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臺灣客家信仰 — 城鄉義民祭

臺灣客家信仰 — 城鄉義民祭



教文(研) 098-013 號
作者:范佐雙 ( 2009年9月22日 12:01)
關鍵字:民變 放水燈 客家




臺灣客家信仰 — 城鄉義民祭 范佐雙[1] 摘 要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副教授鍾國允博士形容義民祭典是客家人的嘉年華會及文化習慣,筆者除敬表同意之外,特從幼時對有關義民祭的生命經驗,介紹拜拜過程、聽閱長輩口述文獻、品嚐祭品的故事;及長體悟對神靈敬畏的價值與信念,作為客族行為的準則,也一併表述。 拙作內容分緒論,義民與新埔(老鎮新生),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與民變械鬥,新埔義民廟,鄉鎮義民祭,都會義民祭,結論(含結語及建言)。為提高可讀性,謹附呈珍貴5幀彩色照片;為增進大家研究領域,附上義民、義民廟及其祭典文獻資料與資訊(包括中研院民族所、國會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新埔義民廟館藏,大學碩博士論文及范佐雙藏書)。 關鍵詞:民變、放水燈、客家、神豬、普渡、遶境、義民、義民祭、義民廟、新埔、臺北
Hakka Religious Belief ── Yi-Ming Culture Festival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 Paul Fan Honorary Chairman of the Provincial Association of Taoyuan County in Taipei City Abstract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Dr. Kuo Yun Chung, of the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of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describes the Yi-Ming Festival as the carnival and culture of the Hakka people, I do not only agree with him, but immerse the experiences of Yi-Ming Festival, religious worship, oral stories from the adults and tasting sacrificial offerings from my childhood. The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comprehenion of the value and the faith of the super spiritual as the rule models for the Hakka people. My article is included : introduction;Yi-Ming and Sinpu ( old town revival); Yi-Guei Ju, Shuang-Wen Lin, Chau-Chuen Dai and civilian fight;Sinpu Yi-Ming Temple;rural Yi-Ming Festival;metropolitan Yi-Ming Festival;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In order to elevate the readability, it includes five precious and colorful photos;in order to enrich the vision of the research, it includes Yi-Ming, Yi-Ming Temple and the documentation of the ceremony(contains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Ethnology;Parliamentary library;National Central library;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of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Culture Affairs Bureau of Hsinchu County;Sinpu Yi-Ming Temple collection;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f the universities;Paul Fan’s personal collection). Keywords:civilian fight, release water lantern, Hakka,deifying pig, worship ceremony, religious tour, Yi-Ming, Yi-Ming festival, Yi-Ming temple, Sinpu, Taipei
臺灣客家信仰 — 城鄉義民祭
壹、緒論 饒穎奇(資政、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張田(臺北市新竹縣同鄉會理事長)、陳尚麟(臺北市苗栗縣同鄉會理事長)邀請筆者撰提義民祭論文,本人接受有下列理由:自己生肖屬豬;家父務農養豬為業,所飼養的神豬曾在義民祭獲獎;桃縣新屋故鄉是褒忠亭義民節新埔聯庄輪祀庄之ㄧ,對膜拜祈福等民俗不隔閡;自幼跟隨家母及兄長在河畔放水燈、在寺廟前普渡;高中註冊費須靠賣豬;近10年閱畢全臺大小圖書館館藏義民廟(祭)相關資料(訊);近20年屢次參加挑擔奉飯及迎(送)神。由上諸例,可觀見作者與義民祭活動結下良緣。
