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以古屋聞名的新屋鄉

以古屋聞名的新屋鄉
江彥震
新屋鄉雖以「新屋」為名,卻以古屋聞名,令人好奇,而新屋鄉最值得稱道的地理景觀特色應該是綠野平疇的「魚米之鄉」。新屋鄉位於桃園縣的西側邊陲,屬於濱海的鄉鎮,其北邊為觀音鄉,東北為中壢市、平鎮市,南邊與楊梅鎮,西南則與新竹縣的湖口鄉、新豐鄉接壤,西臨臺灣海峽。也就是三面陸地與其他鄉鎮為鄰,一面靠海。鄉內有社子溪、蚵間溪,都是短淺的小溪,平時潺潺流水,颱風時則溪水暴漲,甚至成災。全鄉約略成長方形,東西長12公里,南北寬8公里,面積84.9平方公里。
全鄉人口約四萬九千多人,90%是客家人,行政區劃分為23村,其中6個村濱臨臺灣海峽。全鄉的學校有高職1所,國中14所。新屋鄉可以說是典型的農業鄉,耕地面積有62百公頃,亦為全省最大的農業鄉鎮。勤儉治家的客家鄉親,辛勤耕耘生產很多具有特色的農產作物,尤其,客家人文景觀以及生態資源豐富,極具發展觀光事業的條件,為全縣最有開發潛力的鄉鎮。
也由於新屋鄉地靈而人傑,人才輩出。94年代表民進黨競選臺灣第一大縣─台北縣縣長的羅文嘉,即是來自新屋的青年才俊。國民黨組發會副主委羅森棟、中國時報前副社長胡鴻仁、名建築師沈國皓、名骨科醫師陳博光博士、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副館長范佐雙、名記者兼作家《藍天再現》的作者,曾任中廣公司總經理、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的李建榮、台北市桃園縣同鄉會前理事長葉斯平等等都是新屋人,其他在各行各業傑出表現者,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根據縣誌記載,清康熙40年(1701年),化番衛阿貴首先來此開墾。至康熙58年有福建泉州人連蔡盛等亦至此開墾,並與附近番社交易,日漸形成熱鬧街道。現今的社子村即是當年原住民番社,筆者老家「番婆坟」就是埋葬番女之地;「醮壇坡」即為打醮祭壇之處。之後,廣東陸豐人徐立鵬、徐理壽、徐錦宗、黃君泰、黃海元、張阿春等人,在開墾竹北二堡時,新屋鄉即屬此轄區。隨後,廣東鎮平人巫廷政,福建同安人曾國詰、歐天送,南安人曾六,惠安人楊夢樵等陸續開墾崁頭屋(今永安村)、蠔殼港(後改蚵殼港,今屬蚵間村)一帶的濱海地區。崁頭屋港即今之永安漁港自古即係良好的貿易港及漁港,對本鄉的發展,在過去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福州、廈門、汕頭之商船,常載運杉木、牛骨、布匹等物來此交易。
直到乾隆初年,廣東凌豐人羅允玉,海豐人范文質之五子相繼渡海來臺,向內陸開墾,家口逐漸增多,羅家居住大溪漧一帶發展,范姜氏於東勢(今東明村)一帶居住,後因番人出草,多人慘遭殺害,又因不敷居住,乃於現今新屋的地方,新建房屋,分而居之,鄉人稱之為「新屋」,以後遂成為庄名及今之鄉名。
日據時期,地方機關數次變遷,至民國九年,臺灣地方機關改正,施行市街庄制,依府令廢止大坡、新屋兩區役場合併設置「新屋庄役場」,至民國34年八月,臺灣光復改為新屋鄉,同年十月二十五日成立新屋鄉公所至今。
從縱貫臺灣南北的中山高速公路新屋交流道下,銜接縣道114線直達新屋,一路上映入眼簾的景色均為綠野平疇的農村風貌,客家傳統民俗風情是新屋鄉的一大特色。新屋鄉以往是一個淳樸寧靜的農村,自新屋鄉休閒農漁園區開園後,從此熱鬧起來,不僅遊客多了,更使得經營休閒農業的農民收入增加,農村經濟也跟著活絡起來。
新屋鄉是南桃園最早開發的地方,住民大多以務農為生,農產品以稻米為大宗,水果次之。目前農田均改以機械化耕作,是全縣最大的米倉。而新屋的鵝肉,更是肉質肥美,遠近馳名。新屋鄉傑出農民近年研發出具有獨特風味的「新屋芋香米」,米粒光澤透明,腹白稍多,黏彈性佳,有類似芋頭的香味,濃郁宜人,口感亦佳,食味優良,逐漸受到一般家庭主婦的青睞,行情看翹。其他的農產品有新屋吉園圃蔬菜、花卉、陸穀米系列、巧好有機米、西瓜、耕心園有機蔬菜、客家米食、糙米茶、青菜湯、仙草茶包、老仙草、仙蜜果露、果醬、火龍果冰、蓮花系列產品、桑椹果露、甘藷、及蕃茄等優質農產品。
笨港村天后宮,係於清道光6(1826)由北港朝天宮分香媽祖神像奉祀迄今有 180多年歷史,初始53只建一小廟;取名聖母祠,並籌有三甲餘水田,作為該祠的維護管理費用。至清光緒4年,由黃吳水等30人各出榖一石做基金,因媽祖係由朝天宮分香而來,故稱為天后宮;民國46年改建,民國73年重建。天后宮之銅鑄媽祖神像,於民國88年起造,民國91年完工,高100台尺,重120噸,為全省最高之青銅媽祖神像。開光時,因太高太大,道長無法直接開光點眼,遂改用青銅鏡,面向神像,硃砂筆以投射方式為媽祖開光點眼,儀式特殊而罕見!媽祖神像矗立於永安漁港附近,守護著出海作業漁民的安全,媽祖神像已成為新屋鄉之新地標。
其他旅遊景點有永安漁港、蚵間風景區,其間綠色隧道,沿海防風林,林投樹,棲息各種鳥類,是最佳賞鳥區。九斗休閒農場是典型的客家農村。最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的三級古蹟─「范姜古屋」。
古樸的范姜古厝,不僅是新屋鄉開發史的見證,更是范姜家族的精神象徵。范姜是複姓,不但大陸少見,臺灣僅有,卻發源在新屋鄉,目前家族人口有六千多人,大多數居住在新屋鄉,其次中壢、平鎮、楊梅等客家地區。探索范姜姓氏的由來,要追究到清初,廣東惠州府陸豐縣有位婦人雷氏,因丈夫范集景早逝,無力撫養孤子范文質,於是再嫁姜同英為妻,范文質長大成人後,為感念繼父的養育之恩,將其五個孩子均冠上范姜複姓,是為范姜姓氏的起源。
清乾隆元年(1736年),范文質二子范姜殿高隻身來臺,先到新屋鄉上庄子築屋暫居,再領四兄弟來臺墾拓,後來遷到祖堂現址。咸豐5年(1854年)開始興建范姜祖堂,當時只建前堂部份,附近民眾指此為「起新屋」,此亦為今之「新屋鄉」名之由來。日明治39年(1906年)族人回到廣東陸豐老家請來祖先牌位奉祀,並於明治44年(1911年)增築後堂,翌年完成後將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范姜祖堂是一棟具有客家樸實特色的建築,整體建築呈口字形,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中央,其內擺設莊嚴肅穆,前堂與後堂中間的內天井,是族人祭祖的空間,兩側開放式的橫屋供奉觀世音菩薩與伯公,是宗祠中相當少見的情形。此即為新屋鄉聞名於世的「范姜古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