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客家祖訓

 

客家祖訓

江彥震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支民系。 因戰亂等原因,兩晉以後,中原漢人歷經多次南遷,其中一部分進入贛閩粵邊境與當地原住民、少數民族融合,形成了客家民系。 由於人數上和文化上的絕對優勢,客家人形成了以中原傳統漢族文化為主體的文化。

為了圖生存謀發展,在不斷遷徙與逃難中的客家人打破“父母在,不遠遊” “安土重遷”的傳統思想束縛,思想變得更加解放開拓,鼓勵兒孫外遷,以擴大生存空間,具備一定的冒險精神。客家人在一個地方落腳後,經過幾代的繁衍生息,人口往往很快發展起來,會出現人多地少的境況。為了家族的繁衍發展,父輩往往會以祖詩、家訓、遺訓等形式鼓勵子孫到異地拓展,使這種開拓精神成為家族基因得以傳承,使子孫發展不僅枝繁葉茂、還傳播世界各地。因此,客家祖訓家規除了跟其他漢族民系一樣重視“忠孝廉節”、“仁義禮智信” 傳統儒家思想外,也有一定的區別,內容更加廣泛豐富、更加務實,它就像是客家民系發展的衝鋒號,成為客家民系形成、發展、壯大的家族箴言。 最具代表性的「祖訓」可能是中國南方黃氏的遣子詩(認宗詩):

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

年深外竟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

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孩兒永熾昌。

據《江夏郡上杭通賢敦睦堂黃氏族譜》介紹,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峭山公,將21子召集一起,宣佈了一個重大決定:將全家家產均分為21份,各領一份到外地另立基業,各自發展。 並贈詩一首要各子牢記。 於是除三位夫人的長子留在邵武外,其餘18房子孫相繼離開。 據介紹,廣東、江西、福建的黃氏大多是峭山公後裔,因此峭公有閩粵贛大始祖之稱,其後裔可能有千萬之眾。

峭公的“遣子詩”內容是客家各姓氏在客家大本營勇往直前、開枝散葉的最好詮釋。 其他姓氏也有類似的詩、言、傳說等教育子孫。 比如何氏客家開基祖何大郎公教育子孫的詩是:

葉落九州盛,根從一處香。

若是我子孫,越遠越榮昌。

張化孫被客家張氏後裔稱為「鄞江始祖」。 南宋時由寧化縣葛藤村遷上杭北鄉深坑尾官店前開基,生十八子,傳一百零八孫,他的“遺訓詩”是:

清河係出源流長,卜處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風思祖道,千秋金鑑慕宗枋。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張氏的祖訓內涵很豐富,很明確告訴子孫,他們來自遙遠的中原“清河”(今河北清河),如今卜居上杭。 言外之意子孫後代今後也是可以仿效的。 要繼承祖宗的「百忍家風」和「千秋金鑒錄」的優良文化和道德傳統。 承先首推「孝友」,裕後必靠「詩書」,這樣「能稟訓」的十八房裔孫「支分富盛姓名香」。

客家祖訓家規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客家人歷經一千多年發展的生存智慧。正是因為有這樣遠見卓識的祖先和「祖訓」,客家人一代又一代,或一次或多次,從中原到贛北、贛中、贛南,從閩北、閩中到閩西,到粵東、粵東北,形成客家民系。 此後,客家人再不斷播遷到全國各地、世界各地。 客家祖訓就像是祖宗吹響的號角,激勵客家兒女在祖國河山、在世界各地奮勇前行,最終形成“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的宏偉局面。[20240724]


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難道臺灣「客語」、「原住民語」非「台語」乎?

 

難道臺灣「客語」、「原住民語」非「台語」乎?