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在臺灣非屬制度化的佛、道等宗教,而係普化性,惟受佛道兩教的影響。查臺灣客家民間信仰(folk belief)較常見的有三山國王、三宫大帝、五穀神農、觀音及義民爺,本文就以後者為研究範疇。《西洋哲學辭典》一書以為宗教的基本態度是信、望、愛,因此西方宗教生活以祈禱為首務。西方的「祈禱」等同於臺灣的「祈福」-韋政通編著《中國哲學辭典》專書解說「鬼神」不過是人們趨利避害、「祈福」除禍的工具。內政部於1991年編印《宗教簡介》僅敍述國內12個宗教,竟乏民間信仰,故所筆者有義務記述義民爺信仰的歷史、意義、社會功能、祭祀圈、祭祀儀式,又以臺北、新埔代表城鄉義民祭之異同並分述之。本研究最大發現是「近年城鄉義民祭典日益蓬勃,我們發見以宗教信仰作為族群界限的論述行動,在臺灣確實存在。」今昔義民祭是自由參加,惟超過9成9出席者係客族,祈盼將來有更多閩南人、原住民、外省後代參與。 人類智慧有高低、經驗有多寡,故領略迥殊,偶爾會失之主觀或偏見,所以對本文,也請作如是觀。雖博採旁蒐、邃密彙整,但因為文倉卒,舛誤難免,尚望博雅同好匡正,並期待出現更多臺灣文化史的佳作。
貳、義民與新埔(老鎮新生)
根據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發行,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何石松、劉醇鑫編著,古國順校訂《客語詞庫》一書載明「義民」四縣唸「兀1 ㄇㄧㄣˇ」海陸唸「兀l+ㄇㄧㄣ」(註1)注音雖有少許不同,可是其意完全相同。莊吉發〈從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的客家移民與客家義民〉專文揭開清代官方檔案資料中的義民形象—維護社會公義、協助政府對抗叛亂,担任義民的人,應向府城申報並領取腰牌,義民的來源也不僅限於客家族群。郭維雄的文章探討清朝六堆義軍參與平定林爽文事件的始末,當時客家人面對官民衝突,自發組織的義民鄉團如何捍衛家園反抗亂民尤其當時有閩粵籍人士共同合作來對抗會黨叛亂,所以義民不是客家所獨有,而閩客對立也不是必然的。蔡采秀一文以為清朝是入侵臺灣的外來政權,那時的義民是協助殖民政權弭平亂事的人,將其行徑稱為義,仍有待商榷,伊也進一步指出義民不被理解為一群為效忠國家而犧牲奉獻的死難者,而應是一群認同和維護本身族群利益而犧牲奉獻的人。陳春聲文章認為義民是往昔王朝體系下的一種正式身分,具有合法的地位,並可以成為提升社會地位的方式,陳文指明義民崇祀雖被認為最具有臺灣本土性的信仰,但却是具有強烈國家色彩的神祇。4位作者均提及義民與祖籍没有必然的絶對關係。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發行《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專書是一本論文集(註2),前揭4位專文均收錄該專書中,他們屬於「推而申之」的詮釋。
當代人林衡道(曾任臺灣省文獻會主委及大學教授)總編審《臺灣古蹟全集》一書以為清康熙、乾隆及咸豐年間,匪黨刧掠,臺灣客家民眾起而抵抗護衛鄉土,當時無數在戰役中殉難(註3),這些抵抗義勇,簡言之,就是「義民」。
臺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一書,他與撰文者黃智偉等學者以為清代官招募鄉勇,稱為「義民」,藉以平定亂事;朱一貴之亂(1721)時,凡能號召壯勇殺賊者稱為「義民」(註4),此後便開始使用「義民」一詞。易言之,反官者為賊、匪等,助官者為義民、義勇、鄉勇。他們又以為在清朝義民隨時可以變成亂黨,而亂黨也隨時可以變成義民。
「北部的客家人由於樟腦和茶葉的新利源的開發,許多客家人遷徙到丘陵淺山地區,而以『義民』信仰作為認同對象以圖自保,這正是茶葉產區和客家人分布地區約略重疊的歷史。」(註5) 這一句話的注解出自輔仁、文化大學歷史教授尹章義著《臺灣客家史研究》 專書的論述中。
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前所長、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前理事長及行政院客委會籌備處前主任徐正光為《臺灣客家研究概論》一書寫跋稱臺灣南北的義勇先民變成了所有客家人的共同祖先(註6)。一言以蔽之,義勇先民就是義民。
《臺灣義民廟的故事》一書作者葉倫會先生指出一群為保衛鄉土、抵抗民變的義士,死後清廷稱為義民(有情有義的人)(註7)。
日本靜岡大學教授高木桂藏著有《日本人筆下的客家》專書,稱義民爺是客家人所信仰的神,是祭祀在臺灣因戰亂而死亡的客家人士(註8)。
綜析上揭10名學者專家闡述「義民」各有不盡相同的主張,筆者歸納「義民」之特性:清廷治臺招致官逼民反(註9)、民變械鬥,義勇先民泰半客家人,保鄉護土而且犧牲慘烈,殉難後,義民子孫慎終追遠,供奉義民爺於環境清幽的新埔鎮。
