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世界客屬懇親會創辦人─黃石華


世界客屬懇親會創辦人─黃石華

江彥震

黃石華,1919216日生於廣東省龍川縣金魚鄉馬江村井頭,字行奮,筆名磊、茅舍。昌瑚公裔孫,粵名將黃文(字質彬)公之次子(長子木華),中國名教育家黃麟書之堂弟。母曾氏。九歲失怙、賴生母暨祖父母及後過繼叔父慶宗公,叔母鍾氏教養成人。

黃石華父親黃文氏,初與義兄周南煌參加清末之徵兵營,隸歸李濟琛部,任排長,民國前二年一月送入黃埔陸軍小學第五期受訓,與張發奎、余漢謀、薛岳、李漢魂、陳濟棠、徐景唐、李煦寰等為同期同學,畢業初分發瓊州任連附,後邑人張化如奉陳炯明命組織民軍武裝支隊,自任支隊司令,邀周南煌為副司令兼統領,黃文氏任統領。第一次北伐時黃文氏義兄弟在梅州市梅縣區熊略奉命成立步兵模範團自任團長,周南煌任營長,黃文氏任連長,隨軍北伐歸姚雨平軍長指揮,積功升少校營長後任粵軍獨立第六兵團中校團副(義兄周南煌任團長)。嗣參加護法援閩之役,編入丘耀西縱隊中將司令轄下,當時中華民國先總統蔣公介石任少將督戰官,周南煌任少將副司令,黃文氏任上校統領轄兩營。黃石華父親黃文氏生平慷慨好義,勇敢善戰,後病逝軍次,時黃石華年僅九歲。

黃石華幼年失怙家道中落,以投稿《中學生雜誌》、《東方雜誌》、《生活週刊》賣文完成中學學業。民二十六年參加廣東全省會考,在二十多萬人中名列第三名。時抗日聖戰爆發,十九歲追隨邑人張克明領導東江青年救亡運動,並與友人創辦《龍川日報》、《東江日報》,宣傳抗日救亡。

黃石華先後肄業中央軍醫學校,畢業龍川第一中學及中央政治大學,參加國民政府高等文官考試優等及格。二十四歲任中央部會科長,草擬中央扶植自耕農條例,指導四川北碚扶植自耕農實驗區。二十五歲任甘肅省地政局科長,主持完成甘肅湟惠渠扶植自耕農實驗區。以當時抗戰,全國地方政治均是向老百姓要兵要糧,獨甘肅湟惠渠實驗區是給老百姓。抗戰勝利,甘肅省政府主席正倫,原擬派黃石華為甘肅張液地政實驗縣縣長,奈先生急須回粵省親,未果接受。二十六歲在粵創辦申原棉織廠、民生職業學校、西華中學。二十九歲當選國民大會代表,黃石華前後連任國大代表近四十年,對國家貢獻良多。

黃石華在國內曾任國立西北農業技術專門學校,國立蘭州大學、廣州省立法商學院、廣州國民大學等院校講師、副教授、教授、及中央訓練團西北分團、廣州分團特約講師,著有《我國經濟建設利用外資與自力更生之途徑》、《計劃經濟與民生主義》、《土地政策》、《共產主義理論與批判》。

石華平日熱心社會公益。忠愛國家民族,在海外名重於時。在港曾擔任多個工商機構福利社團重要職位及名譽會長、會長等名義。先後曾任星島日報編輯、商業日報副總經理兼採訪主任,自由報督印人,安生堂藥廠暨置業公司主人,集成圖書公司董事執行經理,大華出版有限公司董事執行經理,華特出版香港公司總經理,華英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世華聯合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治強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保良局總理,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會董事兼宣傳部副部長、部長,香港製藥總商會監督,九龍總商會常務理事兼海外聯絡部主任,中國國術體育總會永遠會長,新興國術會會長,孫中山紀念會會長,中山醫院贊助人,香港華僑總會會長,香港社團首長合議總會會長,香港中區、李鄭屋村等三十五區街坊會會長,龍川同鄉會創辦人兼會長、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香港校友會創辦人、理事長、副會長。

崇正總會永遠會長兼理事長及崇正中小學校監督十餘年,任內完成崇正大廈及中小學建校工作。1971年,舉行崇正總會金禧慶典,召開全球首次客屬懇親代表大會,參加國家、地區達四十九個。 綜觀黃石華生平,致力於文化、教育、出版事業,自強不息,推廣道德倫理,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而服務社會,領導群倫,福國利民之工作,數十年如一日,尤其是擔任香港崇正總會理事長,先後二十餘年,出錢出力,諸多建樹。卻不幸於201625日病逝於香港,享年98歲。黃石華自少崢嶸,展其抱負,成為香港社會中堅,極負眾望之領袖人物,而其公而忘私精神,使人對他留下永恆的崇敬!