江彥震

臺灣閩南語、通稱台語,是源自閩南語泉漳片、通行於臺灣及澎湖群島的語言,為閩南裔臺灣人的母語,現並為中華民國國家語言之一。荷蘭統治時期由荷蘭當局召募至台灣開墾的福建移民,以及伴隨著1661年明代末期鄭成功率領泉漳鄉親軍隊自同安縣之金門渡海出兵征服荷蘭統治的大員而傳播至臺灣,從此開始接連被明鄭與清朝統治臺灣政府視為教育語言。

其後之日據時代則命名為臺灣語,以同安話或廈門話為標準音,官方並授權或主編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相對於閩南語發源地福建,臺灣話主要特點是有日語借詞,且整體而言聲調相當統一,與福建之同安話聲調相近,而「偏泉」、「偏漳」主要是表現在個別韻母。

台語本來是從福建漳州泉州先民傳到臺灣,但是後來產生了三大變化,一是方言化,也就是語言每到一個地方本來就會有在地的發展,漸漸跟原本的語言出現差異,就像漳州話跟泉州話就不太一樣,來到臺灣之後互相影響,現在臺灣大概鹿港保留最多泉州話的口音;二是吸收當地原住民的語彙;三是吸收外來語,包括先前的荷蘭語,以及日據時期的日語,日本統治臺灣50年,日語對閩南語的影響尤其大。

17世紀中葉起,特別是在渡臺禁令解除後,由於大量的閩南地區和粵東地區的移民入居臺灣,使得其中來自於福建泉州府和漳州府的閩南民系移民的母語,伴隨著居住領域的擴張而擴散至臺灣各地,形成今日所知的臺灣話,並成為臺灣全境的通用語之一。

儘管在日據及光復時期,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中華民國國語(華語),臺灣話在現今的臺灣依然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光復初期,小學是可以使用臺灣話來教授漢文的,不過在歷經國語政策後,華語成為臺灣教育體制中絕對性的教學語言,並且由於書寫上存有多種標準,導致臺灣話面臨傳承危機。

而「閩南語」一詞最早出現於1935年上海《申報》,在中華民國政府發布戒嚴令且撤退到臺灣、推行國語政策後,於1967年將當時一般人所習稱之「台語」、「臺灣話」字樣,更改為「閩南語」、「閩南話」。而解嚴之後,到了2021年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將把臺灣閩南語的名稱改為「臺灣台語」,並於2022年建議各機關應優先使用「臺灣原住民族語、臺灣客語、臺灣台語、馬祖語、臺灣手語」為臺灣固有族群語言的官方書面名稱。

當然,部分政治人物,心中另有所圖,企圖將臺灣脫離中國大陸的連結,希望走向獨立,能夠名正而言順,一刀揮斷兩岸的千絲萬縷。竟提出要將「閩南語」更名為「台語」一詞,主張這是指臺灣化的「閩南語」,但是難道也已經高度臺灣化的「客語」不是「台語」嗎?尤其是「原住民語」,能硬說其為非「台語」乎?此舉破壞族群和諧的行徑,強烈衝擊臺灣客家族群的族群意識,引發全臺灣各客家團體、社團及各界協會等紛紛串聯表示反對和抗議,希望當局能體察民意,懸崖勒馬,不要一意孤行。[20240630]

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客家族譜




















 

客家族譜

江彥震

族譜,又叫家譜、譜牒,是一個姓氏的百科全書,它記載著源流、世系、世業、人文、人名、遷徙、堂墳、禮教等內容。出譜牒之曰,賀賓族屬雲集、祠堂內張燈結綵,殺豬宰羊祭祖、叩拜祭譜、分火發煙、發糧贈香、盛宴酬賓,鼓樂齊奏。寓意發譜後,房房丁財興旺,分火發煙,家家開枝發葉、香火鼎盛。

散族譜,又叫頒譜、發譜、發玉牒。其場面熱鬧,規模浩大,鑼鼓吹打,上供叩拜。儀式有祀譜、祭祖、告文、喝彩、發糧米。按序號發譜、接譜。房屬在私廳下迎譜,發煙火,糧米,叩祖、鳴炮,吃慶宴。接譜回各房族時,大家跑快步,傳說跑得快,發得快,各房族很多人迎譜,譜箱一來,爆竹連連,十分喜慶熱鬧,家家宴請親友,戶戶炊煙不息。通常續修家譜的相隔時間大多在30年左右為一個修撰期。