新埔鎮位於新竹縣西北部,東接關西及桃園縣龍潭鄉,西鄰竹北市,南連芎林鄉,北與湖口鄉及桃園縣楊梅鎮毗連。依據新竹縣政府主計處統計新埔鎮民有36,085人 (2008年底,註10) ,面積72.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只有500人,比起竹北市人口密度2,823人,相差5.6倍左右。而且新埔鎮近10年,人口數均維持3萬6千人左右,這是很奇特的保守現象。舊稱「吧哩國」(Pariko是原住民語,是采田福地的意思),擁有270餘年歷史的小鎮,而且鎮內約有8至9成的住民是客家人。秋季,居民在三合院的廣場上曬起柿子,因有「九降風」,所以百餘年來,新埔能製造出香甜柿餅,而有「柿餅之鄉」美譽。「9月柿子黃了皮」是臺灣柿子採收期,每年9月到11月的「柿餅文化節」更是產業、文化與觀光的完美結合。柿餅對呼吸器官及腸胃有益,為當地居民帶來豐厚的收入。另一項「特色食物」是新埔粄條,它是用百分之百純正在來米磨漿製成。蒸熟的薄片厚度約0.2至0.4公分,故吃起來特別清薄爽口,新埔鎮上有60家粄條店,保證讓顧客大快朵頤。文化節的內容不單單以柿子為主軸;「鐵血詩人」、文學作家吳濁流(新埔客家人,註11)為文學,為理想努力一生的故事;義民爺浴血抗戰的史蹟;傳統客家美食粄條的製作過程,都在文化節裏呈現。由於往來交通不便捷;加上北部臺地容易崩坍;查鎮上地形封閉,所以新埔一直是客家風味濃厚的地方。清朝末年,新埔農民曾是北部主要農產品的集散地,一度和竹東、竹塹並稱新竹三大地區,如今,在政府各項水土保持及富麗農村的計畫配合下,我們確認新埔為轉型成功的客家人鄉鎮。「日勝飲食店」雖然沒有典雅的裝潢,但高明的廚藝,曾多次吸引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到店用餐的主因。其中以蕃薯粉加入特別調味的瘦豬肉調勻,再灌入豬小腸的「日勝醃腸」最受顧客喜愛,已成為鎮上「特色餐廳」。
因舊時交通不便,新埔才保留全臺灣最多的家祠,尤以雙堂屋為「特色景點」,它坐北朝南的劉氏雙堂屋為四合院式的祖堂,因為有前堂及後堂而得名,記錄每一代祖先的姓名及生平簡介。古厝之美的新埔,同時其數量也超過其它鄉鎮,曾經輝煌時期從保存完整的家祠及被列為2級古蹟的古厝建築就可看出端倪,而義民廟被列為國家3級古蹟。新埔人保家衛鄉的精神是兩百多年前義民爺所形塑的,至今仍在鎮民血液裏不息地奔馳,甚至以不同的型態貫穿了新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近15年來每年參觀新埔景點,發現文史解說員黃有福先生及新竹縣政府民政處宗教禮俗科范科長振鑫先生翔實介紹,他們容易使訪客在瞬間感受到重回以往新埔的榮耀;「對小故鄉的環境都不清楚,即使瞭解大世界又算什麼? 」他們咸對老鎮文史資訊如數家珍的體認。生命在適當時機找到自己的出路,而當今義民爺的子孫,散居世界各地,將以更精緻的文化內涵在新世紀裏重尋生機。
參、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與民變械鬥
朱一貴(1690-1721)福建漳州人,來臺在臺灣道衛門充當差役,離職後以養鴨為業,因此被稱為「鴨母王」,他深諳「鴨理論」—鴨子合群性高,在養鴨人的指揮之下,好像井然有序的軍隊一樣,加上他慷慨結交三教九流的人為友,逐漸躍為流民、羅漢腳的領導人,康熙60年,他與杜君英(廣東潮州人,客家籍首領)共同對抗官兵,聯手攻破府城,沿途燒殺擄掠,失敗後他倆被押解到北京凌遲處死。
林爽文(1756-1788)原籍福建漳州人,來臺進住彰化縣大里杙庄(當今台中縣大里市)從事開墾,因常有械鬥,爰大家集眾自衛,林爽文也不例外,同時參與天地會(清朝民間秘密會社,以「反清復明」為宗旨),乾隆53年在當今苗栗縣竹南鎮(往昔地名為老衢崎)被捕並押解到北京處死。林爽文之亂是清代最大的一次民變,也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反官事件,一般都以為這個亂世背後係由天地會(又稱三點會、三合會,對內稱為洪門)所主導。
戴潮春 (?~1864,找遍各典籍,均無出生年,爰用?)彰化縣四張犁 (當今臺中市北屯區)人,他以「反清復明」維護明朝制度,他好施樂善、俠義之風,他辦理團練助官緝匪,他出身富豪而且擔任民變的首領,由於欠缺統御能力,在同治2年被捕,斬首示眾。
清朝在民變及械鬥亂事中殉難的義民,被稱為「義民爺」,臺灣各地對「義民爺」的信仰,其來由大抵是紀念朱一貴之亂及林爽文、戴潮春事件的陣亡民兵,在收埋屍骨的地方建廟,尊為「義民廟」或「褒忠祠」。「義民」大半為客家人,所以義民廟多數分布在客家重鎮,例如桃園縣平鎮市、苗栗縣苗栗市、新竹縣新埔鎮的義民廟,其中廟產最豐、信徒最多就是新埔義民廟,其餘各地的義民廟大部分是從新埔分香出來的。

肆、新埔義民廟
新埔義民廟位於新埔鎮下寮里義民路3段360號;由於下寮里又名枋寮里,爰又稱枋寮義民廟;依據1993年3月修訂「財團法人臺灣省新竹縣褒忠亭捐助章程」第1條命名為「新竹縣褒忠亭」,其成立宗旨是奉祀義民先烈,祈求國泰民安,宏揚忠義愛國精神,促進信徒團結,增進社會福利,興辦教育及公益事業並振興觀光事業。創建於清乾隆53年(1788年),上(第3)屆董事長是魏雲杰先生,本(第4)屆是林光華先生(曾任新竹縣長及立法委員),其法人需向新竹地方法院登記,目前新竹縣政府是輔導機關—協助法院性質,將來「宗教團體法」審議通過後,該縣政府就是寺廟的主管機關。
朱、林、戴3亂平定,曠野曝屍累累,邑紳林先坤、陳資雲等人於乾隆、咸豐年間倡議收集遺骸(遍拾兩百餘名忠骸,以牛車運送,可是行經枋寮,牛就停止不前,地方人士肯定係義祖顯靈或天意要在枋寮長眠,昔今傳為美談)、建塚安葬,出資蓋廟紀念;1895年日本侵臺付之ㄧ炬,1899年重修;1964年各界樂捐再翻修,1971年竣工,即現在的廟宇;2008年12月為慶祝建廟220週年,舉辦福醮祭典,並頒獎牌感謝溫送珍、陳石山、范姜瑞、黃細喜及葉倫會捐款整修牌樓與石獅,新埔義民廟古雅、宏偉壯觀(詳圖1)。本廟除奉祀喪生義民之外,並合祀三山國王與觀世音菩薩。乾隆帝初賜「義勇」匾額(現懸於員林小埔心莊義民廟),續頒「懷忠」(現掛於苗栗社寮岡義民廟)及「褒忠」(現置於新埔義民廟)。廟前有雙獅、雙龍的石雕,庭院廣場兩旁有松榕雙樹,廟後有義民塚,墓旁綠草如茵,花木扶疏,風景尤佳。戰後廟方斥資籌設義民中學,培育青年愛鄉愛國,延至去年創校已屆62週年,造福鄉里。
總講一句(客家話與「總之」雷同),新埔義民廟有不知凡幾的不朽篇章與崇高典範,其香火鼎盛,遠近馳名,神靈顯赫,庇佑眾信。
伍、鄉鎮義民祭
