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故鄉的河


故乡的河

/王世钰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故乡平远县仁居镇是一座古老的山城,仁居河呈乚型绕城自西向东而过,途经西门、南门,出东门而流入差干河。我生长在仁居河畔,是吃这条河水、玩这条河水长大的。童年时代的仁居河,清纯可爱,透过清澈的河水可望到河底的牛肝石或鹅卵石,浅水的地方涉水,没有半点浑浊浮现。南门上段的水流较浅,可见潺潺流水的波纹,局部湍急的地方,溅起晶莹洁白的浪花。南门到东门的一段水流约400米,显得温顺而恬静,偶有风吹过,涟漪似乎充满诗的韵味,很有规则地像远奔的绸浪。这段河水深12米,是天然的游泳场,每年夏天傍晚至夜深,游泳者络绎不绝。下游东门河段则水色深蓝,因水深莫测而显几分森严、寒气,年年都有溺水事件生发。半世纪前,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在的年青人会不可思议。河中的鱼类泰然自若,游弋在水中的小鱼毫不惧人。当你下河时,鱼会亲你的小腿。若遇有人在河中宰鸡鸭,鱼群会闻腥聚在周边抢食。这时你只要用竹篮或筛类工具放水中后突然提起,少则几条多则十几条小鱼便成了战利品。童年时代,星期假日没有什么好去处,那时候的学前或学龄儿童是没有父母陪伴玩耍的,习惯于三五成群自由发挥。生长在仁居墟镇的小孩把仁居河畔和河水作为一大娱乐场。在仁居城边河的上段,有一片约几千平方米的狭长的沙洲,我们称之为沙坝",洁白的细沙粒呈龟背状伸入河水,沙坝的北面是垂柳、翠竹、芭蕉林、苦楝树,是燕子、麻雀、青蛙、蟋蟀、笋虫、蝉的聚居地,也是小孩追逐、捕虫、较劲的地方。年龄稍大的小孩,到河中去拦鱼、捞鱼,拦鱼两人一组,各执一端芭蕉叶在浅水中把鱼遏到岸边;捞鱼则用篓箕在水岸边的草丛下打捞,一些小鱼、虾、蟹、塘虱都会乖乖地成为俘虏。以捕鱼为主题的水上活动是我辈少儿时代娱乐而实惠的主要项目。置身仁居河河畔,一幅自然生态的画卷尽收眼底。河水中悠哉悠哉的小鱼成群穿梭,熟驾轻舟的鸭群呱唧呱唧,狮头鹅有的在浅水中展翅桑拿,有的引颈高歌。河中也有撒网捕鱼者,河边还常有垂钓者。河岸边蝴蝶纷飞,蜻蜓追逐,群鸟雀跃。这是印在我儿时脑海中永远难忘的仁居河风光。那时,仁居河水量丰富,河面有五、六十米宽。每年春夏季,都有一次洪水。每次洪水有推枯拉朽之势,山里的树枝、垃圾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亦或遭灾的小动物漂流水中。那时陆路运输能力有限,山里的木材、竹子都是利用丰水期放运,经梅江、韩江送到潮汕地区。放运的工人站在木排或竹排上掌舵,遇到搁浅则用铁钩把竹木拖到水深处。河中繁忙的运输景象,也是仁居河的一道风景。仁居河畔还有一道古仆的风光,在东门有两座古老的石拱桥,一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叫驾虹桥,整座桥用朱褐色花岗岩石砌成,且桥拱十分高大分两孔跨河,现虽芳草萋萋仍坚固无比,令人惊赞古工匠的智慧。另一座桥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叫青云桥,是四孔拱桥,桥身稍矮,现在可以通行货运车。两桥相隔约100米,平行相望,古色古韵,称之为双桥虹架,是平远县老县城的八景之一。时光流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仁居河在潺潺地流淌,在默默地奉献,在静静地承载社会的灾劫。不知哪一年,仁居河的风光不再,二十世纪未叶,我回乡看到久违的仁居河已面目全非,浑黄色的河水以艰难的步态缓缓移动,没有了当年勇往直前奔流的水势。河中鱼蝦消声匿迹,水中漂浮着白色污染。沙埧已变成了泥丘,芳草萋萋令人望而却步。只有东门那两座拱桥如故,她们像两条龙一样守护着仁居河,她们那执着坚毅的神态告诉我们:他们见证了历史,也要见证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使仁居河面貌一新,重返生机。确实,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日趋良好,仁居河的水渐渐清起来了。尤其是近年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仁居河又一展靓丽景观,河两岸磊起了河堤,河堤绿树成荫,路灯成行。仁居墟一河两岸三拱桥(南门有座现代拱桥)形成独特的风景带。看到这一切,我心旷神怡,仿佛又回到儿童时代,梦幻着将来仁居河生态的辉煌。

作者:王世钰

作者简介:王世钰 ,梅州市平远仁居镇人,近年来其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通讯》《老人报》《梅州日报》。2018年获中国老区网纪念罗屏汉烈士征诗一等奖,获广东省老促会诗词摄影书法比赛诗词类一等奖。现任梅州市梅县区梅岭诗词联学会会长、梅州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