宗祠祀譜,應先把總譜擺在神位上,再把其他譜按出譜序位放好,殺豬敬神,祭祀家譜,由一族長公和祠下最小字輩兩人端譜箱給領譜人,以示傳承有序,後繼有人。姓氏族譜,每姓皆有,它是一個姓氏文化的記載和傳承的歷史依據,主要用來記載一個氏族中的田地山崗祖業,族規戒律,祖先來源,支系脈絡,世系輩份,男女丁口,人文學官,功名賢達,民間禮儀,祠祭儀式,文化詩賦等。是祖先們造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族譜開刷祭祖,是修譜保質保量,請祖宗保佑興工順利,人文昌盛的一種古祭儀式。堂中掛著活字印刷創世人的聖像,兩邊放有紙馬等紙紮品。開祭儀式都要向祖先,叩拜,上香,奠酒,讀祭文,告文。祭品常用三牲,香燭,楮帛等,同樣要用鼓樂吹打,以熱烈慶祝開刷大吉。

房族分譜“過紅火”接譜踩紅是客家人的古老傳統,它寓意接譜後,各房族紅發紅火,紅丁快發,紅(鴻)福齊天。儀式是:1.進火種;2.祖宗牌位(左昭右穆位);3.香爐;4.堂匾;5.鐘鼓;6.香鼎案;7.燭臺;8.祭幡;9.祝牌。安位後,殺豬祭祖,眾裔孫上供,點香燭,叩拜,鳴炮禮成。午餐吃喬遷盛宴。流年八字八官福書,是客家人命理及人生信仰的“八字”重要資料。

印譜的橫江重紙,是石城縣橫江鎮的傳統特產,在明清時期,橫江重紙曾進貢聖上,皇帝御賜為“玉口紙”。此後,橫江重紙名揚海內外,遠銷東南亞各國,現在該鎮還有“玉口紙”加工製作坊60餘所。[20240121]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客家人在紐西蘭















 

客家人在紐西蘭

江彥震

紐西蘭華人大約有15萬人,僅占紐西蘭全國人口不及4%,而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又多於台灣。紐西蘭政府於1987年開放移民政策,199033日,臺籍人士在奧克蘭 Town Hall召開大會,成立了紐西蘭華夏協會;又於2004214日經第14次會員大會決議修改名為紐西蘭台灣華夏協會。也大致在相同的軌道上運作。

客籍台灣移民於199466日成立了「紐西蘭客家同鄉會」(Hakka Society of New Zealand)。同鄉會以家戶為會員單位,極盛之時有近2百戶參與;近年來部份家庭返回台灣,或者再移民澳大利亞,但仍有會員約1百戶。同鄉會最重要的是13次的傳統年節活動,分別是農曆春節、端午節同時也是同鄉會成立的週年慶、以及中秋節。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同鄉會還成立了合唱團與舞蹈團,固定舉行例會,並於每次年節活動時粉墨登臺。

會長21任,改選會長的同時也推派副會長,而副會長就是下一任的會長,今年已是第10屆。本屆會長是中生代的第1代移民,下一任會長則正式開啟了第2代,也就是中生代接班的序幕。

今年第1次配合行政院客委會辦理海外客語巡迴教學,3代移民都參與了課程。其中近10位第1代移民,來紐西蘭已逾20年,全程參與活動,唱起客家山歌,仍然韻味十足。更讓人佩服的是在這兒出生的第3代孩兒們也來了78位,也是全程參與,還落落大方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

客家移民紐西蘭不是這一世代以來才開始的,早在19世紀的淘金熱,已曾帶來一批來自廣東的華人。這一潮流和馬來西亞與或印尼的華人移民係屬同一浪潮,而其中也有大量的客家人。