新埔義民廟自1835年起由附近14大庄(六家、下山、芎林、枋寮、新埔、五分埔、北埔、石岡、關西、大茅埔、湖口、楊梅、溪北、溪南)輪祭,1971年將昔日的溪北庄分為新屋、觀音兩庄,總共15庄於每年農曆7月20日輪流祭祀,參拜眾信逾10萬人次,奉獻豬羊逾千(註12),祭祀隆重,全臺之冠。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大義民爺信仰,如桃園縣的平鎮,苗栗縣的三灣、頭份,南投縣的埔里、國姓,高雄縣的旗美,高雄市三民區,花蓮縣的鳳林、玉里等地,都因客家人的遷徙或義民信仰而建有分香廟。依憑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副教授羅烈師撰文統計,臺灣地區供奉義民廟不下60處(註13)。在上述兩因素的互相影響下,終使新埔義民爺崇祀,成為臺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其規模與意義,甚至已凌駕在拓荒時期的守護神「三山國王」之上(註14)。
義民祭典活動計有糊大士爺、豎登篙、放水燈、演外臺戲、普渡及神豬競重。為大士爺(註15)開光點睛,施放煙火,將義民廟天空照映絢麗燦爛。豎登篙旨在豎旛接聖。放水燈(詳圖2):一盞盞水燈 傳遞一份份誠敬的祝禱,水燈漂流越遠,招引孤魂越多,施放者也能消災解厄。演外臺戲表達人神共樂,爭取觀眾。家父住桃園縣新屋鄉時期,曾飼養神豬重達9百臺斤,得17等獎,今憶及牠的豬舍要點燈、掛蚊帳、天熱要吹電扇及噴水,禁止外人參觀,避免牠情緒不穩,影響食慾,只要盡早肥大,家人還要為牠搔癢、洗身,客家諺語:「伺候大豬,難於伺候公婆。」道理居中。普渡的豬羊必須安置在豬羊架,得獎的還要製作牌樓配合各色各樣的燈光,以招徠觀光客。
以六堆忠義祠為例,分春秋兩祭,春祭較為簡單(行鞠躬禮),秋祭較盛大(大致與新埔義民祭相埒);新竹縣政府民政處宗教禮俗科范科長振鑫告訴筆者略以新埔義民廟春祭也較為簡便,僅由董事長及董事等人行禮致敬。7月20日(農曆)下午6時前將神豬、神羊或祭品運到廟前普渡,當晚10時30分結束收孤。民俗鄉鎮觀光景點多,還有美味的客家美食,宜適度發展文化觀光產業。

陸、都會義民祭
鄉鎮義民祭原由4大庄,進而14大庄,由於各界虔誠投入,義民爺發展到桃竹15聯庄輪值盛典卒底於成。住在臺北縣市的客家鄉親長期苦於無義民廟可拜,於是在22年前由新竹鄉賢數人建議將新埔義民爺請到臺北市供鄉親膜拜,以免除每年回新埔參拜受舟車勞累,民間團體囿於人力及經費,辦到第9屆,已力不從心,基於陳水扁首次當選民選臺北市長,為了實現客家政策白皮書,爰以公款補助都會義民祭;馬英九擔任市長,以客家子弟自居,更重視客家文化,所以公帑補助有增無減,據聞2009年臺北義民祭將在總統府廣場舉辦。
祭典地點從1988年在大安森林公園(臺北地區首次舉辦義民祭)到2008年松山菸廠,誠可謂「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巨大—由民辦而官民合辦,再到官辦。2002年6月,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成立,次年馬市長、黃主委及同鄉會負責人籌設義民祭典委員會,乃使義民祭典邁入制度化,已重建客家人的信心,維護客家人的尊嚴。
過去多年,臺北義民祭均在7月18日至20日(農曆)舉辦,由於盛暑酷熱,工作人員或各界貴賓莫不汗流浹背,形同在烈日試煉,2008年決定突破20年在炎夏辦理的慣例,改在10月涼爽的假期,讓更多鄉親及臺北縣市居民,不分族群,不分男女老幼,皆能參與祭典,傳統的民俗,復加客家保守,改期是睿智面對現實的抉擇,洵值佩服郝市長、劉主委等人士。馬市長任期起初,臺北義民祭由臺北市苗栗縣同鄉會負責迎神遶境與送神,臺北市新竹縣同鄉會負責挑擔奉飯,臺北市桃園縣同鄉會負責主祭典(三獻吉禮及五獻禮),臺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負責總協調及總務(如膳食、場地、文化展示、客家藝文節目表演等)。
主祭典,馬總統、吳主席、郝市長及桃竹苗3縣縣長等中央及地方等首長均撥冗參加臺北義民祭(詳圖3)。臺北義民祭典有千人挑擔奉飯犒軍(昔日義勇先民)傳統民俗,陣容浩大(詳圖4)。去年客家社團敬獻3隻千斤以上的神豬(詳圖5)普渡義民爺,另運用資源回收物製作環保神豬,置於現場展示,吸引很多好奇的小朋友駐足圍觀,活潑可愛(註16),非常生趣(客家話,意指更鬥趣)。2006年臺北義民祭基於人(豬)道、環保等因素,倡導「創意神豬」酬神,同時為擴大參與及宣揚義民祭典活動,首度推出「彩繪神豬」著色比賽(註17),獲得熱烈回響。來自各縣市18個地區的義民爺及忠勇公齊聚在臺北市小巨蛋體育館,讓義民子孫在弭平林爽文等民變亂事兩百餘年之後,再度大會師,最後由全體大合唱代表客家精神、不忘本的經典歌謠「客家本色」,祭典在士氣高昂的歌聲完成禮讚。
柒、結論 按照中國圖書分類法,將宗教定類碼為200、將禮俗定類碼為530 (係屬社會科學);依照歐美杜威十進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將religion定類碼為200、將customs定類碼為390(係屬社會科學),基於中外各國圖書館已將宗教、民(禮)俗納入分類法領域中,換言之,它是學科之ㄧ。鑒此,筆者倡議將豐富內涵的義民廟及其祭祀等文獻、資訊納入客家研究或客家學範疇,俾提昇學術水準並與歐美先進國家接軌,不宜長久停滯於民間工作室揣摩或田野調查階段。
永續傳承義民精神曁義民祭,惟賴「傳統與現代」得畢其功:近年主辦單位肆應大環境,將活動地點由室外改在室內冷氣房(如2006年在臺北市小巨蛋舉辦);由艷陽高照的8月改在秋高氣爽的10月舉行(如2008年臺北義民祭);為避免祭典成為老人的專利並爭取青少年參與,活動項目已開始增加客家青年運動會、環保神豬及彩繪神豬,往昔年輕人、小朋友對義民廟及義民祭有關活動裹足不前,現今已稍為改觀而且參與人數已逐年上昇。將來相機邀請國外民俗專家及駐華使節、代表出席盛會,使本土化躍升國際化,當屬急務;同時滿足兩岸及美日等國學者探討臺灣人「一粒米百粒汗」(客家諺語,得來不易或要勤奮不要浪費)的精神及「一枝草 一點露」(客家諺語,有機會就有希望或天生我才必有用等意思)的希望。又查外國學者專家著書評介義民爺及其祭祀已係罕見現象,日本廣島縣人高木桂藏著《日本人筆下的客家》,誠屬鳳毛麟角、洛陽紙貴了。
