞政府的數據顯示,在1957年,華人人口比例約為全國總人口的40%之多(不包括馬來西亞成立後才加入的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人口),而到了2010年則下降至24.6%,預測到2020年將降至20.7%;加上其他穆斯林種族多生多養的文化,如果生育數不見起色,華人的資源未來會逐步被侵蝕。人口比例下滑的原因之一是華人是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與教育,以應對未來挑戰,而不願因「多生粗養」來承受過多經濟的壓力。因此,相對富裕的階層或知識水平較高者都不願多生孩子。在鄉村地區,由於生活水平和教育水準不高,一般孩子較多。
不過,馬來西亞華裔人口不是「絕對」減少,而是「相對」下降。據當地媒體報導,從1961年至2000年的近40年裡,馬來西亞華人人口從300萬增加至560萬,增長比例是87%。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主任文平強表示,華人人口其實是在增加,但是速度很慢,比例下降也是對比其他族群的增長率來說的。如在出生率方面,1957年,印度族人為7.9%,華人是7.3%,馬來人是6.0%;到了1995年,華人的出生率開始大幅下滑,比例跌至2.5%
馬來西亞流行的順口溜:「客家人開埠、廣府人旺埠、福建人占埠」形象化的說明了礦區開拓的特點。客家人為馬來西亞華人第三大社群,共計約150萬人。早期移民至馬來西亞的客家人主要為礦工,他們的後代大多住在雪蘭莪和霹靂(主要是太平和怡保),在砂拉越、沙巴和森美蘭形成了大型的客家人社區。由於20世紀黃金和錫礦業的經濟重要性下降,許多人轉向橡膠工業。西馬的檳城、馬六甲、彭亨、吉打、柔佛(主要在古來,在新山和居鑾也有分布)有大量客家人聚居。在1990年代統計沙巴的華人有57%是客家後裔,大都從事農業工作。霹靂近打縣的客家人主要來自廣東梅州梅縣,而吉隆坡的客家人主要來自廣東惠州。沙巴客家人主要來自廣東寶安縣。
18世紀末至19世紀,大批客家人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馬來西亞便是其中一個目的地。據瞭解,客家人到馬來西亞最早是在檳城,馬來西亞最早的華人會館即為1801年成立的「檳城嘉應會館」。馬來西亞許多主要城鎮如吉隆玻、怡保、芙蓉等是由客家人開闢的。馬來西亞早期(19世紀末)經濟支柱為錫礦業、橡膠業,當時的華僑特別是客家人對此貢獻尤巨。此外,早期客家人主要從事典當業、藥材業、裁縫業、眼鏡業、制鞋業、白鐵業、布疋洋服業等。其中,梅縣淞口人古石泉1796年在檳城創建的【仁愛堂】至今不倒,是東南亞最悠久的中藥店。
客家人早期在當地政治地位中頗具影響力。早期擔任重要官職如清廷駐檳榔嶼領事和甲必丹(當局選定的管理華人社會事務的領袖)的華僑,以客家yalpic.jpg人為主,如張煜南、梁碧如、葉亞來等。“崇文重教”的客家人在大馬華文教育上的貢獻具領導性作用。全馬第一間私塾學堂—“五福書院”為客家人在檳城於1819年創辦,而第一所現代式學校是客家先賢張弼士於1904年所設的“中華學校”。今之著名學府,如首府吉隆坡的「循人中學」、怡保的「深齋中學」,亦是客屬會館所創。鄭景貴、張弼士、戴欣然、胡子春等都是推動馬來亞華教之先驅。曾任馬國華校董事會聯合會總會主席的客籍人士就有陳濟謀、林晃昇和胡萬鐸3人。馬來西亞第一所華人社會的民辦高等學府「南方學院」的獻地人蕭畹香,則是大埔客家人。“報業大王”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定)在一生中創辦了包括著名的《星洲日報》在內的十餘家大小報刊;現存報刊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孫中山所設《光華日報》。歷史上,客家人歷經遷徙漂泊,在各種動盪困苦的境遇中,在各個封閉偏遠的窮壤上,不能靜下心來好好求知讀書,一直是心中的痛。所以,當客家人有學習的機會時,都會十分珍惜。
目前,馬來西亞有2,500萬人,其中華人約占1/4,客家人約150萬,分散在全馬各地(其中怡保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城市),湧現出不少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客家人在馬來西亞,依舊是口操客語,維持鮮明的客家習俗生活與文化淵源。像在沙巴首府亞庇市最大的傳統市場內,到處都可以聽到客家話。馬來西亞目前仍使用客家話的地方有中馬、南馬、砂拉越與沙巴。北至近打谷,南至森美蘭的中馬,華人的方言以廣東話(粵語)為主。而南馬則視地區而定,目前年輕一代因為受到新加坡傳媒的影響,說著一口純淨的華語,但能掌握方言的越來越少。柔佛南部仍有客家話社群,其中最著名就是古來 (Kulai)
