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彥震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灣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加上其由北方漢人南遷與南方少數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兼具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群體。
「客家」的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廣東人」,謂其語言為「土廣東話」。清初從粵北梅州遷出的族群,到達廣東珠三角,稱客家,到達廣西的稱來人、新民,到達江西的稱棚民、客籍人。
據臺灣學者陳運棟先生在《客家人》一書中所考:客家人原來在中原活動的範圍,大約是北起現在的山西長治縣,西到河南靈寶縣,東達安徽的壽縣,南到湖北的黃陂、黃崗。客家先民南遷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客家民系的形成,約在唐朝中葉,五代十國至宋末這一長達八百多年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地區約在鄱陽湖區域,贛中南,閩西,粵東北這一片相連的大三角地帶。
當時,這一地帶山高林密,毗連千數百里,常常數十里杳無人煙,是避戰亂,築室墾荒,休養生息的好地方。他們同心協力,墾荒種植,興利除害,加之他們從北方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傳統文化,很快就使這些窮鄉僻壤興旺起來。艱苦的環境造就了一支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勤勞勇敢,團結互助,艱苦奮鬥的優秀民系。為了安全和克服困難,需要同居一地,以便互助互濟;還因為他們的風俗和語言之不同,雅不與土人混處,故他們的血統、語音、習俗和文化保持不變。這樣,這些人已從自在的群體,演變為自覺的群體,漢族中的一大支系—『客家民系』終於形成。
當時,這一地帶山高林密,毗連千數百里,常常數十里杳無人煙,是避戰亂,築室墾荒,休養生息的好地方。他們同心協力,墾荒種植,興利除害,加之他們從北方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傳統文化,很快就使這些窮鄉僻壤興旺起來。艱苦的環境造就了一支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勤勞勇敢,團結互助,艱苦奮鬥的優秀民系。為了安全和克服困難,需要同居一地,以便互助互濟;還因為他們的風俗和語言之不同,雅不與土人混處,故他們的血統、語音、習俗和文化保持不變。這樣,這些人已從自在的群體,演變為自覺的群體,漢族中的一大支系—『客家民系』終於形成。
正如徐旭曾《豐湖雜記》所說:「粵之土人稱他們為客,該地之人也自稱為客人」。這就是客家人的名稱之由來。總之,由於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人群,在語言、習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這一共同區域文化的特徵,而且在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獨立的,不混同於周邊區域文化的一支民系。
當今廣西客家人的分佈,明清以來,廣西客家人的由粵閩贛祖居地陸續入桂後,經數百年繁衍發展,已有相當數量。據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所考:「民國以來,廣西純客家話縣沒有,這與客家來桂較晚有關。但半客家或有部份客家的縣市卻有45個之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西人口大增,到1992年已達43,592,638人。廣西的客家人在500萬左右,是廣西境內漢民族中僅次於講粵語(白話)和西南官話(桂柳話)漢人的一個民系。約占廣西總人口的11.5%,目前,廣西客家人分佈在全區76個縣市。分佈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桂南共有230多萬。其中博白最多近百萬,陸川60萬,貴港40多萬,除此,平南、桂平、北流、容縣、玉林、興業等縣市也有分佈。合浦、北海30多萬,加上南寧、防城港、欽州、浦北、靈山約100萬人,又是一片客家鄉土。桂東有51萬,其中賀州市(原賀縣)32萬,昭平9萬,鐘山5萬6千,蒙山2萬,藤縣一萬5千,富川5千,岑溪2千。柳州地市有50多萬,桂林地市有30多萬。在所有客家人聚居的縣市中,以博白、陸川的客家人為最多。兩縣的客家人均占居民總數的一半以上。
