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臺灣客家義民信仰重鎮─新埔

臺灣客家義民信仰重鎮─新埔
江彥震
新埔鎮位於新竹縣東北方,東接關西鎮,西臨竹北市,南接芎林鄉,北接湖口、楊梅、龍潭等鄉市,東西長約16公里,南北寬10公里有餘。全鎮面積72.19平方公里,人口約34,000餘人,居民以客家為主體。其地勢位在店子湖台地南側,山多平原少,主要為丘陵地形,北部丘陵重疊,接連湖口高地,霄裡溪與鳳山溪匯流於此,南有關西山脈,西走至犁頭山而止,四圍青山環繞。
地理上被自東而來的鳳山溪和自東北方向匯流的霄裡溪所貫穿。鳳山溪全長45.45公里,為新竹縣第二大河,流域面積廣達250.1平方公里,主流發源於新竹縣尖石鄉那結山,向西流經尖石、關西、新埔、湖口與竹北市,於新埔附近匯入支流霄裡溪,流經新埔的距離約為全長的十分之一。
鳳山溪上游自關西而下,形成寬約一點五公里至二點五公里之狹小平地。南緣凹凸不平的丘陵凹陷處,當地人依地形群聚而居,形成特殊的「窩湖」聚落景觀。鎮上主要的聚落沿著溪谷的河階地往東西兩側發展,在狹小的沖積平原聚集成街。
支流霄裡溪發源於上游店子湖附近,經三洽水、下伯公、大茅埔、照門、四座屋等村落,流域多屬山丘地帶,流長約16公里,流域面積約52.4平方公里。霄裡溪沿線景色優美,傳統田產業景觀搭配溪川河岸,為新埔鎮典型的農村風貌,新埔人稱「霄裡坑」。
新埔鎮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溫度攝氏21.3度,七、八月溫度較高,月均溫度為攝氏28.127.6度。二月份氣溫最低,均溫約為攝氏13度。其氣候乾燥少雨,年雨量約2,322公釐,其中二月至九月為雨季降雨量較多,十月至翌年一月雨量較少為旱季。乾濕季節並不明顯,因濕氣重,雖狂風不止,空氣亦不致乾燥。一至四月及十至十二月,雲層最多。年總蒸發量1,041公釐,較年雨量少,而一年中僅十月份之月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因此灌溉水,不虞缺乏。
新竹的季風指數是西部各縣市中最高的,所以有「風城」之稱,與其地理位置有密切關聯,因為新竹距離台灣海峽對岸的福建平潭最窄之處僅有150公里,在峽道最窄處風速會加強,尤其是東北季風季節最明顯,地方人士又稱之為「九降風」。「九降風」一詞最早出現於清康熙33年的「台灣府志」卷七風土志,文中稱「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俗稱為九降風」,「九降」之名與九月起風有關,名稱出現迄今已300餘年,「九降風」速度每秒可達20公尺。強勁的九降風造就了新竹米粉、新埔柿餅、新竹漁港風箏、港南海域風帆運動,更讓新竹市成為島內第一個與台電簽訂興建風力發電廠的地方政府。
新埔舊稱「吧哩嘓」,原為平埔族打獵的荒埔。根據記載,漢人最早開墾新埔地區是在雍正年間,來自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嘉應州鎮平縣、潮州饒平等地移民陸續入墾竹塹東北之吧哩嘓地帶。由於新埔地區原本即為平埔族竹塹社人之居地,因而早期漢人在新埔並未有大規模的開墾,只有為數不多的零星移入。乾隆12年(1747年)竹塹社人因水患之故,在土目衛阿貴和錢子白率領之下整族遷移,入墾新埔地區。乾隆31年(1766年),陳石生等開闢枋寮圳,灌溉田地範圍包括三角埔(今新民里)、窩口(今南平里)、枋寮一帶。
到了乾隆49年(1784年),有來自陸豐及鎮平的粵籍移民聚落,開始稱此地為「新埔庄」,產生商業活動,逐漸形成小市集,這也是文獻上正式出現「新埔莊」的名稱,之前僅見吧哩嘓及枋寮莊。乾隆56年(1791年),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在新埔地區大規模招佃,欲前往鹹菜甕(今關西鎮)開墾。
