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印尼客家對當地繁榮貢獻卓著

印尼客家對當地繁榮貢獻卓著

江彥震

印尼素有“千島之國”的美譽,人口有2億多人,其中華人約1,700多萬人,客家人約占一半。印尼的客家人分佈地區很廣,其主要居住地為爪哇的雅加達、三寶瓏、泗水、萬隆;蘇門答臘的占碑、巴領旁、棉蘭;婆羅洲的坤甸、山口洋;蘇拉威西的孟加錫;摩鹿加群島的安汶、邦加;勿裡洞以及帝汶島東部。他們在印尼城鎮普遍以經商為主,其中以雜貨、煙酒、皮鞋、首飾、縫衣、藥材等業為最多;此外在鄉村及種植場裡則以種植樹膠、椰子、煙草為多;而勿裡洞及邦加的客家人則多以開採錫礦為主。
印尼華僑、華人對當地產生深遠影響,而且在全世界引人矚目,被稱為華僑在海外一大創舉的,是梅州籍客家人羅芳伯在加里曼丹於18世紀中葉創建的“蘭芳公司”(蘭芳共和國),是規模最大、管理最嚴、時間最長的從事採礦業等方面的組織管理機構。客家人的社團也很多,大的有吳能彬領導的客家總公會,黃德新領導的印尼梅州會館,黃傑靈領導的客屬聯誼會。印尼華人的歷史大概有千年以上。印尼的繁榮是和華僑華人的努力及血汗分不開的。
印尼是東南亞華人最多的地區,有人煙的地方,就有華人,其中就有不少客家人,其分佈的地區很廣。客家人為繁榮城鄉之間的經濟交流起了積極性的作用。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是東南亞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人口有兩億多,由兩百多個族群所組成,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其中華族就擁有一千多萬人,是印尼第三大族群,僅次於爪哇族和巽達族,而客家人大概擁有七八百萬人(未有正式官方統計數字),這些客家人分佈的地區很廣,有人形容:有人煙的地區、就有客家人。以下就幾個有代表性的客家人生活的地區,分述如下:
「西加里曼丹島」(舊稱西婆羅洲),其海岸線長達三四百公里,經過幾十個大小城市,其中一叫“百富院”的小鎮上,有一座橋是兩種客家話的分水嶺,橋向坤甸市的一邊是講坤甸式的梅縣等地區的客家話,橋向山口洋市的另一邊開始直至三發縣等都講陸豐人的客家話。坤甸市是西加島的首府,卡江以東是老埠頭,卡江以西是新埠頭,分為兩個地區,而老埠頭幾乎全講潮洲話,就連客家人也不例外,相反的在新埠所聽到的都是坤甸式的客家話。
離開坤甸,沿卡江流域上行,幾百公里長的兩岸有大小十幾個城市,居住在這一帶的華人,大概90%是客家人,都講坤甸式的客家話。這些客家人,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土生土長,但還能一直保留著自己祖籍的母親話,真是難能可貴。住在城市裏的客家人都從商做生意,經營土產出口,開雜貨店、金鋪、鞋業、小五金兼建築原料等,而住在鄉下的客家人都以務農、割橡膠、管理椰園等為主,對西加的椰幹,橡膠、木材等出口作出了不小的貢獻,為印尼增加了不少的外匯收入。1778年,羅芳伯鄉賢被封為西婆洲王,自稱為“大唐客長”,他是梅縣人,為客家人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光輝的歷史一頁。
「邦加」、「勿裡洞島」也是客家人密集的地區,邦加的客家人講的是陸豐客家話,和山口洋市的陸豐客家話完全相同,雖然其中因地區不同有極小部分的差異,而勿裡洞的客家話也與坤甸的客家話相似。在「蘇門達臘島」的棉蘭市,也有不少的客家人,可是卻聽不到客家話,原來客家人都跟著福建人講閩南話。這和臺灣的客家人也講閩南話非常相似。而在蘇北的亞齊地區卻又不同了,這裏的客家人居多,福建人也跟著講客家話。
「爪哇島」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這裏也有不少的客家人,祖籍都是來自梅縣、大埔、蕉嶺、永定、平遠、淞口、惠陽和上杭等,從“唐山”來的客家人,至今還能講一回流利的家鄉話,可是,兩代或三代以上土生土長的客家後代,大多數都講當地的“本地話”,如東爪哇和中爪哇地區,他們在家裏或社交時都講爪哇話,而西爪哇講的巽達話。在雅加達是講柏大維話。1966年到2000年的三十多年裡,印尼政府關閉了所有的華文學校,還明文規定所有華文書刊都不准進口,甚至還把華文當毒品一樣看待,所以現在三四十歲的華人都不懂中文,五六十歲的中老年華人大多數還受過華文教育,還能看、能講華語,他們都非常擔憂,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在印尼將面臨失傳,又如何去繼承客家精神和弘揚客家文化?
「邦加島」有30%-50%的人口都是客家人,他們的島上主要產錫礦,所以當年去到那邊的華人,幾乎全部都是挖礦的工人。早期客家人到印尼不算移民,而是「移工」。他們離開中國主要是到東南亞找工作、討生活,很多人來到邦加島,都是幫荷蘭人挖礦。這中間還有個角色是仲介,所以他們其實每個月的薪水,都要被仲介抽成。很多人可能非常辛苦地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最後卻只買得起回家的船票,買不起的人就只能繼續工作,因此時間越拉越長,最後才在當地落戶,開始做一些買賣。
印尼客屬總公會主席吳能彬說,中華會館這種制度,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遵從孫文的三民主義,在印尼各地的據點都非常重要,所以會館的地位不只是個學校,還是革命重要的支柱,這些海外的僑民是革命的財源。