19世紀末,紐西蘭政府通過限制中國人進入的《中國移民法案》,規定每名中國人入境需繳納10英鎊人頭稅,而且靠港船隻每10噸貨物只能帶1名中國人。又至1896年,甚至將規定提高到1百英鎊,且每2百噸貨物才能攜帶一名中國人。這些舊世代中國移民最終在白澳政策下,已難覓蹤跡。而今,20餘年來的新移民政策,大量的移民人口入住,已使奧克蘭市容呈現多元文化與繁榮的新面貌。

紐西蘭客家同鄉會於當地時間2016618日在奧克蘭舉行「22周年慶暨2016年紐西蘭客家文化節活動」,由鄭經緯主持。活動中安排了精彩的客家文化表演節目並準備豐盛傳統客家佳餚及摸彩活動。駐奧克蘭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處長周志堅偕辦事處人員、僑務諮詢委員周樹木、楊慶熙、僑務顧問黃俊卿、僑務促進委員邱雲松等僑務榮譽職人員、紐西蘭台灣商會會長施振嘉、紐西蘭台灣僑民協會會長池育文、中華婦女會會長李沈愛珠、大洋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鍾依霖、青年專業協會會長黃秦剴等各僑團負責人等逾200餘人出席。

周志堅致詞時盛讚紐西蘭客家同鄉會積極輔導客家鄉親及子弟融入紐西蘭主流社會,在各行各業都有卓越貢獻,同時不忘保存並發揚客家傳統美德及文化特色,期許紐西蘭客家同鄉會未來能繼續蓬勃發展再締新頁。周志堅同時見證客家同鄉會新舊理事長交接,前理事長郭少奇交棒給新任理事長王年生。活動特別安排參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築夢計畫的Play Magic王盛弘等4人團體參與演出,演出變臉、魔術及氣球舞等。另演出節目還有客家合唱團、瑪倉舞團、合佳創意坊的精彩演出,獲得與會嘉賓一致好評。

成立於1994年的紐西蘭客家同鄉會今年邁入第30年,因此特別舉辦系列活動擴大慶祝。首先登場的是617日舉辦的「30周年會員大會暨五月節團聚」,當天席開11桌、共計110名賓客到場參與,包括駐奧克蘭辦事處處長陳詠韶、僑務組組長邱亞芬、大奧克蘭地區僑領以及僑務榮譽職們皆共襄盛舉,大家一起切下30周年生日蛋糕,席間搭配有獎問答,會後並以臺式粽作為伴手禮熱鬧非凡。緊接著,621日晚間7點在奧克蘭知名高中Epsom Girls Grammar School表演廳登場的「紐西蘭客家同鄉會30周年慶音樂晚會」,為系列活動的重頭戲。

紐西蘭客家同鄉會理事長江文通首先對於30年來歷任理事長以及理監事團隊表達深深的感激。他特別感謝現場300位來自澳大利亞、臺灣以及紐西蘭本地的嘉賓齊聚一堂,聆賞優美的樂音。本場晚會能夠順利邀請到臺灣藝文團體中獨樹一幟,代表客家文化薪傳的臺灣竹樂團跨海演出,他難掩心中的興奮與感恩之情,最後敬祝大家端午佳節平安喜樂。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特地錄製客語祝賀影片,除了慶賀紐西蘭客家同鄉會成立30周年,對於紐西蘭的客家鄉親們立足海外、心繋臺灣,持續發揚客家文化,同時對於代表臺灣來到紐西蘭比賽的運動員們的妥善照顧表達感謝。

駐紐西蘭代表處大使歐江安表示,剛來到紐西蘭赴任4個月就能夠參加這麼有意義的活動,感到特別榮幸。她提到,遠從臺灣來到紐西蘭演出的竹樂團一下飛機後就立刻到現場彩排演出,克服萬難。歐江安並肯定紐西蘭客家同鄉會30年來在紐西蘭舉辦各種活動,協助政府推動民間文化外交,最後預祝今日音樂會演出成功,鄉親端午節快樂。