黃石華曾說:「國家統一是全球客家人的責任,忘記過去,將個人、黨派恩怨得失放在一邊。兩岸的統一,應該當作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如果稱兩岸不是一個中國,海外華人都會感到心涼。曾國藩、洪秀全、孫中山、毛澤東——客家人營建中國近代史。
  香港崇正總會理事長、全球客屬促進中國統一聯盟主任委員黃石華先生,長期出錢出力孜孜追求國家的統一,以八十多歲的高齡奔走於兩岸三地,受到廣泛的重視和尊重。之前,黃老到北京訪問,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的接見並進行了深入交談。此外,還與名重兩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會面,顯示大陸方面對黃石華先生致力於和平統一之努力的讚賞。

黃石華說,兩岸對「邦聯」、「聯邦」進行商談應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應該為民族的利益而忘記過去一致向前。他回憶說,當年在重慶的時候,以中國地大、人口眾多,就曾經發表不少文章表示中國應實行聯邦制,藉發展各地區區域經濟,藉經濟相互依存,促進國家統一。當時具有相當影響的《三民主義》月刊和孫科先生辦的《民主》半月刊、重慶大公報、時事新報,都在重要版位刊登了他的文章。他當時表達的意思是,中國地大,每一個地區可以根據本區域的經濟、文化、習俗的不同來相對獨立地發展,但是需要一個中央政府;同時在經濟方面以經濟相互依存來促進國家的統一,並最終實現大一統。

黃石華說,他多年前就組織各種團體,如成立「崇正之友會」、「香港創建學會」(其宗旨為研究如何創造真善美社會、建設幸福富強的國家,對兩岸建言獻策,促進大中國和平統一);成立「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團結良心學人、志士以及社會精英;前後舉行二、三十次國是座談,參與的專家學者前後達二、三千人次,最後由黃石華先生歸納出有關國家統一的「十點國是意見」,其中就包括了有關「邦聯制」、「聯邦制」的構想。其實,聯邦制也不一定就是美國式的或者前蘇聯式的,有的中央政府的權力大一些,有的則小一些。美國當年也是從邦聯走向聯邦的,因此兩岸對「邦聯」或者「聯邦」的問題應該加以探討,這是務實而合理的。因此,為了讓兩岸儘快改變僵持狀態,應該尋找突破口。

當然,黃石華也表示,兩岸商談「邦聯」或「聯邦」,「一個中國」的前提是必須有的,無論這個「中國」是概念上的還是虛化的。他在「十點國是意見」中就曾經提出「主權共有」、「治權共享」的概念,大陸和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在臺灣政經界具有影響力的孫運璿、王永慶都認為從「邦聯」走向「聯邦」是合理的選擇。他希望兩岸的領導人都對「邦聯」、「國協」、「聯邦」等問題加以深刻的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剛剛開始的時候,希望大家忘記過去,向前看,將個人、黨派的恩怨得失放在一邊,盡心追求中華民族的發展、繁榮與昌盛。

黃石華同時表示,他年來曾接觸到一些海外及美國的有關中美關係方面的智庫人士,他們也擔心兩岸開戰,這樣美國就很尷尬。那些智庫人物認為兩岸從「邦聯」走向「聯邦」,應該是一個可行的選擇。統一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組成部分。黃石華說,現代化是中國近代多少代人孜孜追求的目標,從清朝的曾國藩的富國強兵之計、康梁的維新運動、太平天國的洪秀全、辛亥革命的孫中山、人民革命的毛澤東和朱德、改革開放的鄧小平,他們都是為了中國的現代化而奮鬥;雖然他們的思想、信仰、途徑、辦法、手段各不相同,但是追求國家和民族現代化的目標是一致的。

他表示,祗有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才能維護民族的興盛和尊嚴。我們現在追求統一,並非僅僅是實現國土的統一,而是應該將重點放在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達致中華民族的振興,這才是所有中國人的宏願。而對於兩岸的統一,應該當作是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過程。黃石華表示,大陸二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得他對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更加有信心。因此更加希望兩岸領導人,在面對事關民族前途的重大問題上,一定要理性地思考和慎重地處理。

黃石華先生是由客家人組成的香港崇正總會的理事長,亦是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的執行長,多年來為加強全球客家人的團結和弘揚客家族群歷史文化、推動客家學的建立、倡導族群與華人經濟研究可謂不遺餘力;同時對兩岸關係研究、大中國和平統一,亦鍥而不捨地努力,因此黃石華先生在全球客家人之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香港嶺南大學為表彰他的貢獻,於2000117日頒授他榮譽法學博士學位;香港名學人曾特設宴祝賀,宴會上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後擔任校長)金耀基院士說,在政治上他最崇敬的是國父孫中山,在社會上客家人中他最敬佩的是黃石華先生。由此可知黃氏在社會上如何受人尊重了。

香港崇正總會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由賴際熙翰林、胡文虎先生和張發奎將軍等人在八十年前所創建,一直都致力於團結海內外客家族群,承繼和弘揚中華民族客家族群歷史文化。黃石華先生多年來也正是以光大客家歷史文化、加強客家族群的團結、提升客家族群的影響為己任。

作為客家族群之著名團體崇正總會的理事長,黃石華先生非常自豪地說,國民黨的元老葉楚傖曾經說過:中國近代史是客家人寫的歷史。因為從清朝追求富國強兵的中興之臣曾國藩、推動戊戌變法的康有為和梁啟超、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直到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中國五千年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和朱德,以及對近代國人思想影響頗大的陳寶箴和黃遵憲,等等,都是客家人。其中孫中山領導的十次革命起義,有六次是在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江西客家人聚居的興國縣當年總共約二十二、三萬人,報載有七萬人追隨朱德、毛澤東領導的紅軍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後來這個客家人聚居的縣成了著名的將軍縣,因為經過長征、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韓戰,有超過百位客家人成為解放軍的將軍。[201602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