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華語樂壇教父─羅大佑












 

華語樂壇教父─羅大佑

江彥震

羅大佑,這個名字在台灣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創作的歌曲更是家喻戶曉,不管是《童年》、《戀曲1990》、《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是否》、《皇后大道東》等等名曲,至今還在各種場合播放著,難怪他會被稱作「華語樂壇教父」。不過,提到「華語樂壇教父」,年輕一代的歌迷,可能會先想到李宗盛,但有羅大佑在的時候,即使連李宗盛都不敢自稱為「教父」。2008年「第1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歌壇大哥周華健稱李宗盛是他的大大哥,但李宗盛一上台立刻謙虛說:「有請我的大大大哥羅大佑」,接著羅大佑露臉,可見羅大佑在華語樂壇的的教父地位。

羅大佑1954720日,出生於台灣台北市,其父係來自苗栗縣的客家人,他的家庭是醫生世家,爸爸和哥哥都是醫生,媽媽是護士,姐姐則是藥劑師。他畢業於高雄中學及中國醫藥學院(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醫師高考及格,並曾接受放射科醫師訓練,曾任外科實習醫師、放射科醫師、內科醫師。羅爸爸醫術高明又非常喜歡音樂,所以從羅大佑6歲開始,就先後買了鋼琴、電吉他、電子琴等給他練習。所以說羅大佑音樂啟蒙來自醫生爸爸,大學就寫出《童年》、《鹿港小鎮》等名曲。

羅大佑接受訪問時說:“我的第一架鋼琴是父親買的,可是,年幼的羅大佑討厭極了每天30分鐘的練琴時間,有幾次和鄰居小孩玩到一半被叫回家練琴,他還當眾哭了起來,幸虧父親的堅持,最終還是開啟了他對音樂的興趣。小學三年級時,他已經懂得去抓歌曲的和弦,初中開始大量聽英文歌,到了高中,羅大佑對編曲產生興趣和嘗試,並於18歲組搖滾樂團擔任鍵盤手;上了醫學院,他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聽音樂,並大量地買唱片,光是大學七年就買了一千多張左右,寧可少吃一頓飯,也不想少買一張唱片。18歲時的電子琴也是父親買的。雖然他沒有親口教我怎麼唱歌,但是父親一直是後面撐著我的那個力量”。

從大學一年級到七年級,羅大佑經常利用業餘的時間,研究音樂和創作,並寫了幾首影響他一生的歌,包括《童年》、《鹿港小鎮》、《光陰的故事》等,於此同時,樂團裡的鼓手介紹他去做電影《閃亮的日子》配樂。據說羅大佑光寫《童年》就整整花了五年時間,因為他想讓歌詞和旋律完全貼合在一起,只要唱得不順口,他就不想推出來。而且寫這首歌的地方,並非歌詞中的池塘邊,更不是在榕樹下,而是一個很普通的場所。羅大佑說,自己寫歌的時候,腦海中的童年全是粉筆、黑板、便當、課桌,也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寫出了《童年》這首歌。

而《光陰的故事》則成為當年大學校園中,被學生們傳唱次數最多的歌曲。羅大佑坦言,這首歌是在描述他的初戀。大學一年級,他認識了一個護理系的女生夏志仁,他們在一起大約七年,於是這個女孩成了他寫這首歌的對象。

有一天,《閃亮的日子》副導演打電話給他:「大佑,導演想找人寫電影插曲,但不見得用,也不見得不用。」三個月後,羅大佑戰戰兢兢的把成品交給導演,導演居然「咦」了一聲說:「比我想像中的好耶!」讓他內心狂喜不已。

但羅大佑可能萬萬沒想到,他不僅因為該片男主角劉文正主唱這首《閃亮的日子》,令他在幕後一炮而紅、正式踏入音樂這個行業,還藉由這部電影,讓該片的女主角張艾嘉認識了他,並且自此改變他的一生。

1972年參加學生樂隊擔任鍵盤手,1976年正式投入商業音樂創作,1981年,首度擔任唱片製作人,製作張艾嘉《童年》,嶄露頭角;收錄單曲《小妹》,據羅大佑透露是他對張艾嘉的暱稱。羅大佑和張艾嘉,他為她寫歌,她迷戀他的才華,兩人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正如電影裡上演的精彩劇情,唱歌的張艾嘉在華語樂壇火了,幕後的羅大佑卻一直默默無名,而他雖然一直想發行人生的首張專輯《之乎者也》,卻沒有唱片公司願意出唱片,甚至嫌棄他既不帥又會走音,聲音還粗粗啞啞的,像含著一顆滷蛋咬字不清,所以《之乎者也》到處碰壁。