筆者本探索有關之學術研討會,除邀客家籍之外,亦應敦請平時關注客家權益的其他族群學者專家出席,以擴展層面及他族為客族發言的「事半功倍」宏效,例如施正鋒先生(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院長,著有《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等書與〈客家研究的思考〉等文章)及尹章義先生(輔仁、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臺灣客家史研究》等書)等人士。 部分帝王崇信,招致中國該帝王所屬朝代佛教興起主因,同理臺灣最近9年有兩位民選(陳水扁、馬英九)總統重視義民祭並斥資協助民間辦理臺北義民祭一樣,展現對客族的尊重與誠意。中央首長每年踴躍出席祭典活動,地方首長也積極跟進,譬如新竹縣范振宗、林光華、鄭永金縣長,還有陳水扁、馬英九、郝龍斌市長,另有吳主席伯雄等意見領袖及客籍中央、地方民意代表,他們的用心與鼎助,已使義民祭活動達到最高潮。
為了互相磋磨,2002年12月,葉斯平、范姜瑞、謝豐旭、羅世昌等理事長(他們4位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出席六堆忠義祠秋祭,斯平兄撰寫〈參訪六堆忠義祠秋祭大典禮俗札記〉專文(註18),讓我們瞭解南北吉禮之同異;范姜兄撰寫〈談臺北市客家義民祭典、也辦忠勇公和三山國王祭典否?〉專文(註19),讓我們認識南忠勇北義民之差異,他們貢獻大,唯有如此交流,才可避免誤會,進而「異中求同」,也唯有如此,客家文化才能永續傳承。筆者藉此建請行政院客委會等單位擬定「義民祭耆宿曁專家口述歷史訪談計畫」,將禮俗家葉斯平等人士列為受訪對象並印行專書及光碟,以珍藏歷史文獻,不然日後世局遽變下,言人人殊;現今65歲以下,略諳義民祭,寥寥可數,百年後,客家文史均付闕如,則將媿對義民英靈;將來籌辦有關「義民廟及義民祭」學術研討會,除邀學者參加之外,請勿遺漏上述專家。
有關義民廟(祭)各類資料(訊),行政院客委會及新竹縣文化局或新埔鎮義民廟應廣購、縝密管理並鼎力推廣運用,否則一暴十寒的祭典活動,洵難蔚起義民顯學熱潮。
臺北地區的遶境(挑擔奉飯)等活動,以擴大參與;2006年午餐改在小巨蛋室內冷氣房而且每人有座位,大家有尊榮分享便當(我們不要求大魚大肉,往昔費時排長隊,甚至部分爭先搶食現象);2008年首次改在秋季假日,避開炎夏。以上各項咸屬特色。鄉鎮義民祭大多在室外廣場,不易控管,攤販雜陳,各地烤香腸,人手1枝邊走邊吃並大聲喧嘩,關礙觀瞻,尚待改善。
2009年元月20日,美國總統 Barack Hussein Obama 先生發表就職演說表示要對先賢的犧牲銘記在心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筆者撰提本文,也應對義民祖先的犧牲銘記在心,林光華(新埔義民廟董事長)剴切呼籲略以今天我們感恩義民節,也要學習祖先精神,以現代義民軍自居,捍衛客家話以及客家文化的傳承發揚(註20)。南北義民祭活動中,南部鄉親說客家話的頻率多於北部;而且南部六堆忠義祠較偏重文教性,而新埔等地義民廟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臺北都會義民祭較偏向宗教及政治性(涉及政治或選舉,客家人容易做門神族群—選前是自己人,選後是門外人,客家永遠得不到應有的利益及權益)。行政院客委會將新竹縣義民文化祭列為該會98年度施政計畫「客庄12大節慶」中,以落實馬總統「牽成客家、繁榮客庄」的政策,立意甚佳,惟勿一味追求300億經濟產值而流於商業化的祭典,因為義民爺係屬莊嚴的信仰。兩岸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除熟稔臺灣本土因歷史事件產生的義民爺信仰之外,也需瞭解原鄉「三山國王」(註21)的信仰。
在義民塚回首寶島,難掩悲痛,臺灣歷經漢人傳統民變及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轉型(註22),我們每逢紀念義民等節日,一則崇敬義祖,一則不忍坐視文獻散置,裔孫宜站在歷史高點,掌握臺灣史的真相,共創精粹的文化遠景。
義民廟及義民祭彩色照片
註 釋 註1 :何石松、劉醇鑫編著, 古國順校訂,《客語詞庫》(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民國95年),面618。 註2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94年),本書第1部分有莊吉發、郭維雄、蔡采秀、陳春聲4篇專文。 註3 :關山情主編,《臺灣古蹟全集》(臺北市:戶外生活雜誌社,民國69年)第1冊,面385-386。 註4 :遠流臺灣館編著、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9年),面44。 註5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市:北市客委會,民國92年),面297。 註6 :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委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民國96年),面585。 註7 :葉倫會,《臺灣義民廟的故事》(臺北市:博客思出版社,民國97年),面11-12。 註8 :高木桂藏著、關屋牧譯,《日本人筆下的客家》(臺北市:譯者發行,民國80年),面171。 註9 :邱榮裕,〈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研究—以三山國王、義民爺為中心〉,在《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師大地理系,民國92年),面47-59。 