砂拉越的南砂和北砂都有說客家話(以河婆客為主),中砂(詩巫為主)以福州話為首,首府古晉是客家話和福州話為主。目前砂拉越的華裔人口中 ,以福州人(近18 萬)為主,客家人(16 萬)第二。可以肯定的是,客家話今日也不是以上地區的主要方言,除了沙巴州。客家人是沙巴華人最大的籍貫,有人說佔了華裔人口的七成,有人說稍微過半數。這些計算方法難以界定,因為沙巴客家人和其他籍貫或是種族通婚的比例很高。而“沙巴這個政治體系以客家人作為華人主流的現象,在全球是罕見的”。
沙巴各城市的華人以客家話為主;除了第二大城山打根的華人,雖以廣東話為主,但是都會說客家話。80年代之後出生的沙巴年輕華人,才會以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但是在父母輩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會聽之餘,說得只是沒有那麼流利而已。
『沙巴—海外客家精神王國』。作為強勢方言,沙巴其他籍貫的華人會說客家話,甚至會覺得說客家話比起本身的籍貫語言更有熟悉感與家鄉感。事實上,不少沙巴原住民,尤其是華嘉族(Sino-Kadazan)都會說客家話,部分還把客家話當成了自己的母語。2009 8 月,全球客家,崇正會聯會總執行長黃石華博士認為,沙巴已經成為「海外客家精神王國」的首都,而於2008年建竣的「沙巴客家大廈」正是理想總部。沙巴首席部長拿督斯里慕沙阿曼在主持開幕典禮時表示肯定,他相信,「沙巴客家大廈和毗鄰的沙巴客家禮堂落成,不但引起本地客家群體的注目,也引起全國甚至全球客家人的矚目,可進一步打響沙巴的名號,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者進資本州。」此地由州政府於 1996 年批准,歷經十九年才完成這項建設,為沙巴暨「納閩客家公會聯合會」的總部。
在這以穆斯林為多數的國度裡,如此撥地給華裔從事文化活動的舉動是罕見的。不僅如此,在沙巴東海岸的城市拿篤(Lahad Datu),華人屬於少數,然而縣議會在去年也批准了全馬第一條「客家街」。這條客家街位於「拿篤客家公會」會所前,由當地州議員主持命名儀式。雖然命名為客家街,但是用途多元。若拿篤各族有節日慶祝活動,縣議會可以關閉該街,讓公衆進行慶祝活動,而客家公會 將負責環境裝潢,及善後工作,該會亦可爲街道展開美化工作。
比較了眾多政治體系,沙巴是全球少數,甚至可以說是唯一以客家話為強勢方言的地區。這裡的政治體系指的是,作為國家或以下的第二級行政單位。沙巴目前可以算是大馬的「州屬」,擁有州憲法,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屬第二級行政單位。
沙巴進步黨在華人的政治宣傳中幾乎以客家話為主。重要的是,其支持者製作的《沙巴葉問》或《沙巴命運之戰》的微電影中,以沙巴客家話配音,加上有趣的時事諷刺,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引起不少迴響。另外,沙巴客家歌手余畑龍、Synergy Dance Studio 等的改編或流行樂,通過網絡也引起本地原住民和沙巴以外華人的共鳴。
余畑龍的《I LOVE SINO KADAZAN》更是其中的經典,用客家話對華嘉女生表達愛意的歌詞,是具有極度本土主義的。華嘉族這個在沙巴州憲法定義下才存在的族群,是華裔和沙巴最大的原住民卡達山族的後裔,是證明沙巴族群融合的結晶。沙巴漢以此為傲,對應馬來半島仍存在的族群疏離。華嘉族正如歌詞所說,「絕對是 local product」。況且不論 MV 搭配的以神山為主的美麗景色,歌詞和編曲更是融入了卡達山人語和其傳統敲擊樂。用沙巴客家話,歌頌跨文化的愛情,獲得網民的認同。歌曲推出後不久,首席部長慕沙甚至因此接見余畑龍。由此可見,客家話已經成為沙巴華人的身分認同了。
森美蘭州位於首都吉隆坡南邊,大約1小時的車程,人口1百多萬,其中馬來人占55%,華人23%、印度人15%,首府是芙蓉,芙蓉40萬人口中,至少就有10萬人是客家人,是華人當中最大的族群,大部分都是礦工移民的後裔。芙蓉市文史工作者 陳嵩傑:「以前這裡發現很多錫礦,因為有採礦的活動,很多客家人的先民,那時主要是惠州客、梅江客,前前後後來到這裡發展。」早年為了照顧同鄉,當地士紳也成立了各式各樣的會館,其中「梅江五屬會館」,至今已經有190年歷史,不但凝聚了梅縣客家移民的向心力,也是客家人最早到此開墾的見證。
陳嵩傑:「很多的證據,雖然不是很全面,但都證明客家人,是森美蘭開荒先驅,開荒先鋒,可以這麼說,當然我們也不否定,各種籍貫的人,各有各的貢獻。」儘管在芙蓉,客家人是華人當中多數族群,但這裡最常聽到的,其實不是客家話,反而是華語和廣東話。或許是因為馬來西亞族群多元的因素,客家話在芙蓉地區,成了家裡面才講的語言,連帶著文化也逐漸流失,也成了當地客家人最憂心的事情。[20180216]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