到了19世紀初期的清嘉慶年間,新埔街庄已經成為米、蔗糖、茶葉和樟腦等重要農產品的集散地,從大陸陸豐所引進的椪柑亦從此時開始種植,也成為新埔柑橘歷史的最早起源。19世紀中葉,新埔的商業發展到達頂峰,著名的新埔六大商號-天順號、義利號、錦勝號、興隆號、金和號、黃元和均已成形。光緒15年(1889年)新埔地區在行政上被劃歸為竹北二堡下的「新埔街」,當時的竹北二堡行政區範疇包括今日的竹北、新埔、湖口、新豐、六家、竹東,然僅有新埔與竹東稱「街」(竹東當時稱為「樹杞林街」),其他的地區只稱作「庄」,可見新埔當年的開發繁榮。
在產業發展上,新埔鎮一級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目前仍有將近七成的農業人口,耕地面積佔全鎮面積的六成。現今農產以稻米、茶葉、柑橘、水梨、柿、草莓、蓮藕、蔬菜為大宗。新埔向來以水梨和柿子生產聞名,新埔梨生產面積約400公頃,分佈於南平、北平、旱坑、照門、九芎湖、箭竹窩等地,後引進嫁接梨高接技術,品種有幸水、豐水、新興、4029蜜雪梨、黃金梨等。新埔鎮得天獨厚的丘陵地型,配合乾燥少雨的氣候以及每年九至十二月的九降風,自然的地理及天候條件,符合柿餅製作過程曝曬、乾燥及脫水等要件,因此新埔鎮所生產的柿餅特別香Q好吃,遠近馳名。
而二級產業主要是以60年代以來所興辦的製造業工廠為主。而休閒觀光產業的風行,帶動了新埔鎮三級產業的發展,主要是以零售餐飲、休閒觀光農園為主,近年新埔極力發展精緻觀光農業,這些聚落也逐漸發展出各具特色的農遊點,如九芎湖、箭竹窩等休閒農場,農業發展未來將結合地方文化走向生態保育與觀光發展並重的方向。
清乾隆年間,廣東省饒平縣人林皓流移墾台灣,定居新埔的枋寮庄,並在今義民廟東一公里處興建大宅 「西河堂」公廳。清代這裡是合法販賣鴉片煙的地方,所以本地人多稱之為「菸店」。 林皓流生了六個兒子傳下六房子孫,故其後代以「林六合」為名成立祭祀公業;西河堂公廳為「祭祀公業林六合」派下公廳,現所見外貌為昭和3年(1928年)所重建,格局屬「一堂六橫」的大型三合院。義民廟中元祭典每逢輪值枋寮聯庄時,即由「林六合」公號擔任值年總盧主。
西河堂公廳是一座具有濃厚客家風格的建築,不論是水車堵上的泥塑、正廳牆上的書畫、彩繪,都透露著濃厚的警世或教育意義。此外,正廳神桌下的「龍神香位」、院牆上的「天公爐」,也都是客家建築特有的習俗。另外,西河堂正廳屋脊上有一組罕見的泥塑「吉星閣」,象徵著居住在這裡的子孫將永遠繁衍下去。「吉星高照」,這是全省古屋很少看到的。不過很可惜的是西河堂公廳即將拆除改建,這些深具特色的裝飾物恐將面臨消失的命運。西河堂前方有大片蓮花田,是夏天賞蓮的好去處,蓮田主人製做的蓮子冰,口感獨特,值得一嚐。
林爽文祖籍福建漳州,清乾隆中期移墾彰化大里杙(今台中大里),乾隆51年(1786年)11月,起兵反清,因南部有天地會的莊大田,北部有王作的配合,聲勢浩大,淡水廳同知程峻被困自殺,竹塹巡檢張芝馨戰死,短短一個多月,全台三分之二地區淪入其手中,清廷極為震驚,先後派遣著名戰將來台,但仍無法敉平。王作佔領新竹之後,被林爽文封為征北大元帥,坐鎮竹塹城,竹塹城居民痛苦不堪。
竹北的六家庄及新埔因物產豐富,也成為叛軍覬覦的目標,於是竹塹城及六家、新埔地區居民紛紛籌組義勇軍對抗,其中新埔六家地區的客家人和平埔族,共同組成了一支1,300多人的「義民軍」,協助朝廷對抗王作,義民軍先攻克金山面,再陸續收復竹塹地區。乾隆52年福康安率領大軍渡台圍剿林爽文,義民軍也南下協助,至53年春,林爽文被捕,亂事始告平息。