註10:新竹縣政府民政處統計近10年新埔鎮人口數均在3萬6千人左右,變動不大,詳該府主計處網站 http://web.hsinchu.gov.tw/accounting/home.jsp?menudata 註11:吳濁流(1900 ~ 1976)出生於新埔鎮客家人,本名吳建田,1920年臺灣總都府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任教職、記者,曾創辦《臺灣文藝》雜誌並著有《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臺灣連翹》等長篇著作;《水月》、《波茨坦科長》等短篇小說。他在晚年設立吳濁流文學獎,被尊為「鐵血詩人」,詳 http://zh.wikipedia.org 註12:黎永欽,《義祖裔孫》(新竹縣:褒忠亭義民節新埔聯庄祭典委員會,民國97年),面17。 註13:羅列師,〈宗教信仰篇〉,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委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民國96年),面186。 註14:劉還月,〈移植的經驗,獨立的信仰—臺灣客家信仰的特色與自主性格〉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民國83年),面214。 註15:關山情、張幼雯,《新竹縣、新竹市最佳去處》(臺北市:戶外生活雜誌,民國72年),面48。 註16:陳淑貞、林偉忠等人,《客家意象》(臺北市:北市客家委員會,民國97年),面37。 註17:江彥震,《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臺北市:世界客屬總會,民國95年),面17。 註18:葉斯平,〈參訪六堆忠義祠秋季大典禮俗札記〉,客家文化季刊第3期(2003年4月),面12–14。 註19:范姜瑞,〈談臺北市客家義民祭典、也辦忠勇公和三山國王祭典否?〉,客家文化季刊第3期(2003年4月),面15–19。 註20:林光華,〈新埔義民廟建廟220週年慶:漫漫客家路〉,客家雜誌第223期(2009年1月),面42。 註21:邱榮裕,〈臺灣客家運動與民間宗教的發展〉在《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大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民國96年),面I9。臺灣的三山國王民間信仰, 源自於廣東潮州的三山國王廟(當地俗稱大廟),原先的山川自然崇拜,嗣後成為神明 崇拜。三山指巾山、明山、獨山,均在廣東潮州。 註22:翁仕杰,《臺灣民變的轉型》(臺北市:自立晚報,民國83年),面151。
義民、義民廟及其祭典相關文獻資料(訊)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館藏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變遷〉,民族學集刊第49期(1985年)。
莊英章,〈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在《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民俗與文化組》(臺北市:中研院,民國70年)。 曾振名,〈褒忠義民廟的社會功能—從宗教組織看新竹客家人之都市化〉,民族通訊第15期(1977年)。
※國會圖書館館藏

江彥震,《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臺北市:世界客屬總會,民國95年)。 江運貴著、徐漢斌譯,《客家與台灣》(臺北市:常民文化公司,民國85年)。 松本一男,《客家人的力量》(臺北市:新潮社文化公司,民國96年)。 施正鋒、張學謙,《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臺北市:前衛出版社,民國92年)。 徐正光,《臺灣客家族群史》(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1年)。 翁仕杰,《臺灣民變的轉型》(臺北市:自立晚報,民國83年)。 曾迺碩,《復興基地臺灣歷史及沿革》(臺北市:正中書局,民國76年)。 楊國鑫,《臺灣客家》(臺北市:唐山出版社,民國82年)。 薛雲峰,《快讀臺灣客家》(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97年)。 臺北市客委會,《臺北客家風情》(臺北市:北市客委會,民國91年)。 潘朝陽、邱榮裕,《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臺北市:北市客委會,民國93年)。 劉還月,《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公司,民國88年)。 關山情,《臺灣古蹟全集》第1冊 (臺北市:戶外生活雜誌,民國69年)。 ※國家圖書館館藏
◎圖書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林志龍撰,2008,600 005M 97-3,2樓新書及論文室( 1/ 0)。 客家文化行銷之探討 :以「臺北義民20」為例 吳孟儒撰,2008,890 036M 97-2,2樓新書及論文室( 1/ 0) 。 臺北市義民祭典20週年回顧 王正芬主編 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 (初版) 2007 536.211 8447 典藏書庫( 1/ 0),2樓新書及論文室( 1/ 0)。 北客南遷高雄地區的開發與義民爺信仰之研究林秀昭撰,733.4 019M 96-1, 2樓新書及論文室( 1/ 0)。 