此時張艾嘉出面了,在羅大佑一畢業就找他跟自己合組唱片公司,並且四處遊說,終於從音樂人黃霑手裡,挪出一筆資金,剛好,當年剛成立的滾石唱片公司也說,我們都是年輕人,反正出這張,也不枉我們幹這一場,就算賠錢也沒關係,就出吧。

沒想到1982421日《之乎者也》一發行,就在台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一顆震撼彈,席捲了整個文化界,該專輯打破當時流行的民歌曲風,利用搖滾樂的形式對七十年代的校園民歌進行了一次革命,帶領台灣流行音樂走向史無前例的批判與省思風潮,一上市便大賣了15萬張,讓世人了解不一樣的羅大佑,那時的他才28歲。

而專輯內的單曲《鹿港小鎮》,歌詞探討台灣經濟起飛後的社會劇烈變遷問題,更是廣泛引起各方矚目。裡頭有這麼一句歌詞:「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把年輕人從天真純情、風花雪月的狀態,帶到這個世故的世界,為他們找到不滿的宣洩出口。

其後推出的《未來的主人翁》專輯,針對民族、時局、傳統社會,進行的批判與反省,收錄單曲〈亞細亞的孤兒〉(台灣客家作家吳濁流歎台灣國際地位名詞),以吉他與嗩吶伴奏緩緩感傷唱出,歌詞包含了「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適值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在台灣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與激盪迴響,並成為戰爭片電影《異域》主題歌(歌手王傑重新翻唱)。

有趣的是,羅大佑出道的時候,形象挺令人過目難忘的:長捲髮、戴著一副超大墨鏡、全身黑衣,基本上已經把半邊臉都遮住了。後來當他談到這段往事時,笑稱當時感覺自己的詞曲什麼的都還不錯,就是長得有點難看,所以帶著大墨鏡想要遮遮醜。實際上,當時他的造型與美國流行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極為相似,在當時威權體制甫解嚴之際,是強烈的反叛符號象徵。

可是羅大佑卻在1984年推出第三張國語專輯《家》,1985年與張艾嘉、李壽全等創作《明天會更好》後離台,赴美國行醫兩年,因為他深刻領悟到政治和銷售市場帶來的巨大壓力,而且至此音樂事業受挫之際,他與張艾嘉的感情也走到盡頭;另一方面,則是來自父親希望他考醫師執照的壓力,就在他於醫學和音樂當中搖擺不定,不知該怎麼決定之際,決定接受父親的安排,選擇遠走紐約考取醫師執照,當放射科醫生過活,讓自己歸零。

但赴美二年後,羅大佑依舊忍不住自己對音樂的狂熱,在19874月於紐約寫下一封長達11頁的長信,祈求父親能讓自己選擇音樂,信中他如此寫道:「我不會讓你們失望,做音樂的收入不會比醫生差!」也感謝父母對他作為一個醫生的栽培,就此正式放棄從醫。

定居香港開啟音樂第二春, 電影歌曲連連得獎,1986年,羅大佑以一首《東方之珠》回到香港,並在香港定居,還籌辦了自己的「音樂工廠」,且從電影打開突破口,創作了別具一格的《愛人同志》,表面寫的是愛情,批判的還是人心與社會。接著又為電影《衣錦還鄉》擔任配樂,榮獲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配樂」。這期間他在「音樂工廠」創作的《海上花》、《船歌》、《戀曲1990》等中國風的流行歌曲,再一次撼動華語流行樂壇,寫盡了遺落族群的滄桑與躊躇,也撫慰了許多移民的思鄉情懷。此後,他又與「鬼才」黃霑合作電影《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滄海一聲笑》,獲得台灣金馬獎的「最佳電影主題曲」,該專輯更在台灣發行一周,便突破30萬張銷售量。

1998年,對於羅大佑來說,絕對是最不平靜的一年,他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至親死亡的痛苦,父親在紐約過世了,他清楚知道,要是沒有父親的支持和理解,自己不可能有今天,就像「靈魂死了一次」,羅大佑迫切需要一個家庭,來彌補父親的離去以及與家人隔閡的這一塊缺失,就在父親去世隔年的某一天,他與相戀12年的李烈,在經過紐約市政廳時,突然對著她說「我們進去結婚吧!」開始了第一次婚姻,但卻只維持了一年零8個月。兩人用自己的人生,演繹了什麼叫「相愛容易相處難」。

