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風水學祖師─楊筠松


風水學祖師─楊筠松
江彥震
全世界沒有像客家這麼重視住宅文化、住宅和風水保持如此密切關係的,如屋場選擇、房屋方式、屋頂高低、門扇方向、水溝位置、出水方向、以及奠基破土時辰,無不根據風水理念、風水思想進行。所謂風水,就是人類勘測天地間所存在之氣導向於住宅建築,配合生活環境所需之一種方法。如日本文化人類學者渡邊政雄所言:「風水即氣景觀地理學」,尚有高度神學性。
風水之內涵,即廣存在天地間之氣體、風與水。氣體則具體形成出現之實際形態,亦係天風之氣與地面之水運行出現之現象。如晉朝學者郭璞所言:「氣乘風即飛散,水受遮即停止,古人則將其集合,以免飛散,並將其疏通太受理」。即為一種方法,亦所謂以「藏風得水」。
風水乃為一門神通廣大學問,以認識天與地為根基,辨證陰陽對立與統一為天網,並以四季與五行(木火土金水)基本理論,配合「周易」八卦,觀測天體與火地,取吉避凶,祈求自然環境之吉利。如漢朝經典「青鳥經」記載,「陰陽符合、天地交通,內現氣兆,外形現氣,內外朔乘,自成風水。」客家風水學,始自秦、漢、三國,至西晉時發展水準已經很高。屆時在中原(黃河流域)之漢民,客承祖先,為逃避西晉所發生「永嘉之亂」開始南遷,並將中原之漢文化帶往南方之華南地區。
客家先祖從一望無邊際之中原平原,進入華南垂山曲水丘陵地帶。發現許多蜿蜒起伏之山脈與迂迴彎曲之河川。嶄新之風水理想自然環境,簡直如魚得水。客家先祖在中原,多為名門出身,不論在傳說詩書、理學以及儒教文化均有深厚根基。自南遷到達風水理想環境華南後,風水學即在客家居住地區社會迅速弘揚蓬勃發展,並培養江西省南部贛派「形法篇」與福建省西部閩派「理氣法」風水論。
楊筠松,834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竇州人,名益,字叔茂,號筠松。父名淑賢,生三子,長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筠松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唐朝僖宗(李儼)年間,統治階級奢侈日甚,朝政腐敗、賦稅苛重、民不聊生。農民領袖黃巢揭竿而起,異旗指處,所向披靡。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大軍佔領潼關、攻克長安。唐僖宗在緊急情況下,攜帶三個妃嬪、四個親王,僅有五百名神策“軍”護駕,倉皇逃出長安,奔往四川。
 此時,為官廉潔的楊筠松,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瓊林禦庫,管靈臺地理。目睹李唐王朝的腐敗,早已淡泊名利、不戀權位,將庫中珍藏有關風水地理的經典秘笈帶出,使得中國勘輿學青烏子的《葬經》、郭璞的《錦囊經》、陶侃的《捉脈賦》、一行和尚的《界水說》、司馬頭陀的《水法》和丘延翰的《八字》、《天機》等一大批珍貴古籍,得以流傳民間。楊筠松趁機棄官為民,遠離長安,回歸民間,鑽研勘輿,浪跡各地,為世人勘察,擇定吉穴佳壤,營造祖先墳墓。
 楊筠松四十五歲時,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斷髮入昆侖山,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遂攜禦庫秘笈棄職,雲遊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證所學。經過虔州(今贛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後師徒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勝水,盡興而賞。如遇吉壤或圖或記,留待後賢而發。逢困而扶,遇危則濟,故又得「楊救貧」之美名。倦則歸棲僚溪,師徒常以僚溪八景而樂遊。常謂:「僚溪雖僻,而山水尤佳,乘興可登眠弓峻嶺,健步盤遨獨石巉岩,賞南林之晚翠,觀東穀之朝雲,覽西山之晚照,聽北浦之漁歌,臨汾水龍潭而寄遐思,臥盤龍珠石以悟玄奧,耕南畝以滋食,吸龍泉而烹茶,餘生得無窮之樂,可謂知足,而死無撼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曾文辿得楊筠松之青囊秘旨,作為家傳,世世相承。後朝廷追索秘笈歸庫,二公得虔州府憲暗助,置以應籍以歸禦庫,故二公免於查究。
贛州府城,最早是東晉永和五年築的土城,故址相傳在章貢二水之間,至義熙二年水毀,存在不過46年。後府治遷水東。南北朝,贛南為南康國,城治在雩都。贛州城廢。五代十六國時,盧光稠被封為虔王,請楊救貧為其擇址建城。楊救貧選贛州城址,為上水龜形,龜頭築南門,龜尾在章貢兩江合流處,至今仍名龜尾角。東門、西門為龜的兩足,均臨水。從地形上看,贛州城有兩條來龍,一是南方九連山(離方,屬火)發脈,從崆峒山起脈,蜿蜒至城內的賀蘭山落穴聚氣,結成一處立州設府的大穴位,這條龍還有一個小支落在歐潭。此外,贛州的北龍脈來自武夷山,經甯都、萬安、贛縣,分成數小支,落穴于儲潭、汶潭。這三潭是贛州的水口,和贛州城外的峰山、馬祖岩、楊仙嶺、搖籃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贛州城山環水抱的局勢。贛州城遂成為一座三面臨水、易守難攻的鐵城。盧光稠得以擁兵一隅,面南稱王30餘年。
陽公後因不與貪官卜墓,唐天祐三年(906年)而遭毒害身亡於藥口壩,享年七十二歲。其徒將其卜葬。當地居民為感念楊公之德行,故將該墓址之地名改為楊公壩,今名楊公村。楊公墓址因河床升高早己深陷江底,現僅於河床邊之坡地上,有明代萬曆年間所立紀念碑乙座,以供後人憑吊。楊公墓位於江西省雩都縣寬田鄉楊公村,李魁斗曾數次前往訪查與吊念。