義民祭典科儀示範錄影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辦 高雄市客家事務委員會] 2006VD 272 8255 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 1/ 0) 雲林縣第三級古蹟北港義民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張義震計劃主持 雲林縣政府 2006 927.1 8727 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 1/ 0) 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賴澤涵,傅寶玉主編 南天 (初版) 2006272 8344:2 2樓新書及論文室( 1/ 0) 義民祭文化學術研討會明新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執行 明新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2005,536.21107 8255 94,2樓新書及論文室。 在風中出征:義民爺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5VD 536.211 8456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 2/ 0)。 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 林桂玲著 新竹縣文化局 (初版) 2005,544.292 8743 2樓新書及論文室( 1/ 0)。 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賴玉玲著,新竹縣文化局 (初版) 2005, 272 8333,2樓新書及論文室( 1/ 0)。 論電視新聞中客家「義民」之建構,鍾皓如撰,2004,901.6 030M 93-9 典藏書庫( 1/ 0)。 嘉義褒忠義民廟研究計畫結案報告書,顏尚文、陳至德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237 8256。 苗栗縣義民廟與三山國王廟籤詩之比較研究結案報告吳幼萍計畫主持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3,292.7 8886,2樓新書及論文室( 1/ 0)。 家族與寺廟 :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 林桂玲[撰] 2003,600 003M 92-1典藏書庫( 1/ 0)。 七美的婦女與家庭:女性主義民族誌的觀點 : a feminist ethnographic study 邱俊凱撰 2002528 023M 91-1典藏書庫( 1/ 0)

◎期刊文章

作家李喬.義民史觀.電影【一八九五】羅融 人本教育札記98.01 義民廟研究座談 愈辯愈明 客家雜誌編輯部客家 98.01 心懷義民心 慶典走著瞧 臺北散步者 客家 98.01 新埔義民廟建廟220週年慶--神豬上架人鼎沸 醮壇夜未眠 客家雜誌編輯部 客家 98.01 義民爺的故事 黃榮洛 客家 98.01 五教止歸說與客家義民信仰 劉漢清 客家 97.12 新埔義民廟220週年前夕感言 林光華 客家97.12 義民廟特色暨義民祭的意義陳石山 客家 97.12 義民初步 葉倫會說你知 台北散步者 客家 97.12 祭忠勇公 想起義民當年勇 廖金明 客家 97.12 義民文化在臺北發光 古國順 客家文化季刊 97.12 義民之夜、歌舞青春、戲說歷史 客家文化季刊編輯部 客家文化季刊97.12 穆桂英掛帥 戲說義民故事 楊寶蓮 客家文化季刊 97.12 北市苗栗同鄉會 力挺義民祭 江彥震 客家文化季刊 97.12 書香天地--《吟唱都會臺北》、《臺灣義民廟的故事》、《北迴線上--來去東客庄》 范佳媛 客家文化季刊97.12 2008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創新/環保 客家活動新標竿 a-hauˇ-guˋ 客家 97.11 2008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義民爺前廣結緣 存善念 葉子 客家 97.11 2008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義民爺作客 松山菸廠發燒 文起 客家 97.11 從臺北市客家義民祭談義民爺信仰 客家97.11 義民采風--臺北市客家義民祭編後記 葉倫會 客家 97.10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館藏
呂玫鍰,〈客家的文化圖像:《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之評介〉,客家研究第1卷第2期(2006年12月)。 中央大學圖書館客家特色館藏資料,自2002年以來,提及義民的期刊論文有57篇,會議論文有13篇,博碩士論文有20筆。囿於篇幅,此不逐一刊錄,請參閱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網站 http://hakka.ncu.edu.tw/hakka/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藏書

林佳玲,《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 (1749 ~ 1895)》(竹北市:竹縣文化局,民國94年)。 新竹縣文化局,《認識古蹟日:新竹縣導覽手冊》(竹北市:編者印行,民國90年)。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市:竹縣文化局,民國94年)。
※新埔義民廟藏書