李烈年輕時是一名演員,但在與羅大佑12年的愛情長跑中,她放棄了自己的演藝事業,專職做羅大佑的助理,鞍前馬後的為他操勞一切,可是結婚之後,兩人觀念、生活習慣分歧、個性太強等等因素,令李烈覺得快要窒息,於是在2002年主動向羅大佑提出離婚。李烈說:「太多事情難以溝通吧!有時我覺得委屈,他也有很多不滿,沒有誰對誰錯。婚前我們不像一般男女的交往,婚後也不像一般夫妻的關係。」2004年,羅大佑曾經寫過一首《啊!停不住的愛人》送給李烈,其實他常常為深愛的女人寫歌,除了《光陰的故事》獻給初戀女友之外,也寫了一首《是否》紀念他與張艾嘉的戀情。

2010年,幾乎不再期待愛情和婚姻的羅大佑,與小他13歲、在香港從事金融行業的李伊琳(Elaine)於峇里島結婚,2012年兩人通過人工受孕的方式誕下一女,有了孩子之後,羅大佑一家從香港搬回了台北,《戀曲2100・家》是羅大佑等待女兒降生過程中寫下的歌,這不是他第一次譜寫「家」,但卻是他第一次真正擁有自己的家。[20230128]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黃英賢─澳大利亞外交部長








 

黃英賢─澳大利亞外交部長

江彥震

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黃英賢,1968115日出生於馬來西亞的沙巴亞庇。父親是馬來西亞沙巴客家人,母親是歐裔澳洲人,一直到8歲那年父母離異,母親帶著八歲的黃英賢和弟弟Toby回到南澳大利亞州首府阿德萊德。Toby後來成為一名廚師。

黃英賢從小就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父親經常對黃英賢説:“別人可以拿走你的一切東西,但不能將你所受的教育拿走。”黃英賢説:“我很珍惜家庭和文化根基,我對我的華裔血統感到十分自豪和驕傲。”

黃英賢説:“我的祖母是身材矮小的女性,但充滿不屈不撓的精神。她是客家人,是我祖父的第二個妻子。當戰爭(二戰)蔓延至馬來西亞時,她和家人住在山打根地區。” 她説:“家裏大部分人死於戰爭,她只能憑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生存慾望,獨自一人面對無法形容的困苦境地,撫養我的父親和其他孩子。「她幾乎不識字,但她充滿愛心,人也謙遜,她是我見過最堅強的人。」「當我面對困境時,我總是會想到她,想著她不得不承受的一切。」「她為了生存、為了拯救自己和孩子而展現的毅力,是我每天獲得力量的來源。」筆者認為他祖母的精神就是客家「硬頸精神」,祖母這種堅強的意志也傳給了黃英賢。她在澳大利亞參議院的首次演講,也專門提到祖母對她的影響。

黃英賢的父親黃悅成是一名建築師。黃英賢形容,她的父親是一名聰明、勤奮的學生,他努力爭取到科倫坡計劃(Colombo Plan)獎學金,讓家境貧困的他得以進入澳洲阿德萊德大學就讀建築系。也就是那時候,黃悅成在澳洲遇見了黃英賢的母親。「他們結婚並搬回了亞庇,即我出生的地方,我也在那裡度過了人生的前8年。」她表示,父親從澳洲帶回知識與技能,在沙巴設計了著名的市政建築,成為當地聞人。但遺憾的是,有許多建築如今已被取代。黃英賢也說,澳洲的獎學金,徹底改變了父親的一生。

「這意味著他可以擺脫小時候經歷過的貧困、意味著原本牢牢卡住的門被打開了、意味著他可以到澳洲——一個與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非常不同的澳洲。」

黃英賢的父親一直銘記負笈澳洲的收穫,而她很慶幸,她的父親不是唯一一個從澳洲教育中獲益的馬國人。黃英賢的父親如今已遷往澳洲墨爾本居住。澳媒形容黃英賢的移民背景是澳洲的軟實力,看在馬國人眼中,與當地頗有淵源的黃英賢成了澳洲的重要閣員,自然讓他們與有榮焉。