廣西客家語言可分三種:1.梅州腔; 2.河婆腔
;3.河源腔。廣西客家人很多來自梅州的五華,這些人操純正的長樂(五華)口音。居於賀州、鐘山、平樂、荔浦、蒙山等縣。今賀州的桂嶺、蓮塘、賀街、鵝塘、八步、黃田、沙田北半部,步頭、黃洞;鐘山縣的西灣、望高、英家、羊頭;平樂縣的源頭鎮及荔浦、蒙山縣的客家人均屬這一支。
另一支來自廣東河婆(屬於今揭西縣,在梅州五華、豐順的南面)一帶,人數也不少,操的是很有特色的河婆腔。今昭平縣全境的客家人;賀州的公會鎮、沙田鎮的南半部、大平等其他一些鄉鎮;蒼梧沙頭鎮,均屬這一支。其姓氏多為張姓。
另一支河源客家聲,來自廣東河源市,人數較少。其口音融入了當地白話方言,故與梅縣話的差別較大。今賀州市的仁義鎮、信都鎮的鐘氏、廖氏,鐘山縣立頭鄉的李氏,賀州的黃田、蓮塘、鵝塘、沙田等鄉鎮均有河源客家聲。
從以上情況看,廣西客家是從廣東遷徙過去的,一部分到了廣西以後,繼續往西遷。從廣東遷去的時間,最早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多數為100年前。豐順縣湯坑石橋村高姓漁民(以鷺鷥捕魚)於清末民初年間,沿東江而西江,到廣西賀州北定居,現有1,000多人。廣西客家主要分佈在靠近廣東的地區,如玉林地區、梧州地區。占總人口20%以上的4個縣(市)皆在這兩個地區。
廣西客家人是指祖籍在粵、閩、贛客家地區,以客家方言為母語並認同於客家歷史、文化的,明、清已在廣西落戶的客家人。木必有本,水必有源。客家人極重視族譜。不懂族譜,就如木無根水無源。他們用譜牒崇先報本,啟裕後昆。據廣東梅州劉、陳、羅、王、宋、刁、朱、何、徐、淩、湯、曾、楊、繆、魏姓氏的族譜記載,這些姓氏,在明末清初都陸續有人從廣東遷入廣西。廣西賀州鄒姓客家人開基祖奇周鄒公在清乾隆二年(1737年)從廣東揭西縣大洋鄉蒼頭村遷來八步涼亭腳。 昭平縣遷入最早的是居北陀、九江、馬江的邱姓人。於清初遷入。嗣後,又有現居樟木林鄉葉姓客家人於同治年間遷入,是八十二世祖葉夢蕃(字郁)的後裔。楊姓是廣東七十六世祖楊文富後裔,而貝姓則是廣東始祖貝順豐之後裔。入籍時間在乾隆至嘉慶年間。
另從地方、史書、族譜、墓碑看,賀州客家人祖先,多來自廣東嘉應州。到賀州較早的當推蓮塘鄧姓。河南淮陽人鄧壁,宋元中期(1086─1093年)任賀州剌史。後在蓮塘天臺山之北麓興建家園,以後其子孫遷蓮塘的螺橋、龍雅、松柏等地,今約六千人。公會鎮的楊姓人次之。楊道生,元末(約1368年前),其祖文昌為廣東嘉應州人,先遷廣西鐘山立宅,後由鐘山的公安遷至賀州公會楊會排。桂嶺張姓開基祖張行遠、張天祿、張文開,分別在乾隆、雍正、咸豐年間由廣東長樂(今五華)遷來。黃興財於清乾隆廿四年由廣東興寧遷來,為八步芳林黃氏開基祖。蓮塘新蓮黃氏開基祖、名威和,於清喜慶廿四年(1819年)從廣東豐順遷來。蓮塘新蓮蘇氏,開基祖蘇日旺,清嘉慶年間由廣東河婆遷來。賀州公會鎮謝氏,原居廣東揭陽河婆,傳至十四代,謝士月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遷至公會定居。賀州薛氏在賀有220年歷史,來自廣東嘉應梓皋村,為薛仁甫之後裔。而仁甫之祖為伯肇,南宋時福建漳州遷至潮州海陽(潮安),歷8代後遷嘉應州。
在乾隆15年由陸川知縣李嶠作序的廣西陸川呂氏族譜中記載:「自太德祖宦遊入閩,遂家以汀州府上杭縣官田村。迨明成化16年(1480年)始祖遷善公(呂嵩)乃徙居陸川順安堡栗木村,後修名官田,示不忘本也」。維時兄弟叔侄三人,占籍茲地。現兩廣南路8個縣均有其後代,僅陸川呂氏就有5萬餘人。
博白朱氏族譜記:「朱家始祖洪珍公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江西安遠縣東世街瓦子巷遷來」。平南縣大鵬山區李氏,其開山祖必登公,從福建龍岩遷至廣東梅州,又從梅州遷至平南。上述狀況說明:「廣西的客家人主要來自閩西龍岩、廣東梅州、江西贛州,即中國客家人共同的搖籃:閩粵贛三邊地區。尤以廣東為多,遷桂時間多在明末清初。南遷定居在閩、贛、湘、粵的客家人,到了明清交替之際,清兵入關,清王朝統一了全國,在清初民族壓迫之下,漢族南遷熱潮再起」。