駐奧克蘭辦事處處長陳詠韶特別以客語在開頭與結尾時向大家問候與祝福。在江文通的帶領下,紐西蘭客家同鄉會積極主辦並且支持各項的活動,下半年更要成立客語文化班,持續在紐西蘭推廣臺灣客家文化。她讚許並且感謝30年來紐西蘭客家同鄉會的付出與努力,最後祝福同鄉會30周年生日快樂。

甫從澳大利亞趕到現場的臺灣客家全球聯合總會總會長葉義深攜手大洋洲客屬總會總會長江季琴上臺致詞。葉義深說,紐西蘭客家同鄉會在歷任理事長以及理監事團隊的努力之下,如今邁入第30年,相當不容易,也代表這個社團做得很好,獲得大家的鼎力支持。他表示,臺灣客家全球聯合總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將全世界的臺灣客家人串連在一起,形成一股團結且強大的力量。他提到,全世界只有中華民國臺灣在中央政府設有客委會,因此鼓勵全球的客家鄉親支持,傳承客語文化。

曾獲得第31屆傳藝金曲獎的臺灣竹樂團相當具有特色,演出用的樂器皆以臺灣產的竹子打造,當晚的音樂會在團長羅正楎的帶領下,演出了令人耳熟能詳的曲目,包括「滿山春色」、「望春風」等臺灣民謠,極具文化底蘊的客家山歌,整個會場充滿濃濃的臺灣鄉情,全場如痴如醉掌聲不斷,1個半小時的演出轉眼結束,觀眾們安可聲不絕於耳,最後以一曲客家本色引來全場的大合唱,為晚會劃下最溫馨完美的句點。

對生活在海外的僑民來說,每個人可能都因為與本地人不同的口音或外表,而受到貼標籤或歧視的待遇。甚至因而自我懷疑,彷彿移民身分從來都是負擔,而非資產。然而,仍有不少人以積極正面的態度投入主流社會,試圖爭取認可與尊重,甚至脫穎而出逆轉勝,奧克蘭知名的臺裔會計師王年生(Nelson Wang)就是一個非常亮眼的例子。

王年生,臺灣中壢客家人,剛滿13歲就跟著父母移民紐西蘭。王年生回憶當年剛到新環境,和幾位同樣也是新移民的亞洲同學被當地小孩歧視。當時他就讀奧克蘭最好的公立學校Auckland Grammar School (奧克蘭文法學校),每個同學的家庭背景來自政商名流,皆非泛泛之輩,但是王年生卻未因而生懼。

「我身上畢竟流著客家人硬頸、不怕困難、不服輸的血液。」王年生在訪談時談到自己的學生生活,自豪的客家精神幫助他迅速克服語言差異,融入學校生活。王年生中學畢業後順利完成奧克蘭大學商業學系及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財務會計碩士學位,學成後以會計師一職一路發展,有幸被網羅至「世界4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Ernst & Young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在安永服務期間,王年生不僅深入專業領域更打開了見識。儘管如此,內心仍有著放手一搏的創業想法。2003年取得英聯邦國家共同認證CA Chartered Accountant,即執業會計師)牌照後,王年生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能為自己的人生做點什麼?

四年後,王年生取得家人支持與諒解,毅然離開安永自行創業,在自家經營個人會計事務所。「其實創業遠比想像中辛苦多了!」回想當年,王年生不禁苦笑:「起步階段大小雜事都要自己來,雖然在家工作,報稅季節一到竟然一天都見不到自己的孩子。」王年生想起當旺季一過,想要回過頭把時間留給孩子時,才發現小孩居然會刻意躱開他,避免打擾到他的工作,這讓他內心衝擊很大,後來才下定決心要把時間留給孩子。「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必須要把握珍惜。」他說。

如今王年生不僅創業成功,更把事業延伸出會計本業外。「這幾年我們成立的科技新創事業投資基金Zino Ventures在紐西蘭小有名氣,得到紐西蘭貿發局和移民局的大力支持,協助不少紐西蘭本土的科技新創事業擴大事業版圖,5年下來總投資額超過2千萬紐幣,所有被投新創組合公司企業共創造超過1億紐幣收入,僱用超過500個工作機會。」事務所的奧克蘭分公司任職。