黃英賢在阿德萊德的蘇格蘭學院學習化學、物理、數學,並獲得了獎學金。隨後來到阿德萊德大學學習醫學,到巴西做過一年的交換生。她發現自己有恐血症後,放棄了學醫,轉而學習法律。黃英賢畢業於阿德萊德大學,主要是學習藝術和法律。她在大學期間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曾進入澳全國學生聯合會領導層。在獲得了阿德萊德大學文學和法律雙學士學位,並完成了南澳大學的法律實踐研究生文憑後,黃英賢於1988年加入澳大利亞工黨,開始從政。翌年當選工黨州大會代表。

200111月,她以工黨在南澳州第一參選人的身份,順利當選聯邦參議員。200612月,陸克文出任澳洲工黨領袖後,黃英賢在聯邦反對黨的「影子內閣」中,負責公共管理、公司治理與責任、以及勞工事務。

20071124日的聯邦大選中,工黨獲得壓倒性勝利,11年來首次獲機會組閣。1129日,總理陸克文任命黃英賢為負責處理氣候變化與水源保護事務的內閣部長;她也成為澳洲歷史上第一個華裔部長。在擔任氣候變化部長期間,黃英賢並沒有出色表現;未能使參議院通過工黨的減少碳污染計劃,而她個人也一直希望離開氣候變化部。

20106月,副總理朱莉婭·吉拉德在一次工黨內會議上將陸克文趕下台,並於當年8月提前舉行大選。在獲得兩位獨立眾議員支持後,吉拉德於911日宣布籌組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澳洲首個少數黨派政府,當中黃英賢獲任命為財務部長,後陸克文於三年後成功復位,她在第二次陸克文內閣中繼續擔任此職,再兼任參議院執政黨領袖,至同年大選後隨工黨下野,成為參議院反對黨領袖至今。20167月起,兼任影子內閣外交部長。

2022年,工黨擊敗保守黨取得勝利,黃英賢在阿爾巴尼斯內閣中擔任外交部長。澳中兩國維持了四年的緊繃關係後,黃英賢(Penny Wong)成為了四年來首位造訪北京的澳大利亞外長。她在訪華行程開始之際表明,澳中兩國緩和緊張關係尚需時日,她也不會迴避與中方談論人權議題。

華裔移民加之女性身份讓黃英賢為在澳大利亞實現社會平等而積極努力。她在個人網站上寫道:“(澳大利亞)當今面臨的最根本的國家政治挑戰,是重現人人平等的價值理念。”[20221228]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海豐與陸豐










 

海豐與陸豐

江彥震

台灣的客家人有一部分人使用「海陸腔」,而這「海陸腔」究竟與大陸原鄉的海豐與陸豐居民所使用的客家話有沒有相同?令人好奇。根據文獻海豐縣取義「臨海物豐」,是廣東省汕尾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廣東省東南海濱,處在惠州市惠東縣和汕尾市陸豐市之間。海豐人口大多為明清時期由閩南地區遷入的移民後裔,因為歷史較短,海豐話與同屬閩南語的漳州話口音比較近似。另有本地的客家人講「海陸腔」客家話。

新中國成立後,實行鄉鎮建制。1952年春,原屬惠陽縣的小漠、元澳2個建制鄉,劃為海豐縣屬。1958年冬原惠陽縣的高潭區又劃為海豐縣屬,至19627月高潭區復歸惠陽縣(今惠東縣)。1988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市「汕尾市」,並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涌、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設陸豐縣北部山區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8個鎮設置「陸河縣」。汕尾市管轄城區、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

海豐縣大部分地區通行海豐話,屬於閩南語泉漳片,接近漳州話,與陸豐話相似性非常高,兩地居民溝通幾乎無障礙,合稱海陸豐話。北部部分地區通行客家語,屬海陸片,與臺灣「海陸腔」音系非常接近。

農產品:水稻、甘薯、花生、甘蔗、大豆、黃紅麻、菸葉等。海產:沿海有鮜門、小漠等漁港。盛產對蝦、龍蝦、鮑魚、魷魚海馬等。工業:紡織、化工、電力、建材、製糖、服裝、手工藝等。

景點:海豐紅宮、紅場舊址、彭湃故居、陳炯明故居、陳炯明都督府、蓮花山大佛、蓮花山、方飯亭等。特產小吃:草雞、西坑茶、高螺蠔豉、蠔油、梅隴蓮藕、慈菰、荷蘭豆、東平蕌頭、赤坑乳豬、公平菜脯、梅隴菜粿、牛肉脯、海豐小米、冬節鴿、菜茶。

