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客家的五次大遷徙

                                          客家的五次大遷徙

        江彥震

從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根據語言學家考證,客語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與舊中原類似。
據族譜和史冊所記載,多數客家人係在宋靖康之變後遷居到南方的中原人,他們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子。這些中原男子與當地的越女通婚,後代繼承了父輩的姓氏和儒家文化,也繼承了百越的風俗,所以客家話具有宋代漢語及百越語的特點。
歷史學者羅香林研究指出,因北方的動亂不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移,客家人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可分五個時期:
第一次大遷徙:在西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胡騎縱橫,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先民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迫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宋朝王室,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還有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及西康的會理。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以後,因受土客械鬥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台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的到海南島。
文獻記載,閩粵客向臺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明末清初,鄭成功在把荷蘭趕出臺灣之後,又把這裡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臺灣,而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隨之進入臺灣。不過,最早來臺的客家人,雖是跟隨鄭成功的部隊入臺,但人數並不多,明鄭覆亡後,大多被清廷遣回原籍,對臺灣的開拓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接著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臺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禁絕更嚴,因此客家人較大規模的移民,則是清康熙中葉以後的事了。
客家人大批來臺,大約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軍平定臺灣以後,在此之前流寓臺灣而無妻室產業者,多被遣回原籍,加以清廷接受施琅的建議,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頒布渡臺禁令,嚴格限制潮州府、惠州府人渡臺。但客家人迫於生計,冒險從梅州、汀州、漳州而來者仍多,遍布臺灣各地,參與開發臺灣的行列。
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撤守臺灣,又有上百萬來自其他各省的軍隊、公務員和平民百姓即所謂外省人,隨著國民政府渡海來台。其中亦有部份被稱為外省客家人來臺定居落戶。
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遷播的同時,又基於國內政治,經濟和家庭等原因,從南宋末年以來的七百餘年間,各地客家人先後分別由廈門、汕頭、廣州、海口、虎門、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家沖等港口乘船,冒險到達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北美洲。 現在客家後裔已遍及五大洲的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正所謂凡海水所到之處,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經過1600多年的發展,估計國內外客家人總數已達一億二千多萬︰分布在中國大陸17個省,180多個縣市,港澳台地區,散居在海外84個國家和地區。因此客家人被譽為日不落族[970220]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