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國民黨革命元勳─廖仲愷


國民黨革命元勳─廖仲愷

江彥震

廖仲愷,1877423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旅美華工家庭,原籍廣東省歸善縣鴨仔埗鄉窯前村(今惠州市惠陽區陳江鎮幸福村)客家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中國國民黨革命元勳之一,國民黨左派人物。

1893年其父親在三藩市病故後回國。中日甲午戰爭後傾心西學。1896就讀於香港皇仁書院。次年與同為左派何香凝廣州結婚。1902日本留學,先後入早稻田大學經濟預科、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科,並與有志青年相互激勵,萌發了反清革命思想。

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執行部外務科負責人。1911年,武昌起義後在廣州就任廣東軍政府財政部副部長。19125月任廣東軍政府財政司長,實行地稅換契法、整理財政和稅收等措施。宋教仁案發生後赴北京運動國會議員反袁。二次革命失敗後亡命日本,協助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被任命為財政部副部長,致力於反袁鬥爭,參加護法運動

1917任中華民國軍政府財政部次長、代理總長,盡力於護法事業。五四運動發生後讚揚和支援學生運動。與朱執信、胡漢民等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發表《三大民權》、《〈全民政治論〉譯序》等文章。同時翻譯孫中山用英文寫的《實業計畫》第一計畫。191910月任中國國民黨財政主任。並在國民黨刊物內發表文章,稱讚十月革命是“空前之舉,震懾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於黑暗”。與朱執信等學習俄文,準備赴蘇俄學習。1919年和1920年多次奉孫命赴福建漳州,幫助援閩粵軍的建設和解決財政困難,推動粵軍回師廣東,驅趕桂系軍閥。

19215月任中華民國政府財政部次長、代理總長,支援孫出兵討桂和北伐。陳炯明公開叛變前夕被囚禁於廣州郊區石井兵工廠,經何香凝等營救脫險,當即乘船赴港轉滬,與孫中山重新會合,協助孫中山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1年,孫中山到廣州任非常大總統,廖為財政部次長。之後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財政部長,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等職。

19232月與蘇聯代表越飛聯合宣言條款進行具體磋商。3月任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財政部長。5月任廣東省長。10月以後被孫中山委派為國民黨改組委員、臨時中央執行委員,積極參與領導改組國民黨的工作。

1924120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被孫中山指派為主席團成員。在開會過程中,堅持國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原則,促成了大會的成功。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工人部部長。協助孫中山籌建陸軍軍官學校,任該校黨代表,為建立革命軍而努力,被譽為黃埔的慈母6月再任廣東省長。7月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支持沙面工人罷工,命令各縣縣長協助組織農會。9月任大本營財政部長,堅持主張鎮壓廣州商團叛亂。孫中山北上前夕任所有黨軍、各軍官學校和講武堂的黨代表兼農民部部長。

台北蘆洲世家子弟李友邦,日據時代讀高中時率眾夜襲日警派出所,事後為躲避追捕而返回大陸投身黃埔軍校,受到孫中山重視,交給負責僑務但左傾的廖仲愷栽培,李氏從此左傾並與中共關係密切。抗戰時受中共影響,往福建日軍戰俘區號召其中的台籍知識分子投誠中國,之後成立主要是野戰醫院的台灣義勇軍,貢獻卓著。抗戰勝利後,李氏以義勇軍中將司令身分率部光榮返台。但不久國共內戰、台灣發生228事件,義勇軍受重創,李氏本人後來於1952年含冤被處決。

1925312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仍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三大政策,參加領導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和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支持省港大罷工。820日在設於惠州會館的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今越秀南路89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立有紀念碑),被暴徒刺殺,經調查後相信暗殺是國民黨右派所為。

廖仲愷被刺殺,這對於廣州新政府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因為那時的廖仲愷,雖非政府元首,但因其手握軍政黨財四大權,其重要實堪元首。廖仲愷之被刺,其背景顯然是帝國主義及廣州的失意官僚,因為廖仲愷那時領導省港罷工,努力反帝運動,致招香港帝國主義之大忌,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至於廣州的失意官僚,尤其是直接的兇手,因為廖仲愷銳意改革政治,提出軍政財三權的統一,使一般封建割據者及貪污者大起恐慌,而那些曾經做過都督元帥的要人,本來不把如老廖這些人放在眼裹,如今自己失勢,彼人如此得意,自然要妬火中燒,恨不能引刀而一快了。

其實當時暴徒要暗殺的人不只是一個廖仲愷,一共是四個人,除廖仲愷外,計有軍官學校校長蔣介石,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衞,高等顧問鮑羅廷。在此諸人中,暴徒尤其注意,必欲得而甘心的,是廖仲愷與蔣介石,但蔣身為軍事領袖,警衞森嚴,而且他常住黄埔,不常來省行刺非易,所以廖仲愷就不幸首先做了犧牲了。

廖仲愷出殯時,廣州黃埔軍校師生、工人、農民、市民群眾等二十多萬人參加,行列之大,階層之廣泛,情結之嚴肅,氣氛之悲壯,為廣州空前之例。他的遺體暫厝於廣州駟馬崗他的好友朱執信的墓側。193591日,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側。廖仲愷以他的壯年生命,為中國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廖仲愷死後,青少年的廖承志受中共栽培,成長後克紹箕裘長年掌僑務,在晚年1980年代中期中共改革開放時已高齡,奮勵建議中共中央組織滯留中國大陸的台灣人士。於是找來曾任周恩來日語翻譯的林麗韞、蔣渭水孫女蔣健春、當年台灣留學中國青年張克輝等人,與所有在中國的台籍人士,組成「中華台灣同胞聯誼會」。在海協會成立之前,為國務院台辦重要輔佐團體有10年之久,將近30年來,協助無數由台灣或海外前往中國的台商。

李登輝末期的「兩國論」使兩岸關係冰凍10年之久,這段期間中華台聯發揮了很大的側面潤滑,保持兩岸民間交流的不中斷,到現在「國共第三度合作」,海峽兩岸合作高潮。張克輝、蔣健春等人衣錦還鄉訪台尋根,聊可告慰孫中山與李友邦在天之靈。

朱執信、廖仲愷與胡漢民被孫中山認為是國民黨中的三大人才,而廖仲愷則被孫中山特別推重,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孫中山先生說:「在國民黨諸領袖中,除老頭子自己外,要以他給我的印象為最深刻。我覺得我對於他是有相當認識的。」就孫先生認為,廖仲愷有三個長處:第一,他是一位理財專家。他歷任國民黨的會計部長,對於經濟度支,支配極其得當,孫中山曾譽之為天下的理財家。他不僅是善於理財,而且廉潔自守,掌了二十年財政,始終不妄用公家分文,一直到他被刺身死,他的住宅,還只是廣州百子路那所舊的小洋房,而且這還是他岳家送的;第二,他作事有魄力,有膽量,有決心,這在國民黨內諸領袖,只有奉化老總可以和他比擬;在黨外說,那只有袁項城有此長處了;第三,他的政治眼光很遠大,這一點,就是胡漢民、朱執信也不及他,其餘的更不待說了。舉一個例來說,十三年國民黨的改組,是國民黨發展的基礙,而這次改組,以廖仲愷之功勞為最大。[201009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