陸豐市是廣東省汕尾市下轄的縣級市,位於碣石灣畔,北接陸河縣、普寧市,東接惠來縣,西接海豐縣和汕尾市城區。陸豐市北面和陸河縣、普寧市交界;東與汕尾市華僑管理區及惠來縣接壤;西與海豐縣和汕尾市城區為鄰;南瀕南海,毗鄰港澳,介於深圳與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全市陸地面積168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6.5公里,海域面積1.256萬平方公里。南北向長,東西向短,全境周長372公里。海岸曲折,港灣眾多,有烏坎、甲子、碣石、湖東、金廂5個港口。

陸豐的北部部分地區講的是陸豐客家話、軍話等。其中,軍話是明代初期「衛」、「所」軍制的直接產物,有陸豐市西南鎮青塘村、良軍村、大安鎮坎石潭和海豐縣平東鎮龍吟塘3個方言島,使用人口約9000人。大部分地區通行的是陸豐話(福佬話),三甲地區潮州話(相近惠來方言),以上均屬閩南語。

地方戲曲: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皮影戲、唱曲。民間舞蹈藝術:五色獅、鯉魚燈、英歌舞、八獸、旱龍船、滾地金龍、獨角麒麟舞、蓋仔獅、蛤仔獅、獅夷、錢鼓舞等等。

陸豐擁有地方特色明顯的海濱資源,被譽為“粵東旅遊的黃金海岸”。主要景區景點有福山天后宮、碣石玄武山、青雲山和觀音嶺海濱旅遊區等。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通稱海陸豐。原名“汕美”。“汕”的意思是海灘的高處,這裡以美麗濱海風光著稱,故得名“汕美”。“美”與“尾”諧音,就被叫做汕尾。美麗的濱海風光是汕尾旅遊的亮點。汕尾的名勝古跡眾多,比如鳳山祖廟、清雲山定光寺、玄武山元山寺等。建築宏偉,歷史悠久,使它們成為粵東地區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海陸豐地區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之一,周恩來、彭湃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生活、戰鬥。

福佬話是海豐的第一大方言,簡稱“海豐話”,與潮汕話有所區別,主要分佈在中部廣汕公路兩側及南部沿海地區。包括海城、附城、城東、陶河、可塘、聯安、赤坑、大湖、梅隴、梅隴農場、鮜門、蓮花山、圓墩、公平、小漠、鵝埠、赤石的大部分村落。海豐話在《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中屬粵東閩語片,口音與閩南片泉漳小片接近。福佬話使用人口約66萬人,約佔總人口的86.9%

客家話主要分佈在縣境北部的山區和半山區,包括黃羌全鎮、公平鎮東北部山區、黃羌林場、平東大部分、蓮花山、梅隴、鵝埠、赤石、小漠部分。海豐的客家話與陸豐相同,都是7個聲調(去聲分陰陽);都有兩套塞擦音和擦音聲母,與梅縣的客話有較大差異。使用人口約9萬人,佔總人口的12%。陸豐方言比較複雜,居民主要使用福佬話、客家話和軍話3種語言,還有分屬於以上方言但來源不同縣各具特色的幾種小方言,即疍家福佬話、漳州客家話和坎石潭軍話。潮汕話(包括海陸豐話)過去被其他方言區的人稱為“福佬話”,或稱“河洛話”,現在都稱為潮汕話,屬閩南語系。大多數居民講閩南語。陸豐話指的是以粵東閩語海陸片為主、潮普片為輔的閩南次方言。陸豐大部分地區(除甲子、甲東、甲西外)在語言學上屬於粵東閩語西片海陸小片,陸豐甲子、甲東、甲西屬於粵東閩語東片潮普小片。

客家話是陸豐第二大方言,主要分佈在八萬、陂洋和銅鑼湖3個鎮(場)及大安、大安場、西南、南塘、內湖、博美、河東7個鎮(場)的一些村落。客家話“海陸客”主要分佈在陸豐市北部山區,來自明代閩西漳州府的客家移民“漳州客”主要分佈在陸豐市河東鎮後陂村。[20221118]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仁厚温公祠







 

仁厚温公祠

                                 

                                   

                                   

                                       

                                 

                                         