在事業以外,身為紐西蘭僑界活躍人物,王年生與臺灣僑社的結緣始於1993年,他的父母當年參與創建紐西蘭客家同鄉會。後來他又加入紐西蘭臺灣華夏協會以及紐西蘭臺灣商會。並在2016年就任客家同鄉會理事長。雖然事業繁忙,王年生心中仍有一股動力想要服務鄉親。

 

「說到底我是客家人。」王年生以身為客家人為榮,更自認有責任和義務報答父母養育拉拔他的恩情,因此選擇以此作為傳承臺灣客家文化的方式。王年生特別感念前任的理事長郭少奇的交棒,賦與他責任與回饋鄉親的機會。藉此,王年生也同時滿足身教和言教的機會,讓他在紐西蘭土生土長的僑二代孩子知道身上有著臺灣客家人的DNA

王年生的孩子現在跟隨他的腳步就讀奧克蘭文法學校,而在他們小學就讀Remuera Primary School期間,王年生便擔任6年學校董事。今年隨著孩子升學,他經投票後被選入奧克蘭文法學校中學董事會,成為董事會唯一華裔移民成員,與身邊出身不凡的十二位董事及校長平起平坐。藉此,王年生將臺灣民間客家團體組成的訪問團引進奧克蘭學校,與當地學童直接進行文化交流,最後甚至獲得自己孩子的認同,讓他受到很大的鼓舞。對王年生而言,這種光榮與歸屬感是無價的。

從會計事業延伸科技創新領域,到深入當地的小學教育促成文化交流,王年生展現與眾不同的行動力與企圖心。談到「移民」是否意味著生存上的劣勢?王年生對此有著不同觀點:「身為移民的我們最大的劣勢恰巧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就算英文程度再好,也不及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純正的發音和家庭背景資源,相反的,身為移民能說兩種以上語言,就是優勢所在。而在紐西蘭,來自亞洲帶來的多元文化也能開拓主流社會的思路,這就是王年生認為移民可以從主流脫穎而出的最大優勢。

此外,除了藉自身優勢脫穎而出,還要提供「獨特性」。王年生特別強調「多元的文化背景」是自身優勢所在,以他在科技新創事業的努力為例,他提供了創業者走出紐西蘭,踏足臺灣及亞洲各地的機會,這不僅能增加他們事業的能見度,更能遭遇更多潛在投資者和合作伙伴,這些都是紐西蘭本地基金不見得能做到和承諾的「利益」。

同時,王年生也自己身為名校校董的經歷進一步說明:「人家會把你推舉出來就是因為看到你可以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東西,提供不同的觀點,你展現出了你存在的價值。所以無論在什麼環境中我們一定要做到一件事,永遠不要先問你會得到什麼?永遠先問自己,你能給人家什麼?」

ContributionValue,貢獻與價值被看到了,自然而然就會獲得認同和肯定。202212月,紐澳會計師協會特別頒發並邀請王年生加入會計師協會的Fellowship 學人最高榮譽成為FCAFellow Chartered Accountant),以肯定他在投資科技新創、促進跨文化交流,和投入學校教育的貢獻。

關於王年生的英文名字Nelson。「其實我來到紐西蘭的時候並沒有英文名字」原來王年生的「年生」對於英語系人士發音不易,所以每次自我介紹時,他們就很自然以為誤稱Nelson,後來為了方便,王年生索性將錯就錯,當成自己專屬的英文名字。關於自己是誰,王年生並不糾結,移民或許是註定的標籤,卻不意味著無法出人頭地。

因為疫情使他改變過去工作為重的生活觀,更注重家庭與孩子的成長,或許是因為天性害羞,王年生自認不太適應社交生活,因此不如多花點心思多做些對孩子的未來有助益的事。他認為著眼未來,在教育方面多下功夫,將遠遠超越財務投資的回報。「對於人生,我的想法很簡單:『凡事不要只想著你能得到什麼,一定要先想你能給什麼。』」他認為,人生一定要學習、歸零、重新學習,才會生生不息。