褒忠亭義民節新埔聯庄祭典委員會,《義祖裔孫》(新埔鎮:編者印行,民國97年)。
※大學碩博士論文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市: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 郭莉芳,《竹北和竹東地域發展的比較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民國87年)。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的建構》(中壢市: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新莊市: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 黃清漢,《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民國76年)。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中壢市: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范佐雙藏書

◎中英文圖書
王東,《客家學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87年)。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市:北市客委會,民國92年)。 行政院客委會,《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臺北市:編者印行,民國91年)。
李文生、張鴻祥、何群,《守望客家》(福州市:海風出版社,2007年)。丘昌泰、蕭新煌,《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臺北市:智勝文化,民國96年)。
吳密察、黃智偉、林欣宜,《臺灣史小事典》(臺北市:遠流,民國89年)。 客家雜誌社,《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編者印行,民國83年)。 高木桂藏著、關屋牧譯,《日本人筆下的客家》(臺北市:譯者印行,民國80年)。 徐正光,《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民國89年)。 徐正光,《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及行政院客委會,民國96年)。 陳淑貞、林偉忠,《客家意象》(臺北市:北市客委會,民國97年)。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市:臺原出版社,民國80年)。 陳運棟,《客家人》(臺北市:聯亞出版社,民國67年)。 廈門市客家經濟文化促進會及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第二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論文集》(廈門市:編者印行,2007年)。 曾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臺北市: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民國88年)。 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新个客家人》(臺北市:臺原出版社,民國80年)。 臺灣客家研究學會、臺大客家研究中心,《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編者印行,民國96年)。 臺灣師大地理系區域研究中心,《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編者印行,民國91年)。 龍岩學院客家學術中心,《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龍岩市:編者印行,2008年)。 鍾國允,〈客家義民文化之當代詮釋〉,在《2006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大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民國95年)。 Esherick, J.W. and Rankin, B.M. ,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California :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Chang Chung-li, 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 Washingt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55 ). ※雜誌

林光華,〈新埔義民廟建廟220週年漫漫客家路〉,客家雜誌第223期(2009年1月)。 范姜瑞,〈談臺北市客家義民祭典,也辦忠勇公和三山國王祭典否?〉,客家文化季刊第3 期(2003年4月)。 葉斯平,〈參訪六堆忠義祠秋祭大典禮俗札記〉,客家文化季刊第3期(2003年4月)。

[1]作者范佐雙為臺大法學碩士,曾在世新及政大任教,也曾擔任客家社團監事長及會長、行政院新聞局科長及視聽圖書館負責人、考試院高階主管研究班研究員、國家圖書館諮詢委員、立法院13職等主任;現任臺北市桃園縣同鄉會榮譽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