江彥震

坐落在葉劍英元帥故鄉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羣豐村的巨型的客家圍龍屋仁厚温公祠,始建於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唯一收入中國建築學會編撰的鉅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公祠與住宅合一,佔地2.3萬多平方米,仁厚温公祠有三堂、八橫、三圍龍,擁有480多間廳堂、房間,仁厚温公祠在上世紀70年代,曾同時居住了500多人,一座屋住了當時的2個生產隊。這在民居建築中極為罕見。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南北長87米,東西寬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八橫三圍,儼然一座龐大的民居建築。

仁厚温公祠是圍龍屋建築羣體的縮影,對研究民居建築、窺探客家文化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很古樸,一派水鄉風采,幾百年的建築藝術和幾百年的蘇鐵樹讓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數百年的歷史長流,必定在這裏留下古老神奇的印記!五百年的歲月滄桑,在這裏刻下前人創業的足跡,二十一世紀的今人到此一遊,定會觸發你的思古幽情,激起你的探究欲!因為她有悠久的歷史的積澱,她是古老的民居,她有客家文化的特色。

整座建築坐北朝南偏向東;中間有一中軸線,兩邊平行對稱;後面的圍屋與前面的池塘使全屋的外形呈橢圓形;屋內天街、巷道、走廊如脈絡相連,四通八達。仁厚温公祠構造精巧,深深的庭院和長長的天街,由堂屋、橫屋、圍屋、化胎、池塘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她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個廳堂。上廳最高,中廳最大。

中廳高5.65米,寬9.3米,深7.37米,光中廳就可擺20桌宴席。房間有390間,兩邊還有近百的雜間。由前至後漸次升高。中間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慶典、宴客之處,氣勢雄偉。八行橫屋整齊對稱。三重弧型的圍屋型似長龍,美如彩虹。如此龐大精巧的客家圍龍屋,既有中原傳統民居之遺風,又有新環境新條件下的創新的客家圍龍屋。在堂屋與圍屋之間有一個化胎,是客家民居的特色。

而在化胎上種蘇鐵,則是仁厚祠温氏族人特有的傳統,因為這裏還有一個族人祖先的傳説故事,蘇鐵是此地温氏祖先的救命樹。那蘇鐵經四百多年的生長繁殖,每墩的外圍周長有四十多米,要三十個人手拉手才能圍攏。那蘇鐵古樸蒼勁,枝繁葉茂。

仁厚温公祠的構建科學而巧妙:全屋五部分主次分明,堂屋居中,其餘成向心之勢;一年四季温潤的東南風可吹遍每個角落,正午的陽光能照到每家門前;夏天大雨排水順暢,無淋漓瀝澇之苦;冬季寒冷的北風被擋在圍屋外面,族人在屋內享受冬日的陽光。

如此一座龐大的客家圍龍屋古民居,從歷史、規模和文化內涵來看,比起福建的圓土樓和山西的喬家大院一點也不遜色。已有500多歲,佔地2.3萬多平方米,為梅縣區迄今發現最大圍龍屋。

試想一下,在500多年前,在當時還屬偏僻之處,一個家族構建起如此宏大的居室,須有何等的雄心,具有何等的氣魄!仁厚温公祠是一座典型的客家人特有的圍龍屋,人們也可以窺見客家人披荊斬棘、創建新業之毅力,繼承與創新和諧結合之匠心。

來到仁厚祠,我們還可以看到客家民俗,瞭解過去客家人的生活風貌,尋訪中原之遺風,品味南粵之古韻。客家人居室,客家婦女當年的服飾,生產、生活用具,如蓑衣等,這些能使我們更加了解客家人和他們當年的生活狀況,把我們帶入歷史的遐想。

客家人從北方許多地方南遷到廣東一些地方,南遷的原因是西晉永嘉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再是北宋金人南侵。客家人分布全國18個省區、28個區縣。據介紹,溫氏族人的九世祖從山西來到梅州定居在梅縣區丙村,現已傳至29世,前後20代人,繁衍至400多戶(外出定居的在外),上千口人丁。一支族人,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勤力,幾百年群居一屋,繁衍發展到如此程度,就足以說明客家人濃厚的文化底蘊與非凡的生存發展能力![20220923]

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

陝西客家村–羅家灣村









 