博白朱氏族譜記:「朱家始祖洪珍公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江西安遠縣東世街瓦子巷遷來」。平南縣大鵬山區李氏,其開山祖必登公,從福建龍岩遷至廣東梅州,又從梅州遷至平南。上述狀況說明:「廣西的客家人主要來自閩西龍岩、廣東梅州、江西贛州,即中國客家人共同的搖籃:閩粵贛三邊地區。尤以廣東為多,遷桂時間多在明末清初。南遷定居在閩、贛、湘、粵的客家人,到了明清交替之際,清兵入關,清王朝統一了全國,在清初民族壓迫之下,漢族南遷熱潮再起」。
一方面許多客家人隨抗清軍遷移南方各地;二是先期南遷的客家人文化素養較高並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加之客家人內部人口的繁衍,人多地少,謀生困難,需向外發展;三是由於當時中國人與外界接觸增多,久居沿海,便有捷足先登向海外發展的條件,於是,就出現向南方各地和海外謀生的熱潮。有的向內陸發展,有的則跨海到了臺灣、海南島、東南亞。
這時就有廣東的客家人遷入廣西的武宣、馬平(今柳州)、桂平、平南、陸川、貴縣、賀縣、藤縣。到了清朝乾隆嘉慶以後,廣東臺山、開平、四會一帶客家人因人多地少,遂向土著租賃。過有幾年因客家人善經營,便由租賃轉為收購,引起土著的不滿,咸豐六年(1856年)便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廣東西路土客鬥案』。在相持十二年之久的爭鬥中,雙方死傷散亡約五十至六十萬人,直至同治六年(1867年)廣東巡撫蔣益澧,始議令土客聯和,劃赤溪一廳,互易田地。赤溪土地貧瘠,難以解決客家人的生計,官方便撥款廿萬兩,加上地方自籌的資金,分給客家成年者每人八兩,未成年者每人四兩,客戶發執照一份,讓他們到高州、雷州、欽廉墾荒,於是大批客家人或循水路沿南流江和西江入桂,或沿陸路交通線入桂。到民國時期,廣西的信都、賀縣、鐘山、平樂、陽朔、修仁、榴江、三江、中渡、融縣、宣北、南丹、鳳山、東蘭、河池、羅城、柳城、荔浦、蒙山、昭平、梧州、平南、武宣、貴縣、象縣、桂平、興北、北流、藤縣、郁林、陸川、博白、橫縣、來賓、遷江、永淳、宜山、柳州、隆山、那馬、武鳴、崇善、寧明、明江、綏淥等45個縣,均有客家人分佈。
這時就有廣東的客家人遷入廣西的武宣、馬平(今柳州)、桂平、平南、陸川、貴縣、賀縣、藤縣。到了清朝乾隆嘉慶以後,廣東臺山、開平、四會一帶客家人因人多地少,遂向土著租賃。過有幾年因客家人善經營,便由租賃轉為收購,引起土著的不滿,咸豐六年(1856年)便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廣東西路土客鬥案』。在相持十二年之久的爭鬥中,雙方死傷散亡約五十至六十萬人,直至同治六年(1867年)廣東巡撫蔣益澧,始議令土客聯和,劃赤溪一廳,互易田地。赤溪土地貧瘠,難以解決客家人的生計,官方便撥款廿萬兩,加上地方自籌的資金,分給客家成年者每人八兩,未成年者每人四兩,客戶發執照一份,讓他們到高州、雷州、欽廉墾荒,於是大批客家人或循水路沿南流江和西江入桂,或沿陸路交通線入桂。到民國時期,廣西的信都、賀縣、鐘山、平樂、陽朔、修仁、榴江、三江、中渡、融縣、宣北、南丹、鳳山、東蘭、河池、羅城、柳城、荔浦、蒙山、昭平、梧州、平南、武宣、貴縣、象縣、桂平、興北、北流、藤縣、郁林、陸川、博白、橫縣、來賓、遷江、永淳、宜山、柳州、隆山、那馬、武鳴、崇善、寧明、明江、綏淥等45個縣,均有客家人分佈。
中華民族的形成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客家這一民系的出現和發展既沒有游離於整個民族之外,又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客家人形成的特點有四:1.躲避戰亂,尤其是民族間的戰亂;2.家族親友的血緣聯繫;3.自立更生,勇於謀生;4.因背井離鄉而格外重視祖先的語言和文化傳統。慎終追遠,求本尋根。綜觀廣西客家人的祖先,他們也多是為了躲避戰亂,帶著祖宗牌位、宗族譜牒、圖書典籍、生產工具為尋求新的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合族舉邑而遷的。[201712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