他們雖然會教導大家受教育,但其實還傾向於教導「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所以當時這些僑民的父執輩會有很強的意念,就是要「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不過後來國共內戰,在中國分裂之後,所有的中華會館也分成兩派勢力,有一部分的人支持毛澤東,另外一部份的人則是選擇追隨蔣介石。
印尼是美麗的島國,也是炎黃子孫最早來開發的地區之一。據史料記載,西元九世紀時就有華人在蘇門答臘定居,印尼的華人和客家人,現在與印尼民族已經融為一體,他們團結奮鬥,共同為印尼的繁榮進步,為發展中印友好關係作出重要的貢獻。
2000年初,印尼通過總統第6號決定書,撤銷了對印尼華人的宗教、信仰、風俗及習慣的禁令,從那以後,印尼的中華文化正在逐步復蘇。在印尼的客屬社團紛紛恢復活動,並且新成立了「雅加達客屬公會」、「客屬聯誼總會」等眾多客屬社團,還多次邀請龍岩、梅州等地的山歌劇團、漢劇團等文化團體前往演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七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就選擇在印尼舉行。時任印尼副總統的哈茲在會上致辭說:「據我瞭解,印尼的客家人占了華人的一半,我更願意稱印尼的華族為印尼民族。印尼獨立以來,華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在經濟、教育還是在文化等方面。」
華裔印度尼西亞人(印尼語:Tionghoa-Indonesia)是指居住於或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華人,源自於過去數百年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華裔印尼人擁有不同的祖籍地、移民時間,分布於印尼不同的地區。根據研究,華裔印尼人大多來自於中國的南方省份,如福建、海南、廣東。
總的來說,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三次向東南亞的移民潮。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5世紀,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第二次是鴉片戰爭前後,第三次是二十世紀前半葉。前兩次進入印度尼西亞的移民通過聯姻或逐漸被同化後變成了creolisedhuan-na(番仔),被稱作峇峇娘惹。而最後一次的移民因為還保留着中華文化,被稱作新客(Cina Totok)。
大多數的移民是勞工或從事貿易的商人。在荷蘭的殖民政策下這些中國移民很難獲得土地,加里曼丹(舊為婆羅洲)西部是唯一一個有相對大量中國農民的地區。華裔印尼人大多分布於城市如雅加達、泗水、棉蘭、北乾巴魯、三寶瓏、坤甸(龐提納克)、錫江(馬卡薩)、巨港、萬隆及邦加檳港等。
印尼語稱中國為TiongkokTionghoa,即源自閩南語「中國」、「中華」發音。
20世紀下半葉,印度尼西亞華人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開始移民到較工業化的西方國家。雖然這些移居國外的華人在擁有祖先留的資產,但他們往往沒繼承;這一趨勢一直延續至今。
澳大利亞的政治家James Jupp AM於澳大利亞人口百科全書估計,1990年代後期生活在澳大利亞的30,000多名印度尼西亞移民中有一半是印度尼西亞華人,且已經融入其他華人社群。在紐西蘭,許多印度尼西亞華人移民居住在奧克蘭郊區,有些為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後來此尋求庇護,其中三分之二有居留權。澳大利亞學者Charles Coppel相信印度尼西亞華人為構成居住在香港的海外歸僑的一大群體。2000年生活在美國的57,000名印度尼西亞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估計為印度尼西亞華人。在南加州,居住在該地區的印度尼西亞裔美國人中有60%有華人血統。移民美國的印度尼西亞華人通常在印尼生活了幾代,並與印尼當地民族(pribumi)通婚。在加拿大,只有少數印度尼西亞華人移民說閩南話、客家話、潮州話等。雖然有華人家庭恢復傳統文化,但華人移民在加拿大出生的後代往往不願意學習印尼語或漢語。










絕大多數的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母語都不是漢語普通話(mandarin),因為他們的祖先都是中國南方漢人,而他們主要使用的是這四種漢語:泉漳閩南語(福建話)、客家話、粵語和潮州話,除此之外潮州籍華人的潮汕話與泉漳閩南話能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在1982年時,針對2百萬個印度尼西亞華人的語言的使用調查:1,100,000人使用閩南語系方言(泉漳閩南話和潮州話);640,000人使用客家話;18萬人使用粵語;使用閩東話(包含福州話)有20,000人。此外,有估計有20,000華人使用印尼語的不同方言。由於新指令禁止印度尼西亞華人使用漢語(泉漳話、客家話、潮州話等),許多居住在首都雅加達和爪哇島其他省分的華人漢語能力普遍不佳,但居住在非爪哇島城市的華人,特別是在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的華人,可以流利的使用漢語(泉漳話、客家話、潮州話等)。[201802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