陝西客家村–羅家灣村

江彥震

羅家灣村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黑龍口鎮,距西安85公里,處秦嶺腹地丹江河發源地的泥峪川大水岔溝,全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117户,(其中客家人104户,386人,佔到96%),共有耕地518畝,人均1.2畝,2015年陝西省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黑龍口鎮,併入牧護關鎮,原羅灣村、戴灣村併入秦嶺鋪村。這裡村民全說客家話。

這裡的一千多村民有92.5%是姓羅的,有7.5%的是姓其他姓的。這裡是羅氏家族的根源地之一,該村還有羅氏家傳保留這300多年的家族歷史。據族譜記載,羅家灣客家人是從江西遷至福建寧化石壁村之後,又於明代轉遷廣東梅州。經過艱苦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又遷入湖南瀏陽,於清代乾隆年間又由瀏陽遷至現今的陝西商州羅家灣。如今,羅家灣村的羅氏宗祠“豫章堂”仍然供著祖宗牌位、貼著堂聯、掛著“豫章堂”燈籠。在羅家灣始祖羅尚華的墓碑上,記著“廣東長樂人氏,遷至陝西商州西鄉秦嶺鋪”等文字仍清晰可辨。該家族的羅氏成員有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和全國資訊技術應用培訓教育工程職業技能證書獲得者硬體工程師羅錕的家族之一。

羅家灣人勤勞樸實,以農耕為主,在延綿高聳的秦嶺山中,與世“隔絕”,近300年來仍保留了純正的客家語言風俗和傳統,也保留著完整的“耕讀為本,詩禮傳家”的客家家風。歷經300年,羅灣家無論小孩、大人都仍講正宗客家話,而且帶有濃重的梅縣口音。尤其是婦女,很少與外界接觸,她們的客家話就講得比男的純正得多。羅氏婦女自清代以來,不受封建“裹腳”的約束。解放前羅氏堅持不和當地人通婚,被娶的女子大都是臨近的客家人。在羅家灣村,至今還保留著平時吃飯時,老人未入席,不得先吃的習俗。

羅灣村地勢狹窄,南北二山山頂為林,山腰為田,山座為房,村路沿河彎延,既是道路又是河堤,寬不足4米,通過村外的主要有兩條路;一條是從羅灣翻山通往本鎮秦嶺鋪村的“羅秦路”與“312”國道相接,這條泥沙路坡陡彎急,約7.5公里長,3米寬,共18道急彎,有的路段坡度達40度,雨雪天不通,只有在晴天熟知路況的當地人才敢駕駛農用車行駛,大車、客車根本無法通行,小轎車進入該村必須具有“前加力”功能。

另一條路從羅灣順溝出大水岔溝經三岔河鄉泥峪川到“312”國道,這條沙石路約21公里,道路坎坷。自“羅秦路”1989年修築、2001年爭取國家郵政總局4萬元資金拓寬以來,羅家灣的民眾出山趕集、初高中學生上學、生產生活物資運送大多依賴此路,除非該路受阻且必須出山,才出大水岔溝乘每天一趟的“三岔河專線”。

羅家灣客家人居住在大水岔溝堖,沿河依山築房,建築風格不同於當地,以土樓居多,上百年的老宅隨處可見。最古老的要數乾隆45年(1780年)建造的祖師廟,現仍然用做學生教室。羅家灣客家人建房一般就地取生土築牆,在生土中加入竹枝、木條、石灰、沙子外,有的還加入桐油、糯米飯、紅糖、蛋清等粘性物,從而使土牆異常堅固。

據年長的客家人講,羅尚華舉家搬到羅家灣時,共修建房屋9間,是用“水磚”砌制而成的,所謂的“水磚”是用水牛踩踏了無數遍的泥土做成,無比結實和耐用,現僅留一間,但仍然可以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人逐漸受到當地人“同化”,建房風格也逐漸接近當地風格,條件好的開始建起了磚混結構“樓房”。

羅氏客家人勤勞樸實,以農耕為主,主要從事玉米、小麥、洋芋、大豆等農作物生產,具有養豬、養雞的傳統習慣,並出產核桃、板栗、柿子等土特產,溫飽問題基本能夠解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較為年輕的客家人均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年齡長的,以及婦女和學生。近幾年,羅灣的人口呈現負成長,山字輩、泰字輩的老人們既喜又憂,但更多的是無耐。