出生清貧、為官清廉的楊筠松,視富貴榮華如過眼雲煙,一腔心事繫於堪輿事業,憐貧濟苦,為人排憂解難,深得民間敬仰。楊筠松在地理堪輿學上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可以和孟子在儒學上的地位相當,其所有的著作,均為地理風水上的經典著作,所以楊筠松也被後人尊稱為「楊公」。楊救貧在堪輿學上力主巒頭形勢,擇龍穴,著有《撼龍經》、《疑龍經》、《青囊奧語》、《二十四砂葬法》、《疑龍十問》、《葬法倒杖》、《天玉經》、《玉尺經》等著作傳世,並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客家社會則信其為風水聖經,因此客家風水思想更加發達。今日在客家社會,所稱呼為『先生』者,唯有老師、醫師和風水師,可見風水師在客家社會地位之崇高,同時亦顯示客家社會重視風水之一般。
據史書記載,廖、曾兩姓都從寧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貽之讖雲」。(明·嘉靖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人物誌》)。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非常願意跟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的傳說。據說曾文辿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先,自從在黃禪寺偶遇楊救貧之後,便與楊救貧雲遊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尋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在寧都的賴村,曾文辿希望在那裡安家,在他看來,那裡的風水可以出大官,楊救貧說那裡的山是禿頭山,只會出大盜。後來在雩都的平頭寨,曾文辿說這裡是「五虎下山,獅象把水口」,將來子孫肯定興旺發達,誰料楊救貧又說他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把水口」。曾文辿發現三僚的風水不錯,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於是告訴楊救貧,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的好地方。
楊救貧來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塊肥沃的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在遙遠的盆地邊緣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臥著一塊圓形的巨石。但是,在這位風水大師的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塊適宜風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個盆地就是一個碩大的羅盤,盆地中間的長條形石峰酷似羅盤的指針,而松樹和巨石則是風水先生隨身攜帶的雨傘和包裹。他說,住在這裡,子孫後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
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的風水地理學問。楊救貧和他的兩個弟子(曾文辿和廖姓開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現在為「三僚」)。曾文辿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今卜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 如今,三僚村4,600多人,有一百多名風水師,在外面走地理。
楊救貧在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定居期間,為當地民眾堪定陰陽宅址,遍覽贛州名山大川,授徒傳藝,使原來藏於皇宮密室的堪輿學帶入民間。曾文辿、劉江東(劉七碗)、黃妙應、厲伯紹、葉七、劉淼等堪輿名流均是楊救貧的真傳弟子。其後,堪輿學在贛南廣為傳播,世代相傳至今,贛南堪輿學派繼承了楊救貧重形勢、重龍脈的理論精髓,被稱為“山形派”或“贛南派”。楊筠松被尊稱為「開山祖師」。
  楊救貧在贛州的堪輿活動,使堪輿文化在贛南成為民眾的生活常識,隨著客家人在贛南聚居和搬遷,得到建築實踐,贛派堪輿得以興起。進而影響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甚至影響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曾、廖二家均為楊公建廟奉祀,各供楊筠松、曾文辿、廖蝺塑像。楊公板凳定向的雩都管氏宗祠為了紀念楊公,在宗祠東側設楊公塑像,世代奉祀之。今日贛州「客家文化城」內即建立一座“楊筠松紀念館”來紀念他。[201703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