「紐西蘭客家同鄉會」會址於紐西蘭奧克蘭,自成立以來致力於維繫紐西蘭與台灣客家鄉親情誼與文化傳承,迄今三十年。為慶祝紐西蘭客家同鄉會成立30周年,台灣竹樂團621日將受邀前往「台灣風情音樂會」活動演出,團員中有多名來自台中的客家樂手和歌手,台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也特別設宴預祝演出成功。

市府客委會說明,台中市與紐西蘭的奧克蘭市於1996年締結為姊妹市,20多年來雙方交流密切。紐西蘭客家同鄉會現任理事長江文通是台中北屯的詔安客,近年來在其帶領下,號召鄉親參與各項客家文化活動,豐富海外客家生態,創造多元文化,推動客語環境,凝聚海外客家鄉親情感,振興客家文化,成為大洋洲地區推動客家文化的先鋒。

市府客委會表示,台灣竹樂團將在621日晚間於紐西蘭奧克蘭「台灣風情音樂會」活動演出,江理事長去年10月即透過中華民國駐奧克蘭辦事處來函邀請市府客委會出席30周年慶活動,但適逢台中市議會開議期間,不克前往,市府客委會感謝紐西蘭客家同鄉會的盛情邀請,期待透過音樂文化交流,能啟動台灣和紐西蘭進一步的合作契機,並預祝台灣竹樂團此行順利圓滿。

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表示,台灣竹樂團出席盛會,將安排演出多首客家音樂,並由東勢客家鄉親曾錦月老師演唱客家山歌,希望藉由此次受邀至紐西蘭奧克蘭演出,能進一步推廣和傳承客家音樂文化,讓世界聽見及看見客家音樂文化的軟實力,讓客家音樂在異國飄飄,撫慰僑胞思鄉之情,台灣竹樂團未來也將繼續引領世界客家竹樂風潮,創造新的里程碑。

市府客委會指出,在即將出訪臨行前,江主委特別為樂團成員餞行鼓舞士氣,成員中劉育伶執行長、曾錦月老師及劉宏炎先生均為東勢客家鄉親,團長羅正楎則是客家女婿,江主委也祝福樂團在羅團長的帶領下演出成功,旅途平安順遂,並特別請羅團長和劉宗岳副團長轉達市府客委會的滿滿祝福。

市府客委會進一步指出,江主委為感謝紐西蘭客家同鄉會的熱情接待,對台灣的團員做了最妥善的安排,特別撰寫賀詞「兩江樞紐人情溢,大洋源台客底深」祝賀大會成功。江文通之子江榮祥夫婦也代表出席餐會,期許此行演出精彩絕倫,掌聲及安可聲不斷。

市府客委會補充,台灣竹樂團是國內第一支立案成立的純竹樂團,由團長羅正楎及一群優秀且舞台經歷豐富的青年演奏家所組成。樂團樂器是由宜蘭大學教授吳四印指導製作的竹製打擊樂器及傳統的管樂器搭配使用,竹材符合環保以及製作低耗能的特性,使得竹樂團另有「綠色環保樂團」或「生態樂團」之號稱。台灣竹樂團足跡遍布全台各地以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印尼、香港等,團隊演奏的樂器以天然竹材製成,每每演出總是令人耳目一新,台中市東勢新丁粄節記者會及台中客家故事館開館典禮均受邀演出,佳評如潮。

紐西蘭與毛利人合作的策略,是藉由「國家毛利語言策略」、「政府毛利語言策略」的2大方向,這像兩大支柱撐起來毛利人的傳統家屋,持續努力不懈的透過立法、政策還有倡議,推動復興毛利語言,希望未來在2040年的目標,可以有超過100萬人使用毛利語的能力,並希望15萬名15歲的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流利地使用英語和毛利語溝通,來傳承紐西蘭傳統語言文化的身分認同。[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