1749年(乾隆14年),羅氏嫡系羅尚華之父尋找棲息地,從廣東嘉應州(今梅州)長樂府遷回長沙府瀏洋縣,羅尚華兄弟四人(羅尚雲、羅尚華、羅尚富、羅尚貴)於乾隆30年(1765年)承父志繼續訪尋故里,又從長沙府遷至西安府泥峪川大水岔,即現在的商洛市商州區龍口鎮羅家灣村。羅尚華即羅家灣客家人的始祖,據史料及羅氏家譜記載,羅尚華1733年出生,32歲時同羅尚雲、羅尚富兄弟3人到羅家灣落戶,享年79歲。

羅灣家人經歷二百六十年,無論小孩、大人都講客家話,而且帶有濃重的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他們之間交談,外人根本聽不懂,最多只能從表情上惴摸出隻言片語。在風俗習慣方面,他們與當地有著明顯的不同。就以族譜、燈籠、禮節、稱謂、婚喪、文化教育等來說明羅家灣村的特點:

⑴族譜。自羅尚華遷至羅灣以後,其子作詩為後世字輩的族譜,即“賢帝江山泰,盛朝品爵榮。忠孝承先志,書禮定乾坤。”目前羅氏最高輩為山字輩(羅尚華的第六代),最低輩為朝字輩(第10代),羅氏家譜現由退休老教師羅泰金保存。

⑵燈籠。羅尚華重孫(帝字輩)為宗祠“羅氏豫章堂”做了兩對燈籠,現完好保存在宗祠的樓上。每年過年正月。羅氏家族糊裱上紅紙,點上蠟臺,高懸於宗祠門前。

⑶禮節。主要有:羅氏婦女自清代以來,不受封建“裹腳”的約束;解放前羅氏堅持不和當地人通婚,被娶的女子大都是臨近的外姓客家人;本姓族人殺豬後,先要將豬頭銜上豬尾(意全豬)供奉宗祠牌位;在過年三十、初一族人都要聚集到祠堂舉行祭祀儀式--上香、磕頭(須三拜九叩)、燒紙錢。

⑷稱謂。羅氏對親人的稱謂延襲了梅州客家語,稱呼上輩為“阿公”、“阿婆”、“阿爸”、“阿姆”。羅家灣人管一日三餐為“食朝”、“食晝”、“食夜”。

⑸婚喪。羅氏姑娘外嫁時,要向宗祠辭別,由兄或弟從家中背到宗祠,放在“鬥”上拜別,拜罷,背朝香堂,將新筷子順著脊背扔掉(快走之意)方上花轎。族人喪葬時,臨近的一般將靈柩停放在宗祠,且棺木大頭朝裡,小頭朝外(即走喪,與本地托喪相反),族上要圍著靈柩唱“孝歌”告別,然後擇日下葬。(過去羅氏客家人須下葬兩次,死後埋葬一次,三年過後,家人將撿骨,屍骨清洗,再用火紙熏過,然後裝入甕罐再次下葬掩埋,現只下葬一次)。

(6)文化教育。羅灣民風淳樸,有著嚴格的家風和祖訓;崇敬祖先、尊老敬賢;重視傳統倫理。首先道德、崇尚文化教育,堂堂正正做人,人人靠雙手勞動,不偷、不賭、不傷風敗俗……同時,羅氏遵守法律法規、鄉規民約,一些必須恪守的規範,族人將眷帖在顯眼的牆上,解放50多年來,羅灣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

這麼一個偏僻的窮山溝,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小學,現有在校生100多人,兒童入學率是100%,升中學率也是100%。該村儘管有全日制小學一所,但由於校舍基礎設施落後(共有校舍12間,其中9間於1974年建造,土木結構,屬D級危房,3間是1780年族人修建的祖師廟),所以許多山外的“辦公”教師不願來羅灣小學執教。

羅家灣人崇尚讀書,有一句口頭禪,叫“書理定乾坤”,只要小孩能讀書,哪怕是傾家蕩產也要供他上學。羅氏客家人的希望在孩子,但目前羅灣小學的教育現狀看,希望太渺茫了!當然,羅灣的聖字輩、朝字輩裡已經出了好幾個大學生,最令羅灣人引以為榮的是聖字輩的羅文聖已博士畢業,現在北京創立北京盛大華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室內空氣污染治理產品{馨源牌系列產品}和盛大華源阻燃系列產品。{阻燃密度板,阻燃膠合板,阻燃木工板,阻燃刨花板,阻燃劑等系列產品}[20220622]