義民軍在對抗王作叛軍過程中犧牲慘重,事後新埔地區望族僱用牛車沿戰場路線將曝屍荒野的義民軍屍骨收集了將近三百具,擬運回大湖口地區安葬,但據傳牛車越過犁頭山後牛即不肯再走,眾人乃擲茭卜得義軍同意後安葬於今枋寮山坡,即今之廟後方之「義民總塚」,並在墓前建廟,乾隆55年(1790年)落成,稱「義民廟」。後因地方官府將義民軍保衛鄉土義無反顧之事蹟上奏朝廷,乾隆皇帝於是頒聖旨『褒忠』,表揚義勇軍忠義精神,故又稱「褒忠亭」。
同治元年(1862年),漳州籍戴萬生同樣又在彰化宣佈反清,新埔地區客家人再度組成義民軍,協助官府平亂,此次戰役犧牲之義軍較少,運回之遺骸約六、七十具,安葬於總塚東側,稱為「義民附塚」。「義民廟」建廟之後,信徒陸續捐贈水田給廟方,稱「義民田」, 故迄今義民廟仍為全省擁有最多不動產的寺廟。光緒21年(1895年),日軍攻台,義民廟毀於戰火,直到1904年才又重建完成。不過今日所見外貌,是1971年再度重修完成的。
每年農曆71820日是義民廟舉辦中元祭典的日子,祭典由桃竹地區十五聯庄信徒輪流舉辦,因十五年才輪值一次,每個祭典區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把祭典活動辦得轟轟烈烈、熱鬧滾滾,成為台灣三大著名廟會活動之一。祭典活動除了以全省最大規模的「豬羊大賽」著稱之外,還有免費供應信徒「食糖粥」,以及特殊的「奉飯」儀式,都是有別於其它寺廟。此外,義民廟並在竹北市創辦一所「義民中學」,有高中、高職及國中部,造就了無數人才。義民廟歷經兩百多年,成為台灣客家的「義民信仰和精神中心」。
清乾隆20年(1755年),廣東人劉學悟(延轉)隨母親渡海來台,移墾新竹香山地區。1781年又從香山移居新埔上枋寮現址,並起造新宅。1928年因子孫眾多不敷居住,乃改建成今所見前後兩堂、左右各三棟橫屋的擴大型四合院,稱「雙堂屋」。 雙堂屋為新竹地區規模最龐大的傳統客家農宅,規模龐大但外觀樸實,沒有雕樑畫棟。全盛時期共有99間,其空間機能完全配合農村生活的需求,譬如正廳前為了祭祖時能容納眾多子孫,設置了「大天井 」及廂廊;護龍之間設置了小天井及「過水門」,每個住戶可以保有自己隱私;前堂外為了農忙時期曬榖方便,設置了兩個廣場(禾埕);為了日常用水方便,宅前宅後設了數個水井等等。
雙堂屋現為國家三級古蹟,2002年因年久失修,乃由內政部撥款五千多萬,按原貌重修,次年竣工。走進禾埕,廳堂大門上「鐵漢家聲」 四個大字,這是因劉家老祖先宋朝時代的劉安世,擔任朝廷諫官,正直無私不畏權勢,因得罪宰相蔡京而被放逐至嶺南,蘇東坡稱之為「鐵漢」。 屋後有劉家祖塔,稱「瑞閣園」(為紀念來台祖劉學悟之父劉瑞閣),為旅美建築師李澤礎設計,造型特殊,全省唯一。每年清明節,旅居外地子孫一千多人都會回來掃墓,規模盛大亦屬罕見。
位於中正路上的「天主堂」,在這個傳統客家鎮上,是很不一樣的西洋式建築物,這個是西班牙桑朗度神父於1955年所建的。天主堂是西班牙式建築,座落於民生街和中正路交叉口。粉色系的牆面,夾在傳統和現代建築中竟沒有一點不協調,從牆外往內望去,有一點置身國外的空間錯覺。這間教堂對新舖鎮貢獻良多,它曾為鎮民提供免費的醫療資源,又設有幼稚園和內思高工,為地方作育人才,也同時提高了新埔鎮的知名度。
「廣和宮」位於中正路鬧區,主祀「三山國王」,本地人稱為「王爺宮」,竣工於咸豐10年(1860年),為地方仕紳潘榮光所倡建,廟址是早期新埔街的中心。 光緒21年(1895年)日軍攻台,廣和宮被焚毀,明治35年(1902)才重建完成。大正8(1919)蔡緝光將之擴大規模改建,歷時十年才完成今日所見三進大殿。1986年再度翻修。廣和宮在建築上有一大特色,就是『對場作』,以中軸線為界,左右木雕分別由兩組師傅施工,所以左右的吊筒、雀替、獅座都不太一樣,這是與眾不同的地方![201308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